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我国农村流域水污染受害者社会救助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周纪昌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51-155,共5页
我国农村流域水污染受害者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受害程度深,应对能力差,如何使这一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我国国情以及国外救助经验分析表明,当前必须尽快构建农村流域水污染受害者的社会救助机制,包括... 我国农村流域水污染受害者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受害程度深,应对能力差,如何使这一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我国国情以及国外救助经验分析表明,当前必须尽快构建农村流域水污染受害者的社会救助机制,包括救助对象确认和监测机制、救助需求揭示机制、救助主体分工协作机制、救助资源筹集机制、救助保障机制、救助效果评价机制等。解决农村流域水污染受害者困境是一个长期、多方利益协调的过程,因此文章呼吁尽快建立这种社会救助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加速转型期 农村流域水污染受害者 社会救助机制
下载PDF
农村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思路及对策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光辉 《化工管理》 2016年第23期305-,共1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然而农村在建设的过程中,缺少对水资源的保护,在我国的众多农村中常出现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对环境造成了破坏的现象,这种模式是非常危险的。不仅在城市中农村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环境保...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然而农村在建设的过程中,缺少对水资源的保护,在我国的众多农村中常出现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对环境造成了破坏的现象,这种模式是非常危险的。不仅在城市中农村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村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工作,改革迫在眉睫。本文根据目前农村水污染治理的实际状况说明农村流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供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流域 水污染治理 应对措施
下载PDF
农村流域水非点源污染时空规律量化分析模型研究
3
作者 杨树亭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1年第7期71-75,共5页
针对污染物特征认知不足导致的模型可靠性差问题,提出农村流域非点源污染时空规律量化分析模型。以目标流域的实际土壤环境和气象环境为依据,设计包含土壤物理数据、化学数据和气象数据的模型数据库,处理、加载相关数据,建立包含子流域... 针对污染物特征认知不足导致的模型可靠性差问题,提出农村流域非点源污染时空规律量化分析模型。以目标流域的实际土壤环境和气象环境为依据,设计包含土壤物理数据、化学数据和气象数据的模型数据库,处理、加载相关数据,建立包含子流域的河网SWAT时空规律量化分析模型,完成初次模拟,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转变为输入文件,输入到模型中,输出结果即为时空规律分布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农村流域水非点源污染时空规律量化分析模型参数敏感性高、数据拟合度高,模型可靠性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流域 非点源污染 时空规律 量化分析
下载PDF
农村流域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及综合整治策略
4
作者 曹玉婷 《乡村科技》 2021年第25期112-114,共3页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对于农村流域水环境的整治已从单纯的防洪逐渐转变为综合整治。开展农村流域水环境的综合生态整治对恢复农村河道功能,改善农村水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农村流域水环境的特点与功能,结合农村流域...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对于农村流域水环境的整治已从单纯的防洪逐渐转变为综合整治。开展农村流域水环境的综合生态整治对恢复农村河道功能,改善农村水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农村流域水环境的特点与功能,结合农村流域水环境已有的相关研究与广东省部分代表河道的实地调研,重点分析目前农村流域水环境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重点从物理生境改造与河道生物修复两大方面提出综合整治策略,以期为农村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流域 生态修复 综合整治
下载PDF
生态沟渠对农村小流域面源污染物的拦截效应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游海林 吴永明 +5 位作者 刘丽贞 邓觅 张斐斐 徐力刚 姚忠 朱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0-138,共9页
文章以赣南苏区"三江源"区域典型农村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针对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实际情况,秉承"因地制宜,生态降解"的理念,构建由工程部分和生物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开展水生植物、微生物及贝类... 文章以赣南苏区"三江源"区域典型农村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针对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实际情况,秉承"因地制宜,生态降解"的理念,构建由工程部分和生物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开展水生植物、微生物及贝类和螺类等底栖动物对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及养殖废水等污染物的联合净化研究,阐明生态沟渠系统对农村小流域面源污染拦截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为期近半年的运行处理,生态沟渠系统出水的COD浓度降至19.63 mg/L以下,接近地表Ⅲ类水标准,DO含量为5.43 mg/L,处于Ⅱ类和Ⅲ类水之间,TP浓度降低至2.03 mg/L,NH3-N浓度下降至5 mg/L以下,TN浓度<7 mg/L;COD、NH3-N、TP和TN的总去除率分别为65.92%、90.38%、86.95%和89.03%,生态沟渠系统对农村小流域面源污染物具有较高的去除效率且运行效果良好;气温、水量和水生植物的生长期对生态沟渠去除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设计适合赣南农村小流域的生态拦截沟渠系统,运用工程、技术和生态的方法,实施赣南苏区"三江源"区域典型农村小流域面源污染物的综合防治,研究结果可为保障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作为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地位和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流域 面源污染 生态沟渠 赣南苏区
下载PDF
太湖流域农村地区典型村镇土壤养分和水体污染现状调查 被引量:16
6
作者 谢文明 于飞 +9 位作者 冯晓宇 周影茹 孙力 孙海军 陈莹 卢伟伟 陆玉芳 陈贵 黄梦静 施卫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3-617,共5页
为了了解和评价当前太湖流域农村地区典型村镇土壤养分和水体污染现状,本文以宜兴市周铁镇和万石镇农村地区为研究区域,分别采集土壤样品60个,水体样品79个,分析其土壤中氮磷的含量以及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和氮磷的含量。结果表明:宜兴市... 为了了解和评价当前太湖流域农村地区典型村镇土壤养分和水体污染现状,本文以宜兴市周铁镇和万石镇农村地区为研究区域,分别采集土壤样品60个,水体样品79个,分析其土壤中氮磷的含量以及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和氮磷的含量。结果表明:宜兴市农村地区菜地和果园土壤中氮和磷含量过高,养分流失风险最大;其次为麦地土壤;而林地土壤样品中氮和磷含量较低,养分流失风险最小。当地农户在设施蔬菜大棚、果园和麦地中施用大量化肥是导致菜地、果园和麦地土壤氮、磷累积的主要原因。采集的水体样品中,地表河流水、养殖废水和田间沟渠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较大。其中地表河流水的化学需氧量、铵态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7、1.7、3.8、0.27 mg/L。55个地表河流水样品中有10个处于V类水的标准,其余45个样品均为劣V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农村地区 面源污染 土壤 水体
下载PDF
基于长期合作博弈的农村小流域灌溉组织制度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玉玺 胡继连 周霞 《水利发展研究》 2002年第5期9-12,共4页
农村小流域水资源的公共池塘资源属性,长期固定、数量有限和范围可清晰界定的使用者,其策略行为的可相互观察性、行为结果的相近性和可衡量性,农民个人行为及水资源系统信息的完全性和对称性,声誉道德机制及谋求长期稳定利益的预期,使... 农村小流域水资源的公共池塘资源属性,长期固定、数量有限和范围可清晰界定的使用者,其策略行为的可相互观察性、行为结果的相近性和可衡量性,农民个人行为及水资源系统信息的完全性和对称性,声誉道德机制及谋求长期稳定利益的预期,使小流域水资源使用者的用水策略更接近长期合作动态博弈,使得长期自主协商灌溉组织制度的建立成为可能.本文从组织运作效率的角度比较分析了政府集权制、完全市场组织和农民自主协商三种灌溉组织制度,结合经济自立灌排区的用水协会组织和大田庄乡黄土庄村的水利合作社实践,提出了政府指导下的农民自主开发灌溉组织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合作博弈 灌溉组织 自主协商制度 农村流域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生态补偿 被引量:2
8
作者 曾霞 侯兵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07-111,共5页
分析了流域农村面源污染与生态补偿措施之间的关系,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的生态补偿模型,并以化肥污染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加大污染治理初期的投入,提高污染初期的治理量是提高污染治理效果的关键,污染治理专项... 分析了流域农村面源污染与生态补偿措施之间的关系,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的生态补偿模型,并以化肥污染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加大污染治理初期的投入,提高污染初期的治理量是提高污染治理效果的关键,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的建立是生态补偿可持续进行的保障.依据模拟结果,提出了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应打破传统的政府主导的单一化补偿,引入多元补偿机制,从而保证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农村面源污染 生态补偿 系统动力学
下载PDF
漓江流域农村环境整治现状调查与研究
9
作者 何伟 程亚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3期199-201,206,共4页
对漓江流域农村环境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实地调研,并沿着漓江流域农村环境整治点进行取样分析,对该地区农村污水处理现状进行分析;以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现状以及农村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现状。
关键词 漓江流域:农村环境 整治现状
下载PDF
白洋淀流域农村河长制二元递进共治机制及途径研究
10
作者 史艺萌 苑紫彤 王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5-50,56,共7页
白洋淀流域水治理进入河长制实施新时期,存在政策落地不彻底、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基于乡村治理理论,以白洋淀淀区288份农户有效调研问卷为样本,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个人特征、心理认知、政府手段、权利保障对农户参与水环境... 白洋淀流域水治理进入河长制实施新时期,存在政策落地不彻底、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基于乡村治理理论,以白洋淀淀区288份农户有效调研问卷为样本,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个人特征、心理认知、政府手段、权利保障对农户参与水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个人特征方面:农户个人特征对参与水环境治理意愿影响不显著;②心理认知方面:农户水治理付费意愿对参与水环境治理有显著负向影响,农户水环境治理现状认知对其影响不显著;③政策手段方面:农户对政府水治理政策和回应人民诉求的满意程度对参与水环境治理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④权利保障方面:政府对农户水环境民生权和知情权的保障对参与水环境治理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对水环境诉讼权的保障对其影响不显著。因此提出政府与农户参与二元水环境共治递进机制,以及政策横纵递进,农民参与“三民化”递进并渐向多元善治型升级的河长制演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流域农村 河长制 政府与农户 递进共治
下载PDF
农村水污染治理的农户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吴维 《区域治理》 2019年第8期265-265,共1页
科技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止城市建设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建设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在农村建设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农村水污染问题.经济快速的发展势必会引发出一些弊端,农村流域水污染问... 科技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止城市建设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建设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在农村建设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农村水污染问题.经济快速的发展势必会引发出一些弊端,农村流域水污染问题就是其一,造成环境危害的除了白色污染,水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污染问题之一.城市建设要注重环境问题,农村建设中的水污染问题也不能忽略,所以加强改善农村水污染工作十分重要.文章对农村水污染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农村水污染做了一些研究分析,以方便人民了解农村水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流域 水污染治理 应对措施
下载PDF
农业非点源模型——AGNPS计算
12
作者 刘捷 曾广恩 《环境科学导刊》 2007年第4期8-10,共3页
由于非点源污染产生机制的特殊性,导致实地调查和试验研究不易实行。而数学模型方法在这一领域尤其能够体现出它的优点,其中AGNPS模型是应用较为广泛者之一。介绍了AGNPS模型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水文、侵蚀和化学污染物的迁移3部分。
关键词 农村流域 非点源污染 AGNPS
下载PDF
南太湖地区农村小流域非点源污染调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姚玉鑫 张英 +1 位作者 周李 徐鹏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0-235,共6页
随着农村非点源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将总量控制体系纳入到非点源污染的防治中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许多研究都对减少农村非点源污染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和工程性措施,但对于农村非点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具体调控研究较少,没有按照&qu... 随着农村非点源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将总量控制体系纳入到非点源污染的防治中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许多研究都对减少农村非点源污染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和工程性措施,但对于农村非点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具体调控研究较少,没有按照"公平、效率、可行"的原则进行污染物总量的分配。基于对南太湖地区农村小流域典型污染物输出特征的研究,本文利用排污系数法对农村非点源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快速估算,采用最大纳污量优化程序计算了农村小流域内水体纳污量与环境容量,并提出相应的污染物削减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南太湖地区农村小流域污染物输出主要超标因子为总磷,农村生活污染为主要污染源。流域污染物输出浓度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能够有效缓解夏季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此外,依据BAT体系建立的最大排污量优化计算方法可以快速有效的制定出农村小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流域 水体纳污量 水环境容量 污染源控制
原文传递
Livelihood Strategy Change and Land Use Change——Case of Danzam Village in Upper Dadu River Watershed,Tibetan Plateau of China 被引量:3
14
作者 YAN Jianzhong ZHANG Yili +1 位作者 ZHANG Liping WU Yingy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9年第3期231-240,共10页
Land use change in rural China since the 1980s, induced by institution reforms,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population increase,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However, case studies on how institution reforms af... Land use change in rural China since the 1980s, induced by institution reforms,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population increase,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However, case studies on how institution reforms affect farmers' livelihood strategies and drive land use change are scarce. By means of cropland plots investigations and interviews with farmers, this study examines livelihood strategy change and land use change in Danzam Village of Jinchuan County in the upper Dadu River watershed,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collective system period, as surplus labor forces could not be transferred to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they had to choose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as their livelihood strategy, then the farmers had to produce more grains by land reclamation, increasing multiple cropping index, improving input of labor, fertilizer, pesticide and adopting advanced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During 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period, as labors being transferred to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farmers chose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Therefore, labor input to grain planting was greatly reduced, which dro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grain to horticulture, vegetable or wasteland and decrease of multiple cropping index.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insight into understanding linkages among institution reforms, livelihood strategy of smallholders and land use change in rural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lihood strategy land use change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upper Dadu River watershed Tibetan Plateau China
下载PDF
Supporting farmer-managed irrigation systems in the Shigar valley, Karakorum: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nd Aga Khan Rural Support Programme
15
作者 Joseph K.W.HILL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10期2064-2081,共18页
Farmer-managed irrigation systems(FMIS) in the high altitude valleys of the Karakorum,Pakistan, continue to be managed effectively despite increased pressure on the social arrangements that sustain them. Colonial era ... Farmer-managed irrigation systems(FMIS) in the high altitude valleys of the Karakorum,Pakistan, continue to be managed effectively despite increased pressure on the social arrangements that sustain them. Colonial era records shows that over a century ago government agencies undertook irrigation support projects.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government agencies and the non-government agency Aga Khan Rural Support Programme(AKRSP), which channels foreign funds into the region, have actively engaged in the provision of irrigation support. This article seeks to explore whether such projects support or undermine farmer-managed irrigation systems and the complex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hat underpin them. Field research using ethnographic and participatory methods was conducted in spring 2013 in the upper Shigar valley, Skardu district, GilgitBaltistan. The findings show that irrigation development is a political activity that involves village-based actors, religious leaders, local politicians,and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 agencies.Government agencies operate in a largely top-down,engineering mode, their larger projects limited to villages suffering water scarcity. The local government provides small funds for renovation work of FMIS,though allocation of funds is highly politicized. Nongovernment agencies,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including donor-funding cycles, apply a one-size-fitsall ‘participatory' model in an attempt to socially engineer rules and institutions. In communities divided by factionalism the use of such external models that stress formation of committees are unlikely to yield positive results, and could instead contribute to undermining the very systems they seek to support. This research argues that irrigation interventions should take care to build upon the rich and complex social arrangements that have sustained FMIS through the centu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mer-managed irrigation systems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Government Aga Khan Rural Support Programme Shigar valley Karakorum
下载PDF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 western rural China
16
作者 CHEN Gui-bao HUANG Gao-bao 《Ecological Economy》 2010年第3期283-294,共12页
Management in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Jinghe watershed of western t:ural China is examined with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method -- a rare applied method in China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stakeholders C... Management in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Jinghe watershed of western t:ural China is examined with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method -- a rare applied method in China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stakeholders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survey methods derives good restlts as it coutd avoid personal bias in identifying and ranking the issues on a concrete bas'is in following up households' survey. Statistic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 gSPSS)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nce the early 1980s, issues of water scarcity, river pollution, soil erosion, insufficient participation of stakeholders in water resources use and management, as well as centralized wate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have created difficult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shed. The stakeholders and local governments are fully aware of the challenges and are committed to achieving a solution through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IWRD). The concept anti the application of IWRD for rural China a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and a fram cessful implementatio involvement and capacity building in water sector, which heed to fully, integrate various management functions within the watersh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resources: PRA Questionnaire survey MANAGEMENT Rural China
下载PDF
农村多水塘系统景观结构对非点源污染中氮截留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玉凤 刘红玉 +2 位作者 刘军志 娄彩荣 王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999-5006,共8页
多水塘系统在滞留和降解农业面源污染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不同景观结构特征的多水塘系统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截留率也存在差异.本文针对多水塘系统的功能及特点,选择4个不同景观结构的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分析降雨前后多水塘系统水环境的变... 多水塘系统在滞留和降解农业面源污染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不同景观结构特征的多水塘系统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截留率也存在差异.本文针对多水塘系统的功能及特点,选择4个不同景观结构的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分析降雨前后多水塘系统水环境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氮元素的截留情况,并揭示其截留率与水塘系统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雨前水塘水体中总氮(TN)浓度的变化范围在1. 32~6. 32 mg·L^(-1)之间,雨后TN质量浓度增加到2. 8~16. 99 mg·L^(-1)之间,其中,硝氮(NO_3^--N)占TN的质量分数为20%~74%;(2)多水塘系统对TN、NO_3^--N和氨氮(NH_4^+-N)的平均截留率分别为50. 09%、48. 71%和52. 75%;(3)小流域1中的水塘系统对氮的截留率最低,平均次降水过程中小流域2中的水塘系统对氮的截留量最低,仅为56. 10kg,远低于小流域4中水塘系统对氮的截留量324. 43kg;(4)多水塘系统对氮的截留率受到水塘个数、面积及水塘与水塘之间沟渠密度的影响,其中沟渠密度对氮截留率的影响最大.本研究结果可为农村多水塘系统的管理及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水塘系统 非点源污染 氮截留 农村流域 景观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