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的乡土文学与日本的农民文学 被引量:3
1
作者 亓华 王向远 《外国语文》 1999年第1期8-15,共8页
中国“乡土文学”和日本“农民文学”都经历了自发、自觉和变异三个时期。在自发时期,两国作家都对传统的农业文明做了反思和批判,但情感倾向和立场有所不同。在自觉时期,两国都出现了系统的乡土文学或农民文学理论,都在对现代城市... 中国“乡土文学”和日本“农民文学”都经历了自发、自觉和变异三个时期。在自发时期,两国作家都对传统的农业文明做了反思和批判,但情感倾向和立场有所不同。在自觉时期,两国都出现了系统的乡土文学或农民文学理论,都在对现代城市资本主义文明的否定批判中,表现了对乡土文化的回归和认同,但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形成“农民文学运动”。在变异时期,日本的农民文学运动被纳入了法西斯主义文学体制,中国的乡土文学则在日本的占领下,自觉地、有意识地将“乡土”与祖国,与“民族”视为同义词,从而将乡土文学变成了沦陷区抵抗日本殖民侵略的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乡土文学 农民文学
下载PDF
政治复调与民间狂欢: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农民文学理论的历史症候 被引量:3
2
作者 冯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4-94,共11页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不同党派、个人围绕"农民文学"的讨论,实则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中小资产阶级问题的延续。因为在国共分裂后,唯有将小资产阶级与农民分割,无产阶级政党才能重申自身的政治主体性,而非党派的知识分子也需...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不同党派、个人围绕"农民文学"的讨论,实则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中小资产阶级问题的延续。因为在国共分裂后,唯有将小资产阶级与农民分割,无产阶级政党才能重申自身的政治主体性,而非党派的知识分子也需要强化农民有别于小资产阶级(某种程度上更多指向智识阶层)的、基于民间的独特启蒙意义。然而假道苏俄、日本的理论资源难免因国际共运及其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内部矛盾而形成错位的、差异性的接受,因此对"农民文学"的理论阐释也成了赓续矛盾与解决矛盾的政治实践。比较这些带有左翼色彩的、并不成熟的"农民文学"理论可知,其关于阶级、革命与大众化的主张,或是不同党派为实现特定政治目标与功能的艺术化体现,或为对抗主流权威话语,实现自我启蒙与民族自决的乡土民间想象。这使得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农民文学"理论探讨成为政治的复调与民间的狂欢,它充分彰显了政治与文学以及文学内部不同审美倾向彼此激发、相互生成的复杂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文学理论 政治复调 民间狂欢 历史症候
下载PDF
日本农民文学的纪念碑——《土》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立善 《日本研究》 CSSCI 1991年第1期71-76,共6页
在我国目前的日本文学研究中,农民文学似乎是一个被人冷漠的角落。然而,拂去落积的经年尘埃,当可发现一部描写农民的写实主义不朽杰作,这便是杰出短歌作家及小说家长冢节(1879—1915)的长篇小说《土》。《土》何以被誉为“日本农民文学... 在我国目前的日本文学研究中,农民文学似乎是一个被人冷漠的角落。然而,拂去落积的经年尘埃,当可发现一部描写农民的写实主义不朽杰作,这便是杰出短歌作家及小说家长冢节(1879—1915)的长篇小说《土》。《土》何以被誉为“日本农民文学史上的纪念碑”和“近代日本文学中屈指可数的名作”?可见不无探求其究竟之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文学 日本文学研究 夏目漱石 自然景物 悲剧气氛 艺术风格 本能冲动 我的女儿 正冈子规 近代日本
下载PDF
“民间”何以“五四”?--施章的“农民文学”观例说
4
作者 冯波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1-18,共8页
20世纪30年代,施章基于“农民的生活的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以及对“永久的”“原质的”民间性的阐扬,构成了其“农民文学观”的主要内容。施章“新旧”杂糅的学识背景、“土洋”兼具的学术视野,不仅为我们管窥本地的、民族底色的“民... 20世纪30年代,施章基于“农民的生活的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以及对“永久的”“原质的”民间性的阐扬,构成了其“农民文学观”的主要内容。施章“新旧”杂糅的学识背景、“土洋”兼具的学术视野,不仅为我们管窥本地的、民族底色的“民间”如何纳入“五四”启蒙叙事提供了一个颇有价值的视角,而且也演绎了中国文学现代生成应有的复杂与多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章 农民文学 “五四” “民间”
下载PDF
20世纪农民文学形象的制作与英雄人物的塑造
5
作者 皇甫风平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83-86,共4页
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文学中心事件之一。这种形象塑造的方式是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1958年之后的文学形象的塑造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意识形态。规范要求农民英雄人物必须"放在矛盾的主导地位",... 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文学中心事件之一。这种形象塑造的方式是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1958年之后的文学形象的塑造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意识形态。规范要求农民英雄人物必须"放在矛盾的主导地位",必须写成"进攻的性格",是"叱咤风云"的形象。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存在着严重的"神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农民文学形象 英雄
下载PDF
论日本近代“农民文学”的创作特质
6
作者 刘立善 《日本研究》 2018年第2期80-90,共11页
明治十五六年前后始,日本自由民权运动,为天皇制权力所分裂。随之,农民处于拥护天皇制绝对主义的半封建地主制度统治之下,命运殊甚凄惨。如此现状为背景,明治30年代末至大正初期,文坛出现三篇引人注目的农民文学代表作《良人的告白》《... 明治十五六年前后始,日本自由民权运动,为天皇制权力所分裂。随之,农民处于拥护天皇制绝对主义的半封建地主制度统治之下,命运殊甚凄惨。如此现状为背景,明治30年代末至大正初期,文坛出现三篇引人注目的农民文学代表作《良人的告白》《土》与《该隐的后裔》。本文围绕这三篇代表作,论述近代"农民文学"的创作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岛武郎 木下尚江 长塚节 《土》 《该隐的后裔》 农民文学
下载PDF
重新期待“人民性”的农民文学
7
作者 王再兴 《创作与评论》 CSSCI 2013年第14期27-31,共5页
1949年建国前夕,新政协筹备会下设的第四小组在起草未来国家《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时,针对原拟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国名,时为清华大学教授的张奚若先生建议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张先生称:"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两字了... 1949年建国前夕,新政协筹备会下设的第四小组在起草未来国家《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时,针对原拟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国名,时为清华大学教授的张奚若先生建议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张先生称:"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两字了,岂有人民而不民主的呢?‘人民’这个概念已经把‘民主’的意思表达出来了,不必再重复写上‘民主’二字。"他的意见也得到了董必武等人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农民文学 民主共和国 民性 期待 1949年 政府组织法 建国前夕
下载PDF
对农民文学缺失的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仁和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61-67,共7页
中国当代文学对中国农民来说,主要还是"雪中送炭"问题,而不是"锦上添花"问题。现时的中国仍需要赵树理精神,应该有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为九亿农民服务,掌握着中国当代文学主流话语权的人士应该为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 中国当代文学对中国农民来说,主要还是"雪中送炭"问题,而不是"锦上添花"问题。现时的中国仍需要赵树理精神,应该有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为九亿农民服务,掌握着中国当代文学主流话语权的人士应该为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有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农民 农民文学 赵树理精神
下载PDF
鲁迅+赵树理=当代农民文学的新方向 被引量:1
9
作者 庄汉新 《创作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21-24,共4页
过去十多年来,新时期文学由复苏到繁荣,又由繁荣到混沌,眉目愈来愈不清晰,旗帜愈来愈不鲜明,方向也愈来愈不明确。中国当代文学的方向何在?特别是作为当代文学主流的农民文学的方向又何在?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继续和发展... 过去十多年来,新时期文学由复苏到繁荣,又由繁荣到混沌,眉目愈来愈不清晰,旗帜愈来愈不鲜明,方向也愈来愈不明确。中国当代文学的方向何在?特别是作为当代文学主流的农民文学的方向又何在?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继续和发展。它和中国现代文学都是一九一九年以后兴起的“五四”新文学同一脉流上的两个不同阶段。在中国现代文学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发展阶段上,能够体现其方向和道路的,莫过于鲁迅和赵树理。他们都分别以自己辉煌的写作实绩,影响和带动了各自一个时代的众多作家。 所谓鲁迅方向,最早见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初毛泽东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农民文学 鲁迅作品 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四十年代 新时期文学 农村题材 一九 小说作品
下载PDF
现当代农民文学在农村的接受状况分析
10
作者 王思仪 《农技服务》 2016年第5期222-222,共1页
农民文学作为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农民文学相较于之前虽然得到一定发展,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农民文学在农村的接受情况仍不够理想。为使农民文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农民文学作为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农民文学相较于之前虽然得到一定发展,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农民文学在农村的接受情况仍不够理想。为使农民文学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应当对当前农民文学在农村的接受状况进行分析,并且提供有效改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文学 农村 乡土
下载PDF
赵树理的“农民文学观”对二十一世纪文学的启示
11
作者 臧燕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年第6期103-104,共2页
赵树理的作品一直以来被作为忠实的实践了毛泽东的《讲话》而被广为传颂。赵树理立意"文摊"要作"为农民实利"的"文学农民观"不仅在当年的解放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当代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对... 赵树理的作品一直以来被作为忠实的实践了毛泽东的《讲话》而被广为传颂。赵树理立意"文摊"要作"为农民实利"的"文学农民观"不仅在当年的解放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当代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对新世纪的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文学 当代文学 启示
下载PDF
农民的发现与20世纪30年代乡土文学的新变
12
作者 冯波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34,共10页
在20世纪30年代,因对“农民”的重识,乡土文学呈现出新的艺术特质,这是从政治理论到文艺实践的审美嬗递。在域外理论资源的影响下,不同党派、阶层重识农民阶级性与大众性,展现了对农民的三重发现,即:对农民被压迫阶级定位与参与社会革... 在20世纪30年代,因对“农民”的重识,乡土文学呈现出新的艺术特质,这是从政治理论到文艺实践的审美嬗递。在域外理论资源的影响下,不同党派、阶层重识农民阶级性与大众性,展现了对农民的三重发现,即:对农民被压迫阶级定位与参与社会革命可塑性的觉悟,对落后的小农意识与国民劣根性内在逻辑的洞察,以及对农民本位的审美取向与民族国家主体意识一致性的深刻认知。农民的发现不仅使“农民文学”与乡土文学、田园文艺分而论之,构成现代乡土文学的理论自觉,而且也因其差异认知呈现出启蒙理性、阶级革命与世俗民间的不同价值倚重,它与传统乡土文学的互渗、交错、融合,构成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流变的复杂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农民文学 田园文艺 民间 现代性
下载PDF
三十年代多元理论资源的选择与“农民文学”之辩 被引量:6
13
作者 冯波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6-62,共7页
30年代围绕着"农民文学",学院与文坛展开了一次颇有意义的对话。施孝铭以《农民文学的商榷》一文厕身于以农民为焦点的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讨论,是学院派知识青年在接受舶来理论与本土化调适后的相对独立的表达。其与文坛中农民... 30年代围绕着"农民文学",学院与文坛展开了一次颇有意义的对话。施孝铭以《农民文学的商榷》一文厕身于以农民为焦点的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讨论,是学院派知识青年在接受舶来理论与本土化调适后的相对独立的表达。其与文坛中农民文学论者的锱铢必较,呈现出彼此对"农民文学"中"农民"与"大众"概念的理解分歧,同时也彰显了二者在阶级架构与城乡架构内对"农民"的现代内涵的不同赋值的话语策略。其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国文学现代生成复杂性的提点,更是对其历史叙事合法性的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孝铭 农民文学 学院 文坛
原文传递
现当代农民文学在农村的接受状况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金娟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5年第7期194-195,共2页
新文学诞生以来,农民文学被农民接受的程度一直不高,只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曾经有过短暂的兴盛,这种状况主要受制于以下几个原因:创作者本身的原因;农民的文化水平所限;农民的经济水平所限;文学形式的单一;国家政策的偏差等。要改善农民... 新文学诞生以来,农民文学被农民接受的程度一直不高,只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曾经有过短暂的兴盛,这种状况主要受制于以下几个原因:创作者本身的原因;农民的文化水平所限;农民的经济水平所限;文学形式的单一;国家政策的偏差等。要改善农民文学在农村的接受状况,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走近农民,创作符合农民口味的作品尤其注重农民作家的培养和扶植;采取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推广农民文学;国家政策向农民文学倾斜;继续大力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文学 农村 接受
原文传递
文学如何表达底层——以农民工文学的诗性建构为中心 被引量:2
15
作者 苏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16,共4页
对进城农民群体的关注,体现了作家介入现实的热情与社会责任感,由此形成了农民工文学的叙事潮流,展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这一群体的境遇。然而,由于作家过分追求文学的叙事效果,在创作上普遍存在着模式化、简单化与恶俗化叙述的倾向,这限... 对进城农民群体的关注,体现了作家介入现实的热情与社会责任感,由此形成了农民工文学的叙事潮流,展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这一群体的境遇。然而,由于作家过分追求文学的叙事效果,在创作上普遍存在着模式化、简单化与恶俗化叙述的倾向,这限制了文学对现实的超越,侵蚀了文学的诗性,放弃了文学的审美性追求,并从根本上影响了文学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文学 文学诗性 苦难述说 底层叙事
下载PDF
农民大众文学与市民大众文学并存的新局面——谈1940年代文学全景中的重要一角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福辉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18-124,共7页
1940年代的中国文学被包含在一场民族自卫战争之中,多元的大众化样式已成为文学的时代特征。解放区文学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演变成为"农民大众文学",出现了秧歌剧《兄妹开荒》、新歌剧《白毛女》、... 1940年代的中国文学被包含在一场民族自卫战争之中,多元的大众化样式已成为文学的时代特征。解放区文学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演变成为"农民大众文学",出现了秧歌剧《兄妹开荒》、新歌剧《白毛女》、新编京剧、街头诗、墙报、通俗故事、赵树理小说等通俗易懂、耳熟能详的农民文学。而沦陷区、国统区则出现了都市大众阅读类型文学,即以张爱玲、徐訏为代表的"市民大众文学"。于是,在1940年代,农民"大众化"与市民"大众化"发展到一起,出现了农民大众文学与市民大众文学并存的新局面,促使民族文学走向现代化和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0年代 农民大众文学 市民大众文学
下载PDF
新时期农民工文学的创新之作——评谈歌《老乐的执迷不悟》
17
作者 徐祖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96-99,共4页
谈歌的中篇小说《老乐的执迷不悟》,描写了一位进城农民工老乐推迟返乡重组新家的日期,而留下为寻找、追抓一个隐匿十一年之久的杀人逃犯的英勇事迹;作品突出了老乐舍身取义的高贵品质,展现了进城农民工舍生取义的精神风貌,塑造了一位... 谈歌的中篇小说《老乐的执迷不悟》,描写了一位进城农民工老乐推迟返乡重组新家的日期,而留下为寻找、追抓一个隐匿十一年之久的杀人逃犯的英勇事迹;作品突出了老乐舍身取义的高贵品质,展现了进城农民工舍生取义的精神风貌,塑造了一位新时代进城农民工的新形象,以一种崭新的视角和创作理念为农民工文学的创作开辟了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乐的执迷不悟 农民文学 新形象 新视角 新意境
下载PDF
论“农民工子弟文学”叙述主题的建构与不足
18
作者 褚国香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41-45,共5页
"农民工子弟文学"概念是儿童文学评论家王泉根率先提出的。按照作品关注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留守类"和"进城类"两大类。而这两类作品的叙述主题都离不开成长与教育。"农民工子弟文学"打破了新... "农民工子弟文学"概念是儿童文学评论家王泉根率先提出的。按照作品关注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留守类"和"进城类"两大类。而这两类作品的叙述主题都离不开成长与教育。"农民工子弟文学"打破了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写实主义创作集中于都市校园小说单一题材的局限,为儿童文学的"苦难"描写找到了真正贴近儿童生活的素材,增加了儿童文学内涵的厚度。但是成人代言写作也造成了人物形象的失真、叙述内容的模式化、爱与美缺失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子弟文学 主题 教育 成长 问题与不足
下载PDF
生态还是心态——“生态文学”、“底层文学”与“打工文学”的断想
19
作者 傅修海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8-60,共3页
一段时间以来,当代文学关于生态文学、底层文学、打工文学的讨论热火朝天。相应的还有农民文学、三农文学也与时俱热。这种热绝对不仅仅是炒作,自2008年以来,上至国家社科基金,下至大大小小的项目,更不用说许许多多有幸还是无辜的... 一段时间以来,当代文学关于生态文学、底层文学、打工文学的讨论热火朝天。相应的还有农民文学、三农文学也与时俱热。这种热绝对不仅仅是炒作,自2008年以来,上至国家社科基金,下至大大小小的项目,更不用说许许多多有幸还是无辜的版面,都出现了它们的身影。西谚云:谎言重复了一千遍就成为真理。底层写作或打工文学,当然不能说是谎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学 心态 国家社科基金 打工文学 2008年 当代文学 底层文学 农民文学
下载PDF
从苦难遭际到主体建构:当代农民工镜像的嬗变与成长 被引量:3
20
作者 彭维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2期59-62,共4页
要理解农民工文学中农民工镜像建构的整体状况,就必须立足于当下的中国语境,特别是新世纪之后中国城乡所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当代农民工文学以丰富多样的创作实践,书写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底层生活、灵肉挣扎以及理想抗争,凸显了处于社会转... 要理解农民工文学中农民工镜像建构的整体状况,就必须立足于当下的中国语境,特别是新世纪之后中国城乡所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当代农民工文学以丰富多样的创作实践,书写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底层生活、灵肉挣扎以及理想抗争,凸显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农民主体之嬗变过程,也是当代作家深入透析农民工文化人格和精神结构的艺术创造与审美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文学 语境 镜像 农民主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