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不断突破中前行——由《沉重的房子》、《农民父亲》看高鸿长篇小说创作
1
作者 厚夫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3-126,共4页
关键词 农民父亲 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 房子 文学创作 青年作家 原生状态 创作方式
下载PDF
陕北文化视野下的高鸿小说特色——以《农民父亲》为例
2
作者 唐红卫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9期112-113,121,共3页
陕北作家高鸿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发表作品,21世纪初通过网上写作陕北地域系列长篇小说而迅速走红,《农民父亲》是其中的代表作,它以悲壮英雄、孝道困境、爱情悲剧三大浓郁的陕北文化特色而深深吸引和感动了读者。
关键词 高鸿 农民父亲 陕北文化
下载PDF
一个农民父亲写给大学里儿子的信
3
《中小学电教(学生版)》 2003年第8期10-11,共2页
昨天整理东西,发现了一叠五六年前我读大学时父亲写给我的信,翻看着不禁泪流满面,今天下午一字一字敲进电脑,只输入了三封情绪就不能自持,晚上再敲吧。现在先把这几封信附在下面,除了必要的人名地名隐去之外,别的内容是一字不差的。
关键词 农民父亲 大学生 家信 亲情表露 家庭教育
下载PDF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与“后新时期”小说的“孝亲”倾向——以《农民父亲》等小说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水涛 江胜清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2-128,共7页
“后新时期”出现了以《农民父亲》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孝亲”倾向的小说。“孝亲”之“孝”主要集中在“父亲”身上,这批作品一般采用子辈视角,表达对父亲的敬仰、敬重、悲悯、忏悔。《农民父亲》等作品的出现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密切... “后新时期”出现了以《农民父亲》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孝亲”倾向的小说。“孝亲”之“孝”主要集中在“父亲”身上,这批作品一般采用子辈视角,表达对父亲的敬仰、敬重、悲悯、忏悔。《农民父亲》等作品的出现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父亲 保守主义思潮 后新时期 小说 孝亲 文化 “孝” 作品
原文传递
高鸿:从题材到叙事的审美自觉——《农民父亲》、《血色高原》、《青稞》走读
5
作者 杨焕亭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4-170,共7页
在生机勃勃的陕西中青年作家群中,高鸿以多产、活跃而受到文学批评界广大读者的关注。特别是2008年以来,他相继推出了《沉重的房子》、《农民父亲》、《血色高原》三部长篇小说后,论家都从不同视角给予了见仁见智的评论,认为“高鸿... 在生机勃勃的陕西中青年作家群中,高鸿以多产、活跃而受到文学批评界广大读者的关注。特别是2008年以来,他相继推出了《沉重的房子》、《农民父亲》、《血色高原》三部长篇小说后,论家都从不同视角给予了见仁见智的评论,认为“高鸿的写作是有根的,有原乡的,所以它的苦难的美感来自生存和生命的深处。”这里所说的“根”和“原乡”,从广义而言,乃是指酿造作家作品的宏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作家生命起始点——梁峁逶迤、苍茫浑厚的陕北高原。然而,当他以青藏高原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青稞》问世后,那种强烈的时代感,那种弥漫在作品中的“精神乡愁”,都引发我们关注他从题材选择到叙事方式所体现的审美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父亲 陕北高原 审美自觉 叙事方式 题材选择 青稞 长篇小说 作家作品
原文传递
我的农民父亲
6
作者 苁蓉 《心理与健康》 2004年第7期59-59,共1页
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身为农民的父亲却好像从来没有对我显出过特别的喜欢。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
关键词 人生经历 情感 父爱 农民父亲
原文传递
高鸿:从题材到叙事的审美自觉——《农民父亲》《血色高原》《青稞》走读
7
作者 杨焕亭 《延安文学》 2015年第1期188-192,共5页
在陕西中青年作家群中,高鸿以多产、活跃而受到文学界广大读者的关注。特别是2008年以来,他相继推出了《沉重的房子》《农民父亲》《血色高原》三部长篇小说后,评论家都从不同视角给予了见仁见智的评论,认为"高鸿的写作是有根的,有原乡... 在陕西中青年作家群中,高鸿以多产、活跃而受到文学界广大读者的关注。特别是2008年以来,他相继推出了《沉重的房子》《农民父亲》《血色高原》三部长篇小说后,评论家都从不同视角给予了见仁见智的评论,认为"高鸿的写作是有根的,有原乡的,所以它的苦难的美感来自生存和生命的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父亲 审美自觉 高原 青稞 叙事 题材 2008年 长篇小说
原文传递
我的农民父亲
8
作者 董国宾 《社区》 2011年第15期63-63,共1页
父亲在土里刨食,春播秋收,锄草施肥,一辈子与庄稼打交道,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关键词 《我的农民父亲 散文 文学 董国宾
原文传递
我的农民父亲
9
作者 董国宾 《支部生活(山东)》 2016年第6期62-63,共2页
父亲在土里刨食,春播秋收,锄草施肥,一辈子与庄稼打交道,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文学 散文 《我的农民父亲
原文传递
我的农民父亲
10
作者 董国宾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1年第1期35-35,共1页
父亲在土里刨食,春播秋收,除草施肥.一辈子与庄稼打交道,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记忆中的农民父亲,只出过两次家门。
关键词 杂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我的农民父亲
原文传递
我的农民父亲
11
作者 董国宾 《山西老年》 2015年第3期31-31,共1页
父亲一辈子与庄稼打交道,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记忆中的农民父亲,只出过两次家门。第一次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那时,我学习很用功,不知不觉中,视力下降了,于是就给家里去了一封信,说汇点钱过来,买一副眼镜。
关键词 小说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我的农民父亲
原文传递
农民父亲(外一篇)
12
作者 陈章华 《散文诗(下半月.校园文学)》 2012年第5期57-58,共2页
比石头还硬,比骆驼还壮的父亲,说老就老了,仿佛一夜间的事。 在昨天,他还是暴跳如雷,说话像炸炮,走路一阵风。那时候,父亲的整个人,就是一锅煮沸的开水。一双鸭掌似的大脚.总是把大地的脸踏得青一块紫一块。
关键词 散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农民父亲(外一篇)》
原文传递
以“空间中的身体”为符号——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中“农民老父亲”的群氓形象和视觉叙事 被引量:2
13
作者 喻宛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6-66,共11页
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塑造了大量隐喻性的“农民老父亲”形象,以此阐释农村社会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城乡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农民老父亲”群像脱离了智慧老人的文化原型,从革命和建设的先锋英雄转化为有待启蒙的群氓,并通过强化图像... 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塑造了大量隐喻性的“农民老父亲”形象,以此阐释农村社会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城乡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农民老父亲”群像脱离了智慧老人的文化原型,从革命和建设的先锋英雄转化为有待启蒙的群氓,并通过强化图像叙事、减弱语言叙事的方式,使图像的隐喻性更为突出。“空间中的身体”是该影像的核心,关系到人与环境的各类对比关系,其内涵可以向性别、阶层、个体/集体、公共/私人多个面向展开。苦味肖像、“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和“人际空间中的身体”三类图像是分析的切入点。肖像镜头背离了中国电影传统,呈现出大面积阴影、沉默和隐匿表情的共同特点。“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图像突出身体和劳作空间的关系,强调身体性(暗示劳作),忽视个体主体性的体现。“人际空间中的身体”图像将视觉传统中“父—子”间隐喻性的上下空间关系反转呈现,将父亲们描述为既处于对立立场又缺乏话语权的旁观者,需要被“子一代”启蒙。“空间中的身体”作为符号帮助建立“农民老父亲”的群氓形象,将相关的文化、经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视觉化,参与启蒙叙事,同时,也将“父亲们”塑造成他者化的“沉默的异化的劳动机器”,参与了对城乡界限的意指实践,使之成为银幕上的文化地理学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年代中国电影 农民父亲 空间中的身体 群氓形象 视觉叙事
下载PDF
父亲·农民
14
作者 赵海田 《中等职业教育》 2012年第13期26-26,共1页
失意的时候看那照片 泪水忽然涌出来 那一轮弯弯的明月 已是结痂的伤
关键词 父亲·农民 诗歌 文学 赵海田
下载PDF
冯积岐小说的阶段性探索
15
作者 王祖基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7-201,共5页
冯积岐的文学创作起始于1983年,这一年他在《延河》杂志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续绳》,1986年他的《舅舅外甥》发表后经《作品与争鸣》转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自此一发不可收拾,陆陆续续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出版十一部长篇小说:《沉默的季节... 冯积岐的文学创作起始于1983年,这一年他在《延河》杂志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续绳》,1986年他的《舅舅外甥》发表后经《作品与争鸣》转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自此一发不可收拾,陆陆续续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出版十一部长篇小说:《沉默的季节》(2000年)《大树底下》(2005年)《敲门》(2005年)《村子》(2007年)《遍地温柔》(2008年)《逃离》(2010年)《两个冬天两个女人》(2010年)《粉碎》(2012年)《非常时期》(2013年)《漩涡》(2014年)《关中》(2015年);《我的农民父亲和母亲》《地下水》《这块土地》《刀子》等260多篇中短篇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冯积岐 《我的农民父亲和母亲》 《沉默的季节》 中短篇小说 《地下水》 文学创作 《延河》
原文传递
讲述和描述之间——浅论冯积岐小说的叙述特点
16
作者 马玉琛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8-60,共3页
关键词 冯积岐 小说 叙述特点 《小说三十篇》 《我的农民父亲和母亲》 《沉默的季节》 讲述性语言 描述性语言 意识流 不在场叙述 在场叙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