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界理论新探——从汉语构式“一+C+N”中发现再界化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宋雅志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84-88,共5页
Langacker提出"界"(bounding)理论后,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研究并利用这一认知机制来分析过语言各层面的界性特征。然而,其研究一直徘徊在"无界-有界"之间的对立与转换上,笔者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有界-... Langacker提出"界"(bounding)理论后,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研究并利用这一认知机制来分析过语言各层面的界性特征。然而,其研究一直徘徊在"无界-有界"之间的对立与转换上,笔者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有界-再界化"来发展该理论并基于此考察汉语构式"一+C+N"中C的省略情况,寻求C省与不可省的认知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再界化 “一+C+N”构式
下载PDF
论数字空间治理责任再界化的可能
2
作者 朱国伟 《信息技术与管理应用》 2023年第3期159-168,共10页
数字空间是虚实孪生的非传统的空间形式。数字空间治理主体是多元的,但随着流空间主导的数字空间边界性质由“界线”转变为“界限”,空间融合带来了责任孪生。但通用人工智能作为新的社会基础设施,为构建和稳固基于普遍性原则的治理体... 数字空间是虚实孪生的非传统的空间形式。数字空间治理主体是多元的,但随着流空间主导的数字空间边界性质由“界线”转变为“界限”,空间融合带来了责任孪生。但通用人工智能作为新的社会基础设施,为构建和稳固基于普遍性原则的治理体系和责任系统奠定了技术条件。“数字人”作为数字空间的主体形式,为确定自身的主体性也提出了基于身体边界的责任再界化诉求。空间信息技术作为数字空间的底层技术,则为重建基于地理空间边界的责任系统提供了可能。与人类理性相通的“算法”则为以数据结构识别责任边界提供了逻辑可能性。而数字空间可治理性的寻求,则成为责任再界化的持久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空间 空间治理 责任 再界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