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子的冕旒究竟是十二還是二十四?
1
作者 吕友仁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23年第1期40-67,共28页
天子的冕旒究竟是十二還是二十四?這是困擾我國學界將近兩千年的一個老話題。實際上,它並不是没有標準答案。“天之大數,不過十二”,這是古人信奉的一條準則,天子的冕旒也不例外。漢明帝永平二年的冕服定制就是據此而定。“二十四旒”... 天子的冕旒究竟是十二還是二十四?這是困擾我國學界將近兩千年的一個老話題。實際上,它並不是没有標準答案。“天之大數,不過十二”,這是古人信奉的一條準則,天子的冕旒也不例外。漢明帝永平二年的冕服定制就是據此而定。“二十四旒”説出自鄭玄對《禮記》《周禮》二書的誤注。由於鄭注長期立於官學,鄭玄在學界的權威,達到了“寧道孔聖誤,諱聞鄭服非”的嚇人程度。在這樣的學術氛圍中,群體性地説錯話,也就不足爲怪了。更有甚者,由宋至明,弄假成真,皇帝們頭上戴的也變成了貨真價實的二十四旒的冕,壓得宋太祖抱怨“華而且重”。清代漢學發達,學者們對冕旒問題作了澄清。苟假以時日,有望統一認識,使後人不再重蹈覆轍。孰料民國肇建,即廢除經學。迄今百年,國人經學水準大降,雖大師級學者也莫能外。“二十四旒”説遂東山再起。其中教訓,值得深思。至於一些學者把“二十四旒”説扣到了西漢叔孫通頭上,那是一個句讀錯誤惹的事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冕旒 《後漢書·輿服志》 天之大數 鄭玄 吕思勉
原文传递
唐宋时期孔子庙像改王者之服的讨论 被引量:3
2
作者 孔凡栋 金楠倩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6期38-41,55,共5页
文章通过爬梳历史文献,结合孔子身份在唐宋时期的变化,对孔子庙像在这一时期改王者之服进行解读。研究表明,经宋代众儒历时近百年的奏请,孔子庙像服饰在宋徽宗时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改变,但其身份与穿着仍未与皇帝等同,直到少数民族政权... 文章通过爬梳历史文献,结合孔子身份在唐宋时期的变化,对孔子庙像在这一时期改王者之服进行解读。研究表明,经宋代众儒历时近百年的奏请,孔子庙像服饰在宋徽宗时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改变,但其身份与穿着仍未与皇帝等同,直到少数民族政权追谥孔子为帝,孔子真正穿上了十二旒十二章王者冕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像 衮冕 冕旒 服章
下载PDF
梦回长安
3
作者 王天孜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9年第1期128-128,共1页
《到长安去:汉朝简牍故事集》,左丘萌著,负笈道人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7月'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尽显唐代长安城的恢宏与庄严。长安,取义'长治久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早在西汉时期,... 《到长安去:汉朝简牍故事集》,左丘萌著,负笈道人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7月'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尽显唐代长安城的恢宏与庄严。长安,取义'长治久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早在西汉时期,长安就已经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汉的长安为起点的。时至今日,当我们回想起诗文中的长安,心中仍会心驰神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 诗人 故事集 简牍 诗句 道人 负笈 冕旒
下载PDF
“冕无后旒”说考论 被引量:5
4
作者 丁鼎 于少飞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6-94,共9页
冕是古代帝王及其他贵族所戴的礼冠。所谓"冕旒",又叫作"玉藻",就是冕板之下所悬挂的以彩色丝绳贯穿起来的玉串。汉唐时期的郑玄、贾公彦、孔颖达等经学家均认为冕板前后皆垂有十二旒。而明儒王应电、清儒江永等则... 冕是古代帝王及其他贵族所戴的礼冠。所谓"冕旒",又叫作"玉藻",就是冕板之下所悬挂的以彩色丝绳贯穿起来的玉串。汉唐时期的郑玄、贾公彦、孔颖达等经学家均认为冕板前后皆垂有十二旒。而明儒王应电、清儒江永等则据《大戴礼记》"冕而前旒,所以蔽明"而断定冕无后旒。此后,"冕无后旒"说为后世众多学者所信从,几成定谳。考诸文献,揆诸情理,便可发现"冕无后旒"说并不可信据。首先,《大戴礼记》所谓"冕而前旒,所以蔽明",只是说冕之前旒有"蔽明"的功能,而并非说"冕无后旒"。其次,西汉初年叔孙通《汉礼器制度》和东汉刘熙《释名》等明确讲冕前后均有旒;而且唐代阎立本所绘《历代帝王图》中的冕及宋代聂崇义《新定三礼图》等所绘制的冕图也前、后都有旒;1971年山东邹城明代鲁荒王墓出土的一顶王冕也有后旒。复次,从制作工艺与穿戴角度来看,规格最高的冕前旒最多可达144颗玉珠,重量相当大,如果没有后旒,那么冕板后端的重量几乎为零,冕板前后重量失衡,整个冕势必会倾覆,很难稳定地戴在头部。因此,"冕无后旒"说难以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冕旒 礼记 玉藻 江永
原文传递
唐代瓦当纹饰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进华 《唐史论丛》 CSSCI 2016年第2期370-378,共9页
唐朝秉承民族融合的理念,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精华,唐代大诗人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一诗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1],描述万国使节朝拜唐皇的场面,反映唐长安城作为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各国友... 唐朝秉承民族融合的理念,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精华,唐代大诗人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一诗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1],描述万国使节朝拜唐皇的场面,反映唐长安城作为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密切交流的盛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饰 万国 中国 艺术 冕旒 装饰 本土 外来文化
原文传递
女皇武则天的用人方略
6
作者 何元茂 《乾陵文化研究》 2012年第1期73-82,共10页
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六七位女性临朝执政、大权在握,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汉代的吕后、窦太后、唐代的韦后、清代的慈禧太后等等,但只有唐代的武则天享受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殊荣,成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生于... 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六七位女性临朝执政、大权在握,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汉代的吕后、窦太后、唐代的韦后、清代的慈禧太后等等,但只有唐代的武则天享受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殊荣,成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生于公元624年,卒于公元705年,祖籍是山西文水,生长在四川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 临朝 山西 万国 用人 文水 女皇 冕旒 衣冠
原文传递
冠冕
7
作者 陈璟 《高中生(作文)》 2019年第7期16-16,共1页
古代的皇冠叫作冕旒,旒是挂在冕板前后的珠帘,一走就会抖动。于是皇帝必须控制情绪,不能做大幅度的动作,不然就会显得很不稳重。宋朝的官帽两侧都有长翅,功能是防止皇帝在上面做报告,百官在下面交头接耳。有些东西看似琐碎,却真实地呈... 古代的皇冠叫作冕旒,旒是挂在冕板前后的珠帘,一走就会抖动。于是皇帝必须控制情绪,不能做大幅度的动作,不然就会显得很不稳重。宋朝的官帽两侧都有长翅,功能是防止皇帝在上面做报告,百官在下面交头接耳。有些东西看似琐碎,却真实地呈现历史的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冕旒 冠冕 官帽 皇帝 历史 皇冠 报告 细节 控制情绪
原文传递
冠冕
8
作者 陈璟 《意林文汇》 2019年第1期68-68,共1页
古代的皇冠叫作冕旒,就是挂在冕板前后的珠帘,一走就会抖动。于是皇帝必须控制情绪,不能做大幅度的动作,不然就会显得很不稳重。宋朝的官帽两侧都有长翅,功能是防止皇帝在上面做报告,百官在下面交头接耳。
关键词 官帽 冠冕 报告 控制情绪 冕旒 皇冠 皇帝
原文传递
细节
9
作者 陈璟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第14期30-30,共1页
古代皇冠叫作冕旒,旒是挂在冕板前后的珠帘,一走动就会抖动,于是皇帝必须控制情绪,不能做大幅度动作,不然就显得很不稳重了。宋朝的官帽两侧都有长翅,功能是防止皇上在上面作报告,百官在下面交头接耳。
关键词 报告 皇帝 冕旒 皇上 官帽 皇冠 珠帘 控制情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