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耕环境下文化价值的考察——以中原地区的泥玩具为对象
1
作者 张敏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62-68,共7页
以中原泥玩具为切入点,考察农耕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选取了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和豫西泥娃娃为个案,指出泥玩具不仅作为玩具存在,而且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独特性的体现。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在未来的社会发... 以中原泥玩具为切入点,考察农耕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选取了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和豫西泥娃娃为个案,指出泥玩具不仅作为玩具存在,而且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独特性的体现。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们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祖先的根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泥玩具 农耕环境
下载PDF
三山五园与北京西北郊的农耕环境浅探
2
作者 王鸿雁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23年第1期56-61,共6页
三山五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诞生于农耕文明的沃土,虽然经历了工业文明的冲刷,但其与水土相亲相融的特性,是深深烙印在每一处景观中的。研究三山五园及其周边的农耕环境,对理解和认识三山五园赖以产生、发展的人文地理环境,以及其互相依... 三山五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诞生于农耕文明的沃土,虽然经历了工业文明的冲刷,但其与水土相亲相融的特性,是深深烙印在每一处景观中的。研究三山五园及其周边的农耕环境,对理解和认识三山五园赖以产生、发展的人文地理环境,以及其互相依赖的紧密伴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进一步把握三山五园保护所涉及的环境要素,保护其丰富的遗产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处理好三山五园及周边区域的开发利用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山五园 北京西北郊 农耕环境
原文传递
内黄三杨庄汉代遗址农耕环境论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勇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20,共7页
内黄三杨庄遗址的汉代农田,最初可能是黄河洪水消退后留下的淤泥土地,并且得到河水定期泛滥的淤灌,土壤肥力优越。由于水资源相对富足,当地的农田垄作不是出于防旱,而是雨季排涝的需要。作为新垦殖区,这里人地矛盾缓和,政府干预较少,人... 内黄三杨庄遗址的汉代农田,最初可能是黄河洪水消退后留下的淤泥土地,并且得到河水定期泛滥的淤灌,土壤肥力优越。由于水资源相对富足,当地的农田垄作不是出于防旱,而是雨季排涝的需要。作为新垦殖区,这里人地矛盾缓和,政府干预较少,人民能够按照农业规律来组织生产与生活,加上有利的自然环境,农耕能够取得很高的成果。但在面对不期而至的河患时,三杨庄遗址的主人仍然无能为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遗址 农耕环境 土壤肥力 水资源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耕环境保护研究
4
作者 刘全军 《农家致富顾问》 2018年第22期142-142,共1页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的和谐稳定。加强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农耕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在推进新型城镇...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的和谐稳定。加强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农耕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必须确立环境保护底线,建设新型城镇,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因此,应该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将统筹城镇化发展中的农耕环境环保工作作为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将农耕环境的环保指标也纳入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体系中去,必须改革创新,注重根治“乡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城镇化 环境保护 农耕环境
原文传递
洪湖流域自然农耕条件下营养盐沉积输移演化模拟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桂峰 于革 赖格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3-338,共6页
选择洪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应用分布式流域模型SWAT,从长期演化的角度出发,对流域营养盐输移演化进行模拟。模拟的边界条件设置为自然农耕背景,探讨百年尺度洪湖流域营养盐输移演变规律。对TN、TP的模拟分汛期与非汛期两个时间段,分别进行... 选择洪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应用分布式流域模型SWAT,从长期演化的角度出发,对流域营养盐输移演化进行模拟。模拟的边界条件设置为自然农耕背景,探讨百年尺度洪湖流域营养盐输移演变规律。对TN、TP的模拟分汛期与非汛期两个时间段,分别进行200年的模拟运算。模拟结果显示模型可以很好的体现流域营养盐沉积输移演变的基本特征。TN、TP浓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特征,随时间变化特征与沉积记录相一致。模拟结果的时间序列分析,TN、TP显示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流域模型为百年时间尺度上流域营养盐沉积输移演化的自然趋势研究,提供了很好评价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农耕环境 营养盐沉积 TN、TP输移 模拟 洪湖流域
下载PDF
太湖流域营养盐沉积200年的历史模拟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于革 桂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9-856,共8页
介绍边界条件设置为工业时代以前太湖流域处于自然农耕状况下,对太湖的总氮和总磷沉积反演200年的数值模拟研究。模拟反映了自然状况占1990s湖泊富营养化观测资料的湖区总氮约7%,占总磷约12%。模拟总氮和总磷浓度与太湖沉积钻孔沉积样... 介绍边界条件设置为工业时代以前太湖流域处于自然农耕状况下,对太湖的总氮和总磷沉积反演200年的数值模拟研究。模拟反映了自然状况占1990s湖泊富营养化观测资料的湖区总氮约7%,占总磷约12%。模拟总氮和总磷浓度与太湖沉积钻孔沉积样推算的水体含量的数量级和变化范围相当,太湖流域的营养盐空间来源模拟也能够与流域自然地理变化吻合,表明模拟能够捕捉到流域营养盐历史变化特征,对湖泊营养物质来源、沉积和空间分布的流域环境历史变化响应具有良好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农耕环境 营养盐沉积 数值模拟 百年反演 太湖流域
下载PDF
Traditional farming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 of Bangladesh and its modifications 被引量:1
7
作者 MISBAHUZZAMAN Khaled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8期1489-1502,共14页
Shifting cultivation is a traditional farming system practiced in the tropical mountainous areas. Although it has been widely perceived as an economically in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harmful agricultural productio... Shifting cultivation is a traditional farming system practiced in the tropical mountainous areas. Although it has been widely perceived as an economically in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harmfu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recent science reviews, however, indicate that the deleterious impacts of shifting cultivation on environment may have been overestimated. Despite the pressures of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in areas where shifting cultivation occurs, farmers across the tropics still maintain this traditional farming system.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existing traditional shifting cultivation practices and their various modifications including the innovative farming techniques developed by farmers in the Chittagong Hill Tracts(CHTs), the mountainous region of Bangladesh, and examine their importance with respect to recent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shifting cultivation still exists as the most dominant farming method which supports livelihoods and culture of the hill ethnic people. However, demand for more food and household income to meet livelihood needs of an increasing population combined with a rapid deterioration of soil and water quality over decades contributed to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farming practices through fallow land farming, crop substitution, agroforestry and homestead gardening in the CHTs. Through these farming techniques farmers maintain a strong relationship with traditional knowledge system embedded in the ageold shifting cultivation practices. Today state policies and market forces act in favor of replacement of traditional farming with intensive cash crop agriculture. It seems that dis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farming practices from the hills may threaten local biodiversity and food security. It may be recommended that shifting cultivation should be encouraged in areas where they have potential for contributing to preservation of native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and protection of local peoples' food secur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fting cultivation Chittagong HillTracts AGROFORESTRY Food secur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