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血压对冠状动脉形态的影响(附203例报告)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希立 陈军 +3 位作者 周颖玲 黄文晖 罗建方 李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6-227,共2页
目的 初步探讨高血压病人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形态特点。方法 选取1999年11月~2001年11月在我院怀疑为冠心病的203例病人(男159例、女44例,年龄29~75岁),详细询问病史、症状以及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分为高血压组与血压正常组进行比较... 目的 初步探讨高血压病人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形态特点。方法 选取1999年11月~2001年11月在我院怀疑为冠心病的203例病人(男159例、女44例,年龄29~75岁),详细询问病史、症状以及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分为高血压组与血压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组患者血管弯曲数为5.7±1.2,血压正常组为3.1±0.8,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同时高血压组病人分叉部位病变占本组病变的34.5%,而血压正常组病人分叉部位病变仅占本组病变的23.1%,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高血压病人冠状动脉有弯曲较多及分叉病变较多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冠状动脉形态 冠状血管造影术 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病变
下载PDF
人与实验用大动物冠状动脉形态和分布研究进展
2
作者 周祁娜 王洪斌 侯月梅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1年第1期44-46,共3页
对实验用大动物(如猪、犬、羊等)和人冠状动脉血管分支、分布的几何形态学的研究,有助于在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应用基础研究中正确选择动物,制作动物模型和制定科研方案。目前,有关常用实验用大动物如猪、犬、羊等的冠状动脉形态、分... 对实验用大动物(如猪、犬、羊等)和人冠状动脉血管分支、分布的几何形态学的研究,有助于在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应用基础研究中正确选择动物,制作动物模型和制定科研方案。目前,有关常用实验用大动物如猪、犬、羊等的冠状动脉形态、分布和定量,尚无完整的资料信息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形态 大动物 验用 几何形态 血管分支 心律失常 动物模型 冠心病
下载PDF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 被引量:80
3
作者 刘海波 高润霖 +4 位作者 陈纪林 杨跃进 乔树宾 秦学文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 :检测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显示Ⅱ型斑块的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 (CRP)水平 ,从临床的角度探讨斑块破裂发生的原因。方法 :112例接受了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对其冠脉造影的斑块形态进行分型。根据斑块形态 ,患者分为两... 目的 :检测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显示Ⅱ型斑块的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 (CRP)水平 ,从临床的角度探讨斑块破裂发生的原因。方法 :112例接受了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对其冠脉造影的斑块形态进行分型。根据斑块形态 ,患者分为两组 ,即Ⅰ型病变 (表面光滑 )组 (n =45 )及Ⅱ型病变 (表面不规则 )组 (n =6 7)。所有患者于冠脉造影前采血进行血清CRP、全血心脏肌钙蛋白T(cTnT)、血清肌酸激酶 (CK)及肌酸激酶MB同工酶 (CK MB)的测定。结果 :Ⅱ型病变组平均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Ⅰ型病变组 ( 4 32± 0 35mg/L对 2 18± 0 2 2mg/L ,P <0 0 0 0 1)。而两组患者之间 ,年龄、性别、4个主要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合并率、全血cTnT、血清CK及CK MB水平均无显著差别 (P>0 0 5 )。结论 :冠脉造影显示斑块破裂的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从临床的角度提示 ,炎症反应是导致斑块破裂的原因 ,进而也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冠心病 冠状动脉斑块形态 冠状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冠状动脉斑块形态与CD40配体及妊娠相关蛋白酶-A的关系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旭平 张志辉 +3 位作者 周胜华 刘启明 胡信群 祁述善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 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Ⅱ型斑块的冠心病患者血浆中CD4 0配体 (CD4 0L)和妊娠相关蛋白酶 A(PAPP A)水平 ,从临床角度探讨斑块破裂的原因。方法 对 6 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形态进行分型。根据斑... 目的 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Ⅱ型斑块的冠心病患者血浆中CD4 0配体 (CD4 0L)和妊娠相关蛋白酶 A(PAPP A)水平 ,从临床角度探讨斑块破裂的原因。方法 对 6 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形态进行分型。根据斑块形态 ,患者分为 4组 :Ⅰ型病变组 (表面光滑 ,n =1 9) ,Ⅱ型病变组 (表面不规则 ,n =33) ,Ⅲ型病变组 (长段表面不规则 ,n =1 6 ) ,另 2 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检测血浆CD4 0L、PAPP A、心肌肌酸激酶 (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结果 Ⅱ型病变组血浆CD4 0L水平 [(3 2 1± 2 0 8)mg/L]显著高于Ⅰ型病变组[(1 0 3± 0 98)mg/L ,P <0 0 1 ]、Ⅲ型病变组 [(1 2 3± 0 88)mg/L ,P <0 0 5 ]和对照组 [(1 0 1± 0 94 )mg/L ,P <0 0 1 ]。Ⅱ型病变组血浆PAPP A[(1 6 8± 7 2 )mU/L]显著高于Ⅰ型病变组 [(7 3± 4 1 )mU/L ,P <0 0 1 ]、Ⅲ型病变组 [(8 9± 4 9)mU/L ,P <0 0 5 ]和对照组 [(7 1± 4 4)mU/L ,P <0 0 1 ]。Ⅱ型病变组血浆CD4 0L与PAPP A呈显著正相关 (r =0 44 6 ,P <0 0 1 )。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斑块破裂的冠心病患者血浆CD4 0L、PAPP A水平明显升高 ,且CD4 0L与PAPP A呈正相关。提示CD4 0L可能通过上调PA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 CD40L PAPP-A 相关蛋白 对照组 冠心病患者 冠状动脉斑块形态 病变 冠状动脉造影 CD40配体
下载PDF
冠状动脉斑块形态与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α-颗粒膜蛋白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彦红 齐国先 +2 位作者 王宁夫 冯丰 吴桂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目的 :通过测定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不同粥样硬化斑块形态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及α 颗粒膜蛋白(GMP 14 0 )水平 ,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74例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分为光滑斑块组 (n =... 目的 :通过测定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不同粥样硬化斑块形态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及α 颗粒膜蛋白(GMP 14 0 )水平 ,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74例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分为光滑斑块组 (n =15 )、复杂病变斑块组 (n =3 7)和正常对照组 (n =2 2 )。所有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前采血测定血浆vWF、GMP 14 0水平。  结果 :复杂病变斑块组血浆vWF水平显著高于光滑斑块组 [(2 0 1 10± 2 0 92 ) %对 (14 9 40± 10 2 1) % ,P <0 0 1] ,复杂病变斑块组血浆GMP 14 0水平显著高于光滑斑块组 [(2 9 3 8± 3 17)ng/ml对 (17 5 4± 2 0 9)ng/ml ,P <0 0 1] ,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表现为复杂形态病变者 ,血浆vWF、GMP 14 0水平高于光滑斑块病变者 ,可作为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存在不稳定病变的间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斑块形态 血浆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Α-颗粒膜蛋白 冠状血管造影术 临床意义
下载PDF
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血管因子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仁荣 桂心 《医学综述》 2016年第10期2038-2041,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血管因子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冠状动脉斑块形态进行分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作为A组,稳... 目的探讨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血管因子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冠状动脉斑块形态进行分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作为A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作为B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40例作为C组。并应用蛋白芯片法测定血管因子的变化,分析其血浆胎盘生长因子(PLGF)和血浆可溶性酪氨酸激酶受体2(s Tie-2)与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A组PLGF显著高于B组和C组[(80.8±6.2)ng/L比(55.6±3.9)ng/L,(44.9±2.7)ng/L](P<0.05);A组和B组s Tie-2均显著高于C组[(1345±48)ng/L,(1356±45)ng/L比(1047±13)ng/L](P<0.05);A组的直径狭窄率低于B组,高于C组[(38.9±1.6)%比(43.5±3.5)%比(36.8±2.8)%](P<0.05);A组的面积狭窄率显著低于B组,高于C组[(61±7)%比(66±6)%比(58±5)%](P<0.05);A组最小管腔直径显著高于B组,低于C组[(2.15±0.27)mm比(1.94±0.23)mm比(2.23±0.16)mm](P<0.05);A组的斑块面积均显著高于B组和C组[(10.56±1.18)mm2比(9.53±0.82)mm2,(7.15±0.41)mm2](P<0.05);A组的最小管腔面积显著高于B组,低于C组[(3.2±0.2)mm2比(2.8±0.1)mm2比(3.6±0.2)mm2](P<0.05)。PLGF与最小管腔面积呈正相关(r=0.361,P<0.05);s Tie-2与最小管腔面积和最小管腔直径均呈正相关(r=0.217,0.174,P<0.05)。结论临床中检测血浆PLGF和血浆s Tie-2可以提示冠心病临界患者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生成,且两者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学特征之间联系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临界病变 血管因子 冠状动脉斑块形态 相关性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成像应用于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血管形态学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许立创 李亮 杨俊军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12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应用于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血管(MB-MCA)形态学的价值。方法:将深圳市宝安中医院2017年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5例疑似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血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应用于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血管(MB-MCA)形态学的价值。方法:将深圳市宝安中医院2017年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5例疑似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血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128排螺旋CTA检查,并以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 graphy,CAG)检查的结果为金标准。记录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血管的长度、狭窄程度,CTA检查与CAG检查的结果、CTA检查浅在型与深在型MB-MCA的诊断价值及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对比。结果:CAG检查测量的两种类型的MB长度均短于CTA测量的MB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检查与CTA检查的两种类型MCA狭窄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例患者中,CTA检出72段MB-MAC,包括深在型34段,浅在型38段;CAG检出70段MB-MAC,包括深在型34段,浅在型36段。CTA诊断浅在型MB-MCA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22%、91.67%、94.44%、92.11%、97.06%,CTA诊断深在型MB-MCA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00%。CTA诊断浅在型MB-MCA与深在型MB-MCA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浅在型MB-MCA的结果与经股动脉穿刺CAG检查结果一致性高(Kappa值=0.889,P<0.001),CTA检查深在型MB-MCA结果与经股动脉穿刺CAG检查结果完全一致(Kappa值=1.000,P<0.001)。结论:CTA检查可检出浅在型、深在型MB-MCA的狭窄程度,与CAG检查的一致性高,诊断效能好,且CTA对于检出两种类型MB的长度具有突出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血管形态 螺旋CT血管造影 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冠心病血瘀证研究述要 被引量:4
8
作者 刘燕平 黄岑汉 +1 位作者 贾微 宋开娟 《河南中医》 2012年第3期314-316,共3页
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血瘀证伴随着冠心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本文从相关基因、血浆代谢组学以及冠状动脉形态三方面,对近年来运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的客观检测指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 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血瘀证伴随着冠心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本文从相关基因、血浆代谢组学以及冠状动脉形态三方面,对近年来运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的客观检测指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结概述,有利于揭示冠心病血瘀证的本质,控制冠心病血瘀证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瘀证 基因 血浆代谢组学 冠状动脉形态
下载PDF
不同体质量指数的冠心病患者心包周围脂肪量比较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高志红 樊一萌 +2 位作者 秦会敏 袁宁璐 刘俊霞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的冠心病患者心包周围脂肪含量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27例,按照患者BMI分为正常体质量组17例、超重组74例、肥胖组36例。应用德国西门子第二代Somatom Definition Flash炫速双源CT半自动后处理V...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的冠心病患者心包周围脂肪含量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27例,按照患者BMI分为正常体质量组17例、超重组74例、肥胖组36例。应用德国西门子第二代Somatom Definition Flash炫速双源CT半自动后处理Volume软件测量各组心外膜脂肪(EAT)及心外膜旁脂肪(PAT),观察冠状动脉形态不自然的发生情况。结果肥胖组、超重组的EAT、PAT均高于正常体质量组,且肥胖组的EAT、PAT均高于超重组(P均<0.05或0.01)。BMI与EAT、PAT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64、0.404,P均<0.001)。肥胖组中男性EAT高于女性(P<0.05)、PAT低于女性(P<0.01)。超重组及肥胖组冠状动脉形态不自然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体质量组(χ2=9.001,P=0.011)。结论随着BMI的增加,冠心病患者EAT与PAT均明显增大,且与冠状动脉形态学改变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膜脂肪 心外膜旁脂肪 冠状动脉形态 体质量指数 冠心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