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诈骗犯罪中“冒用他人名义”行为的民法效力依据 被引量:1
1
作者 肖扬宇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2-72,共11页
南京李某“冒用他人名义”购买飞机延误险案的争论本质,是诈骗犯罪中“虚构事实”客观构成要件的“冒用他人名义”行为的界定问题。根据民法规则,“冒用他人名义”所表现的名义主体与实际行为主体的形式不符,并非当然地具有民事违法性,... 南京李某“冒用他人名义”购买飞机延误险案的争论本质,是诈骗犯罪中“虚构事实”客观构成要件的“冒用他人名义”行为的界定问题。根据民法规则,“冒用他人名义”所表现的名义主体与实际行为主体的形式不符,并非当然地具有民事违法性,其民事法律效力应根据实质的二阶层路径进行评价。基于统一法秩序要求,刑法中的“冒用他人名义”认定应在民法二阶层评价基础上展开。具体而言,在主体资格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冒用他人名义”行为在具有民事违法性的基础上可能构成诈骗犯罪中的“虚构事实”;在主体资格开放性的法律关系中,单纯的“冒用他人名义”行为因不属于民事欺诈,而不能被认定为诈骗犯罪中的“虚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冒用他人名义 虚构事实 诈骗犯罪 民事欺诈
下载PDF
冒用他人名义贷款的合同是否有效?
2
《河南科技(乡村版)》 2003年第11X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贷款 合同鉴定 冒用他人名义现象 《民法通则》
下载PDF
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法律行为主体的“名”与“实” 被引量:69
3
作者 杨代雄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9-99,共11页
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使用未特定化的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借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以及冒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认定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时,应当综合考量相对人的意愿、名义载体的意愿、相对... 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使用未特定化的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借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以及冒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认定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时,应当综合考量相对人的意愿、名义载体的意愿、相对人是否善意以及名义载体是否有重大过错等因素,这四个因素构成法律效果的判定基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冒用他人名义 借用他人名义 冒名行为 代理 法律行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