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9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围手术期水化治疗联合应用呋塞米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对比剂肾病的影响及其安全性评价
1
作者 提拉柯孜·图尔荪 吐尔逊娜依·艾海提 +2 位作者 冯伟 杨和银 再努热姆·图尔迪 《中国医药》 2024年第9期1294-1298,共5页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水化治疗联合应用呋塞米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对比剂肾病(CIN)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收集2023年1—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行PCI术的55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水化治疗联合应用呋塞米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对比剂肾病(CIN)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收集2023年1—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行PCI术的55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8例,观察组围手术期给予水化+呋塞米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水化治疗。比较2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分析术前、术后肾功能指标及CIN发生率;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IN影响因素;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男性比例低于对照组,高血压病史比例、对比剂用量、服用β受体阻滞剂比例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术后血肌酐、胱抑素C及血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CIN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9.4%(54/278)比27.3%(76/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比剂用量是PCI术后CIN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016,95%置信区间:1.009~1.024,P=0.019),呋塞米是PCI术后CIN的保护因素(比值比=0.359,95%置信区间:0.143~0.904,P=0.030)。2组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结论围手术期水化联合应用呋塞米可降低PCI术后CIN的发生率,且不增加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对比剂肾病 水化治疗 呋塞米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的抗血栓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综合分析
2
作者 李景瑞 吴晓杰 +2 位作者 信鸿巍 张百会 丁园园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3期48-50,共3页
目的探究治疗靶点对于房颤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栓形成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某医院2022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120例进行PCI术治疗的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4d内是否出现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44例)和无血栓组(76例)。... 目的探究治疗靶点对于房颤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栓形成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某医院2022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120例进行PCI术治疗的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4d内是否出现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44例)和无血栓组(76例)。收集对比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房颤患者PCI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探究关键性靶点的临床预测效能。结果与无血栓组相比,血栓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占比、vWT和D-D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vWF和D-D水平是房颤患者PCI术后出现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存在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及其vWT和D-D水平进行密切监测,可有效预测房颤患者PCI术后发生血栓的可能性,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抗血栓 关键性靶点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心力衰竭的效果
3
作者 程磊磊 黄俊伟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35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荷泽市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AMI直接PCI后心力衰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荷泽市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AMI直接PCI后心力衰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研究组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激素(NT-proBNP)水平、血压及心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优于治疗前,研究组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AMI直接PCI后心力衰竭患者,可以改善NT-proBNP水平,相对安全,但对血压方面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库巴曲缬沙坦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心力衰竭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预防冠状动脉介入后造影剂肾病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钱越洲 朱利民 +1 位作者 刘宇 诸宁 《中国现代医生》 2008年第13期33-34,共2页
目的观察中成药黄芪注射液对防治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造影剂相关肾病的有效性,为临床防治造影剂肾病提供新思路。方法按就诊先后随机将52例患者分成两组,从造影前12h至造影后12h,等渗盐水组用0.9%氯化钠注射液以1.0~1.5mL(/kg·h)... 目的观察中成药黄芪注射液对防治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造影剂相关肾病的有效性,为临床防治造影剂肾病提供新思路。方法按就诊先后随机将52例患者分成两组,从造影前12h至造影后12h,等渗盐水组用0.9%氯化钠注射液以1.0~1.5mL(/kg·h)的滴速静脉滴注;黄芪组用黄芪注射液40mL加入5%GS,以1.0~1.5mL(/kg·h)的滴速静脉滴注。结果黄芪组肌酐增加值(30.2±15.6vs63.7±22.4,P<0.05)和增加百分比(10.8%±5.2%vs26.9%±10.2%,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内生肌酐下降值(10.3±4.2)vs(15.1±3.9)、下降比率(9.8±3.9)vs(14.3±4.5)、CIN的发生率(11.5%vs34.6%)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对CIN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注射液 冠状动脉介入 造影剂肾病 预防
下载PDF
选择性心肌声学造影与心肌显色分级评价冠状动脉介入后心肌灌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房芳 李治安 +3 位作者 杨娅 田峰 陈韵岱 陆兆龄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58-1160,共3页
目的应用选择性心肌超声造影(MCE)及心肌显色分级(MBG分级)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病变心肌灌注情况,并对两种评价方法做出比较。方法24例PCI成功开通冠状动脉的冠心病患者,于PCI前后分别采用MBG分级以及冠状动脉内MCE观察梗死相... 目的应用选择性心肌超声造影(MCE)及心肌显色分级(MBG分级)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病变心肌灌注情况,并对两种评价方法做出比较。方法24例PCI成功开通冠状动脉的冠心病患者,于PCI前后分别采用MBG分级以及冠状动脉内MCE观察梗死相关血管供应节段心肌显影效果、观察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评估及分析心肌灌注情况,出院前采用二维超声和组织多普勒随访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及各节段收缩期峰值速度。结果①MBG提示66.7%的患者在PCI成功开通冠状动脉后灌注改善;②冠脉内MCE显示注入造影剂即刻能够获得清晰心肌显影,患者均获得较满意左心室及心肌显影效果,MCE显示约70%节段开通冠状动脉后灌注好转,局部心肌灌注量提高;③"罪犯"血管对应心脏节段PCI术后收缩期峰值速度较术前提高,术后5天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较术前增加;④相关性分析提示PCI术后MCE灌注量与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密切相关,并能预测心肌局部收缩功能改善。结论PCI即刻多数心肌灌注得到改善,MBG分级及选择性MCE均能显示心肌灌注状态,而选择性MCE能量化局部心肌灌注状态,并能预测PCI术后近期随访心脏整体及节段收缩功能,因此选择性MCE优于MB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心肌声学造影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显色分级 心肌灌注
下载PDF
强化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状动脉介入后血清MCP-1、hs-CRP和sFas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0
6
作者 问海燕 陈宏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7-168,共2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可溶性Fas(sFas)的影响。方法:52例接受PCI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可溶性Fas(sFas)的影响。方法:52例接受PCI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qd,治疗47 d后行PCI术。于术前及术后24 h、1周测定患者血清MCP-1、hs-CRP和血浆sFas水平。MCP-1、sFas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hs-CRP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两组hs-CRP、MCP-1及sFas水平术后24 h升高,术后1周低于术后24 h,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促进MCP-1、hs-CRP和sFas水平下降,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预防再狭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阿托伐他汀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高敏C-反应蛋白 可溶性FAS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应用替格瑞洛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刚 王立静 +4 位作者 龙会平 高松涛 刘玉莲 马兰 王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9年第22期2447-2449,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应用替格瑞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2组患者均接受PCI术,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应用替格瑞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2组患者均接受PCI术,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替格瑞洛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9.76%,对照组为36.58%,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7.32%,对照组为4.88%,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76%,对照组为14.6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替格瑞洛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虽有呼吸困难不良反应发生,但并不明显增加严重出血等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格瑞洛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低血压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尹琼 刘梦云 刘曼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20期2575-2577,共3页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低血压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68例AM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均行PCI治疗后出现低血压状态,按照双盲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低血压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68例AM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均行PCI治疗后出现低血压状态,按照双盲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多巴胺联合静脉注射氯化钠溶液,观察组(34例)采用多巴胺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病人不良反应(ADR)[心律失常(Arrhythmia)、心力衰竭(HF)]发生率、多巴胺使用时间、超声心动图情况等。结果观察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升压药物(多巴胺)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剂量少于对照组(P<0.05),超声心动图指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PCI治疗后出现低血压状态采用参附注射液能提高治疗的安全性、缩短多巴胺的使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低血压 参附注射液
下载PDF
女性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后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 被引量:5
9
作者 王长华 陈韵岱 +5 位作者 杨新春 王乐丰 王红石 孙志军 刘宏斌 陈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432-436,共5页
目的在现代介入治疗时代评价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后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入... 目的在现代介入治疗时代评价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后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入选320例STEMI并成功行PPCI的女性患者,分为无复流组和复流正常组。结果女性STEMI患者行PPCI后无复流发生率为25.3%(81/320)。经单变量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收缩压<100 mmHg(1 mmHg=0.133 kPa)(OR=1.991,95%CI:1.018~3.896;P=0.004)、靶病变长度>20 mm(OR=1.948,95%CI:1.908~1.990;P=0.016)、侧支循环0~1级(OR=1.952,95%CI:1.914~1.992;P=0.019)、PPCI前血栓负荷评分≥4(OR=4.184,95%CI:1.482~11.813;P=0.007)和PPCI前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lsation,IABP)使用(OR=1.949,95%CI:1.168~3.253;P=0.011)是女性STEMI患者PPCI后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无复流发生率随预测因素增加而显著升高,具有0、1、2、3、4和5个无复流独立预测因素时无复流发生率分别为0%(0/2)、10.8%(9/84)、14.5%(17/117)、37.7%(29/77)、56.7%(17/30)和81.8%(9/11)(P=0.000)。结论女性STEMI患者PPCI后无复流预测模型由5个因素组成:入院收缩压<100 mmHg、靶病变长度>20 mm、侧支循环0~1级、PPCI前血栓负荷评分≥4和PPCI前IABP使用。随着无复流预测因素增多,无复流发生率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无复流
下载PDF
Ang-2/Ang-1比值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仉慧颖 耿威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7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生成素-1(Ang-1)比值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PM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3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接受PCI治疗的98例SAP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生成素-1(Ang-1)比值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PM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3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接受PCI治疗的98例SA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PCI后是否发生PMI分为PMI组(30例)和SAP组(68例),同时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志愿者36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ng-2、Ang-1水平,并计算Ang-2/Ang-1比值;ELISA法检测P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8(IL-8)、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Pearson法分析Ang-2/Ang-1比值与PMI患者血清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ng-2/Ang-1比值对PMI的诊断价值。结果PMI组与SAP组血清Ang-2水平及Ang-2/Ang-1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PMI组高于SAP组(P<0.05);血清Ang-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PMI组低于SAP组(P<0.05);PMI组患者血清IL-4、IL-18、CK-MB、cTnT水平均高于SAP组(P<0.05),而IL-10水平低于SAP组(P<0.05);Ang-2/Ang-1比值与IL-4(r=0.443,P<0.05)、IL-18(r=0.248,P<0.05)、CK-MB(r=0.562,P<0.05)和cTnT(r=0.312,P<0.05)均呈正相关;双支病变PMI患者血清Ang-1水平低于单支病变、多支病变(P<0.05),且多支病变低于单支病变(P<0.05),血清Ang-2水平与Ang-2/Ang-1比值均高于单支病变、多支病变(P<0.05),且多支病变高于单支病变(P<0.05);Ang-2/Ang-1比值对PMI的诊断价值,截断值为1.57,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5(95%CI:0.805,0.941),敏感性为86.67%(95%CI:0.684,0.956),特异性为97.06%(95%CI:0.888,0.995)。结论PMI患者血清Ang-2水平与Ang-2/Ang-1比值升高,而血清Ang-1水平降低,其均可参与PMI发生过程,Ang-2/Ang-1比值对SAP患者PCI术后PMI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 血管生成素-2 血管生成素-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围术期 心肌梗死
下载PDF
血栓抽吸导管内注入硝普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无复流现象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唐胜惠 《广西医学》 CAS 2017年第1期69-71,74,共4页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导管内注入硝普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硝普钠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PCI前均给予常规血栓抽吸治疗,硝普钠组患者...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导管内注入硝普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硝普钠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PCI前均给予常规血栓抽吸治疗,硝普钠组患者在血栓抽吸后经导管注入硝普钠;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靶病变血管血流分级(TIMI)、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和术前、术后1、2、3个月的心室射血分数(EF)及不良心血管事件(主要包括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猝死)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硝普钠组患者TIMI分级、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及白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硝普钠组患者术后1、2、3个月EF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血栓抽吸导管内注射硝普钠可有效促进PCI后AMI患者恢复冠脉复流,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心功能,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硝普钠 复流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冠脉微循环损伤的状况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梦瑶 张雅男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25期4658-4661,共4页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冠脉微循环损伤的状况,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PCI治疗,术后2 h内检测冠脉微循环...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冠脉微循环损伤的状况,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PCI治疗,术后2 h内检测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根据测量结果评估患者冠脉微循环损伤发生情况,并归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STEMI患者PCI后发生冠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100例STEMI患者PCI后发生冠脉微循环损伤32例,占32.00%。发生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D-二聚体(D-D)水平高于未发生组,预扩张时间长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D-D高表达及预扩张时间较长是STEMI患者PCI后发生冠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HbA1c、D-D高表达及预扩张时间较长是STEMI患者PCI后发生冠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冠脉微循环损伤 糖化血红蛋白
下载PDF
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非靶病变进展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高敏 巩会平 +2 位作者 张光昊 杜贻萌 鹿庆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65-1567,共3页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非靶病变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行初始PCI的STEMI患者286例,采集入院初始、PCI术后24、48 h、随访期血样标本,测定hs-CRP及血清生化指标,并...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非靶病变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行初始PCI的STEMI患者286例,采集入院初始、PCI术后24、48 h、随访期血样标本,测定hs-CRP及血清生化指标,并收集入院初始和随访期冠状动脉造影和PCI临床资料。比较介入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应用Pearson相关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非靶病变进展的关系。结果与非进展组相比,进展组hs-CRP水平在入院初始、PCI术后24、48 h均显著升高(P均<0.01);随访期,进展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增高(P<0.01)及冠脉复杂病变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初始hs-CRP、PCI术后24、48 h hs-CRP、LDL-C均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初次PCI术后非靶病变进展的预测因素。结论 CRP水平与STEMI患者PCI术后非靶病变的进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高敏C反应蛋白 非靶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下载PDF
针灸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松亮 崔国方 +1 位作者 林红丽 崔金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05期101-102,共2页
背景: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范畴,而针灸对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目的:观察针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抑郁患者的抗抑郁疗效。方法:从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中筛选抑郁患者,将这些患者... 背景: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范畴,而针灸对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目的:观察针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抑郁患者的抗抑郁疗效。方法:从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中筛选抑郁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治疗组(n=23)和对照组(n=22),分别给予心理疗法和中医针灸治疗。结果与结论:治疗2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且患者抑郁相关评分降低。说明中医针灸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抑郁症效果优于心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针灸 抑郁症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分析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血液高凝状态和缺血事件的价值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翥 范修才 +1 位作者 刘品刚 陶亮亮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21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分析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血液高凝状态和缺血事件的价值。方法选取118例行PCI的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采取TEG分为TEG组和常规组,比较2组患者TEG检测结果和凝血...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分析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血液高凝状态和缺血事件的价值。方法选取118例行PCI的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采取TEG分为TEG组和常规组,比较2组患者TEG检测结果和凝血指标水平,观察术后6个月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TEG组和常规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G组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高于常规组,而血凝块形成速率(α角)和血块最大振幅(MA)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低于常规组,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缺血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指导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利于CHD患者PCI后快速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可降低CHD患者PCI后缺血事件、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血栓弹力图 血液高凝状态 缺血事件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后应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16
作者 黄明剑 潘朝锌 +1 位作者 庞延 卢健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5期2241-2244,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生脉注射液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病人...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生脉注射液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病人于PCI术前均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对照组在PCI术后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参多酚酸盐(150mg,每日1次)和生脉注射液(50mL,每日1次)。观察治疗前、治疗24h、治疗48h、治疗72h和治疗7d时两组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学指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血清NT-proBNP、cTnI、hs-CRP、LVED和LVEDV水平均呈下降趋势,LVEF呈上升趋势;研究组自治疗24h起血清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且随治疗时间呈正相关性(P<0.05);研究组血清hs-CRP水平在治疗48h后与对照组比较开始呈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治疗72h时血清cTn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7d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自治疗24h起LVEDV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治疗72h和治疗7d时LVE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QRS积分和梗死面积均显著减小,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2.50%与35.00%,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发生慢血流现象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联合使用丹参多酚酸盐与生脉注射液能够有效减弱病人心肌损伤程度,从而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 丹参多酚酸盐 生脉注射液 心功能 血清学指标
下载PDF
老年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胡燕 丁爱红 +3 位作者 薛静 徐迎 孙京文 龚雪鹏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1年第4期326-329,共4页
目的老年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淄博市第一医院200例接受PCI术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根据药物依从性量表(MMAS-8)将患者分为高依从性组(MMAS-8≥6分,120例)和低依从性组(MMAS-8<6... 目的老年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淄博市第一医院200例接受PCI术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根据药物依从性量表(MMAS-8)将患者分为高依从性组(MMAS-8≥6分,120例)和低依从性组(MMAS-8<6分,80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婚姻情况、受教育程度、发病前工作状态、家庭人均收入、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服药认知、药物不良反应),将有差异的单因素信息纳入logistic模型,行量化赋值后明确老年患者PCI术后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再对低依从性组的80例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健康教育、简化用药方案、获得患者家庭支持、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并观察干预前后健康行为量表评分(运动保健、职业安全、自我实现、人际支持、均衡饮食)及MMAS-8评分。结果低依从性组年龄≥70岁、初中及以下学历、家庭人均收入≤2000元/月、医疗服务质量较差、自费支付医疗费用、服药认知差、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高依从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70岁、初中及以下学历、家庭人均收入≤2000元/月、医疗服务质量较差、自费支付医疗费用、服药认知差、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是导致老年患者PCI术后用药依从性差的影响因素(P<0.05)。低依从性组患者干预后运动保健、人际支持、均衡饮食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依从性组干预前MMAS-8得分为(4.92±1.01)分,干预后MMAS-8得分为(6.35±1.42)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后用药依从性与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收入、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服药认知、药物不良反应密切相关,而干预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用药依从性 影响因素 干预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心电图ST-T改变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范鹏云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第10期76-79,共4页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心电图(ECG)ST-T改变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STEMI患者临床资料,均行PCI治疗,术后1 h、2 h采用EC...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心电图(ECG)ST-T改变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STEMI患者临床资料,均行PCI治疗,术后1 h、2 h采用ECG查看患者ST-T改变情况;术后1个月,评估患者短期预后情况;分析PCI后ECG的ST-T改变与急性STEMI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个月,100例急性STEMI患者行PCI后,66例预后良好,占66.00%(66/100),34例预后不良,占34.00%(34/100);两组性别、年龄、心功能Killip分级、三支或左主干病变占比、发病至PCI时间、植入支架数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两组ST段回落程度均高于术后1 h,且预后不良组术后1 h、术后2 h ST段回落程度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T段回落程度较小是急性STEMI患者行PCI后预后不良的风险因子(O^R>1,P<0.05)。结论PCI后ECG的ST-T改变与急性STEMI患者预后密切相关,ST段回落程度较小可增加急性STEMI患者行PCI后预后不良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心电图ST-T改变 预后 相关性
下载PDF
1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后并发心源性休克紧急植入IABP的护理
19
作者 蒋婷 《全科护理》 2017年第11期1406-1407,共2页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如今急性心肌梗死首选的手术部位,被临床广泛应用,因桡动脉周围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故穿刺成功率较高,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更容易观察手术部位皮肤及血液循坏情...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如今急性心肌梗死首选的手术部位,被临床广泛应用,因桡动脉周围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故穿刺成功率较高,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更容易观察手术部位皮肤及血液循坏情况,病人活动方便,更容易接受,满意度更高,但心肌梗死后仍可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休克 心肌梗死 动脉 冠状动脉介入 护理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首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亚理想的冠状动脉血流:发生率、简单的危险评分及预后
20
作者 武峪峰 《临床荟萃》 CAS 2012年第9期828-828,共1页
回顾性研究2 056例连续就诊的经过首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男1 738例,女318例,平均年龄(56.2±11.7)岁。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冠状动脉血流 急性心肌梗死 危险评分 发生率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预后 平均年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