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17个大麦矮秆候选种质的农艺性状差异和育种价值评价
被引量:
3
1
作者
刘猛道
李静烨
+4 位作者
陈雪青
陈升位
沈真辉
吴亚琼
莫凡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1-596,共6页
矮秆种质是大麦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基因资源,但一些不良性状使得育种中可被广泛使用的大麦矮秆种质的数量较少。利用已鉴定的矮秆大麦品种矮秆齐、尺八大麦和浙皮1号为对照,本研究鉴定了17大麦品种的株高,筛选到16份大麦矮秆种质,其中特...
矮秆种质是大麦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基因资源,但一些不良性状使得育种中可被广泛使用的大麦矮秆种质的数量较少。利用已鉴定的矮秆大麦品种矮秆齐、尺八大麦和浙皮1号为对照,本研究鉴定了17大麦品种的株高,筛选到16份大麦矮秆种质,其中特矮秆种质11份、普通矮秆种质5份。在16份大麦矮秆种质中,尺八大麦、红原黑青稞和机械裸等7份矮秆种质携带矮秆基因uzu,Himalaya Hrmdaya和印度矮生分别携带矮秆基因br或sdw。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6份矮秆种质种具有1或多个优良性状,且株高与低单穗粒重、低结实率或低百粒重等性状没有关联性,可用作矮化育种亲本。在16份矮秆种质中,91G-318、Himalaya Hrmdaya和加久等6份矮秆材料携带br、sdw或其他未知矮秆基因,可作为中国大麦矮化育种的新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矮秆种质
农艺性状差异
相关分析
育种价值评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稀植和密植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及关系分析
被引量:
8
2
作者
常向楠
陈树林
+6 位作者
程西永
许海霞
朱小涛
李林繁
望俊森
杨秋云
詹克慧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7-505,共9页
以197份黄淮南片冬麦区的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6和2016—2017年度在河南农业大学郑州科教试验园区,对稀植和密植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分析了不同农艺性状在2种种植方式间的遗传差异及关系。除旗叶夹角外,其他性...
以197份黄淮南片冬麦区的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6和2016—2017年度在河南农业大学郑州科教试验园区,对稀植和密植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分析了不同农艺性状在2种种植方式间的遗传差异及关系。除旗叶夹角外,其他性状在2种种植密度下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稀植相比,密植下小麦的抽穗期和开花期分别提前1.22和1.02 d,株高、脖长、穗下节长分别升高4.37,1.84和1.01 cm,旗叶长、旗叶宽分别减少0.36和0.10 cm,穗长缩短0.17 cm,可育小穗数减少1.71个,不育小穗数增加1.01个,穗粒数减少9.85粒,千粒重和单穗重分别下降1.53和0.62 g。不同性状差值的变异范围均较大,说明品种间差异较大。各农艺性状在稀植和密植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因性状不同有较大差异。密植产量与稀植性状间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密植产量与稀植的株高、脖长、千粒重和单穗重之间的回归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与抽穗期达到显著水平,稀植抽穗期晚、植株高、脖长较长、千粒重低和单穗重低都不利于密植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农艺性状差异
稀植
密植
相关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7个大麦矮秆候选种质的农艺性状差异和育种价值评价
被引量:
3
1
作者
刘猛道
李静烨
陈雪青
陈升位
沈真辉
吴亚琼
莫凡
机构
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出处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1-596,共6页
基金
云南省教育厅重点基金项目(A3007944)
文摘
矮秆种质是大麦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基因资源,但一些不良性状使得育种中可被广泛使用的大麦矮秆种质的数量较少。利用已鉴定的矮秆大麦品种矮秆齐、尺八大麦和浙皮1号为对照,本研究鉴定了17大麦品种的株高,筛选到16份大麦矮秆种质,其中特矮秆种质11份、普通矮秆种质5份。在16份大麦矮秆种质中,尺八大麦、红原黑青稞和机械裸等7份矮秆种质携带矮秆基因uzu,Himalaya Hrmdaya和印度矮生分别携带矮秆基因br或sdw。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6份矮秆种质种具有1或多个优良性状,且株高与低单穗粒重、低结实率或低百粒重等性状没有关联性,可用作矮化育种亲本。在16份矮秆种质中,91G-318、Himalaya Hrmdaya和加久等6份矮秆材料携带br、sdw或其他未知矮秆基因,可作为中国大麦矮化育种的新基因资源。
关键词
大麦
矮秆种质
农艺性状差异
相关分析
育种价值评价
Keywords
barley
dwarf germplasm
agronomic trait difference
correlation analysis
breeding value evaluation
分类号
S512.303.3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稀植和密植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及关系分析
被引量:
8
2
作者
常向楠
陈树林
程西永
许海霞
朱小涛
李林繁
望俊森
杨秋云
詹克慧
机构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出处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7-505,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4CB138105)
文摘
以197份黄淮南片冬麦区的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6和2016—2017年度在河南农业大学郑州科教试验园区,对稀植和密植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分析了不同农艺性状在2种种植方式间的遗传差异及关系。除旗叶夹角外,其他性状在2种种植密度下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稀植相比,密植下小麦的抽穗期和开花期分别提前1.22和1.02 d,株高、脖长、穗下节长分别升高4.37,1.84和1.01 cm,旗叶长、旗叶宽分别减少0.36和0.10 cm,穗长缩短0.17 cm,可育小穗数减少1.71个,不育小穗数增加1.01个,穗粒数减少9.85粒,千粒重和单穗重分别下降1.53和0.62 g。不同性状差值的变异范围均较大,说明品种间差异较大。各农艺性状在稀植和密植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因性状不同有较大差异。密植产量与稀植性状间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密植产量与稀植的株高、脖长、千粒重和单穗重之间的回归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与抽穗期达到显著水平,稀植抽穗期晚、植株高、脖长较长、千粒重低和单穗重低都不利于密植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
小麦
农艺性状差异
稀植
密植
相关分析
Keywords
wheat
agronomic traits
low-density planting
high-density planting
regression correlation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17个大麦矮秆候选种质的农艺性状差异和育种价值评价
刘猛道
李静烨
陈雪青
陈升位
沈真辉
吴亚琼
莫凡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稀植和密植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及关系分析
常向楠
陈树林
程西永
许海霞
朱小涛
李林繁
望俊森
杨秋云
詹克慧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