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特征分析
1
作者 李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31-0033,共3页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医院在2022年1年中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0例,均经过冠脉造影确诊。按照Werner侧支分级标准划分为CC0、CC1、CC2三组,患者分别有65例,30例,15例...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医院在2022年1年中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0例,均经过冠脉造影确诊。按照Werner侧支分级标准划分为CC0、CC1、CC2三组,患者分别有65例,30例,15例。对比分析三组的临床指标检测、24动态心电图分析结果等,总结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特点。结果 三组间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CC2组、CC1组的冠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CC0组(P<0.05);CC2组冠脉狭窄程度亦显著高于CC1组(P<0.05)。CC2组、CC1组冠脉完全闭塞率显著高于CC0组(P<0.05),次全闭塞率、病变血管支数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不同闭塞情况的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是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主要因素,但与病变血管支数无关,而且侧支循环的开放依赖冠状动脉完全或次全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临床特征
下载PDF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和激活素A表达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郑婉 杨珊珊 +1 位作者 颜亚妮 张园园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探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激活素A表达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到2023年4月期间住院治疗的8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造影检查冠状动脉为慢性完全闭塞(CTO... 目的探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激活素A表达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到2023年4月期间住院治疗的8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造影检查冠状动脉为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Rentrop分级分为侧支循环形成的不良组(n=34)、良好组(n=46)。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NRF2与激活素A表达水平,Gensisi评分与患者血清NRF2、激活素A表达水平的关系用Spearman法分析,ROC曲线分析血清NRF2、激活素A水平对患者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不良组血清NRF2、激活素A表达水平及Gensini评分均显著高于良好组[(2.28±0.42)ng/ml比(1.46±0.37)ng/ml、(583.67±61.25)pg/ml比(472.12±54.26)pg/ml、(45.36±5.81)分比(28.49±4.33)分,t=9.251、8.605、14.889,P<0.05];患者血清NRF2、激活素A表达水平与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性(均P<0.05);血清NRF2、激活素A联合预测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4,优于血清NRF2、激活素A各自单独诊断(Z二者联合-NRF2=2.345、Z二者联合-激活素A=2.639,P=0.019、P=0.008)。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NRF2、激活素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两者联合对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激活素A 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循环 相关性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许宜冠 周胜华 +3 位作者 沈向前 祁述善 方臻飞 胡信群 《心脏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356-358,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意义及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有侧支循环形成者47例作为研究组,以病变程度相同但无侧支循环形成者58例作为对照组;同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病变局部室壁运动情况。结果:侧支...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意义及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有侧支循环形成者47例作为研究组,以病变程度相同但无侧支循环形成者58例作为对照组;同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病变局部室壁运动情况。结果:侧支循环形成与糖尿病、吸烟呈负相关,与服用他汀类药物呈正相关,而与性别、年龄、胸痛时间、有无高血压病、有无高脂血症、家族史、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服用ACEI类、硝酸酯类药物无关。结论:侧支循环多出现在病变严重的冠心病患者,糖尿病、吸烟是侧支循环形成的不利因素,服用他汀类药物能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糖尿病患者即使形成侧支循环,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也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相关因素
下载PDF
冠心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4
作者 沈文均 周建庆 +5 位作者 葛世俊 肖骅 柳俊平 周军波 高从光 赵维庆 《宁波医学》 2000年第4期166-167,共2页
目的 对影响冠心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 1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管腔狭窄≥ 75 %的冠心病人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 ,以及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左室后壁厚度的关系。结果 在高血压组侧支... 目的 对影响冠心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 1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管腔狭窄≥ 75 %的冠心病人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 ,以及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左室后壁厚度的关系。结果 在高血压组侧支循环为Ⅱ~Ⅲ级形式的占 70 .3% ,而在非高血压组占44 .35 % ,差异有显著性 ( R =0 .36 2 ,P <0 .0 1) ;右冠状动脉病变的Ⅱ~Ⅲ级形式占 6 1.91% ,而在左冠脉病变中仅占 40 .5 1% ,差异有显著性 ( R =0 .40 0 ,P <0 .0 1) ;侧支循环开放程度与左室后壁厚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开放数量在高血压和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明显增加 ,左心室后壁厚度与侧支循环开放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术
下载PDF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阳卓良 谭华清 +2 位作者 唐湘宇 颜迪华 曾艳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年第10期1271-1273,共3页
在冠状动脉(冠脉)闭塞后侧支血流可能足以满足部分患者休息时的心肌需求,但普遍认为侧支循环通常不足以满足运动时的心肌需求,并且可能无法预防冠脉闭塞时的心肌缺血。为了预防急性血管闭塞期间的心肌缺血,通常认为20%~25%的流量足以提... 在冠状动脉(冠脉)闭塞后侧支血流可能足以满足部分患者休息时的心肌需求,但普遍认为侧支循环通常不足以满足运动时的心肌需求,并且可能无法预防冠脉闭塞时的心肌缺血。为了预防急性血管闭塞期间的心肌缺血,通常认为20%~25%的流量足以提供静息所需的血液供应[1],约1/4的无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及1/3的冠心病患者有冠脉侧支循环形成[2],尚不清楚,但遗传因素可能起到相应作用[3]。这些侧支动脉在闭塞性冠脉疾病的情况下为心肌提供了替代的血液供应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在冠心病患者中有相关保护作用。侧支循环通过不同方法进行评估,黄金标准涉及冠脉内压力测量[4]。虽然治疗性诱导侧支动脉生长的第一个临床试验已经无效,但最近使用外部反搏动脉或生长因子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试验性研究已显示出有希望的结果。目前对于引起不同个体之间侧支循环生成差异的影响因素存在争议。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冠脉循环形成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冠心病患者 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肌缺血 冠脉闭塞 急性血管闭塞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9
6
作者 霍海洋 李杰 +3 位作者 胡健 韩晓君 宋丽新 齐国先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55-358,共4页
为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分析了 1 2 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证实有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患者 (有侧支循环组 )及 1 31例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闭塞而无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患者 (无侧支循环组 )... 为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分析了 1 2 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证实有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患者 (有侧支循环组 )及 1 31例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闭塞而无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患者 (无侧支循环组 )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结果发现 :有侧支循环组 98.36 %的患者有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 ;与无侧支循环组相比 ,有侧支循环组患者中多支冠状动脉闭塞率及完全闭塞率明显增高 (分别为 30 .0 0 %比 1 1 .4 5 % ,P <0 .0 0 1 ;75 .77%比 6 0 .2 7% ,P <0 .0 5 )。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证实 :闭塞血管数及闭塞程度与侧支循环形成间存在有意义的回归关系。此外 ,无侧支循环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及甘油三酯异常率较有侧支循环组明显增高 (5 .0 3± 1 .38mmol L比 4 .6 8± 1 .0 6mmol L ,P <0 .0 5 ;4 5 .80 %比 32 .78% ,P <0 .0 5 )。提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冠状动脉闭塞与循环的关系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造影 循环
下载PDF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传昶 杨天伦 +10 位作者 蒲晓群 郑昭芬 余再新 陈晓彬 陈凡 莫龙 胡大军 谢启应 贺林 邓金华 孟霜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3-696,共4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CCC)形成与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的方法 ,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 3组 :A组 :狭窄 90 %~ 94 % ;B组 :狭窄95 %~ 99% ;C组 :狭窄 10 0 %。采...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CCC)形成与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的方法 ,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 3组 :A组 :狭窄 90 %~ 94 % ;B组 :狭窄95 %~ 99% ;C组 :狭窄 10 0 %。采用Rentrop标准评价CCC形成 ,将 2 6 6例患者分为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 ;对CCC形成组者 ,按Werner冠状动脉侧支连接 (CC)标准评价CCC功能 ,分为CC 0级、CC 1级、CC 2级 3组 ,比较分析 2 6 6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CAD患者、4 0 1支冠状动脉CCC形成和功能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C组CCC形成比例高于A与B组 (P <0 .0 5 ) ,B组CCC形成比例高于A组 (P <0 .0 5 ) ;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比例、MI、血清HDL C及LDL 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在CCC形成患者中 ,CC 2级组血清HDL C最高、LDL C最低 ,CC 0级组血清HDL C水平最低、LDL C最高 (P<0 .0 5 )。结论 :在严重狭窄冠状动脉中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CCC形成与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CCC形成比例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 ;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CAD患者 ,血清HDL C及LDL C水平与CCC的形成无关 ;但与CCC功能有关 ,HDL C水平高者CCC功能好 ,而LDL C水平高者则CCC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C HDL—C LDL—C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循环 血清 患者 水平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 慧 李海剑 +4 位作者 高传玉 李玉东 毛绍芬 陶雅非 任东升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2-186,共5页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探讨相关指标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6...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探讨相关指标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66例,采用Rentrop分级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n=98)和侧支循环良好组(n=68)。红细胞分布宽度值和平均血小板体积值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侧支循环不良组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显著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18.20%±1.83%比13.17%±0.84%),平均血小板体积值显著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8.16±1.22 fl比11.31±1.34 f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红细胞分布宽度、肌酸激酶同工酶、低水平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和无梗死前心绞痛与不良侧支循环密切相关。结论高红细胞分布宽度、低水平的平均血小板体积、高肌酸激酶同工酶、无梗死前心绞痛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 平均血小板体积 冠状动脉循环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浆中miR-210和miR-214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变化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赵宁 杨磊磊 +3 位作者 彭夫松 贾博 曾真 张萍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9年第5期426-430,共5页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miR-210、miR-214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SDF-1α)的变化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冠心病患者140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浆中miR-...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miR-210、miR-214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SDF-1α)的变化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冠心病患者140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浆中miR-210、miR-214、SDF-1α的含量,检测患者心功能,判定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状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14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80例(观察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未形成60例(对照组),观察组中Ⅰ级45例,Ⅱ级25例,Ⅲ级10例.不同组别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TG、LDL等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miR-210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miR-214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浆SDF-1α含量高于对照组[(2543.95±567.01)ng/ml比(2049.88±87.19)ng/ml,t=12.055,P<0.05].观察组的LVEF值高于对照组,Gensini积分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血浆miR-210、miR-214和SDF-1α表达有显著相关性(r=0.544、-0.345、0.416,P<0.05).血浆miR-210、miR-214和SDF-1α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1、0.802和0.765,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2%、81%和61%,特异度分别为64%、66%和75%.结论 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比较常见,患者血浆中miR-210、miR-214及SDF-1α水平的变化可预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MIR-210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 循环
下载PDF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玫 张国元 吴宗贵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2年第2期65-69,共5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循环 影响因素 临床意义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闭塞 心肌缺血
下载PDF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1
作者 薛玲 傅向华 吴伟力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9期1132-1135,共4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循环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高血压病、糖尿病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斌 熊国凤 +1 位作者 杨军红 李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01Z期74-75,共2页
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或糖尿病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观察348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分别对比A组(合并高血压病组)、B组(合并糖尿病组)、C组(合并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组)与D组(无高... 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或糖尿病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观察348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分别对比A组(合并高血压病组)、B组(合并糖尿病组)、C组(合并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组)与D组(无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组)的关系。结果:A组侧支循环开放率73.2%,较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侧支循环开放率45.2%,较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侧支循环开放率62.5%,较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有利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不利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循环 高血压病 糖尿病 冠心病
下载PDF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贵新 何劲松 +1 位作者 莫云秋 黄绍湘 《广西医学》 CAS 2007年第9期1315-1317,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CAD)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方法,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组:A组狭窄90%-94%,B组狭窄95%-99%,C组狭窄100%。采用Rentrop...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CAD)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方法,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组:A组狭窄90%-94%,B组狭窄95%-99%,C组狭窄100%。采用Rentrop标准评价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并对照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的良好率,将106例患者分为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CCC按Werner冠状动脉侧支连接(CC)标准评价CCC功能,分为CC 0级、CC 1级、CC 2级3组,比较分析106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CAD患者、160支冠状动脉CCC形成和功能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C组侧支循环良好率高于A与B组(P〈0.05),B组侧支循环良好率高于A组(P〈0.05);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比例、心肌梗死(MI)、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CC形成患者中,CC 2级组血清HDL-C最高、LDL-C最低,CC 0级组血清HDL-C水平最低、LDL-C最高(P〈0.05)。结论在严重狭窄冠状动脉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CCC形成与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良好CCC形成比例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CAD患者,血清HDL-C及LDL-C水平与CCC的形成无关;但与CCC功能有关,HDL-C水平高者CCC功能好,而LDL-C水平高者则CCC功能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循环 冠状动脉造影 循环功能
下载PDF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血管生成素1和2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振宇 李传昶 +3 位作者 杨天伦 蒲晓群 易军 欧阳冬生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2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和2(Ang-2)浓度的关系。方法入选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中至少1支狭窄≥90%的患者67例,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对CCC进行分级: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和2(Ang-2)浓度的关系。方法入选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中至少1支狭窄≥90%的患者67例,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对CCC进行分级:0级22例,1级17例,2级18例,3级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Ang-1、Ang-2浓度;应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结果 0和1级组(冠状动脉侧支形成不良)血清Ang-1水平[(622.59±47.75)ng/L和(728.00±35.82)ng/L]明显低于2和3级组[冠状动脉侧支形成良好,(984.39±88.34)ng/L和(1169.80±48.18)ng/L,均为P<0.01];而0和1级组血清Ang-2水平[(798.23±70.48)ng/L和(732.35±36.26)ng/L]明显高于2和3级组[(562.56±81.85)ng/L和(450.80±41.19)ng/L,均为P<0.01]。CCC分级与血清Ang-1浓度呈正相关(r偏=0.81,P<0.01),与血清Ang-2浓度呈负相关(r偏=-0.69,P<0.01)。血清Ang-1浓度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偏=0.29,P<0.05),血清Ang-2浓度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随着血清Ang-1浓度增加或(和)Ang-2浓度下降,其侧支循环越发达,Ang-1可能促进了CCC的生成,而Ang-2可能抑制了CCC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循环 血管生成素1 血管生成素2 GENSINI积分 冠心病
下载PDF
高血压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国勇 苏晓灵 +1 位作者 白明 张钲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4期230-233,共4页
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高龄、肥胖等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明确原因,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触发因素[1-2]。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在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以给心肌供血,因此冠状动脉侧支血管的发育... 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高龄、肥胖等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明确原因,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触发因素[1-2]。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在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以给心肌供血,因此冠状动脉侧支血管的发育程度对疾病预后有相当大的影响,如通过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来保护心肌和心力衰竭,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时改善心肌存活,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和死亡风险[3-6]。既往有很多研究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但还存在争议。本文以高血压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影响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冠心病 冠状动脉循环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浆中microRNA-145表达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唐义信 孙权 +2 位作者 朱灵萍 童霄羽 罗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4期262-266,共5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microRNA-145(miRNA-145)表达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入选80例主要冠状动脉中至少一支直径狭窄≥90%的冠心病患者,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对CCC进行分级,其中0级24例,1级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microRNA-145(miRNA-145)表达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入选80例主要冠状动脉中至少一支直径狭窄≥90%的冠心病患者,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对CCC进行分级,其中0级24例,1级19例,2级20例,3级17例。Real-time PCR测定血浆中miRNA-145的相对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Gensini积分方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随着CCC分级的增加,血浆中VEGF水平亦随之升高,miRNA-145相对表达随之下降。控制miRNA-145相对表达水平后,血浆中VEGF水平与CCC的建立呈正相关(r=0.524,P<0.01),控制血浆中VEGF水平后,miRNA-145相对表达与CCC的建立呈负相关(r=-0.669,P<0.01),同时miRNA-145相对表达水平与血浆中VEGF水平呈负相关(r=-0.529,P<0.01)。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CCC形成良好的患者血浆中miRNA-145相对表达低于CCC形成不良患者,表明miRNA-145在CCC的建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循环 MicroRNA-145
下载PDF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汝刚 郝盼盼 +1 位作者 陈玉国 张运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0年第4期515-517,共3页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及时形成和开放可以减轻心肌缺血,降低冠状动脉闭塞后心肌梗死的面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功能。基于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冠状动脉病变及其特点是侧支循环形成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糖尿病、...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及时形成和开放可以减轻心肌缺血,降低冠状动脉闭塞后心肌梗死的面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功能。基于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冠状动脉病变及其特点是侧支循环形成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吸烟等)和运动均可影响侧支循环开放的程度。治疗性血管再生已经步入了临床阶段,虽然临床上对血管再生的安全性较肯定,但是血管再生的临床结果却远不如动物实验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循环 危险因素 运动 治疗性血管再生
下载PDF
血浆内皮素-1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涛 周心涛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年第11期1368-137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国药东风公司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TO病变患者158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2例,女性56例。按Rentro...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国药东风公司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TO病变患者158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2例,女性56例。按Rentrop分级标准对患者的侧支血管情况进行分级,Rentrop 0~Ⅰ级视为CCC形成不良(n=73),而RentropⅡ~Ⅲ级视为CCC形成良好(n=85)。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hs-CRR)、白细胞计数(WBC)、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ET-1水平。结果 CCC形成不良组的糖尿病比例、WBC、hsCRR和多支病变比例高于CCC形成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CCC形成良好组的LVEF和右冠状动脉闭塞比例明显高于CCC形成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CC形成不良组和形成良好组的血浆ET-1水平分别为(81.2±10.1)pg/ml和(67.5±9.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ntrop 0级和Ⅰ级患者的血浆ET-1水平均高于RentropⅡ级和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浆ET-1水平升高是CCC形成良好的危险因素(OR=2.24,95%CI:1.35~3.72;P<0.01)。其他影响CCC形成的因素包括糖尿病、hs-CRP和右冠状动脉闭塞等。ET-1预测CCC形成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0.72-0.88,P<0.01;最佳截点75.3pg/ml,预测CCC形成不良的敏感性为69.0%,特异性为79.0%。结论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中,血浆内皮素-1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密切相关,且高水平的ET-1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冠状动脉循环 慢性完全闭塞
下载PDF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文宾 王文标 +4 位作者 梁亚非 董扬 刘俊 俞北伟 蔡哲钧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10期26-29,共4页
目的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为治疗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选取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间1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侧... 目的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为治疗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选取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间1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侧支生成组(100例)和无侧支生成组(90例),采取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指标。结果侧支生成组IL-8为(12.50±1.58)ng/mL,无侧支生成组IL-8为(3.30±0.4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生成组PF4为(5.8±1.2)ng/mL,无侧支生成组PF4为(12.5±1.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生成组与无侧支生成组均存在冠状动脉血管闭塞情况,侧支生成组完全闭塞率为87.0%,无侧支生成组完全闭塞率为25.6%,侧支生成组的完全闭塞率高于无侧支生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8、PF4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具有相关性。结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主要出现在严重冠心病中,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IL-8以及PF4均是造成侧支循环生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循环 LOGISTIC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血浆OPN、VEGF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秦磊 赖亚宇 +1 位作者 华蕾 毛梅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1382-1386,1390,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骨桥蛋白(O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该院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老年CHD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Rentrop分级法评估CCC形成情况,将患者... 目的探讨血浆骨桥蛋白(O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该院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老年CHD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Rentrop分级法评估CCC形成情况,将患者分为无CCC组(52例)和CCC组(58例),比较2组血浆OPN、VEGF水平,分析老年CHD患者CCC形成的影响因素,血浆OPN、VEGF水平对CCC形成及CCC形成不良的评估价值,以及OPN水平与VEGF的相关性。结果CCC组血浆OPN、VEGF水平较无CCC组明显增高(P<0.05)。血浆OPN、VEGF单独和联合检测对CCC形成及CCC形成不良均有一定评估价值(P<0.05)。血浆OPN水平与VEGF呈正相关(r=0.801,P<0.05)。结论老年CHD患者中CCC形成者的血浆OPN、VEGF水平较无CCC形成者明显升高,二者对CCC形成及CCC形成不良有一定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骨桥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