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1篇文章
< 1 2 1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业文明的缺位与农耕文明的过度诠释:“中国梦”宣传画的场景设计分析
1
作者 督忠跃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4年第10期10-14,共5页
“中国梦”系列宣传画在场景设计上重乡土、轻城市,极具农耕文明气息的宣传画在缺少乡土痕迹的现代都市里传播,这样的乡土风格与现代城市的市民需求和现代城市的气质毫不相符,造成了工业文明场景设计的缺位,不利于宣传效果的发挥。“中... “中国梦”系列宣传画在场景设计上重乡土、轻城市,极具农耕文明气息的宣传画在缺少乡土痕迹的现代都市里传播,这样的乡土风格与现代城市的市民需求和现代城市的气质毫不相符,造成了工业文明场景设计的缺位,不利于宣传效果的发挥。“中国梦”系列宣传画的场景设计应协调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关系,既要体现出当今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城镇化和科技的信息化快速发展,也要反映出农村的发展现实和乡村振兴的成果,做到二者的相互辉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宣传画 场景设计 工业文明 农耕文明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2
作者 田志光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1-8,共8页
黄河横贯中国东西,在中下游地区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流域内气候条件优越,是天然的文明摇篮。自六十万年前起,以蓝田人为代表的古人类便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富饶之地,在生活中逐步掌握了农作物种植技术,并由游牧转为定居,逐步发展出灿烂... 黄河横贯中国东西,在中下游地区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流域内气候条件优越,是天然的文明摇篮。自六十万年前起,以蓝田人为代表的古人类便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富饶之地,在生活中逐步掌握了农作物种植技术,并由游牧转为定居,逐步发展出灿烂的农耕文明。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我国古人不断对农业生产经验进行继承和总结,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认识到了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观念,对于现代农业文明有着长足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当积极汲取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有益因素,促进现代农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耕文明 现代农业
下载PDF
传承和发扬农耕文明的时代价值、原则方法和路径思考
3
作者 万俊丽 卞秋华 李跃扬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14,共6页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鲜明标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根脉。继承和发扬农耕文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继承和发扬农耕文明,要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农耕文化传承和...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鲜明标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根脉。继承和发扬农耕文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继承和发扬农耕文明,要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农耕文化传承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传承和发扬农耕文明,可以从发挥政府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对农耕文明的学术研究和理论阐述,积极推进村史馆高质量建设,丰富传播渠道,发挥舆论宣传功能,重视学校文化教育作用等方面来具体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明 时代价值 传承发展
下载PDF
农耕文明与乡村振兴:一种农业伦理学分析
4
作者 林辉煌 李婷 《科学.经济.社会》 2024年第4期43-57,共15页
农耕文明孕育出来的农业伦理深刻影响着中国乡村振兴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本文以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佛山基塘农业系统为案例,探讨农村资源系统性和组织化开发的农业伦理特征。以宗族为组织基础的社会体系,以资金整合机制和政社... 农耕文明孕育出来的农业伦理深刻影响着中国乡村振兴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本文以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佛山基塘农业系统为案例,探讨农村资源系统性和组织化开发的农业伦理特征。以宗族为组织基础的社会体系,以资金整合机制和政社协同机制为基础的政治体系,以统合性地权和基层市场组织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共同支撑了传统农耕文明与农业伦理。重新认识和激活传统农耕文明,有助于营造“乡村共建伦理”,为实现农村资源系统性、组织化开发奠定伦理基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真正具有中国属性的文明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明 农业伦理 乡村振兴 系统性 组织化
下载PDF
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启振 史献芝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20,共10页
将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乡村篇的重要议题。传统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基于三个方面的逻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可以汲取丰厚的农耕文明滋养,传统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下基础,借... 将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乡村篇的重要议题。传统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基于三个方面的逻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可以汲取丰厚的农耕文明滋养,传统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下基础,借鉴传统农耕经验以解决现代农业永续发展。传统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意蕴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与“天地人稼”协调统一的生存智慧,节用适度、用养兼顾的永续发展观,因地制宜、农牧结合的农业生产系统,重农务本、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乡风民俗等五个方面。调查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赋能等环节,可以为传统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可参考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农耕文明 乡村振兴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农耕文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6
作者 刘启振 卢勇 《中国农业教育》 2024年第1期76-84,91,共10页
农耕文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色,是中华文明的土壤和主体。将农耕文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三重逻辑:农耕文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厚精神文化滋养,传承弘扬传统农耕文明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掘农耕文明现代价值助力... 农耕文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色,是中华文明的土壤和主体。将农耕文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三重逻辑:农耕文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厚精神文化滋养,传承弘扬传统农耕文明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掘农耕文明现代价值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农耕文明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意蕴,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天地人物”协调统一的生存智慧、“重农贵粟”积谷防饥的农本食天思想、“精耕细作”少种多收的集约经营传统、“地力常新”用养兼顾的永续发展观念等,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启示。农耕文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可分调查研究、体系建构和实践教学等三个步骤持续推进。农耕文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具有立德树人的教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农耕文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观御窑瓷器 探农耕文明
7
作者 赵晓娇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第20期59-61,共3页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而景德镇这座被誉为“瓷都”的城市,更是孕育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御窑瓷器。明清时期,御窑常面临高标准挑战,一部分设计极其精巧、工艺极为...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而景德镇这座被誉为“瓷都”的城市,更是孕育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御窑瓷器。明清时期,御窑常面临高标准挑战,一部分设计极其精巧、工艺极为复杂、烧制难度极高的器物在历经多次试验后仍有瑕疵,最终落选,故而被击碎并深埋地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明 御窑 中华文明 瓷器 景德镇 文化底蕴 明清 高标准
下载PDF
山西农耕文明中的“和”文化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齐利平 张芳凝 +1 位作者 郭丽云 王彤梅 《山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99-103,共5页
山西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和”文化对山西农耕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我关系平和恬淡、形神同一,人与人的关系交流融合、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并且在“和”中存“异”,“融”中有... 山西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和”文化对山西农耕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我关系平和恬淡、形神同一,人与人的关系交流融合、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并且在“和”中存“异”,“融”中有“通”,达到协调平衡的境界。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发挥“和”文化的底蕴和价值,结合实际情况,树立和谐共生的系统理念,保障天人和合的平衡生态,构建风貌和美的乡村格局,发展人才聚合的新型农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农耕文明 “和”文化 应用价值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耕文明的现代价值探论
9
作者 孙振江 张发钦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年第2期155-158,共4页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之母,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发展。我国农耕文明具有丰厚的当代价值,其优秀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三农”发展理念十分契合,能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提供思想借鉴。“阴阳辩证、复合经营”的整体思...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之母,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发展。我国农耕文明具有丰厚的当代价值,其优秀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三农”发展理念十分契合,能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提供思想借鉴。“阴阳辩证、复合经营”的整体思维为实现“产业兴旺”提供了方法借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为实现“生态宜居”提供了方针借鉴;“耕读传家、诚信重礼”的乡土文化为实现“乡风文明”提供了方式借鉴;“领里守望,依礼而为”的民俗治理为实现“治理有效”提供了方略借鉴;“安居乐业、自给自足”的生活愿景为实现“生活富裕”提供了方向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明 现代价值 乡村振兴 思想借鉴
下载PDF
论清朝对东北的有效行政管辖及“大一统”农耕文明的形成——以“新满洲”编旗垦田为视角
10
作者 刘凤云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182,共16页
在清朝东北的奉天、宁古塔(吉林)、黑龙江三个政区中,宁古塔、黑龙江的八旗驻防主要是由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东海女真与索伦、达斡尔等部的“新满洲”组建而成。康熙、雍正时对“新满洲”的编旗是民族认同与统一关系的确立过程,满洲民族... 在清朝东北的奉天、宁古塔(吉林)、黑龙江三个政区中,宁古塔、黑龙江的八旗驻防主要是由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东海女真与索伦、达斡尔等部的“新满洲”组建而成。康熙、雍正时对“新满洲”的编旗是民族认同与统一关系的确立过程,满洲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实际上经历了太祖、太宗时期的武力征服与顺康雍时期的编旗建制两个阶段。“新满洲”八旗的组建是在反击沙俄侵略的战争中完成的,编旗后的“新满洲”满足了经济利益和生存的需要,清朝国家由此增强了国力,在东北地区建立有效的行政管辖。同时,“新满洲”由分散的个体编旗充兵后,经历了从打牲兼游牧的生产方式转而接受农耕文明的过程。清王朝在“新满洲”编旗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东北地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满洲 编旗 农耕文明 民族认同 大一统
下载PDF
文化育人视角下的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发展探索——评《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
11
作者 李心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I0001-I0001,共1页
农耕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大河水系,如果说黄河之水是文明起源的必要条件,那么农业便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根基。以黄河流域农业经济为基础,农书、农神、农商思想等一系列黄河农耕文化元素的形成、发展为一大特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 农耕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大河水系,如果说黄河之水是文明起源的必要条件,那么农业便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根基。以黄河流域农业经济为基础,农书、农神、农商思想等一系列黄河农耕文化元素的形成、发展为一大特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沉淀与思想精髓。历经数千年积累而成的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孕育着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等中华传统美德,通过学习与解读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内涵、地位和特征,能够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使其主动承担起弘扬中华文明的使命与责任,具有深刻的育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德 农耕文明 文明起源 农耕文化 文化自信 育人价值 吃苦耐劳 黄河流域
下载PDF
从农耕文明到现代环保: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12
作者 吴梦楠 《心理学进展》 2024年第9期187-193,共7页
本文旨在探讨从农耕文明向现代环保转型过程中,民众垃圾分类行为所展现出的历史演变轨迹及当前现状。通过梳理农耕文明时期垃圾分类的原始形态与习俗,结合现代环保理念的引入与发展,提炼古代农耕文明中流传至今并对现代环保观念产生重... 本文旨在探讨从农耕文明向现代环保转型过程中,民众垃圾分类行为所展现出的历史演变轨迹及当前现状。通过梳理农耕文明时期垃圾分类的原始形态与习俗,结合现代环保理念的引入与发展,提炼古代农耕文明中流传至今并对现代环保观念产生重大影响的传统习俗及文化观念,探索古代农耕文明浸润下的环保观念对现代垃圾分类行为的潜在影响,制定改进措施,提升民众对于垃圾分类的接受度和执行力,改善目前我国民众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况。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waste classification behavior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grarian civilization to moder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y reviewing the original forms and customs of waste classification during the agrarian civilization period, combin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s,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cultural concept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from ancient agrarian civilizations to modern times and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moder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deas will be extracted.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s infiltrated by ancient agrarian civilizations on modern waste classification behavior will be explored, improvement measures will be formulated to enhance public acceptance and implementation of waste classification, and efforts will be made to address the current inconsistency between public willingness for waste classification and their actual behavior in our coun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分类 农耕文明 现代环保 环境心理学
下载PDF
我国农耕文明“和”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13
作者 齐利平 郝卫红 +1 位作者 郭丽云 王彤梅 《山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03-106,共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耕文明传承。“和”文化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核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首次赋予乡村建设“和”的内涵。赓续历史文脉,深入挖掘中华农耕文明中“和”文化的丰富内涵,探寻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耕文明传承。“和”文化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核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首次赋予乡村建设“和”的内涵。赓续历史文脉,深入挖掘中华农耕文明中“和”文化的丰富内涵,探寻其蕴含的时代价值,提出“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对于建设和美乡村和实现农业强国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明 “和”文化 和美乡村
下载PDF
新时代农耕文明的创新性发展论析
14
作者 孙萍萍 张倩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第16期61-64,共4页
中华农耕文明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华文化凝聚力和自信所在。新时代农耕文明如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关系文化自信、国家认同、民族复兴的重大时代课题。以建设中华民族... 中华农耕文明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华文化凝聚力和自信所在。新时代农耕文明如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关系文化自信、国家认同、民族复兴的重大时代课题。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使命追求,在坚持贯彻“两个结合”文化总基调中充分发挥农耕文明的价值,一方面,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赓续中华农耕文明,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厚滋养,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明 两个结合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研学农耕文明 提升德育效能
15
作者 刘东兴 《留学》 2024年第19期79-79,共1页
天津市蓟州区北倚燕山山脉,南临广袤的华北平原,有着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但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一些学生对农耕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这使得他们既缺乏一些必备的生活常识,也缺乏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敬畏感。蓟州区第四中学在德育... 天津市蓟州区北倚燕山山脉,南临广袤的华北平原,有着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但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一些学生对农耕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这使得他们既缺乏一些必备的生活常识,也缺乏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敬畏感。蓟州区第四中学在德育工作中,发掘和利用蓟州特有的历史资源和优秀文化传统,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和认识灿烂的蓟州农耕文化,增强对家乡历史的了解,最终达成“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学习、注重实践、保护生态”的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热爱劳动 农耕文明 优秀文化传统 生活常识 德育效能 蓟州 敬畏感
下载PDF
传承农耕文明的农机博物馆
16
作者 胡伟 《农机质量与监督》 2024年第11期46-46,共1页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农机博物馆产生了兴趣。跟农机有关的博物馆还真不少,大致可以分为这几个类型,政府有关部门机构主办,如中国农机博物馆、江苏农机具博物馆;企业主办,如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北大荒农机博览园;院校主办,如中国农...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农机博物馆产生了兴趣。跟农机有关的博物馆还真不少,大致可以分为这几个类型,政府有关部门机构主办,如中国农机博物馆、江苏农机具博物馆;企业主办,如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北大荒农机博览园;院校主办,如中国农机文化展示馆、黄河农耕文明博物馆;还有民间自办的,如定兴县民间的农机博物馆、江苏如皋平园池村农耕博物馆、四川蓬溪县大石镇牛角沟村农耕博物馆等。写意历史传承文明,农业院校真该开这么一门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明 江苏如皋 农业院校 大石镇 中国农机 展示馆 博物馆 博览园
下载PDF
农耕文明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17
作者 刁丽芳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16,共6页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底色。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厚精神文化滋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农耕文明的现代转型厚植现实土壤,二者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这是农...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底色。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厚精神文化滋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农耕文明的现代转型厚植现实土壤,二者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这是农耕文明何以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逻辑。但当前农耕文明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仍存在价值认同危机、资源挖掘不充分、推广与传播不到位等现实困境。为此,应从弘扬农耕文明主体性、充分挖掘农耕文明资源、创新农耕文明传播方式与途径等实践路径入手,促进农耕文明现代转型,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和提供根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 农耕文化
下载PDF
关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问题 被引量:4
18
作者 高有鹏 解浩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58-62,共5页
中原地区农耕文明以农为本、以土为本 ,是整个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典型缩影 ;在其发展中形成了阴阳相宜和天时、地利、人和的生产理念与生活理念 ,其生产主体基本上以家族、宗族、家庭为单位。
关键词 中原地区 农耕文明 文化 社会
下载PDF
现代化冲击下的农耕文明传承研究——以贵州苗族芦笙文化传承为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孝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5期3012-3016,共5页
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步伐的推进,传统的农耕文明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其传承出现了断裂和危机。以贵州苗族特有的芦笙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传承特征和传承危机根源,探寻传统农耕文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传承方法。
关键词 芦笙文化 传承 特征 危机 农耕文明
下载PDF
农耕文明与吉安民间灯彩图腾崇拜文化遗存 被引量:2
20
作者 肖文 周冬梅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89-291,共3页
吉安民间灯彩是吉安大地上盛开的一朵极为耀眼的民间艺术之花。至今残留其中的文化遗存隐约中依然能闻到农耕文明气息,映照出农耕文明的身影。其中最为醒目的要数图腾崇拜文化遗存,又尤以龙图腾、麒麟图腾、鲤鱼图腾最为当地人所崇拜。
关键词 农耕文明 吉安民间灯彩 图腾崇拜 文化遗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