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在冠状动脉临界狭窄患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周晓婧 提拉柯孜·图尔荪 +1 位作者 冯伟 杨和银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7期43-46,共4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CT)对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冠状动脉狭窄50%~70%)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为FFR-CT在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67例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均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及冠状动脉...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CT)对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冠状动脉狭窄50%~70%)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为FFR-CT在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67例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均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均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根据FFR值评估心肌缺血情况。根据冠状动脉CTA影像数据算出FFR-CT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FFR值和FFR-CT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OC评估FFR-CT对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心肌缺血诊断的效能。结果67例患者中FFR值≤0.8的有35例,FFR-CT值≤0.8的有26例。FFR值与FFR-CT值呈正相关(r=0.6668,P<0.01)。共评估血管83支,FFR-CT用于心肌缺血诊断的ROC下面积为0.938(95%CI 0.890~0.985,P<0.01),诊断界值为0.8时,其对心肌缺血诊断的灵敏度87.5%、特异度95.24%、阳性预测值85.29%、阴性预测值79.63%。结论FFR-CT值对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 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血管造影
下载PDF
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的长期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宏娟 《中外医疗》 2014年第14期107-108,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介入方式和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的治疗效果,为其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3年7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58例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临床检查和诊断,其...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介入方式和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的治疗效果,为其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3年7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58例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临床检查和诊断,其中斑块符合超过60%或最小管腔面积低于4 mm^2的非主干病变患者临床期间给予常规药物或PCI治疗(观察组,84例),斑块符合低于60%或最小管腔面积高于4 mm^2的非主干病变患者行药物治疗(对照组,7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以及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历时0.5-1年的随访,平均时间(8.02±2.17)个月,经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中心绞痛及PCI二次治疗的发生率为7.1%,对照组为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相应的技术指导下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给予药物治疗或PCI治疗均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 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 长期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FFR_(CT)对CCTA判定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彤宁 刘欣 +3 位作者 杨琳 张贺晔 徐磊 范占明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8-271,312,共5页
目的评价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_(CT))对CCTA判定临界狭窄病变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8例同时进行CCTA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的病人,男13例,女5例,年龄49~76岁,平均(6... 目的评价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_(CT))对CCTA判定临界狭窄病变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8例同时进行CCTA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的病人,男13例,女5例,年龄49~76岁,平均(61±9)岁。选择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狭窄率为50%~70%)为靶血管,经ICA测定血流储备分数(FFR);记录CCTA影像数据,计算FFR_(CT)。FFR及FFR_(CT)均以≤0.80表示受累冠状动脉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并需要进一步治疗。以FFR为金标准,计算CCTA及FFR_(CT)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并采用Bland-Altman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CCTA狭窄及FFR_(CT)对冠状动脉缺血的诊断效能。结果 18例病人共27段冠状动脉接受评价,以FFR为金标准,FFR_(CT)诊断准确度88.9%,敏感度100%,特异度62.5%,阳性预测值86.4%,阴性预测值100%;FFR_(CT)与FFR呈中等程度相关(r=0.663,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FFR_(CT)与FFR的一致性较好(95%CI:-0.23~0.20),96.3%(26/27)的点落在一致性界限内,3.7%(1/27)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外。FFR_(CT)ROC曲线下面积大于CCTA的(分别为0.947、0.500,P<0.001)。结论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评价,FFR_(CT)能够提高CCTA在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缺血方面的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FRCT 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 血流动力学变化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对犬冠状动脉临界狭窄心脏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李树壮 林英 +5 位作者 张丽 姜艳华 马丽旭 丁鸿雁 曲秋莲 朱波 《沈阳部队医药》 2000年第3期206-208,共3页
为探讨血府逐瘀汤对缺血心脏左心功能的影响,用微米狭窄器在12条麻醉开胸犬上,造成冠状动脉前降支临界狭窄。以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压(LVDP)、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_(max))、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_(max))及心排血量... 为探讨血府逐瘀汤对缺血心脏左心功能的影响,用微米狭窄器在12条麻醉开胸犬上,造成冠状动脉前降支临界狭窄。以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压(LVDP)、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_(max))、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_(max))及心排血量(CO)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左心室排血时间(LVET)、排血前时间(PEP)、等容收缩时间(ICT)等左心室收缩时间间期指标,观察血府逐瘀汤在冠脉临界狭窄基础上用药前后心脏功能的改变。结果表明,冠脉临界狭窄时,LVDP明显升高,LVSP、dp/dt_(max)、-dp/dt_(max)及CO明显降低,LVET值变小,PEP、ICT、PEP/IVET值增大;给药后,LVDP降低,LVSP、dp/dt_(max)、-dp/dt_(max)及CO升高,LVET延长,PEP、ICT、PEP/LVET变小(P<0.05或0.01)。结论:血府逐瘀汤具有使缺血心脏左心功能明显好转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冠状动脉临界狭窄 收缩时间间期 心脏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对比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及药物疗法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的长期疗效 被引量:1
5
作者 芮浩淼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年第10期85-86,共2页
目的探讨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法和药物疗法(MT)对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2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根据TIMI危险评分为患者划分危险等... 目的探讨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法和药物疗法(MT)对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2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根据TIMI危险评分为患者划分危险等级。低危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并定期随访;中危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用药1个月,同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并静脉给予硝酸酯类药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高危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年,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对照组患者采用冠状动脉介入疗法,支架置入按照标准介入技术操作完成。治疗后进行随访。结果 260例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随访时间为(30±6)个月,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发生MACE(靶血管再形成术、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稳定型心绞痛和靶血管重建率均与观察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MI积分危险分级对患者预后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冠状动脉介入疗法并不能降低患者MACE的发生率,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的患者可采用加强冠心病2级预防、教育强化与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 药物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疗效观察
原文传递
对比分析介入疗法及药物疗法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的长期疗效
6
作者 司华峰 《中国实用医刊》 2014年第16期37-39,共3页
目的:比较介入治疗( PCI)及药物治疗( MT)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 CIL)的长期疗效。方法从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有1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或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经冠状动脉... 目的:比较介入治疗( PCI)及药物治疗( MT)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 CIL)的长期疗效。方法从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有1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或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CIL。以数字法随机分成PCI组(61例)和MT组(61例)。PCI组行PCI疗法治疗,而MT组则实施MT疗法治疗。对比两组长期疗效以及缺血事件情况。结果 MT组死亡1例, BMI达标率为43.75%(21/48),血糖达标率为61.54%(24/39),血脂达标率为69.05%(29/42),血压达标率为88.37%(38/43);PCI组死亡2例,BMI达标率为45.24%(19/42),血糖达标率为67.57%(25/37),血脂达标率为75.61%(31/41),血压达标率为92.31%(36/39)。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T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为22.95%(14/61),显著低于PCI组(40.98%,25/61);而稳定型心绞痛(SA)的发生率为52.46%(32/61),显著高于PCI组(34.43%,21/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T组和PCI组在心肌梗死( MI)、心源型死亡( CD)、靶血管的再成形术( TLR)及UA等事件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临床治疗CIL患者时,若狭窄不严重,则不必急于行PCI疗法,盲目实施反而会增加TLR风险,从而进一步增加MACE风险。而MT疗法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治疗费用,并且预后良好,整体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 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 长期疗效
原文传递
药物联合PCI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狭窄预后及其与血浆hs-CRP、IL-6、IL-8、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郑晓芳 《医学信息》 2018年第13期112-114,共3页
目的分析药物联合PCI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狭窄对患者血浆高敏hs-CRP、IL-6、IL-8、血浆纤维蛋白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接受药物治疗的29例冠状动脉临界狭窄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在我院接受药物联合PCI治疗的30例冠状动脉临界狭窄患者设... 目的分析药物联合PCI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狭窄对患者血浆高敏hs-CRP、IL-6、IL-8、血浆纤维蛋白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接受药物治疗的29例冠状动脉临界狭窄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在我院接受药物联合PCI治疗的30例冠状动脉临界狭窄患者设为研究组,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hs-CRP、IL-6、IL-8、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浆hs-CRP、IL-6、IL-8、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33%和6.67%,低于对照组的20.69%和27.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联合PCI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狭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浆中炎性因子和凝固因子的表达水平,有利于临床进一步改善该疾病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狭窄 药物 PCI 炎性因子 凝固因子
下载PDF
心肌声学造影对冠状动脉狭窄临界病变功能性评价的有效性及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吴美善 李江华 +2 位作者 刘霞 刘华东 董少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3期461-463,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肌声学造影(MCE)对冠状动脉狭窄临界病变功能性评价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病人75例,且证实至少有1支或多支冠状动脉某一节段狭窄50%~70%的病人。所有病人入院... 目的探讨心肌声学造影(MCE)对冠状动脉狭窄临界病变功能性评价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病人75例,且证实至少有1支或多支冠状动脉某一节段狭窄50%~70%的病人。所有病人入院后行MCE检查,最终以血流储备分数(FFR)为金标准,进行对照观察,分析心脏结构、肾功能、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75例病人中CAG检出前降支单支病变36例,多支病变39例,75例病人中共81支血管证实为冠状动脉狭窄临界病变;经冠状动脉内压力导丝检测FFR阴性56处(69.14%),FFR阳性25处(30.86%);分析MCE与FFR结果发现,FFR 25处阳性病变MCE亦均为阳性;FFR 56处阴性病变中,MCE阳性与阴性病变分别为26处与30处。FFR≤0.8组(阳性组)与>0.8组(阴性组)病人静息FFR值低于负荷FFR值,其中FFR阴性组病变病人中MCE阳性组的静息FFR值及负荷FFR值均低于MCE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R阴性组病变MCE阴性组与阳性组病人超声及各相关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E能够有效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状况,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临界病变功能性中应用价值较高,敏感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临界病变 心肌声学造影 功能性 有效性 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指导冠状动脉造影临界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8
9
作者 杨震坤 沈卫峰 +3 位作者 张建盛 张瑞岩 张宪 郑爱芳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8期461-464,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 (IVUS)指导冠状动脉造影 (CAG)临界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方法 对 75例CAG示单支血管临界狭窄 (直径狭窄 40 %~ 70 % )的患者行IVUS检查 ,以最小管腔面积(MLA)≤ 4 .0mm2 或面积狭窄≥ 60 %为病理性冠脉狭窄...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 (IVUS)指导冠状动脉造影 (CAG)临界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方法 对 75例CAG示单支血管临界狭窄 (直径狭窄 40 %~ 70 % )的患者行IVUS检查 ,以最小管腔面积(MLA)≤ 4 .0mm2 或面积狭窄≥ 60 %为病理性冠脉狭窄判断标准 ,决定对患者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 (介入组 )或单纯药物治疗 (保守组 )。随访不良心脏事件 (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复发 )发生和硝酸酯类药物应用情况。结果 介入组 44例 (59% )均成功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 ,与保守组 31例 (41 % )相比 ,介入组更多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 (55 %对 2 9% ,P =0 .0 2 8) ,冠脉病变以软斑块 (64 %对 39% ,P =0 .0 33)和正性重构 (52 %对 2 9% ,P =0 .0 50 )更多见 ,在平均 (1 4± 7)月随访中 ,无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介入组中 5例 (1 1 % )因支架内再狭窄而心绞痛复发 ,保守组中 4例 (1 3 % )因心绞痛复发行冠脉造影复查示冠脉狭窄加重 ,均成功接受血管重建术 ;两组分别有 1 8例 (41 % )和 1 4例 (45 % )患者停用硝酸酯类药物。结论 以MLA≤ 4 .0mm2 或面积狭窄≥ 60 %为病理性冠脉狭窄的判断标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 介入治疗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