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诈骗犯罪中“冒用他人名义”行为的民法效力依据
被引量:
1
1
作者
肖扬宇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2-72,共11页
南京李某“冒用他人名义”购买飞机延误险案的争论本质,是诈骗犯罪中“虚构事实”客观构成要件的“冒用他人名义”行为的界定问题。根据民法规则,“冒用他人名义”所表现的名义主体与实际行为主体的形式不符,并非当然地具有民事违法性,...
南京李某“冒用他人名义”购买飞机延误险案的争论本质,是诈骗犯罪中“虚构事实”客观构成要件的“冒用他人名义”行为的界定问题。根据民法规则,“冒用他人名义”所表现的名义主体与实际行为主体的形式不符,并非当然地具有民事违法性,其民事法律效力应根据实质的二阶层路径进行评价。基于统一法秩序要求,刑法中的“冒用他人名义”认定应在民法二阶层评价基础上展开。具体而言,在主体资格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冒用他人名义”行为在具有民事违法性的基础上可能构成诈骗犯罪中的“虚构事实”;在主体资格开放性的法律关系中,单纯的“冒用他人名义”行为因不属于民事欺诈,而不能被认定为诈骗犯罪中的“虚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冒用他人名义
虚构事实
诈骗犯罪
民事欺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冒用他人名义贷款的合同是否有效?
2
《河南科技(乡村版)》
2003年第11X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贷款
合同鉴定
冒用他人名义
现象
《民法通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法律行为主体的“名”与“实”
被引量:
69
3
作者
杨代雄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9-99,共11页
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使用未特定化的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借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以及冒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认定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时,应当综合考量相对人的意愿、名义载体的意愿、相对...
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使用未特定化的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借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以及冒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认定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时,应当综合考量相对人的意愿、名义载体的意愿、相对人是否善意以及名义载体是否有重大过错等因素,这四个因素构成法律效果的判定基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冒用他人名义
借用
他人名义
冒名行为
代理
法律行为
原文传递
题名
诈骗犯罪中“冒用他人名义”行为的民法效力依据
被引量:
1
1
作者
肖扬宇
机构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
出处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2-72,共11页
文摘
南京李某“冒用他人名义”购买飞机延误险案的争论本质,是诈骗犯罪中“虚构事实”客观构成要件的“冒用他人名义”行为的界定问题。根据民法规则,“冒用他人名义”所表现的名义主体与实际行为主体的形式不符,并非当然地具有民事违法性,其民事法律效力应根据实质的二阶层路径进行评价。基于统一法秩序要求,刑法中的“冒用他人名义”认定应在民法二阶层评价基础上展开。具体而言,在主体资格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冒用他人名义”行为在具有民事违法性的基础上可能构成诈骗犯罪中的“虚构事实”;在主体资格开放性的法律关系中,单纯的“冒用他人名义”行为因不属于民事欺诈,而不能被认定为诈骗犯罪中的“虚构事实”。
关键词
冒用他人名义
虚构事实
诈骗犯罪
民事欺诈
Keywords
Using the Name of Another Person
Fabrication of Facts
Crime of Fraud
Civil Fraud
分类号
DF625 [政治法律—刑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冒用他人名义贷款的合同是否有效?
2
出处
《河南科技(乡村版)》
2003年第11X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贷款
合同鉴定
冒用他人名义
现象
《民法通则》
分类号
D923.6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法律行为主体的“名”与“实”
被引量:
69
3
作者
杨代雄
机构
华东政法大学
出处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9-99,共11页
基金
笔者主持的司法部2008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私权变动原因的基本理论与制度构造"(批准号:08SFB3023)的阶段性成果
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民法与知识产权)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使用未特定化的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借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以及冒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认定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时,应当综合考量相对人的意愿、名义载体的意愿、相对人是否善意以及名义载体是否有重大过错等因素,这四个因素构成法律效果的判定基准体系。
关键词
冒用他人名义
借用
他人名义
冒名行为
代理
法律行为
分类号
D913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诈骗犯罪中“冒用他人名义”行为的民法效力依据
肖扬宇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冒用他人名义贷款的合同是否有效?
《河南科技(乡村版)》
200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法律行为主体的“名”与“实”
杨代雄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69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