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档案与社会史研究——基于冕宁档案整理、研究的几点体会 被引量:4
1
作者 龙圣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21-25,共5页
中国地方档案数量可观,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中,冕宁档案颇受学界关注,但其整理进展缓慢,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法制史领域。从社会史视角出发,加快冕宁档案的整理和利用,有助于拓展地方档案的研究方法、研究主题和研究时段。
关键词 冕宁档案 整理 研究 社会史
下载PDF
《清代冕宁司法档案全编》俗语词考释五则
2
作者 杨小平 宋城林 《新余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0-45,共6页
《清代冕宁司法档案全编》是记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纠纷通过司法审判的最早档案,极具民族性。档案中俗语词丰富,其中出现了“承缉”“逗逼”“飞覆”“越日”“争角”等俗语词,令人费解。结合辞书、传世文献及语境,“承缉”即“承担... 《清代冕宁司法档案全编》是记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纠纷通过司法审判的最早档案,极具民族性。档案中俗语词丰富,其中出现了“承缉”“逗逼”“飞覆”“越日”“争角”等俗语词,令人费解。结合辞书、传世文献及语境,“承缉”即“承担抓捕”,“逗逼”即“逗留,耽搁”,“飞覆”即“迅速回复”,“越日”即“跨过一日,次日;隔天”,“争角”即“争执、吵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冕宁司法档案全编》 俗语词 考释
下载PDF
清代冕宁县衙档案俗语词考释五则
3
作者 杨小平 陈虹燕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84-88,98,共6页
清代冕宁县衙档案开始时间早,时间跨度大,始于康熙三十一年,止于宣统三年,对清代当地汉、藏、彝等民族生活情况有清晰记载,其中俗语词颇多,未受到语言学界重视。冕宁县衙档案中出现的“殴衿”“搕”“团正”“原报”“着落”等五个俗语... 清代冕宁县衙档案开始时间早,时间跨度大,始于康熙三十一年,止于宣统三年,对清代当地汉、藏、彝等民族生活情况有清晰记载,其中俗语词颇多,未受到语言学界重视。冕宁县衙档案中出现的“殴衿”“搕”“团正”“原报”“着落”等五个俗语词意思费解。根据语境,结合传世文献,“殴衿”是“撕烂衣服”义。“搕”是“狠夺”义。“团正”是“地方基层单位的头目”义。“原报”是“向司法机关提出诉讼的一方”义。“着落”是“落实诉讼问题解决者”义。考证清楚这些俗语词的含义,消除冕宁档案阅读障碍,补充辞书未收词条或义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冕宁档案 俗语词 考释
下载PDF
清代冕宁诉状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纠纷解决机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晓蓓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4-186,共13页
四川民族混居地冕宁县保存了大量的清代司法档案,客观地再现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司法实践的原始状态。详细分析其诉状并结合地方志等材料,可以看到清代这一地区的诉讼制度已较完善;各族民众将到州县诉讼作为纠纷最终解决方式已很普遍,已... 四川民族混居地冕宁县保存了大量的清代司法档案,客观地再现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司法实践的原始状态。详细分析其诉状并结合地方志等材料,可以看到清代这一地区的诉讼制度已较完善;各族民众将到州县诉讼作为纠纷最终解决方式已很普遍,已具有较强的国家法律意识;案件审断既能遵循国家律例及其规定程序,又能根据当地情况进行适当的变通,以实现多民族和谐相处的社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冕宁清代档案 少数民族法制史 清朝法律史
原文传递
清代悯囚制度研究——以清代地方档案为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富童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76-82,共7页
“悯囚”是中国古代“慎刑”思想的重要内容,悯囚制度是古代政府行仁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廷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悯囚制度。从现存清代地方档案可见,根据清廷重视程度的由重到轻,其悯囚制度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悯囚”是中国古代“慎刑”思想的重要内容,悯囚制度是古代政府行仁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廷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悯囚制度。从现存清代地方档案可见,根据清廷重视程度的由重到轻,其悯囚制度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为实现最理想状态“狱空”而进行的录囚、保释和赦免;保障囚犯生活处遇;谨慎使用狱具;对滥禁等现实问题的特殊处理。清代的悯囚制度规定合理,覆盖全面。但悯囚的具体措施却与狱政乱象形成对应关系,而且狱政越混乱,悯囚措施实施越频繁、规模越大。因此,清代悯囚措施是对法权旁落、财政支持不足而导致的混乱狱政的补救措施,且司法实践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狱 悯囚 冕宁档案 淡新档案 内阁档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