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7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吸烟对冠状动脉侧枝血管形成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葛雷 葛均波 +6 位作者 钱菊英 樊冰 王齐兵 刘学波 林瑾仪 王灏 陈灏珠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28-631,共4页
目的 虽然心肌缺血是冠状动脉侧枝血管形成的重要决定因素 ,但不同类型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侧枝血管的形成能力不同。在侧枝血管的形成过程中 ,尚有其他因素影响其形成。本研究旨在评价吸烟对侧枝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 目的 虽然心肌缺血是冠状动脉侧枝血管形成的重要决定因素 ,但不同类型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侧枝血管的形成能力不同。在侧枝血管的形成过程中 ,尚有其他因素影响其形成。本研究旨在评价吸烟对侧枝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间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资料。入选标准 :冠状动脉狭窄≥ 70 %或左主干狭窄≥ 5 0 %且冠状静脉窦充分显影患者。分别对入选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侧枝血管 (Rentrop分级 )进行评估。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将其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结果 符合入选条件 2 2 4例 ,其中吸烟患者 12 2例 ,非吸烟组患者 10 2例。吸烟患者组中未形成侧枝血管的比例高于非吸烟患者 (5 3.3%比 40 .2 %,P <0 .0 5 )。在 5 7例出现侧枝血管的吸烟患者中 ,Ⅱ、Ⅲ级侧枝血管的比例均低于非吸烟患者 (18.9%比 2 5 .5 %、9.0 %比 19.6 %,P <0 .0 5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影响侧枝血管形成的因素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P <0 .0 1)和吸烟 (P <0 .0 5 )。结论 吸烟患者侧枝血管的形成能力较非吸烟患者差。影响冠状动脉侧枝血管形成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 ,但吸烟对冠状动脉侧枝血管的形成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侧枝血管形成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侧枝循环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永强 董吁钢 +2 位作者 李怡 马虹 关永源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7-49,共3页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关系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10 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和 43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的冠状动脉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 ,作冠状动脉病变Leaman...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关系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10 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和 43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的冠状动脉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 ,作冠状动脉病变Leaman记分和侧枝循环Rentrop分级 ,并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其的关系。结果发现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平均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 2 2 5± 147ng L比 74± 5 2ng L ,P <0 .0 1) ,而且冠心病患者中侧枝循环形成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平均浓度明显高于无侧枝循环形成者 ( 2 99± 15 2ng L比 2 0 2± 12 2ng L ,P <0 .0 5 ) ;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与Leaman记分呈显著正相关 (r=0 .693 ,P <0 .0 0 1)。结果提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既有促进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酶联免疫吸附法 侧枝循环
下载PDF
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患者侧枝血管、室壁运动和射血分数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栓锁 汤磊 +2 位作者 陈晖 仇兴标 方唯一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88-1091,共4页
目的比较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CTO)有心肌梗死和无心肌梗死患者侧枝血管、室壁运动和射血分数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对256例诊断为CTO(堵塞时间≥3月)的患者,回顾性分析病史、心肌酶谱、心电图、冠状动脉CT和冠状动脉造影后将其分... 目的比较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CTO)有心肌梗死和无心肌梗死患者侧枝血管、室壁运动和射血分数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对256例诊断为CTO(堵塞时间≥3月)的患者,回顾性分析病史、心肌酶谱、心电图、冠状动脉CT和冠状动脉造影后将其分为心肌梗死组(n=138)和非心肌梗死组(n=11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堵塞血管的位置分布和支数、非堵塞血管病变位置分布和严重程度、侧枝血管Rentrop分级、心脏超声室壁节段运动及射血分数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堵塞冠状动脉位置分布、堵塞血管支数、非堵塞冠状动脉病变位置分布、病变严重程度、侧枝血管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患者的室壁节段运动正常发生率和射血分数均低于非心肌梗死组,但运动消失和矛盾运动发生率均高于非心肌梗死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完全堵塞3个月以上,不管堵塞血管支配区域是否发生心肌梗死,Rentrop侧枝血管分级已无差异。虽然冠状动脉完全堵塞时侧枝血管可以保护心肌完全避免心肌梗死发生,但对左心室室壁节段运动和整体功能的保护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 心肌梗死 侧枝血管 室壁节段运动 射血分数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与血管内超声对比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被引量:9
4
作者 韩志刚 孟令波 +1 位作者 侯静波 于波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0年第2期61-64,共4页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08年2—9月间的2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OCT及IVUS检查,共检查了30处病变,其中8处为药物支架植入后病变,其余22处为未经...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08年2—9月间的2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OCT及IVUS检查,共检查了30处病变,其中8处为药物支架植入后病变,其余22处为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对其中19处病变进行了支架植入术。结果对22例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行OCT及IVUS检查,结果显示OCT检出富含脂质斑块伴薄纤维帽12例,IVUS检出2例;其中斑块破裂形成内膜轻微撕裂4例,IVUS未检出;斑块破裂伴夹层形成5例,IVUS检出1例;OCT检出血栓形成5例,其中红色血栓3例,白色血栓2例,IVUS检出1例,不能判断是红色血栓还是白色血栓。结论OCT在检测不稳定斑块方面优于IVUS,在检测斑块破裂致轻微内膜撕裂或夹层形成,以及继发血栓形成方面呈现优于IVUS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血管内超声 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
下载PDF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存活心肌及与侧枝循环形成的相关性 被引量:6
5
作者 翟光耀 王建龙 +1 位作者 刘宇扬 周玉杰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5期458-463,共6页
目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患者行^(18)F-FDG PET/C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检测左心室存活心肌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评估其与侧枝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入选CTO患者60例,1周内分别完成^(99mTc-MIBI)静息门控心肌灌注SPECT/CT(GSPECT... 目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患者行^(18)F-FDG PET/C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检测左心室存活心肌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评估其与侧枝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入选CTO患者60例,1周内分别完成^(99mTc-MIBI)静息门控心肌灌注SPECT/CT(GSPECT)断层显像和^(18)F-FDG门控心肌葡萄糖代谢PET/CT显像(GPET)评价左心室存活心肌及左心室整体功能,冠状动脉造影评价CTO病变的位置、血管数量及侧枝循环形成。GPET数据采用定量门控心脏断层软件QGS分析,获取左心室功能参数,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侧枝循环形成的程度应用Rentrop分级评价。比较CTO患者中侧枝循环形成不同的患者存活心肌的部位、范围及左心室功能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CTO患者Rentrop分级不同的患者中,侧枝循环良好组(RentropⅡ和RentropⅢ)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优于侧枝循环不良组(RentropⅠ和Rentrop 0级),但是侧枝循环良好组与侧枝循环不良组患者^(18)F-FDG PET/CT评价的存活心肌的范围及左心室整体功能和重构状态未见明显差异。侧枝循环形成与心肌梗死区域存活心肌的范围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侧枝循环良好组,有10%的患者存活心肌面积≤10%,通过血运重建术开通闭塞血管后,预估患者的临床获益小;而在侧枝循环不良组,仍有10%的患者存活心肌的面积>10%,通过血运重建术开通闭塞血管后,患者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心功能恢复较好,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结论:CTO病变患者心肌存活范围与左心室射血分数与侧枝循环形成不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进行介入及搭桥血运重建术前,综合评级存活心肌的部位、范围及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能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病变 侧枝循环形成 ^18F-FDG PET/CT心肌存活显像 相关性
下载PDF
运动与血管生长因子在冠状动脉侧枝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徐国会 励建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5-418,共4页
关键词 运动 血管生长因子 冠状动脉侧枝循环 冠心病 康复锻炼
下载PDF
^(99m)Tc-MIBI心肌断层定量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体外反搏促新生血管形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梁宏 伍贵富 李伟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 :应用99mTc MIBI心肌血流断层定量显像及冠状动脉造影研究增强型体外反搏 (EECP)对促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及改善心肌血供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12只闭胸式心肌梗塞模型犬均分为对照组和EECP治疗组 ,99mTc MIBI心肌断层定量显像在术后 4... 目的 :应用99mTc MIBI心肌血流断层定量显像及冠状动脉造影研究增强型体外反搏 (EECP)对促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及改善心肌血供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12只闭胸式心肌梗塞模型犬均分为对照组和EECP治疗组 ,99mTc MIBI心肌断层定量显像在术后 4~ 6天及第 6周实验结束时进行 ,计算心肌缺损分数 (DF)及心肌挽救分数 (MSF =首次显像DF—后次显像DF)。结果 :EECP组心肌显像有 83 .3 % (5 /6)的实验犬治疗后心肌缺血改善 ,而对照组仅 1只 (16.6% )好转 ,且MSF值呈负值。冠脉造影与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表明EECP组冠脉侧枝开放数量及阳性染色区域面积也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MTC-MIBI 对照组 体外反搏 冠状动脉造影 心肌梗塞 新生血管形成 治疗 挽救 增强型 提示
下载PDF
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患者心肌梗死发生与否与侧枝血管的关系
8
作者 李若谷 杨栓锁 +2 位作者 汤磊 曲新凯 干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51-654,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并探讨侧枝血管与其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堵塞时间≥3个月)患者的病史、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后,将其分为心肌梗死组和非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 目的观察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并探讨侧枝血管与其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堵塞时间≥3个月)患者的病史、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后,将其分为心肌梗死组和非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药物治疗情况、堵塞血管的位置分布和支数、非堵塞血管病变位置分布和严重程度以及冠脉造影侧枝血管Rentrop分级的差异。结果梗死组138例(53.9%),非梗死组118例(46.1%)。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如性别、年龄、患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以及药物治疗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堵塞冠脉位置分布及堵塞血管支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堵塞冠脉病变位置分布和病变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侧枝血管分级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堵塞时间超过3个月,不论其供应的心肌是否有梗死发生,侧枝血管分级亦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 心肌梗死 侧枝血管
下载PDF
4种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在早期判断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中的应用价值
9
作者 周耀辉 严宪才 陈子良 《中外医疗》 2021年第14期36-38,共3页
目的分析早期判断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中4种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间来该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就诊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8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Rentrop评分进行分组,并将... 目的分析早期判断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中4种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间来该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就诊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8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Rentrop评分进行分组,并将Rentrop分级为0级或1级的患者归为不良组,Rentrop分级为2级或3级的患者归为良好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半乳糖凝集素-3(Gal-3)、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介素-17(IL-17)4种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对比两组患者4种指标水平。结果良好组的Gal-3水平(0.630±0.100)ng/mL、GDF15水平(945.010±301.070)ng/L、PCT水平(0.021±0.007)μg/L和IL-17水平(8.160±1.450)ng/L明显比不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28、7.809、7.273、11.284,P<0.05)。结论Gal-3、GDF15、PCT、IL-174种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运用在早期冠状动脉疾病的判断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可以为冠心病的后期治疗寻找有利的治疗靶点,为患者的临床预后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种血清学指标 联合检测 早期判断 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
下载PDF
冠状动脉西罗莫司支架内晚发血栓形成——造影与血管内超声的发现
10
作者 李珊 王禹 +1 位作者 盖鲁粤 王峙峰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7年第5期289-290,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内超声 血栓形成 西罗莫司 支架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血糖控制不良
下载PDF
冠状动脉侧枝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
11
作者 陈书艳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1998年第3期134-134,共1页
侧枝血管生成的基本条件为:促血管生长因子的存在;受体的激活及抑制物的下调。探明侧枝血管生长的机制,就意味着最终能够人为地刺激侧枝血管的生长,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侧枝血管生长 分子机制
下载PDF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瘤样扩张伴血栓形成1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贵森 高震 +1 位作者 胡晓峰 杨钰 《医学信息》 2009年第11期2531-2532,共2页
患者、男、43岁,因”心前区疼痛14天”入院。患者14天前无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伴大汗,持续不缓解,就诊在营口市老边区医院,行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如图)给予静脉溶栓治疗,14天后为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 患者、男、43岁,因”心前区疼痛14天”入院。患者14天前无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伴大汗,持续不缓解,就诊在营口市老边区医院,行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如图)给予静脉溶栓治疗,14天后为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转我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瘤样扩张 血栓形成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前区疼痛 静脉溶栓治疗 心电图检查 窦性心律
下载PDF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走过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金艳 张庆华 +3 位作者 刘晓坤 于洁 孙建华 于佳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49-1252,共4页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走过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将唐山工人医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部和门诊部收治的走过性心绞痛患者196例作为治疗组,行PCI并且根据术后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走过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将唐山工人医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部和门诊部收治的走过性心绞痛患者196例作为治疗组,行PCI并且根据术后24 h^30 d是否出现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将其分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组和无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组;选择同期来该院体检的健康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前和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组、无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组和对照组的hs-CRP水平、血压、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压、Hcy、LDL、HDL、HbA1c、TC、T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CI后16例患者出现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对照组、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组和无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组术前的hs-CRP水平分别为(3.7±1.2)mg/L、(4.1±1.4)mg/L和(4.1±1.1)mg/L,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P>0.05)。对照组与患者术后hs-CRP水平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组患者的hs-CRP水平峰值高于无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组和对照组(P<0.05);且无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组患者的hs-CRP水平峰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走过性心绞痛患者PCI后hs-CRP水平升高对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质 心绞痛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血栓形成
下载PDF
梗死心肌侧枝血管形成与缺氧诱导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表达水平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4
作者 戴宇翔 王审 +13 位作者 李晨光 黄浙勇 陆浩 常书福 钱菊英 葛雷 王齐兵 颜彦 樊冰 张峰 姚康 马剑英 黄东 葛均波 《中国临床医学》 2015年第3期305-309,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后梗死心肌中侧枝血管形成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alpha,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表...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后梗死心肌中侧枝血管形成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alpha,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表达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为完全闭塞病变者214例,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或)影像学资料,确诊为CTO者89例。采用ELISA法检测HIF-1α和VEGF-A的蛋白水平;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用定量PCR法测定PBMC中VEGF-A的mRNA水平。采用JMP9.0和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比较各组糖尿病患者比例,Rentrop 2级组(11/31,35.5%)和3级组(3/20,15.0%)显著低于0-1级组(18/38,47.4%),P〈0.05;比较各组的空腹血糖水平,Rentrop 2级组(6.67±1.41)mmol/L)和3级组(5.48±1.26)mmol/L)显著低于0-1级组(7.24±1.39)mmol/L),P〈0.05;比较各组患者中临床心衰(NYHAⅡ-Ⅳ级)的比例,Rentrop 2级组(12/31,38.7%)和3级组(3/20,15.0%)显著低于0-1级组(20/38,52.6%),P〈0.05;比较各组HIF-1α和VEGF-A的蛋白水平,Rentrop 2级组[(85.5±27.7)pg/mL,(139.5±42.1)pg/mL]和3级组[(103.3±30.2)pg/mL,(162.6±43.3)pg/mL]显著高于0-1级组[(42.0±16.1)pg/mL,(76.5±32.2)pg/mL],P均〈0.01;比较各组HIF-1α和VEGF-A的mRNA水平,Rentrop 2级组(1.31±0.46)和3级组(1.38±0.44)VEGF-A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0-1级组(1.00±0.28),P〈0.01。结论:慢性持续缺血、缺氧所导致的HIF-1α和VEGF表达增加在促进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建立、增加心肌血供、改善预后、减少临床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冠状动脉侧枝循环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定 马依彤 +5 位作者 杨毅宁 再帕尔 王疆 刘晓 王新华 张红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讨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民族差异的原因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地对术后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subacutestentthrombosis,SST)形成的21例不同民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凝血机制、血管病变特点、手术操作... 目的探讨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民族差异的原因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地对术后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subacutestentthrombosis,SST)形成的21例不同民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凝血机制、血管病变特点、手术操作过程和治疗措施等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s,PCI)患者中SST发生率明显高于汉族患者(1.4%比0.47%;5.4%比0.47%,P均<0.05)。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SST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及血浆比黏度较汉族明显增高(P均<0.05);多因素分析民族,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SST的独立危险因素,比数比(OR)分别为1.043和1.018。结论PCI术后SST发生率可能存在民族差异,其原因可能与种族间凝血机制差异导致的高凝状态有关,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适当应用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药物,可能助于预防SST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栓形成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血栓形成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建林 李新明 +7 位作者 苏哲坦 李斌 陈关良 王天松 黄白丽 王青 王圣 黄雪茹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4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 观察冠心病 (CAD)合并糖尿病 (DM)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血栓形成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 32例CAD(A组 )及 2 4例CAD合并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 ,B组 )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 ,分别在术前、术后 2 0min、... 目的 观察冠心病 (CAD)合并糖尿病 (DM)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血栓形成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 32例CAD(A组 )及 2 4例CAD合并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 ,B组 )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 ,分别在术前、术后 2 0min、2 4h、7d采血测定PTS分子标志物、脂质过氧化物 (LPO)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PTS分子标志物、LPO及内皮功能均较术前有明显变化 ,且B组变化更明显 ,至术后第 7d ,A组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 ,但B组仍有明显变化。结论 CAD患者介入术后出现PTS分子标志物、脂质过氧化损伤以及内皮功能等一系列变化 ,并且这种变化在合并DM的患者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合并症 糖尿病 冠状动脉介入术 血栓形成前状态 分子标志物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超声显像结果 被引量:5
17
作者 钱菊英 葛均波 +5 位作者 吴鸿谊 樊冰 刘学波 王齐兵 葛雷 路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年第2期71-75,共5页
目的 采用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的方法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性质。方法 共入选85例患者(男性59例,平均年龄59±1 0岁) ,其中ACS患者50例,SAP患者35例,对罪犯血管采用ClearView或Gala... 目的 采用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的方法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性质。方法 共入选85例患者(男性59例,平均年龄59±1 0岁) ,其中ACS患者50例,SAP患者35例,对罪犯血管采用ClearView或Galaxy2 (BostonScientific ,USA)行IVUS检查。IVUS分析资料包括罪犯病变的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定量测定的数据包括病变部位和参照节段的血管面积(EEMcsa)、管腔面积(Lcsa)和斑块面积(EEMcsa -Lcsa) ,斑块负荷=(EEMcsa -Lcsa) EEMcsa×1 0 0 % ,计算血管重构指数(RI)。RI >1 . 0者为正性重构,RI <1. 0者为负性重构。结果 ACS患者的罪犯病变中软斑块为主,占74 % ,明显高于SAP患者的31 % (P =0 .0 0 1 ) ,更多斑块破裂[ACS( 38% )比SAP( 8% ) ,P =0 .0 0 2 ]和血栓形成[ACS( 2 4 % )比SAP( 0 % ) ,P =0 .0 0 2 ]。ACS患者的病变处EEMcsa( 1 5 .0±4 . 4mm2 比1 1 .3±3 6mm2 ,P <0. 0 0 1 ) ,斑块面积( 1 1 . 5±4 .1mm2 比7. 6±2 . 9mm2 ,P <0 . 0 0 1 ) ,斑块负荷( 76 . 7%±1 0 . 4 %比6 6 . 8%±1 2 .6 % ,P <0 . 0 0 1 )和RI( 1 . 0 5±0 .1 1比0 . 95±0 . 1 6 ,P =0 .0 0 2 )均显著高于SAP。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正性重构较SAP患者更常见( 6 7%比36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绞痛患者 显像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部位 血管内超声显像 稳定型心绞痛 定量测定 斑块面积 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 ACS SAP 软斑块 病变性质 方法比较 平均年龄 罪犯血管 View US检查 定性分析 IVUS 血管面积
下载PDF
老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与PTCA夹层形成 被引量:3
18
作者 崔连群 陈良华 《海南医学》 CAS 2002年第12期147-148,共2页
目的 探讨老年人冠脉病变钙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 本文对 784例老年和 5 86例中年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及PTCA治疗。结果及结论 高龄和严重狭窄是冠脉钙化重要因素 ,而钙化与PTCA术中并发症 。
关键词 冠状动脉钙化 夹层形成 老年人 影响因素 介入治疗 冠脉造影 冠状动脉血管内成形术
下载PDF
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致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再狭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何维来 陈如坤 《微循环学杂志》 2006年第2期62-64,67,共4页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 冠状动脉搭桥 术后再狭窄 细胞增殖 分子机制 细胞周期调节因子 新生内膜形成 CABG术后 Artery 术后损伤
下载PDF
紫杉醇球囊与普通球囊对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现立 姬洪涛 《广东医学》 CAS 2021年第9期1139-1140,F0003,共3页
目的探讨紫杉醇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对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血管直径≤2.75m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紫杉醇涂层球囊,n=60)和对照组(普通球囊,n=60),在术前、术后及随访中对冠状动脉小血... 目的探讨紫杉醇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对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血管直径≤2.75m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紫杉醇涂层球囊,n=60)和对照组(普通球囊,n=60),在术前、术后及随访中对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并考察其晚期管腔丢失与二次狭窄率。术后随访25周,考察各组靶血管衰竭事件发生率。结果冠脉小血管病变患者在术后血管造影结果表明,观察组的二次狭窄率(26.8%,15/56)较对照组(50.0%,29/58)更低(P<0.05)。随访25周的临床统计显示,观察组靶血管事件发生率(3.6%,2/56)较对照组(8.6%,5/58)有显著的降低(P<0.05)。结论与普通球囊血管形成术相比,紫杉醇涂层球囊血管形成术更有利于降低冠脉小血管病变患者的二次狭窄率和靶血管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涂层球囊 球囊血管形成 冠状动脉血管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