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支付“欠农业的生态账”——基于农业隐含碳市场化补偿视角 被引量:4
1
作者 冯祎宇 刘静 +1 位作者 宋蕊 魏腾达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5,共16页
当前农产品价格未能体现生态价值。为保障农产品供给,主产区付出的碳排放等资源环境代价未得到有效补偿。本文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我国四个直辖市最终部门农产品消耗中隐含的农业碳排放量(CO_(2)),量化分析了隐含碳流动对农... 当前农产品价格未能体现生态价值。为保障农产品供给,主产区付出的碳排放等资源环境代价未得到有效补偿。本文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我国四个直辖市最终部门农产品消耗中隐含的农业碳排放量(CO_(2)),量化分析了隐含碳流动对农业产区造成的碳排放压力,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以农业隐含碳为价值标准的碳市场化补偿机制。研究提出,四个直辖市共需向外部农业产区支付3.1亿元补偿资金,补偿款项可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消耗其他产区的农业隐含碳排放量进行转移支付;受偿主体方面,可成立“省、市、县、乡、村级农业碳市场化服务组织”承接管理、监督并使用资金,用于农业低碳发展、环境治理和激励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等工作。本研究为实现农业产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助力农业“碳中和”和农产品生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账 农业隐含碳 “双”目标 生态产品价值 大城市
原文传递
农业隐含碳为价值标准的碳市场化补偿机制
2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8期156-156,共1页
基于生产端的农业碳价值研究的困境在于,其生态价值的公共品属性无法为其找到合适的付费方,所以未能建立有效的农业碳交易市场机制。建立以市场手段为纽带的“城市一农业产区环境经济双循环”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框架,内层一经济循环:农... 基于生产端的农业碳价值研究的困境在于,其生态价值的公共品属性无法为其找到合适的付费方,所以未能建立有效的农业碳交易市场机制。建立以市场手段为纽带的“城市一农业产区环境经济双循环”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框架,内层一经济循环:农业产区为城市提供农产品,城市支付其经济价值;外层一环境循环:城市应该补偿农业隐含碳的生态环境价值,还上欠农业的生态账,用于激励低碳农业和碳汇等行为,保护农业产区生态环境。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我国四个直辖市最终部门农产品消耗中隐含的农业碳排放量(CO_(2)),量化分析隐含碳流动对农业产区造成的碳排放压力,讨论以农业隐含碳为价值标准的碳市场化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市场化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价值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双循环 农业隐含碳 农产品 价值
原文传递
1990-2010年中国农业隐含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戴小文 漆雁斌 唐宏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68-1676,共9页
由于考虑了因消耗中间载能生产资料而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农业隐含碳排放较一般核算方法下的农业碳排放核算更加全面。本研究根据1990-2010年投入产出数据核算了中国农业隐含碳排放,比较了两种碳排放核算方法下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差异,分析... 由于考虑了因消耗中间载能生产资料而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农业隐含碳排放较一般核算方法下的农业碳排放核算更加全面。本研究根据1990-2010年投入产出数据核算了中国农业隐含碳排放,比较了两种碳排放核算方法下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差异,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利用Kaya恒等式分解原理将其分解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一般技术进步以及低碳农业技术进步四类因素。研究表明:经济规模因素对农业隐含碳排放做出了主要正向贡献,一般技术进步因素也在大部分年份对其表现出正向驱动,经济结构因素与低碳农业技术进步因素则是负向驱动农业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根据隐含碳排放性质与特点,针对中国农业隐含碳驱动因素,采取防止一般农业技术滥用,使用并推广清洁能源和其他低碳农业技术,引导市场要素参与农业低碳化发展将是中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隐含碳 排放 因素分解 Kaya恒等式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