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踝关节骨折术后踝穴冠状位角度波动与关节功能恢复的关系
1
作者 刘琰 王铠 吴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20-1826,共7页
背景:踝关节骨折术后的踝穴形态指标会出现相应变化,而其中踝穴冠状位角度变化与踝关节的功能恢复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既往研究大多探讨患者术后踝穴高度恢复,故研究踝关节骨折术后踝穴冠状位角度的波动与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具有一定... 背景:踝关节骨折术后的踝穴形态指标会出现相应变化,而其中踝穴冠状位角度变化与踝关节的功能恢复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既往研究大多探讨患者术后踝穴高度恢复,故研究踝关节骨折术后踝穴冠状位角度的波动与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术后踝穴冠状位角度变化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进行手术治疗的8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末次随访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结果分为优良组(n=45)和可差组(n=41),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踝关节的踝穴位及侧位X射线片对比术后患者患侧和健侧的踝穴形态指标:包括踝穴宽度和深度、冠状位角度及矢状位角度,以及上述指标患侧和健侧之间的差值,并进一步进行组内比较分析。构建联合模型,利用Cox回归分析评估冠状位角度波动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关系。利用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回归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按踝穴冠状位角度从低到高等分为5分位数组(Q1-Q5),比较5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踝穴冠状位角度变化与关节功能恢复不良风险的相关性,建立限制性立方样条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剂量-反应关系。建立回归方程y=1-1/(1+e^(-z))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①患者患侧的踝穴宽度和深度、冠状位角度及矢状位角度均显著大于健侧(P均<0.05);且与优良组患者相比,可差组患者踝穴宽度差值、深度差值、冠状位角度差值及矢状位角度差值均更大(P<0.05);②联合模型显示无论冠状位角度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冠状位角度每纵向增加1˚,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风险增加3%;③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发现年龄过大、早期功能锻炼缺乏、无跟骨牵引、内固定物未取出、术后并发症、踝冠状位角度增大均为影响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④术后3个月内的冠状位角度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不良风险存在独立相关性(OR=1.57,95%CI:1.38-1.76,P=0.002),且术后各时间段冠状位角度从低到高5分位数组趋势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趋势<0.001);⑤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显示,男性或女性的踝穴冠状位角度变化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不良风险均不存在非线性关系;经Bootstrap自抽样,预测模型区分度、准确度较好;⑥提示踝关节骨折术后踝穴冠状位角度减小对关节功能恢复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踝关节骨折术后重点检测踝穴冠状位角度有助于了解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踝穴 冠状位角度 关节功能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