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陈春 刘坤 周书宏 《小城镇建设》 2023年第10期5-11,共7页
本文旨在以大尺度长时间序列跟踪研究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199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全国层面的农村居民点演化特征进行研究,从社会、自然、区位3类因素选择变量,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影响驱动力模型,分析核心... 本文旨在以大尺度长时间序列跟踪研究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199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全国层面的农村居民点演化特征进行研究,从社会、自然、区位3类因素选择变量,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影响驱动力模型,分析核心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影响作用,同时针对政策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作用作出简要阐述。结果表明:1)全国层面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由农村人口数量、地区GDP、年均降水、海拔、到河流距离5个核心驱动变量决定;2)5个核心变量对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作用大小为农村人口数量>年均降水>海拔>到河流距离>地区GDP;3)农村人口在西南地区的作用强度最大,地区GDP、海拔、到河流距离在东北地区作用强度最大,年均降水在华东地区作用强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用地 影响因素 驱动力 时间序列
下载PDF
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农村人口变化的耦合关系研究
2
作者 李养兵 姜文倩 《陇东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25-31,共7页
采用了空间自相关、GIS空间制图及耦合关系模型等方法对安徽省农村人口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耦合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安徽农村人口与居民点用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农村人口减少速度快于居民点用地面积减少速度。(2)... 采用了空间自相关、GIS空间制图及耦合关系模型等方法对安徽省农村人口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耦合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安徽农村人口与居民点用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农村人口减少速度快于居民点用地面积减少速度。(2)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总体表现为北部低速增长,南部中速增长,中部高速增长。(3)耦合关系表明安徽省农村人口与居民点用地面积总体呈失调发展类型,协调度较差。此结果可为安徽省协调农村人地关系、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口 农村居民点用地 土地利用 耦合关系 安徽省
下载PDF
基于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法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评价研究——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许小亮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6年第2期7-9,共3页
本文以六安市为例,以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法,测算安徽省六安市各县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并从自然适宜、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可行以及潜力可拓展等4个方面,建立相应限制条件下的指标体系,依... 本文以六安市为例,以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法,测算安徽省六安市各县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并从自然适宜、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可行以及潜力可拓展等4个方面,建立相应限制条件下的指标体系,依据"木桶效应"和"最小因子限制律"理论,对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进行逐级修正的测算,以期更加科学地指导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用地 整治潜力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法 六安市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分区调控 被引量:157
4
作者 曲衍波 张凤荣 +2 位作者 姜广辉 关小克 郭力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0-296,共7页
在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位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与GIS栅格技术进行评价指标的单因素量化分析和多因素综合评价,将北京市平谷区划分为农村居民... 在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位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与GIS栅格技术进行评价指标的单因素量化分析和多因素综合评价,将北京市平谷区划分为农村居民点用地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在此基础上,使用聚类分析法将平谷区现状的275个行政村划分为重点发展区、适度挖潜区、限制扩建区和优先整治区,进而分析了各区域用地特征,并提出相应的用地调控模式。研究结果体现了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现势性,符合当地实际,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和乡村土地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域规划 生态 生态位 农村居民点用地 适宜性评价 综合分区 平谷区
下载PDF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 被引量:76
5
作者 杨立 郝晋珉 +2 位作者 王绍磊 洪舒蔓 周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08-315,共8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的前提和基础工作。该文在对引力模型修正的基础上测算了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作用引力。同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发展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选...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的前提和基础工作。该文在对引力模型修正的基础上测算了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作用引力。同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发展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选取农村居民点潜能的测算指标,利用量化后的指标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根据修正后的潜能模型,计算出各农村居民点的潜能值。在得到引力值和潜能值的基础上,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将曲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划分为就地城镇化型、重点发展型、限制扩建型和迁移合并型4种类型。研究结果符合实际,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于其他类似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优化 农村地区 重力模型 潜能模型 农村居民点用地 空间结构
下载PDF
基于区位势理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分区与模式 被引量:46
6
作者 双文元 郝晋珉 +4 位作者 艾东 黄晓英 张玲娥 孟鹏 朱传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51-261,F0003,共12页
农村居民点整治是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抓手,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该文引入经济地理学的区位势理论,从区位角度对农村居民点开展定量研究,提出农村居民点区位势的概念,分析影响区位势的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区位势模型,计算农村居民... 农村居民点整治是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抓手,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该文引入经济地理学的区位势理论,从区位角度对农村居民点开展定量研究,提出农村居民点区位势的概念,分析影响区位势的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区位势模型,计算农村居民点的区位势和区位势能。以居民点区位势和区位势能为表征量,采用GIS技术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分区,并对居民点采用不同整治模式。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运用该技术方法对居民点用地进行整治,研究结果体现了影响农居点用地发展的各项因素和现势性,符合当地实际,在土地整治规划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验证了理论的可行和实用。该研究为实现农村居民点多元化和因地制宜的整治和发展模式,为农村居民点整治规划开辟了一条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区 区位 势能 交通通达度 农村居民点用地
下载PDF
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基于湖北仙桃市的实证 被引量:78
7
作者 胡贤辉 杨钢桥 +1 位作者 张霞 邱杰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1-197,共7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前沿及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农村居民点分布广、数量多,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是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6倍以上,加之农村居民点周边多为优质耕地,对耕地资源减少的威胁甚于城镇。当前我...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前沿及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农村居民点分布广、数量多,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是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6倍以上,加之农村居民点周边多为优质耕地,对耕地资源减少的威胁甚于城镇。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并没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减少,甚至部分地区出现了快速增加的势头,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为合理调控用地提供科学依据,便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随后以江汉平原典型地区仙桃市为例,采用1996年~2004年的土地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特征,并进一步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模型,对引起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呈递减趋势,但仍然呈粗放利用状态,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科技进步以及政策制度是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用地 数量变化 驱动机制 因子分析法 仙桃市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及其整治策略 被引量:86
8
作者 刘玉 刘彦随 郭丽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06-312,共7页
为制定农村土地整理规划和设计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项目提供决策依据,该文以环渤海地区327个县域为评价单元,从整理潜力、整理能力和整理迫切度3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的概念模型,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计... 为制定农村土地整理规划和设计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项目提供决策依据,该文以环渤海地区327个县域为评价单元,从整理潜力、整理能力和整理迫切度3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的概念模型,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计算综合评价值,运用指标判别法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类型区。研究认为,优先整理区着重推进城镇化引领型的村庄整治模式;重点整理区依据组织整合、产业整合、空间整合的原则适时推行区域内部"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优化调整区应以内部挖潜为主推进农村建设用地调整;适度整理区在整理过程中重点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挂钩项目优选区应实施整域推进的区域整理模式,实现城乡等级体系重构和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的有效结合。该研究有助于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有序整理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域规划 农村地区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指标判别法 整治模式 概念模型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0
9
作者 徐保根 赵建强 +3 位作者 薛继斌 顾慧娜 方爱军 董传德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31,共5页
研究目的: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对比分析、权重和法。研究结果:新安置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可分为城镇型、集镇型、中心村型三种基本类型,... 研究目的: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对比分析、权重和法。研究结果:新安置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可分为城镇型、集镇型、中心村型三种基本类型,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农民就业结构、农民经济实力、村集体经济实力、村所在乡镇和县市的经济实力等;义乌市活鱼塘村和西澄村可建成城镇型农村居民点,海盐县横港村和百联村可建成集镇型农村居民点。研究结论:建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及农村居民点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农村居民点用地 方式类型 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整治分类研究——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玉东 郝晋珉 +4 位作者 杨立 王丽敏 郭德吉 贾智海 武秀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18,共6页
土地整治是对低效、空闲和不合理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是各类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活动的统称,其实质内容之一是从空间上对土地利用进行优化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是我国进行土... 土地整治是对低效、空闲和不合理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是各类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活动的统称,其实质内容之一是从空间上对土地利用进行优化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是我国进行土地整治的重要区域,对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整治进行分类研究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的前提和基础工作。曲周县位于黄淮海平原的中部,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农村人口的集聚地,对于其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整治分类进行研究,对于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论文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发展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选取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评价指标,利用量化后的指标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运用聚类分析法将曲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整治划分为就地城镇化型、重点发展型、限制扩建型和迁移合并型四种类型。研究结果符合实际,为当地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于其他类似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区 农村居民点用地 空间整治 分类 曲周县
下载PDF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刘芳 张增祥 +1 位作者 汪潇 魏显虎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9年第3期88-93,共6页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利用多源遥感数据(陆地卫星MSS、TM或ETM^+影像,“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提取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结合DEM数据对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现状及区位意义进行分析,将北京市重新分区。分3个时间段(1978年9月~...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利用多源遥感数据(陆地卫星MSS、TM或ETM^+影像,“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提取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结合DEM数据对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现状及区位意义进行分析,将北京市重新分区。分3个时间段(1978年9月~1995年4月、1995年5月~2000年3月、2000年4月-2005年11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动态监测。引入多项指标对北京全市及各区、县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时空变化特征与景观特征分析。选取14项社会、经济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影响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对于农村的合理规划具有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居民点用地 动态监测 时空特征 景观特征 驱动力
下载PDF
衡阳南岳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合理布局分析 被引量:38
12
作者 王婷 周国华 杨延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31,共7页
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给建设用地供给和耕地保护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农村居民点用地普遍散乱、粗放的现象为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少占耕地提供了可能。以衡阳南岳区为例,应用GIS空间分析与景观指数分析等方法... 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给建设用地供给和耕地保护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农村居民点用地普遍散乱、粗放的现象为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少占耕地提供了可能。以衡阳南岳区为例,应用GIS空间分析与景观指数分析等方法,在分析社会经济、自然地理和生产环境三方面的主要因素对南岳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的影响后,提出引导南岳区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用地 布局 GIS空间分析 景观指数 衡阳南岳区
下载PDF
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研究──以安徽宣城市为例 被引量:20
13
作者 朱传民 程久苗 +1 位作者 刘广栋 曾海燕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5年第6期518-520,共3页
引入距离指数、分散度等定量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用地数量、布局等方面对宣城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引入距离指数、分散度等定量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用地数量、布局等方面对宣城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其研究结果不但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开展、农村社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提供了理论参考,而且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用地 扩展指数 有偿使用 双控模式 宣城市
下载PDF
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及驱动力分析——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 被引量:41
14
作者 郎义华 邱道持 +3 位作者 魏薇 姜廷宪 周林 谭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6-150,共5页
以1996-2005年重庆市九龙坡区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为依据,对该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弄清楚该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演变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分析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法,揭示影响农村居民... 以1996-2005年重庆市九龙坡区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为依据,对该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弄清楚该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演变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分析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法,揭示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力机制,并提出合理组织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用地 驱动力 主成分分析法 九龙坡区
下载PDF
湛江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周飞 陈士银 +1 位作者 钟来元 吴明发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08年第2期104-106,共3页
利用湛江市1996—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在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湛江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农村居民点人均用... 利用湛江市1996—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在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湛江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湛江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加主要集中在徐闻、吴川和市区。湛江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主要受农村人口增长、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交通发展和乡镇企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用地 面积变化 驱动力 湛江市
下载PDF
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巧芹 连季婷 +2 位作者 黄艳梅 李子君 郭爱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1-64,86,共5页
近年来,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过快对土地持续利用、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势在必行。该文在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内涵界定和集约利用分区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近年来,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过快对土地持续利用、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势在必行。该文在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内涵界定和集约利用分区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以县为评价单元,对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按综合评价分值高低将18个评价单元划分为集约利用潜力很大、较大、较小3个级别。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用地 集约利用潜力 集约利用水平 集约利用分区
下载PDF
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与整理潜力测算 被引量:108
17
作者 石诗源 张小林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2-58,共7页
研究目的:测算江苏省65个地域单元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为土地管理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层次分析法,人均用地指标法和限制条件修正系数法。研究结果:(1)江苏省农村居... 研究目的:测算江苏省65个地域单元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为土地管理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层次分析法,人均用地指标法和限制条件修正系数法。研究结果:(1)江苏省农村居民点面广量大,人均用地超标,整理潜力很大;(2)65个地域单元的限制条件修正系数介于0.2849—0.7281之间,表示理论潜力转变为现实潜力的能力和可能性;(3)2005—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分别为224546.3hm2和92727.09hm2。研究结论:(1)人均用地超标,理论潜力巨大;(2)整理潜力受自然经济等条件限制,现实潜力下降;(3)区域条件差别显著,整理难度不一;(4)应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农村居民点用地 现状分析 整理潜力 江苏省
下载PDF
基于系统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驱动机制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 被引量:20
18
作者 苏高华 陈方正 郑新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7-120,126,共5页
我国农村居民点扩张形势十分严峻,开展其驱动机制的研究进而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调控显得至关重要,但目前有关研究较少。基于系统论思想,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北京市昌平区2001-2006年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演变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点扩张形势十分严峻,开展其驱动机制的研究进而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调控显得至关重要,但目前有关研究较少。基于系统论思想,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北京市昌平区2001-2006年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演变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三产业以及农业人口因素是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研究认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适度集约化调整应考虑其演变与驱动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论 灰色关联分析 农村居民点用地 演变 驱动机制
下载PDF
遥感图像自动识别监测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 被引量:12
19
作者 蒋旭东 王鹏 马众模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40-745,共6页
以安徽淮北平原地区为研究区,充分利用1993年时相1:5万土地利用背景空间数据库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2003年遥感图像研究采用基于主分量和形态学分析的区域聚类分类方法,自动识别提取农村居民点用地,对安徽淮北平原地... 以安徽淮北平原地区为研究区,充分利用1993年时相1:5万土地利用背景空间数据库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2003年遥感图像研究采用基于主分量和形态学分析的区域聚类分类方法,自动识别提取农村居民点用地,对安徽淮北平原地区及各市1993和2003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及其变化进行监测,分析了动态度和相对变化率。方法利用了土地利用背景空间数据的先验知识,将形态学和传统的分类手段相结合,使识别结果更加可靠和准确,经检验精度达到90%以上,基本满足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监测需求。1993~2003年,安徽淮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共增加面积33179.95hm^2,年均动态度为0.83%,扩展速度较快,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展程度不一,区域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自动识别 农村居民点用地 动态监测 平原地区
下载PDF
西南山地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分区优化 被引量:16
20
作者 程文仕 乔蕻强 陈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22-327,共6页
农村居民点是中国农村人口的主要聚居形式。以西南山区丘陵区的重庆市丰都县兴义镇为例,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SPSS聚类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影响评价体系。在评价结果基础上对兴义镇农村居民点用地进... 农村居民点是中国农村人口的主要聚居形式。以西南山区丘陵区的重庆市丰都县兴义镇为例,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SPSS聚类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影响评价体系。在评价结果基础上对兴义镇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分区优化。(1)通过单因素量化分析和综合评价法分析可知,兴义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综合适宜度0-45.52,其中高度适宜性区域面积占兴义镇土地总面积的25.16%,中度适宜区面积占29.49%,低度适宜区面积占29.09%,不适宜区面积占16.26%。(2)利用聚类分析法划分出了4个类型区域:即适度挖潜区、重点发展区、限制扩建区和优先整治区,各区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为:113.30,188.59,104.01和41.72hm^2。(3)针对各类型区的具体特征,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农村居民点用地 适宜性评价 分区优化 兴义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