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实现广西“收入倍增计划”政策研究
1
作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崔忠仁 +5 位作者 彭忠平 卢婕 黄勇然 那鹏 任晓勤 张森 《广西经济》 2014年第2期23-26,共4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截止到2012年,广西农村人口4166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约2500万人。农民外出务工人员1011万人次,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0.8%.其中:区内400万人次,区外611万人次。2013年1-6月,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98...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截止到2012年,广西农村人口4166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约2500万人。农民外出务工人员1011万人次,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0.8%.其中:区内400万人次,区外611万人次。2013年1-6月,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98万人次,人均月劳务收入2250元,同比增长28%。近5年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以每年接近90万人的速度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劳务收入 倍增计划 广西 政策 外出务工人员 就业现状 农村人口
下载PDF
领跑中国农村的新生力量——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杨莉 郭建锋 《中国商界》 2009年第5期244-245,共2页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同时也有利于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同时也有利于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人才和组织保证.但这毕竞是一项全新的改革尝试,因而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村 新生力量 大学生村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建设 高校毕业生 组织保证 实施过程 生产一线 干部培养 基层就业 改革尝试 带头人 知识 文化 人才 目标 计划
下载PDF
当前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被引量:1
3
作者 简新华 《长江论坛》 1997年第3期29-31,共3页
关键词 流动人口犯罪 城市流动人口 治安管理 计划生育 农村剩余劳动力 户籍制度 社会治安 劳动就业 流动人口子女 棚户区
下载PDF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个发展阶段(摘要)
4
作者 韩俊 《中国就业》 2004年第6期14-14,共1页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民被剥夺了自由流动的权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政府农村就业政策的基调是鼓励"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式的就地转移,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控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开始有所松动...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民被剥夺了自由流动的权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政府农村就业政策的基调是鼓励"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式的就地转移,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控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开始有所松动;90年代以后,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并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适应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流动的要求,中国政府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也逐渐发生变化,其基本点是从限制农民流动,逐步转向承认流动、接受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政策 农村劳动力流动 非农产业 国家控制 就地转移 主要形式 地区流动 农村人口 计划经济
下载PDF
从农民就业问题看户籍改革
5
作者 张丽霞 《中国西部科技》 2005年第03A期27-28,共2页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取消进城人口计划指标,这对于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有着重要意义。也为增加农民进城机会、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使农村人口融入经济社会主流进程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 就业问题 农民 户籍 管理制度改革 计划指标 自由流动 制度环境 经济社会 农村人口 城乡
下载PDF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 被引量:2
6
作者 葛君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0-,共1页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 就业 工业化 农民 劳动者 农村计划生育 劳务出口 人口流动 劳务输出
下载PDF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就业
7
作者 李同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4-10,共7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就业机制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镇就业机制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受大一统的计划机制所支配,单纯依靠国家和政府对城镇符合劳动就业条件的人员实行统包统配。实际上,这是一种铁饭碗式的就业机制,在统包统配这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就业机制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镇就业机制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受大一统的计划机制所支配,单纯依靠国家和政府对城镇符合劳动就业条件的人员实行统包统配。实际上,这是一种铁饭碗式的就业机制,在统包统配这把大红伞保护下,就业人员都把手伸进社会主义大锅里去抓饭吃,结果人浮于事,一饭碗好几个人分着吃,势必导致隐性失业。这是一种用低效率为代价换来的表面上的高就业率和社会安定。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从根本上打破了大一统的计划机制,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总和,不再可能统包统配,而要受市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支配。残酷的竞争现实使劳动力都要接受优胜劣汰机制的选择。从西方发达国家看,在这种机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就业 市场经济条件 农村劳动力 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就业 劳动力需求量 就业 城镇劳动力 计划机制 待业人员
下载PDF
中国经济改革对妇女就业影响分析和政策研究
8
《浙江经济》 1995年第3期10-21,共12页
一、问题的提出近一、二十年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国际经贸合作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加深,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流。形成这一主流的指导思想是谋求各自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发展中国家正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 一、问题的提出近一、二十年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国际经贸合作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加深,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流。形成这一主流的指导思想是谋求各自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发展中国家正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改造传统的经济体制和工业化战略;经济体制走向市场化,工业化战略走向开放或外向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就业 就业妇女 农村妇女 中国妇女 改革开放 农业剩余劳动力 女性人口 计划经济体制 就业 问卷调查
下载PDF
关于我国人口发展的若干问题
9
作者 俞庆仁 《当代社科视野》 1999年第1期13-16,18,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少生了3亿人,据专家测算,实际节省抚养费用达10000亿),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显著下降,并已进入了世界上低出生率国家的行列。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显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少生了3亿人,据专家测算,实际节省抚养费用达10000亿),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显著下降,并已进入了世界上低出生率国家的行列。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显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失衡 中西部地区 老年人口比例 计划生育工作 人口老龄化 劳动年龄人口 就业形势 人口自然增长率 农村剩余劳动力 人口年龄结构
下载PDF
公共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
10
《党的生活(青海)》 2012年第11期61-61,共1页
最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会议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项目、重点任务和国家基本标准,并提出要在“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 最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会议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项目、重点任务和国家基本标准,并提出要在“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及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实施一批保障工程,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健全服务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地区 公共资源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国务院常务会议 人口计划生育 “十二五” 农村 劳动就业服务
下载PDF
“亚洲农村就业计划实施的若干教训”导言
11
作者 拉西德·阿姆扎德 李怀康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989年第4期33-34,共2页
重视农村就业的发展,并把它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这是最近出现的一种认识。传统的发展理论把经济发展的过程看作、为一个力量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农村就业 计划实施 剩余劳动力 发展理论 经济发展 工业部门 人口集中 劳动力队伍 中期计划 不充分就业
原文传递
印度帮助落后地区的措施和成就
12
作者 陶晓辉 熊坤新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88-89,共2页
在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方面,印度政府先后采取了乡村综合开发计划、国家乡村就业 计划和农村无地人口就业保证计划,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使得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关键词 印度 落后地区 乡村综合开发计划 国家乡村就业计划 农村无地人口就业保证计划
下载PDF
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选择 被引量:65
13
作者 华迎放 《中国劳动》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0-23,共4页
关键词 农民工 模式选择 计划经济体制 地区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问题 社会保障模式 劳动力资源 流动人口 流动就业 重要贡献 经济增长 统筹城乡 选择问题 跨区域 发展观 乡村 收入 农村 浪费
下载PDF
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实际与改革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大模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1-34,共4页
目前,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发点是,既要坚定不移地把计划生育工作抓紧,又要从实际出发,使计划生育政策能够为多数农民所接受,得到他们的支持。只有这样,计划生育工作才有坚实的基础,才能长期稳定的坚持下去。
关键词 计划生育工作 农村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政策 实行计划生育 我国农村 工作模式 独生子女 综合治理 人口素质 劳动就业
原文传递
浅谈人口、计划生育与社会治安 被引量:1
15
作者 白景富 《人口与计划生育》 1994年第1期8-10,共3页
浅谈人口、计划生育与社会治安白景富人口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发展经济,保持社会稳定与控制人口是密切相关的。一般说来,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维护社会安定、提... 浅谈人口、计划生育与社会治安白景富人口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发展经济,保持社会稳定与控制人口是密切相关的。一般说来,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维护社会安定、提高人口素质的物质基础,而有效地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生育 农村剩余劳动力 社会治安 提高人口素质 就业压力 治安问题 农村治安 社会问题 治安秩序 维护社会稳定
原文传递
2002年人口、就业形势与2003年展望
16
作者 岳颂东 《调查研究报告》 2003年第51期1-22,共22页
2002年中国总人口继续增长,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转移,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总抚养比下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正式实施。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国企下岗末实现再就业人数有所减少,失业率有所上升,就业弱势群体扩大。2003年中国... 2002年中国总人口继续增长,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转移,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总抚养比下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正式实施。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国企下岗末实现再就业人数有所减少,失业率有所上升,就业弱势群体扩大。2003年中国总人口不会超过129275万人,自然增长率将不高于6.40%o。新提供就业岗位800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将达到4.3—4.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2年 人口 就业形势 2003年 农村人口 计划生育法 就业 失业率 中国 劳动年龄人口 就业岗位
原文传递
信息世界
17
《山西财税》 2003年第2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服务业 就业岗位 民间投资 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经济增长 扩大就业 国有企业 农村富余劳动力 中国经济 从业人员
下载PDF
这里时兴女娶男
18
作者 刘书鹤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41-43,共3页
在鲁西黄河之滨的平阴县,有两个并没有多少名气的寻常村庄,一个叫南门村,一个叫东三里村.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得知它们已时兴女娶男多年,于是带着新奇的心情来到这里.事实使笔者惊讶不已.一。
关键词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 同等对待 人口老龄化 土政策 女婿 男女平等 平阴县 就业门路 1983年以来 副业收入
下载PDF
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通知》
19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1994年第7期5-5,共1页
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94年5月20日发出皖政[1994]35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 实施初级卫生保健是保障农民健康和提高人口素质的一件好事、实事。我国政府曾多次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2000年实现“人人享有卫... 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94年5月20日发出皖政[1994]35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 实施初级卫生保健是保障农民健康和提高人口素质的一件好事、实事。我国政府曾多次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2000年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目标,并将这一目标纳入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我省1987年开始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前已有15个县(市、区)经卫生部考核验收,基本普及了初级卫生保健;有32个县(市、区)正在实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但是,这项工作在全省发展不平衡,一部分县(市、区)至今尚未开展。为继续做好全省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现根据新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保健工作 “八五”计划 农村卫生 人口素质 预防保健 综合目标管理 不平衡 卫生工作方针 物质保证 科学化管理
下载PDF
关于我国失业问题的思考
20
作者 董长瑞 《湖南经济》 1998年第8期7-9,共3页
关键词 我国失业问题 经济增长 农村劳动力 劳动年龄人口 农村剩余劳动力 计划生育工作 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供给 增加就业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