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同与建构:城乡统筹中农村文化生活形态的转型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梁红泉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0-153,共4页
社会转型,农村文化生活形态亟待应时而变。城乡统筹是国家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在选择性认同农村现有文化生活形态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话语建构和引导发展,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 社会转型,农村文化生活形态亟待应时而变。城乡统筹是国家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在选择性认同农村现有文化生活形态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话语建构和引导发展,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文化生活形态的成功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统筹 农村文化生活形态 认同 建构
下载PDF
农村自主性培育:构建新型农村文化生活形态的内源力探究——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 被引量:6
2
作者 黄兴华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3-115,共3页
随着城乡统筹的不断深入,城市对农村的单向度输入引发了农村文化生活形态的变迁。建构新的农村文化生活形态的前提是必须立足农村,关注农民的需要。只有通过对农村和农民自主性这一内源力的不断培育才能有效建构起新的农村文化生活形态。
关键词 城乡统筹 农村文化生活形态 农民自主性
下载PDF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塑农村文化生活形态的内部动力探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兴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16290-16292,共3页
城市本位的城乡统筹加速了农村文化生活形态的嬗变,并招致了诸多负面问题,如引发了农民文化生活消费主义、剥夺了农民文化生活的乡土性、加速了农民公共文化生活的式微等。但城市不应该完全退出农村文化生活的建构领域,其前提是重视农... 城市本位的城乡统筹加速了农村文化生活形态的嬗变,并招致了诸多负面问题,如引发了农民文化生活消费主义、剥夺了农民文化生活的乡土性、加速了农民公共文化生活的式微等。但城市不应该完全退出农村文化生活的建构领域,其前提是重视农民和农村的需要。农村文化生活形态重塑的内部动力主要在于农民活力的激发,要植根于农村文化传统,通过小渠道教育,依靠村民委员会和农民积极分子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统筹 农村文化生活形态 农民活力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文化生活形态 被引量:8
4
作者 彭南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0-67,共8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呈现出多维存在、多元化表达的特点,在存在形式上,日常性、节令性与应事性三种形式互补,在表现形式上,宗教文化、地方性戏剧、乡土性娱乐、迷信文化等多元共存,出现了宗教文化日常化、戏剧文化节令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呈现出多维存在、多元化表达的特点,在存在形式上,日常性、节令性与应事性三种形式互补,在表现形式上,宗教文化、地方性戏剧、乡土性娱乐、迷信文化等多元共存,出现了宗教文化日常化、戏剧文化节令化、迷信文化应事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农民 农村文化形态 文化生活
下载PDF
审美的离合:《过故人庄》与《游山西村》之比较
5
作者 雷晶晶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55-58,共4页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同属农村记游题材的诗歌,二者表现出相同的线性结构,使得记游式动态的叙抒具有完整流畅的艺术效果。受创作主体生平志意的影响,《过故人庄》中,"故人庄"成为理想的"桃花源"...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同属农村记游题材的诗歌,二者表现出相同的线性结构,使得记游式动态的叙抒具有完整流畅的艺术效果。受创作主体生平志意的影响,《过故人庄》中,"故人庄"成为理想的"桃花源"式隐逸生活的诗意表达,《游山西村》中,"山西村"则是现实中诗人暂时获得休憩的精神园地,农村题材诗歌在不同主体情意的灌注下具有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受诗歌语言形式的限制,二者在意象与情趣的融合程度上亦呈现出"情趣淹没意象"与"意象遮蔽情趣"的差异,从而显示出疏朗阔达与厚朴沉着的境界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故人庄》 《游山西村》 结构 意象 情趣 农村文化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