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特征分析
1
作者 李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31-0033,共3页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医院在2022年1年中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0例,均经过冠脉造影确诊。按照Werner侧支分级标准划分为CC0、CC1、CC2三组,患者分别有65例,30例,15例...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医院在2022年1年中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0例,均经过冠脉造影确诊。按照Werner侧支分级标准划分为CC0、CC1、CC2三组,患者分别有65例,30例,15例。对比分析三组的临床指标检测、24动态心电图分析结果等,总结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特点。结果 三组间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CC2组、CC1组的冠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CC0组(P<0.05);CC2组冠脉狭窄程度亦显著高于CC1组(P<0.05)。CC2组、CC1组冠脉完全闭塞率显著高于CC0组(P<0.05),次全闭塞率、病变血管支数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不同闭塞情况的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是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主要因素,但与病变血管支数无关,而且侧支循环的开放依赖冠状动脉完全或次全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临床特征
下载PDF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和激活素A表达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郑婉 杨珊珊 +1 位作者 颜亚妮 张园园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探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激活素A表达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到2023年4月期间住院治疗的8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造影检查冠状动脉为慢性完全闭塞(CTO... 目的探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激活素A表达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到2023年4月期间住院治疗的8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造影检查冠状动脉为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Rentrop分级分为侧支循环形成的不良组(n=34)、良好组(n=46)。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NRF2与激活素A表达水平,Gensisi评分与患者血清NRF2、激活素A表达水平的关系用Spearman法分析,ROC曲线分析血清NRF2、激活素A水平对患者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不良组血清NRF2、激活素A表达水平及Gensini评分均显著高于良好组[(2.28±0.42)ng/ml比(1.46±0.37)ng/ml、(583.67±61.25)pg/ml比(472.12±54.26)pg/ml、(45.36±5.81)分比(28.49±4.33)分,t=9.251、8.605、14.889,P<0.05];患者血清NRF2、激活素A表达水平与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性(均P<0.05);血清NRF2、激活素A联合预测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4,优于血清NRF2、激活素A各自单独诊断(Z二者联合-NRF2=2.345、Z二者联合-激活素A=2.639,P=0.019、P=0.008)。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NRF2、激活素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两者联合对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激活素A 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相关性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人预后营养指数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张晶晶 朱华良 +4 位作者 赵宇飞 祝小霞 张建明 丁旵东 黄正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1657-1660,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病人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 PNI)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 CCC)的关系。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确诊...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病人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 PNI)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 CCC)的关系。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确诊CTO的病人140例,根据PNI的中位数48分为PNI低和PNI高,根据Rentrop分级分为CCC形成不良组(Rentrop 0~1级,n=44)和CCC形成良好组(Rentrop 2~3级,n=96)。比较2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CCC形成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与PNI高相比,PNI低的年龄更大,血管病变数量较多,心力衰竭及MACE占比更高,CCC形成不良占比更多,中性粒细胞计数、尿素氮水平及CHA2DS2-VASc评分更高。完全血运重建及既往心肌梗死占比较低,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及三酰甘油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CCC形成良好组比较,CCC形成不良组白蛋白更低、PNI低占比更多、CHA2DS2-VASc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CTO病人低PNI与CCC形成不良具有相关性。结论:低PNI是CTO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预后营养指数
下载PDF
冠心病病人外周血sema4D、CD_(72)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
4
作者 杨祖芳 涂祎敏 罗智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22期4207-4210,共4页
目的:探究冠心病病人外周血可溶性信号素4D(sema4D)、CD_(72)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9年8月—2021年8月北京老年医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病人为冠心病组,入选北京老年医院同期体检健康者78人为对... 目的:探究冠心病病人外周血可溶性信号素4D(sema4D)、CD_(72)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9年8月—2021年8月北京老年医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病人为冠心病组,入选北京老年医院同期体检健康者78人为对照组。冠心病病人根据Rentrop分级法分组,将0级或1级病人作为侧支循环不良组,2级或3级病人作为侧支循环良好组。检测外周血sema4D、CD_(72)表达水平,绘制散点图分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病人外周血sema4D、CD_(72)水平的相关性,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结果:冠心病组外周血sema4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D_(7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0例病人为0级,31例为1级,21例为2级,16例为3级;侧支循环不良组病人外周血sema4D水平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CD_(72)水平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外周血sema4D、CD_(72)与冠心病病人发生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呈负相关(r=-0.66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的sema4D、高水平的总胆固醇(TC)为影响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高表达的CD_(72)为保护因素。结论:冠心病病人外周血sema4D呈高表达,CD_(72)呈低表达,二者呈负相关,且两者高表达分别为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CD_(72) 可溶性信号素4D 危险因素 相关性
下载PDF
严重冠心病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相关性 被引量:6
5
作者 李传昶 胡大军 +5 位作者 杨天伦 蒲晓群 郑昭芬 游咏 易军 王肖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887-890,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连续入选80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0级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连续入选80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0级26例,1级22例,2级18例,3级1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并应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结果冠状动脉侧支循环0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清水平为20.75±6.89 ng/L,1级组为22.04±5.18 ng/L,2级组为27.32±6.14ng/L,3级组为32.27±12.04 ng/L,随着侧支循环分级的增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清水平也相应增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清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患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清浓度高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患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清浓度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冠心病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下载PDF
缺血预适应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
6
作者 高悦 杨久宇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7期0169-0171,共3页
反复短暂的心肌缺血对心肌产生保护作用,使心肌对更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增强,这一现象称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可减轻心肌缺血和心肌坏死。良好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 反复短暂的心肌缺血对心肌产生保护作用,使心肌对更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增强,这一现象称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可减轻心肌缺血和心肌坏死。良好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形成具有保护心肌缺血的作用,可以减少心肌梗死时心肌坏死的发生、缩小梗死的面积、预防和延缓室壁瘤及缺血性心机病的形成并改善预后。现综述缺血预适应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对急性心肌梗死有何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适应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 慧 李海剑 +4 位作者 高传玉 李玉东 毛绍芬 陶雅非 任东升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2-186,共5页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探讨相关指标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6...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探讨相关指标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66例,采用Rentrop分级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n=98)和侧支循环良好组(n=68)。红细胞分布宽度值和平均血小板体积值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侧支循环不良组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显著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18.20%±1.83%比13.17%±0.84%),平均血小板体积值显著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8.16±1.22 fl比11.31±1.34 f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红细胞分布宽度、肌酸激酶同工酶、低水平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和无梗死前心绞痛与不良侧支循环密切相关。结论高红细胞分布宽度、低水平的平均血小板体积、高肌酸激酶同工酶、无梗死前心绞痛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 平均血小板体积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下载PDF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传昶 杨天伦 +10 位作者 蒲晓群 郑昭芬 余再新 陈晓彬 陈凡 莫龙 胡大军 谢启应 贺林 邓金华 孟霜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3-696,共4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CCC)形成与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的方法 ,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 3组 :A组 :狭窄 90 %~ 94 % ;B组 :狭窄95 %~ 99% ;C组 :狭窄 10 0 %。采...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CCC)形成与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的方法 ,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 3组 :A组 :狭窄 90 %~ 94 % ;B组 :狭窄95 %~ 99% ;C组 :狭窄 10 0 %。采用Rentrop标准评价CCC形成 ,将 2 6 6例患者分为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 ;对CCC形成组者 ,按Werner冠状动脉侧支连接 (CC)标准评价CCC功能 ,分为CC 0级、CC 1级、CC 2级 3组 ,比较分析 2 6 6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CAD患者、4 0 1支冠状动脉CCC形成和功能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C组CCC形成比例高于A与B组 (P <0 .0 5 ) ,B组CCC形成比例高于A组 (P <0 .0 5 ) ;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比例、MI、血清HDL C及LDL 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在CCC形成患者中 ,CC 2级组血清HDL C最高、LDL C最低 ,CC 0级组血清HDL C水平最低、LDL C最高 (P<0 .0 5 )。结论 :在严重狭窄冠状动脉中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CCC形成与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CCC形成比例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 ;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CAD患者 ,血清HDL C及LDL C水平与CCC的形成无关 ;但与CCC功能有关 ,HDL C水平高者CCC功能好 ,而LDL C水平高者则CCC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C HDL—C LDL—C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血清 患者 水平
下载PDF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玫 张国元 吴宗贵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2年第2期65-69,共5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影响因素 临床意义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闭塞 心肌缺血
下载PDF
血清hs-CRP水平与冠脉慢性闭塞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志良 邱春光 +3 位作者 韩战营 卢文杰 王徐乐 潘亮 《医学与哲学(B)》 2015年第2期41-44,共4页
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入选至少有一支主要冠脉完全闭塞的患者138例,根据Rentrop评分系统对患者冠状动脉侧支情况进行评分,分为侧支生成不良组(Rentrop评分0和1,n=66)... 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入选至少有一支主要冠脉完全闭塞的患者138例,根据Rentrop评分系统对患者冠状动脉侧支情况进行评分,分为侧支生成不良组(Rentrop评分0和1,n=66)和侧支生成良好组(Rentrop评分2和3,n=72),通过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hs-CRP浓度。结果显示:与侧支生长成良好组相比,侧支生长成不良组血清hs-CRP浓度(5.58±3.14)mg/L vs.(3.29±2.0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s-CRP(OR=1.326,P=0.004)是影响冠状动脉侧支生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ROC曲线获得hs-CRP预测侧支生成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08(P<0.01),敏感性为72.23%和特异性为65.28%。提示hs-CRP水平升高与冠脉侧支循环生成不良密切相关,且是预测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生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超敏C反应蛋白 血管新生 动脉生成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浆中miR-126水平与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系统形成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8
11
作者 夏铭蔚 邵正斌 +2 位作者 梁国庆 戚先伟 袁建松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14期2179-2182,共4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浆中miR-126水平与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系统形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CC分级判断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否良好,并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n=36)和侧支循环不良(n=44),选择同...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浆中miR-126水平与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系统形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CC分级判断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否良好,并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n=36)和侧支循环不良(n=44),选择同时期体检的适龄健康者50例的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的miR-126水平,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冠心病患者miR-126水平和VEGF水平与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系统形成的关系,并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评估miR-126水平预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系统形成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浆中miR-126水平高于观察组(P<0.05),而VEGF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冠心病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血浆中miR-126水平高于侧支循环不良患者(P<0.01),而VEGF水平明显低于侧支循环不良患者(P<0.01);患者血浆中miR-126水平与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程度呈正相关(r=0.524,P<0.01),患者血浆中VEGF水平与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程度呈负相关(r=-0.365,P<0.01);miR-126水平预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系统形成的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86.36%。结论冠心病患者miR-126表达量低于正常人群,miR-126水平降低可能导致VEGF水平上升影响冠心病发病和病程进展,故检测血液循环miR-126水平可作为冠心病患者预后情况的评估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microRNA-12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冠状动脉狭窄
下载PDF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血管生成素1和2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振宇 李传昶 +3 位作者 杨天伦 蒲晓群 易军 欧阳冬生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2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和2(Ang-2)浓度的关系。方法入选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中至少1支狭窄≥90%的患者67例,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对CCC进行分级: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和2(Ang-2)浓度的关系。方法入选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中至少1支狭窄≥90%的患者67例,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对CCC进行分级:0级22例,1级17例,2级18例,3级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Ang-1、Ang-2浓度;应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结果 0和1级组(冠状动脉侧支形成不良)血清Ang-1水平[(622.59±47.75)ng/L和(728.00±35.82)ng/L]明显低于2和3级组[冠状动脉侧支形成良好,(984.39±88.34)ng/L和(1169.80±48.18)ng/L,均为P<0.01];而0和1级组血清Ang-2水平[(798.23±70.48)ng/L和(732.35±36.26)ng/L]明显高于2和3级组[(562.56±81.85)ng/L和(450.80±41.19)ng/L,均为P<0.01]。CCC分级与血清Ang-1浓度呈正相关(r偏=0.81,P<0.01),与血清Ang-2浓度呈负相关(r偏=-0.69,P<0.01)。血清Ang-1浓度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偏=0.29,P<0.05),血清Ang-2浓度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随着血清Ang-1浓度增加或(和)Ang-2浓度下降,其侧支循环越发达,Ang-1可能促进了CCC的生成,而Ang-2可能抑制了CCC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血管生成素1 血管生成素2 GENSINI积分 冠心病
下载PDF
高血压病、糖尿病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斌 熊国凤 +1 位作者 杨军红 李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01Z期74-75,共2页
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或糖尿病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观察348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分别对比A组(合并高血压病组)、B组(合并糖尿病组)、C组(合并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组)与D组(无高... 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或糖尿病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观察348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分别对比A组(合并高血压病组)、B组(合并糖尿病组)、C组(合并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组)与D组(无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组)的关系。结果:A组侧支循环开放率73.2%,较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侧支循环开放率45.2%,较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侧支循环开放率62.5%,较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有利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不利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高血压病 糖尿病 冠心病
下载PDF
既往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罗初凡 杜志民 +4 位作者 胡承恒 梅卫义 伍贵富 李怡 马虹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2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探讨既往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的 30 7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析既往心绞痛与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左心室功能... 目的 探讨既往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的 30 7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析既往心绞痛与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左心室功能等的关系。结果 ① 30 7例患者中 ,有既往心绞痛者 192例 (A组 ) ,无既往心绞痛者 115例 (B组 )。②A组CK和CK MB峰值浓度均显著低于B组(P <0 0 5 )。③A组梗死相关动脉有良好侧支循环的比率显著高于B组 (P <0 0 5 )。④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高于B组 (P <0 0 1) ,而室壁运动Cortina计分明显低于B组(P <0 0 1)。结论 既往心绞痛可能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既往心绞痛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左心室功能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严重冠心病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大军 谢勇 +2 位作者 李传昶 蒲晓群 杨天伦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30-1033,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浓度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80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CCC分级:0级26例,1级22例,2级18例,3级14例,采用酶联...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浓度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80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CCC分级:0级26例,1级22例,2级18例,3级14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MCP-1浓度,并应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结果①0级、1级冠状动脉侧支组患者的MCP-1血清水平(73.92±7.17)和(79.09±7.51)pg/mL,明显低于2、3级冠状动脉侧支组患者(114.44±8.35)和(123.68±9.75)pg/mL(P<0.05);②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CC分级与MCP-1血清水平呈正相关(P<0.01)。③相关分析发现MCP-1血清浓度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严重的冠心病患者中,CCC形成良好患者MCP-1血清浓度比CCC形成不良患者高;并且MCP-1血清浓度与CCC分级呈正相关;MCP-1血清浓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GENSINI积分
下载PDF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被引量:14
16
作者 谢飞 赵学忠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68-2572,共5页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慢性或反复心肌缺血一种代偿机制。当出现冠心病或动脉硬化性疾病时,危险因素的控制仍对疾病的进展及预后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危险因素可分为可改变及不可改变的因素,可改变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DM)、高血脂、吸...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慢性或反复心肌缺血一种代偿机制。当出现冠心病或动脉硬化性疾病时,危险因素的控制仍对疾病的进展及预后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危险因素可分为可改变及不可改变的因素,可改变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DM)、高血脂、吸烟、缺乏运动等,不可改变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及遗传等。大量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存在密切的关系。1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简介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冠心病
下载PDF
高血压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国勇 苏晓灵 +1 位作者 白明 张钲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4期230-233,共4页
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高龄、肥胖等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明确原因,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触发因素[1-2]。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在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以给心肌供血,因此冠状动脉侧支血管的发育... 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高龄、肥胖等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明确原因,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触发因素[1-2]。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在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以给心肌供血,因此冠状动脉侧支血管的发育程度对疾病预后有相当大的影响,如通过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来保护心肌和心力衰竭,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时改善心肌存活,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和死亡风险[3-6]。既往有很多研究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但还存在争议。本文以高血压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影响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冠心病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下载PDF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贵新 何劲松 +1 位作者 莫云秋 黄绍湘 《广西医学》 CAS 2007年第9期1315-1317,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CAD)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方法,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组:A组狭窄90%-94%,B组狭窄95%-99%,C组狭窄100%。采用Rentrop...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CAD)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方法,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组:A组狭窄90%-94%,B组狭窄95%-99%,C组狭窄100%。采用Rentrop标准评价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并对照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的良好率,将106例患者分为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CCC按Werner冠状动脉侧支连接(CC)标准评价CCC功能,分为CC 0级、CC 1级、CC 2级3组,比较分析106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CAD患者、160支冠状动脉CCC形成和功能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C组侧支循环良好率高于A与B组(P〈0.05),B组侧支循环良好率高于A组(P〈0.05);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比例、心肌梗死(MI)、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CC形成患者中,CC 2级组血清HDL-C最高、LDL-C最低,CC 0级组血清HDL-C水平最低、LDL-C最高(P〈0.05)。结论在严重狭窄冠状动脉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CCC形成与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良好CCC形成比例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CAD患者,血清HDL-C及LDL-C水平与CCC的形成无关;但与CCC功能有关,HDL-C水平高者CCC功能好,而LDL-C水平高者则CCC功能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冠状动脉造影 循环功能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浆SDF-1水平及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亚珍 浦奎 徐娅楠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2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DM)患者血浆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及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纳入79例拟诊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根据CAG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n=26)及冠心病组(n=53)。冠心病组又根据患者是否...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DM)患者血浆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及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纳入79例拟诊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根据CAG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n=26)及冠心病组(n=53)。冠心病组又根据患者是否合并DM分为:合并DM亚组(n=21)与未合并DM亚组(n=32)。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中SDF-1的水平;用Rentrop分级系统对冠状动脉侧支血管形成进行评级。比较各组患者血浆SDF-1的水平,并对冠心病患者SDF-1的水平与Rentrop分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SDF-1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合并DM亚组SDF-1水平低于未合并DM亚组,两亚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DM亚组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率为33.3%,低于未合并DM亚组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率(75.0%),两亚组侧支循环形成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组患者SDF-1水平与Rentrop的分级呈正相关(r=0.508,P<0.01)。结论冠心病合并DM患者血浆中SDF-1水平及侧支循环形成的能力降低,SDF-1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能力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冠心病 糖尿病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下载PDF
糖尿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沈迎 丁风华 +2 位作者 张瑞岩 陆林 沈卫峰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6期321-325,共5页
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糖尿病患者可出现促血管生长因子、内皮功能、细胞内信号通路、白细胞等异常,对冠脉侧支形成产生不利的作用。许多临床和生化因素,如糖化白蛋白、肾功... 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糖尿病患者可出现促血管生长因子、内皮功能、细胞内信号通路、白细胞等异常,对冠脉侧支形成产生不利的作用。许多临床和生化因素,如糖化白蛋白、肾功能异常及炎症因子也与糖尿病并发冠脉侧支形成不佳有关。根据糖尿病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不佳的发生机制,采取特异性治疗,包括个体化血压控制、血糖及糖化脂蛋白干预、冠脉血运重建,对提高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整体预后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血压 肾功能 脂肪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