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农业碳效应时空演变及公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晨 张军伟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18,31,共7页
为推进黄河流域农业低碳转型、助力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利用系数法测算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农业碳效应,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并从生态承载能力和经济贡献能力两个角度探究了黄河流域省际农业碳排放的公平性与差异性。... 为推进黄河流域农业低碳转型、助力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利用系数法测算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农业碳效应,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并从生态承载能力和经济贡献能力两个角度探究了黄河流域省际农业碳排放的公平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碳效应总体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内蒙古增幅最大,四川增幅最小,各省(区)农业碳效应均呈现出净碳汇特征;农业碳效应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上东高西低,下游高上游低。基于农业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中生态承载系数、经济贡献系数的数值差异可将黄河流域九省(区)划分为双优型、生态优势型、经济优势型、双劣型4种类型,其中山东一直为双优型、河南一直为生态优势型、四川和青海一直属于经济优势型、内蒙古由双优型转变为生态优势型、陕西和山西由生态优势型分别转变为经济优势型和双劣型、宁夏和甘肃一直为双劣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效应 农业排放 公平性 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
下载PDF
中国农业碳效应时空分异及驱动机理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郭海红 盖凌云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5期74-84,共11页
揭示中国农业碳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异的驱动机理对农业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碳循环角度,采用系数法测算农业碳效应并分析粮食功能区的时空分异特征,采用核密度函数分析农业碳效应动态演化趋势,通过... 揭示中国农业碳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异的驱动机理对农业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碳循环角度,采用系数法测算农业碳效应并分析粮食功能区的时空分异特征,采用核密度函数分析农业碳效应动态演化趋势,通过地理探测器揭示农业碳效应空间分异的关键驱动因子。研究发现,三大粮食功能区的农业碳效应整体水平呈缓慢增长态势,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效应水平远高于粮食主平衡区和主销区,粮食主产区是农业碳排放的主力区域;中国农业碳效应短期内不会出现收敛趋势;粮食功能区的功能差异对农业碳效应的区域差异具有决定性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效应空间布局最为关键的驱动因子,经济发展水平是粮食主销区农业碳效应最为核心的驱动因子,农村工业化程度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粮食平衡区农业碳效应主要的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效应 粮食功能区 时空分异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地理分区视角下的农业碳效应驱动机理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田云 张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8-87,165,166,共12页
在科学评估我国七大区域农业碳效应的同时对其碳排放的公平性与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模型剖析了各地区农业碳效应的驱动机理.研究表明:①七大区域均表现出了农业净碳汇特征,其中以华东地区净碳汇量最大,西北地区最少;... 在科学评估我国七大区域农业碳效应的同时对其碳排放的公平性与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模型剖析了各地区农业碳效应的驱动机理.研究表明:①七大区域均表现出了农业净碳汇特征,其中以华东地区净碳汇量最大,西北地区最少;所有区域相比2000年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且以东北地区增幅最大,西南地区增幅最小.②东北地区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能力居于全国第一位,高达1.680,而华南地区农业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最高,为1.241;各区域所呈现的演变轨迹集中表现为波动上升、波动下降、先升后降、轻微下降等几类形态;根据各自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能力与经济贡献能力的数值差异可将七大区域划分为“高-高”“高-低”“低-高”“低-低”等四种类型.③经济因素、效率因素以及劳动力因素在影响农业净碳汇量变化方面发挥了更为显著的作用,且经济因素为驱动因素,效率因素、劳动力因素为抑制因素;而结构因素具有两面性特征且作用力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农业排放 农业碳效应 LMDI模型 驱动机理
下载PDF
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效应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高鹏 郑沃林 白福臣 《中国西部》 2022年第6期70-84,共15页
文章以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农业碳效应与粮食安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效应对粮食安全的作用。研究期内,农业碳效应和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呈波动上升态势,农业碳效应综合评价指数在空间上由“北高南低”演变... 文章以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农业碳效应与粮食安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效应对粮食安全的作用。研究期内,农业碳效应和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呈波动上升态势,农业碳效应综合评价指数在空间上由“北高南低”演变为“北低南高”态势,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在空间上“北高南低”演变为“南北平衡”态势。耦合协调度呈持续增长态势,耦合协调类型由失调上升为协调,在空间上由“北高南低”向“南北平衡”演变。耦合协调发展类型主要包括高度拮抗—农业碳效应滞后型、低度磨合—农业碳效应滞后型、高度磨合—同步发展型、低度磨合—粮食安全滞后型、高度协调—同步发展型等5类。针对不同省区农业碳效应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发展类型,提出鼓励推广种植业绿色低碳发展技术模式、优化种植和农资利用结构、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农业碳效应 粮食安全 耦合协调
下载PDF
中国农业碳效应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少鹏 段跃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98,共13页
探究中国农业碳效应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可以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该研究领域的广度与深度。以2009—2021年中国知网收录的708篇高水平期刊论文为基础数据,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 探究中国农业碳效应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可以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该研究领域的广度与深度。以2009—2021年中国知网收录的708篇高水平期刊论文为基础数据,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现状方面,年发文量经历快速增长和稳定发展2个阶段,发文作者呈现“大体分散、局部集中”状态,大部分发文机构独立开展研究;②研究热点方面,发现了农业碳排放、碳排放、低碳农业、温室气体、农田生态系统和碳汇等核心关键词,识别出农业碳排放、土壤固碳、碳足迹、低碳农业、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碳减排6个聚类,找到了土壤固碳、土壤有机碳、低碳农业、温室气体减排、低碳经济、固碳减排、温室气体、对策、碳汇、lmdi模型、固碳速率和农业碳排放效率12个突现词,当前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农业碳源/碳汇研究、农业固碳研究、农业碳减排研究、农业碳足迹研究和低碳农业研究五大类;③研究趋势方面,初现关键词集中在2009—2014年出现,农业碳效应研究呈现研究热度阶梯式上升、研究主题断崖式减少和研究方法逐渐多样化等趋势。最后,从中小区域、综合视角、全产业链、农户行为和粮食安全5个方面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效应 农业排放 土壤固 足迹 可视化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农业净碳效应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规律研究
6
作者 徐玥 王辉 韩秋凤 《新疆农垦经济》 2023年第7期1-12,共12页
农业既是碳源又是碳汇,农业减源增汇是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和农业强国建设的必要关键一环。文章采用排放系数法和参数估算法测算2000—2021年中国农业碳源碳汇体量、结构和强度,而后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和Tapio耦合指数探究中国农... 农业既是碳源又是碳汇,农业减源增汇是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和农业强国建设的必要关键一环。文章采用排放系数法和参数估算法测算2000—2021年中国农业碳源碳汇体量、结构和强度,而后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和Tapio耦合指数探究中国农业净碳效应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碳排放量或已于2015年达到峰值,总体经历了“波动上升期—平缓上升期—平缓下降期”三阶段变化历程。各类碳源的贡献程度、发展趋向和达峰节点各有异同,牲畜养殖(42.67%)是最主要碳源。(2)中国农业碳吸收量远高于农业碳排放量,二者的平均比值为2.64,总体经历了“波动上升期—平缓上升期”两阶段变化历程。粮经园作物的碳吸收量、贡献程度和发展趋向差异显著,呈现粮食作物(75.18%)一边倒态势。(3)中国农业净碳效应与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协调和失调共同存在并且协调程度量多占优的局面,其中尤以粮食主产区省份协调程度突出。(4)绝大多数年份的耦合指数散点均落于第一象限内,且愈发呈现出趋向性的经济主导型耦合状态。总的来看,中国农业净碳效应体量呈平稳上升态势,且“十三五”以来经济效应总体领先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效应 时空特征 耦合协调度 Tapio耦合指数 农业排放
下载PDF
“双碳”目标背景下农业碳减排的实现路径——基于数字普惠金融之验证 被引量:65
7
作者 程秋旺 许安心 陈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5-126,共12页
依托数字普惠金融实现农业"双碳"目标是可行的数字化路径。利用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验证数字普惠金融能否担起农业碳减排"重任"。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降低了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农业碳减排效... 依托数字普惠金融实现农业"双碳"目标是可行的数字化路径。利用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验证数字普惠金融能否担起农业碳减排"重任"。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降低了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农业碳减排效应;运用解释变量替代法、面板分位数回归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估计后,结果依然稳健。数字普惠金融的农业碳减排效应可通过农民创业效应和农业技术进步效应实现,而城镇化发展水平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农业碳减排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具有农业碳减排效应,但效应大小存在差异;相较于"胡焕庸线"以西地区,该线以东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农业碳减排效应,侧面反映数字普惠金融的农业碳减排效应还未突破"胡焕庸线";与粮食主产区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在非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减排效应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峰 中和 数字普惠金融 农业减排效应 农业排放强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