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散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的预测模型
1
作者 曲莹 张继东 +3 位作者 李垚 张程 徐明 王先升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927-933,共7页
目的:分析弥散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后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infarction,PM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 目的:分析弥散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后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infarction,PM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职业病医院收治的350例行CE治疗的DCAD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建模组与验证组(7:3)。并根据患者术后48h内PMI发生情况进行分组,将发生PMI患者临床资料纳入PMI组,将未发生PMI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无PMI组。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造成DCAD患者CE术后PM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以验证组数据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建模组发生PMI 64例(26.1%),验证组发生PMI 25例(23.8%)(χ^(2)=0.207,P=0.649);PMI组Syntax评分、LVEDD、hs-CRP水平及合并糖尿病患者占比高于无PMI组,LVEF、肌酐清除率低于无PMI组(P<0.05);Syntax评分、LVEDD、hs-CRP高水平,合并糖尿病是DCAD患者CE术后PMI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LVEF、肌酐清除率高水平是患者术后PMI发生的保护因素(OR<1,P<0.05);建模组AUC为0.960(95%CI:0.928~0.992,P<0.001),验证组AUC为0.953(95%CI:0.917~0.988,P<0.001)。结论:Syntax评分、LVEDD、hs-CRP、合并糖尿病、LVEF、肌酐清除率高水平是DCAD患者CE术后PMI发生的独立因素,根据其构建模型预测效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术期心肌梗死 弥散性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近中远期预后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罗蔚然 汪川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2-385,共4页
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需要依靠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实现病变血管的完全血运重建。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可改善患者冠状动脉通畅率并减少并发症。本文就不同手术方式、手术位点和靶血管数量... 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需要依靠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实现病变血管的完全血运重建。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可改善患者冠状动脉通畅率并减少并发症。本文就不同手术方式、手术位点和靶血管数量的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近中远期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 血运重建 预后
下载PDF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分别用于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并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0
3
作者 吴联合 王砚池 +3 位作者 张申 孟鲁豫 张正升 米怀雪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62-765,共4页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分别用于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并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1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疾病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55例)和氯吡格雷组(55例)。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并冠状动...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分别用于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并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1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疾病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55例)和氯吡格雷组(55例)。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并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均静脉微泵硝酸甘油注射液10 mg+5%葡萄糖注射液共20 m L维持48~72 h,必要时静脉泵入盐酸多巴胺注射液1~5μg/kg。术后拔除气管插管,给予注射用头孢呋辛钠1.5 g加入灭菌注射用水50 m L,静脉滴注,每日3次,连用2~3 d。同时,每日晚饭后30 min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8周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在此基础上,阿司匹林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首次负荷剂量300 mg,口服,每日1次,第2日起口服100 mg,每日1次,连用6个月;氯吡格雷组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首次负荷剂量300 mg,每日1次,第2日起口服75 mg,每日1次,连用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桥血管通畅率,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达标率、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桥血管通畅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达标率、Fg、D-D、PLT、t-P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Fg、D-D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血小板聚集达标率、PLT、t-PA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于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并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维持桥血管通畅,预防血管再狭窄,且安全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冠状动脉搭桥术 血管狭窄 抗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5
4
作者 陈秀梅 李雪梅 +2 位作者 彭辉 何媛 白靖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8期643-645,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的围术期护理策略。方法:2013年12月至2014年10月,CABG患者同期行CE术的共50例,术后观察指标:心理护理、血流动力学指标、抗凝监测指标等方面的围术期护理。结果:通过加...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的围术期护理策略。方法:2013年12月至2014年10月,CABG患者同期行CE术的共50例,术后观察指标:心理护理、血流动力学指标、抗凝监测指标等方面的围术期护理。结果:通过加强围术期护理,配合医生完成了50例患者的外科学治疗,术后存活率99.8%,共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2例,其中死亡1例,低氧血症1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11例,2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应用IABP辅助后得以好转,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发生。结论:对于CABG术同期行内膜剥脱术治疗的患者,加强围术期护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 围术期护理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时机对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宋伟 孟维静 +4 位作者 刘长城 方颖 韦华 吴震 顾承雄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9期1072-1075,共4页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患者术中和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早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8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联合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并应用IAB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ABP...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患者术中和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早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8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联合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并应用IAB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ABP应用时机不同,将患者分成术中IABP组(CABG+CE术中置入IABP,n=38)和术后IABP组(CABG+CE术后置入IABP,n=51)。比较两组患者的早期预后。结果:两组患者IABP相关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IABP显著缩短患者IABP辅助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治疗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P<0.01)。术中IABP组患者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术后IABP组(10.5%vs.29.4%,P=0.032)。结论:CABG+CE术中应用IABP可显著降低弥漫性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肌梗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 冠状动脉分流术 动脉内球囊反搏 早期预后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运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剑 李亚雄 +5 位作者 汤吟 彭勇 张丽 伏跃林 洪克林 马啸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115-117,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技术(CE)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运用,并评估其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间,手术治疗的18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及冠脉旁路移植术的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并...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技术(CE)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运用,并评估其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间,手术治疗的18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及冠脉旁路移植术的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参数、术后恢复情况和近期随访结果,并总结CE的技术要点.结果所有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中,前降支6例(33.33%),对角支4例(22.22%),右冠状动脉主干4例(22.22%),后降支3例(16.67%),钝缘支1例(5.56%).所有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与术前相比,LVEF显著增加,LVEDD显著缩小,心功能状况明显改善.结论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是弥漫性冠脉病变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手术对于此类患者术后近期心功能改善、逆转心肌重构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冠脉病变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抗血小板治疗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不同抗血栓策略的早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吴震 刘长城 +2 位作者 方颖 王素珍 顾承雄 《中国医药》 2020年第6期843-846,共4页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不同抗血栓策略的早期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择期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CE+CABG的患者416例。完全随机分为常规...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不同抗血栓策略的早期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择期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CE+CABG的患者416例。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8例,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和综合治疗组(208例,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联合前列腺素E1)。比较2组患者术后引流量、输血比例、出血事件、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和术后30 d全因死亡率。结果综合治疗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显著多于常规治疗组[(1540±422)ml比(1350±36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2组患者输血比例和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综合治疗组患者术后30 d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的终点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5.8%(12/208)比11.5%(24/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和前列腺素E1联合抗血栓策略可显著降低CE+CABG患者的围术期心肌梗死和术后30 d死亡的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 抗血栓治疗 围术期心肌梗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观察
8
作者 潘砚鹏 陈刚 +5 位作者 陈文宽 蒋艳艳 陈红卫 王娟 刘旭 袁义强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0年第4期350-353,共4页
目的回顾性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患者的近中期临床资料,为优化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 目的回顾性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患者的近中期临床资料,为优化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1649例患者在我中心接受CABG手术,114例(6.9%)同期行CE,其中103例患者数据完整并完成随访.结果患者年龄42~73岁,平均(60.6±10.7)岁,男性72例(69.9%),女性31例(30.1%),内膜剥脱冠状动脉分支总数为116支,围术期共78例(75.7%)输注红细胞,62例(60.2%)术后早期需要正性肌力药物辅助心脏功能;呼吸机辅助时间(18.5±6.4)h;围术期共发生MACCE16例次,发生率为15.5%.随访期间死亡5例(4.9%),术后12个月患者CCS分级及NYHA分级均较术前好转(86.4%比21.4%,P<0.001;76.7%比34.0%,P<0.001);SF-12生活质量评分中生理健康及精神健康较分值均较术前提高(45.3±5.6比32.9±8.2,P=0.022;42.1±7.5比33.6±6.8,P=0.006).结论DCAD患者CABG同期行CE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血运重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 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粮山 顾承雄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796-799,共4页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发展,行冠状动脉移植术(CABG)的患者病变越来越复杂,其中弥散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的患者占12%!30%[1]。非手术治疗的弥散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预后极差,1年心血...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发展,行冠状动脉移植术(CABG)的患者病变越来越复杂,其中弥散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的患者占12%!30%[1]。非手术治疗的弥散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预后极差,1年心血管病病死率达30%以上,5年生存率不足5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 临床应用 围术期心肌梗死 血栓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庄敏彦 王盛宇 +1 位作者 于晋 黄保堂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9年第4期373-375,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进行19例冠心病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运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分析围手术期临床资料,中期随访不良心血管...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进行19例冠心病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运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分析围手术期临床资料,中期随访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总结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技术要点.结果 19例病例术中共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35处,其中前降支系统7支(37%,其中前降支5支、对角支2支),回旋支系统2支(10%),右冠状动脉系统10支(53%,其中主干4支、后降支6支);4例患者同时行2支血管内膜剥脱.患者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和手术死亡;中期随访无心绞痛发作,术后1年冠状动脉CTA提示所有吻合口通畅率为92.5%.结论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能安全、有效地实现冠状动脉完全再血管化,近中期效果满意,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鹏雄 赵强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3期129-131,135,共4页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是针对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的手术方法。由于CE的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早期未受到重视。近年来,由于外科再血管化患者多数为SYNTAX评分中的中高危患者,CE再次受到关注,并成为...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是针对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的手术方法。由于CE的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早期未受到重视。近年来,由于外科再血管化患者多数为SYNTAX评分中的中高危患者,CE再次受到关注,并成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重要辅助技术。该文介绍了CE的发展历史和手术指征,比较了不同部位CE、常规与开放式CE、非体外循环下与体外循环下CE、多支与单支CE及CE后使用不同桥血管的疗效差异,探讨了CE围术期的抗栓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 围术期 抗栓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联合旁路移植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近中期效果 被引量:6
12
作者 邱志兵 刘亚峰 +2 位作者 蒋英硕 徐明 陈鑫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CE+CABG的248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CE+CABG的248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1例,女性47例;年龄(65.6±8.5)岁(范围:43~79岁)。体外循环手术156例,非体外循环手术92例。共对269根病变血管完成CE,包括前降支108根,右冠状动脉140根,钝缘支21根。共完成旁路移植872支,包括左胸廓内动脉248支,桡动脉48支,大隐静脉576支,每例患者移植(3.5±0.8)支(范围:2~6支)。CE后平均血流量为(26±8)ml/min(范围:13~59 ml/min),血流指数为3.1±0.8(范围:2.0~6.7)。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患者的手术结果及术后通畅率。结果全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2%(3/248),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顽固性低心排血量。9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随访(41.8±21.4)个月(范围:1~68个月)。旁路血管术后1年通畅率为78.4%(182/232),3年通畅率为69.8%(162/232)。左冠状动脉系统通畅率明显高于右冠状动脉系统(1年:87.4%比73.1%,χ^(2)=6.533,P=0.011;3年:78.2%比64.8%,χ^(2)=4.588,P=0.032)。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旁路血管通畅率无差异(1年:80.0%比76.9%,χ^(2)=0.277,P=0.599;3年:71.5%比67.9%,χ^(2)=0.300,P=0.584)。结论CE+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完全再血管化,有较好的早、中期效果和旁路血管通畅率。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手术具有相似的早中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 冠状动脉分流术
原文传递
左心室射血分数对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铭鑫 于文渊 +5 位作者 范康钧 柳弘历 丁晓航 陈良 刘锐 于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4-159,共6页
目的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对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CAD)患者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后发生早期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取2018年5月—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 目的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对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CAD)患者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后发生早期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取2018年5月—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CE+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DCAD患者。术前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心肌梗死(PMI)分为PMI组和无PMI组。采用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左心室射血分数与PMI发生的相关性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影响因素。结果最终纳入120例行CE+CABG的DCAD患者。PMI组32例(27%),年龄(62±8)岁,男性27例(84%),其中24例(75%)为下壁PMI。无PMI组88例(73%),年龄(62±8)岁,男性70例(80%)。PMI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无PMI组[55%(49%,64%)比62%(55%,67%),P=0.01],围术期肌钙蛋白I、主动脉球囊反搏泵使用率、住院时间高于无PMI组。调整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与PMI存在负相关性(OR=0.93,95%CI:0.89~0.98,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60%是预测PMI发生的界值(AUC=0.67,敏感度为64%,特异度为69%,P=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OR=0.52,95%CI:-1.13~-0.60,P<0.001)、术中前降支桥血管流量(OR=-0.20,95%CI:-0.15~-0.01,P=0.02)、糖尿病史(OR=-0.28,95%CI:-8.25~-1.85,P=0.002)与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负相关。结论左心室射血分数是DCAD患者CE术后发生PMI的独立预测因素,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糖尿病密切相关,并影响术中前降支桥血管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 术后心肌梗死 左心室射血分数
原文传递
闭式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加旁路移植手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早、中期疗效 被引量:3
14
作者 迟立群 张健群 +6 位作者 周其文 孔晴宇 谢宜旭 肖巍 梁林 陈辛亮 马力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5年第6期338-341,共4页
目的 探讨闭式冠状动脉内膜剥脱(CE)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由同一术者完成CABG手术675例,其中58例行CE加旁路移植的冠状动脉重建手术,占8.6% (58/675).... 目的 探讨闭式冠状动脉内膜剥脱(CE)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由同一术者完成CABG手术675例,其中58例行CE加旁路移植的冠状动脉重建手术,占8.6% (58/675).男38例,女20例;年龄36~ 77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均为冠状动脉弥漫性狭窄,多处钙化,其中闭塞性病变或次全闭塞性病变45例,合并左主干病变17例,右主干病变23例.行内膜剥脱血管共72支,其中右冠状动脉37支,前降支22支,钝缘支7支,对角支4支,中间支2支.2014年11月术后随访,冠状动脉重建手术组患者全部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 冠状动脉重建手术组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术后出血量、房颤发生率、ICU和术后总住院时间等各指标与常规CABG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术后随访1~57个月,冠状动脉重建手术组无死亡,冠状动脉CTA显示CE后CABG的1支右冠状动脉静脉旁路血管闭塞,其余旁路血管均通畅.结论 采用闭式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行冠状动脉重建手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早、中期手术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加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的近、远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房勤 谷天祥 +3 位作者 刘波 师恩祎 喻磊 王春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744-747,共4页
目的探索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92例冠心病合并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加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oro... 目的探索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92例冠心病合并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加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同期完成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其中男63例、女29例,年龄52~81(68.7±10.5)岁。CE术后和随访期间复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观察桥血管的通畅性,并观察患者心功能和心绞痛的改善情况。结果92例患者内膜剥脱后靶血管直径均〉1.5mm。术中有63例(69支CE桥)行桥血管血流量测定,显示59支(85.5%)桥血管血流量满意[血流量13~42(23.4±12.7)ml/min,搏动指数(PI)1.6~4.2(2.1±1.1)o术后6例(6.5%)围手术期发生心肌梗死,术后30d内死亡4例(4.3%),其中2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术后随访73例,随访率83%(73/88),15例失访;随访时间6~108(49-3±26.7)个月。随访期间复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显示CE术后的桥血管通畅率为83.9%。随访期间死亡4例(5.5%),1例死于心力衰竭、肺部感染,1例不明原因猝死,1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肺部恶性肿瘤。CE术后5年生存率为87%。CE术后6个月射血分数(EF)较术前增高(55.6%±9.7%VS.50.2%±10.5%,P〈0.05),患者心功能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心绞痛明显缓解。结论CABG同期CE可提高弥漫性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再血管化程度,近远期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 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不同抗凝方案的早期效果观察
16
作者 李海涛 顾承雄 +2 位作者 李海洋 李晖 李京倖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92-295,共4页
目的对比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不同抗凝方案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择期行CE+OPCABG手术的15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0例,女34例... 目的对比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不同抗凝方案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择期行CE+OPCABG手术的15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0例,女34例;年龄39~78岁,平均(62.6±7.2)岁。根据术后抗凝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组(81例,低分子肝素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组(73例,替格瑞洛组)。收集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有无输血、48h内心电图及肌钙蛋白动态变化等数据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指标。结果全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5~13天出院。启动抗凝治疗后,低分子肝素组、替格瑞洛组血红蛋白最低值分别为(88.3±14.6)g/L和(89.5±11.6)g/L(P>0.05);血红蛋白低于70 g/L者分别有8例和5例(P>0.05),给予输血治疗;术后48 h内肌钙蛋白峰值分别为850.55(410.63,1662.63)pg/ml和1184.60(667.50,3169.6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内心电图证实两组并发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均为2例(2.5%对2.7%,P>0.05)。结论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凝方案预防CE+OPCABG术后并发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效果无明显差异。与替格瑞洛相比,低分子肝素并不会增加术后出血风险。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可降低术后肌钙蛋白升高的水平,这可能与更好的术后远期疗效有关,该结论需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 抗凝治疗 早期疗效
原文传递
57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及心肌血运重建术
17
作者 高伟 王艳 +2 位作者 张总刚 阿不拉江 郭盛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1-241,共1页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 心肌血运重建术 心肌梗死 心绞痛
原文传递
替罗非班的输注策略对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出血的影响
18
作者 何媛 杜莹 +2 位作者 张俐鹏 陈敬 许斌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2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的输注方式对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术后患者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入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CE手术患者69例,根据术后患者输注替罗非班方式不同分为应用可调节静脉输液器组(45例)和应用...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的输注方式对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术后患者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入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CE手术患者69例,根据术后患者输注替罗非班方式不同分为应用可调节静脉输液器组(45例)和应用静脉输液泵组(24例),前者采用带有刻度(滚轮或滑轮)输液器,后者采用精密静脉输液泵进行临床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替罗非班的输注速度、术后第1天出血量、术后第2天出血量、术后第3天出血量、术后第1天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术后第1天肌钙蛋白检测结果等指标。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χ^(2)检验,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出血量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静脉输液泵组患者术后第1、2天出血量为(472.6±233.6)mL、215.0(152.5,300.0)mL,均显著低于可调节静脉输液器组患者[(1134.8±317.8)mL、480.0(350.0,600.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7,Z=-5.81;P<0.05);可调节静脉输液器组患者术后第1天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33.3±0.4)s,显著高于静脉输液泵组患者[(29.5±3.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6,P<0.05);2组患者术后替罗非班输注速度、术后肌钙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第1天出血量和术后第2天出血量均与术后第1天APTT存在显著线性关系(R2=0.77、0.49,P<0.05)。结论应用可调节静脉输液器输注替罗非班的CE术后患者APTT显著升高,增加患者术后出血量,而使用静脉输液泵输注替罗非班可显著提高术后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 替罗非班 术后出血量 药物输注策略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内膜剥脱术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19
作者 黄宇 孔晴宇 +5 位作者 梁林 肖巍 陈辛亮 柳佳吉 马小龙 迟立群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6期521-525,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在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外科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安贞医院单一医疗组施行的5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联合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行常规旁路移植术388例,通过1∶1倾向性...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在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外科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安贞医院单一医疗组施行的5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联合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行常规旁路移植术388例,通过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得到CE+CABG组和CABG组各58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资料。术后随访9~74个月,评价桥血管通畅性,绘制生存分析曲线,评价患者中远期疗效。结果两组在术后30d病死率、围术期心肌梗死、卒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重症监护室时间、血管移植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时间有明显差异[(263.59±50.34)min比(234.58±46.97)min,P<0.01]。随访9~74个月,CE+CABG组1例死亡,CABG组无死亡,两组中远期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中远期桥血管通畅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CE+CABG能实现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血运重建,但CE+CABG组与单独CABG组中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 桥血管通畅率 中远期疗效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内膜剥脱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预后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长城 方颖 +2 位作者 韦华 李海洋 顾承雄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3-227,共5页
目的评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联合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科的2 496例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OPCABG组和OPCABG+CE组。应用倾向... 目的评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联合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科的2 496例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OPCABG组和OPCABG+CE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1∶1匹配, 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预后、远期生存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238对患者纳入分析, 每组238例。OPCABG+CE组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率显著高于OPCABG组(5.04%对1.68%, P=0.042)。平均随访7.3年, OPCABG组和OPCABG+CE组患者的累计生存率(92.44%对88.65%, P=0.159)和远期MACCE发生率(10.92%对15.13%, P=0.1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OPCABG组比较, OPCABG+CE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CCS分Ⅲ-Ⅳ级)显著增加(20.16%对12.60%, P=0.026)。结论 OPCABG+CE术后早期AMI和远期心绞痛复发风险显著增加, 但OPCABG+CE与OPCABG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和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 冠状动脉分流术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