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干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滢如 王震 +4 位作者 王咏 陈文静 袁杰 杜昌鹏 程艳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6期590-593,共4页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西医多以抗血小板、抗心绞痛、抗缺血、降脂等药物治疗,而近年研究发现中药在该类患者中亦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中药多靶点、多通路改善INOCA患者CMD的...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西医多以抗血小板、抗心绞痛、抗缺血、降脂等药物治疗,而近年研究发现中药在该类患者中亦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中药多靶点、多通路改善INOCA患者CMD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INOCA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与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朱春临 高洁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279,共7页
近年来,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和代谢综合征(MetS)因对心血管造成不利影响而备受关注。CMD是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潜在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进展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MetS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CMD和... 近年来,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和代谢综合征(MetS)因对心血管造成不利影响而备受关注。CMD是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潜在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进展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MetS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CMD和MetS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了解两种疾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对于制订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综述二者的发展历程、MetS各组分与CMD之间的关系、疾病诊疗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心脏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代谢综合征 综述 述评
下载PDF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病机与防治
3
作者 朱春临 苗丽娜 +1 位作者 魏康康 高洁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13-216,共4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与心血管疾病预后密切相关。“络病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趋于成熟。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究CMD的病机与防治。从“络病”视角分析CMD发...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与心血管疾病预后密切相关。“络病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趋于成熟。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究CMD的病机与防治。从“络病”视角分析CMD发病机制可归结于气虚络瘀、痰瘀阻络和瘀毒内蕴,其中以气虚为本,瘀、痰、毒为标,瘀贯穿疾病始终,在治疗上应以补气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重视通补结合。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可以提供个性化和科学的诊疗方案,有望改善CMD最终的防治效果,以期为CMD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络病理论 中医 病机 防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早期临床预测技术研究
4
作者 王莉 吴春苑 +3 位作者 匡龙 宋佳贤 任骋 徐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9-44,50,共7页
目的 探讨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联合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预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收治的AMI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失访10例,图... 目的 探讨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联合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预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收治的AMI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失访10例,图像质量差筛除4例),最终纳入76例。术后48 h,患者接受左室心肌声学造影(MCE)技术检测。将患者根据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情况分为非CMD组(n=53)及CMD组(n=23)。分析比较2组临床数据及超声心动图相关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MD发生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临床预测价值。结果 76例患者中,发生CMD 23例(30.26%)。CMD组的LVGLS、GRACE评分高于非C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GLS、GRACE评分是急诊PCI术后AMI患者发生CMD的独立预测因子。LVGLS预测CMD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58(95%CI:0.769~0.948)。LVGLS联合GRACE评分预测CMD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91(95%CI:0.815~0.967)。结论 LVGLS是早期评估急诊PCI术后AMI患者CMD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协同GRACE评分可以提高预测CMD发生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整体纵向应变 心肌声学造影 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的应用与进展
5
作者 任凌彤 艾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96-100,共5页
随着对冠状动脉相关疾病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疗效及预后等具有重要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在缺血性心脏病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无法直接通过影像学观察到冠状动脉微血管,... 随着对冠状动脉相关疾病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疗效及预后等具有重要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在缺血性心脏病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无法直接通过影像学观察到冠状动脉微血管,目前临床上出现了一些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指标,其中微循环阻力指数被广泛用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评价。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微循环阻力指数测定技术准确、安全、简单易行,应用前景广泛。本文就微循环阻力指数的建立、发展、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阻力指数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与冠状动脉微循环及预后的相关性
6
作者 陈逸敏 李光 +3 位作者 谢桂庭 林艳 余冰艳 董豪坚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目的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且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治疗患者中研究以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 目的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且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治疗患者中研究以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为代表的左心室重构与以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angio-IMR,AMR)为代表的微循环障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是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分院和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于博罗县人民医院确诊STEMI且行pPCI治疗的患者,在术后及3个月后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患者LVMI变化百分比,根据LVMI变化量是否>20%分为高左心室重构组(n=62)、低左心室重构组(n=99)。通过对比两组的一般情况、冠脉微循环指标及预后情况,评价其之间的相关性及结局变量。结果(1)高左心室重构组比低左心室重构组AMR更高(287±89 vs.247±56,P=0.006),冠脉血流速度(coronary flow velocity,CFV)更慢(14.6±5.8 vs.16.6±5.3,P<0.05),预后更差(33.8%vs.13.1%,P=0.003)。LVMI绝对变化量与AMR呈正相关、线性关系(r=0.169,P=0.032)。无复流仅存在于高左心室重构组[3(4.8%)vs.0,P=0.027]。(2)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MR是LVMI变化量大于20%的危险因素(OR=1.008,P=0.001)。AMR是左心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AMR切点为268.5。结论STEMI患者行pPCI治疗以LVMI为代表的左心室重构与以AMR为代表的冠脉微循环有明确关系,左心室重构变化越大,AMR越大,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质量指数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 冠状动脉微循环 左心室重构
下载PDF
从气血津液角度探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疾病的治疗思路
7
作者 赵若楠 邵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8期1527-1531,共5页
阐述气、血、津液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疾病之间的联系,分析相关动物实验、临床病例及疗效结果,表明从气、血、津液三方面论治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疾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气、血、津液三者生于中焦脾胃,一源三岐,三... 阐述气、血、津液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疾病之间的联系,分析相关动物实验、临床病例及疗效结果,表明从气、血、津液三方面论治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疾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气、血、津液三者生于中焦脾胃,一源三岐,三者相互转化,功能上相互依存。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疾病的发生多与气、血、津液的功能异常有关,而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的发生发展离不开气虚、气滞、痰浊、瘀血等因素。从气血津液的角度出发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疾病是脏腑辨证治疗的一种延伸和突破,为临床上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血津液 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 胸痹 心痛病
下载PDF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麝香保心丸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施治方义
8
作者 李慧茹 王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6期1143-1145,共3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诸多因素致心肌灌注不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归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据阴阳气化失司立意,“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为CMD的核心病机,提出以“抚阳化气”为核心,“抑阴散凝”为重点而拓展的辨治框架,并基...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诸多因素致心肌灌注不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归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据阴阳气化失司立意,“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为CMD的核心病机,提出以“抚阳化气”为核心,“抑阴散凝”为重点而拓展的辨治框架,并基于此探讨麝香保心丸的施治方义,以期为临床多维度诊治CMD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阳化气 阴成形”理论 麝香保心丸 扶阳化气 抑阴散凝
下载PDF
肖长江基于心脾同治辨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9
作者 罗艺铃 杨文丽 +2 位作者 邹君芳 曹晨露 肖长江(指导)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易引发冠状动脉微血管栓塞及功能障碍,中医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临床疗效显著。肖长江教授以心脾同治为核心,辨治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治疗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法,将加味三参汤作为基本方,并依...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易引发冠状动脉微血管栓塞及功能障碍,中医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临床疗效显著。肖长江教授以心脾同治为核心,辨治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治疗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法,将加味三参汤作为基本方,并依据证型加减方药,临床疗效显著。本文总结肖教授辨治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经验,并附医案一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脾同治 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加味三参汤 肖长江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疗进展
10
作者 周清龙 高健 王福军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6期29-33,共5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特殊类型,它是导致人们心绞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高,且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CMD的诊断方法大多数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在临床中容易出现误诊...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特殊类型,它是导致人们心绞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高,且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CMD的诊断方法大多数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在临床中容易出现误诊。目前,西医学界尚未确立CMD的确切治疗方案,临床上常常只能采用基于经验的治疗方法,然而大多数患者疗效未达到预期水平,但近年来中医治疗方式在该病治疗上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本文旨在全面评述CMD的诊断技术及中西医治疗进展,以期为探索更有效的诊疗方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微血管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现状
11
作者 张杭 郭航远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190-193,共4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在全身血流灌注和阻力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由冠状动脉管壁狭窄、微血管重构、内皮功能障碍等结构和功能改变引起的,与许多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且广泛存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本文回顾CM... 冠状动脉微循环在全身血流灌注和阻力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由冠状动脉管壁狭窄、微血管重构、内皮功能障碍等结构和功能改变引起的,与许多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且广泛存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本文回顾CMD的相关研究,并总结近年来关于CMD的发病机制、诊断技术以及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心血管疾病 内皮功能障碍
下载PDF
麝香保心丸联合法舒地尔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12
作者 李梦洁 解婷婷 +1 位作者 王雯 杨明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1期1555-1559,共5页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与法舒地尔联合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VD)的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心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3年7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CMVD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与法舒地尔联合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VD)的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心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3年7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CMVD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法舒地尔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微循环功能[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冠脉血流储备(CFR)]、心功能[心排血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变异率(SDNN)]及血管内皮功能[P选择素(P-selectin)、红细胞沉降率(ESR)和内皮素-1(ET-1)],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IMR降低,CFR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IMR为18.94±2.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28±2.16,CFR为2.89±0.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8±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CO、LVEF和SDNN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CO、LVEF和SDNN分别为(5.41±0.49)L/min、(55.47±3.64)%和(105.27±5.47)ms,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93±0.42)L/min、(51.68±3.57)%和(99.86±5.34)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P-selectin、ESR和ET-1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P-selectin、ESR和ET-1分别为(18.34±1.77)ng/mL、(15.03±1.64)mm/h和(75.25±10.76)n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23±1.86)ng/mL、(16.78±1.77)mm/h和(87.19±11.0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45%,略高于对照组的3.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法舒地尔能明显改善CMVD患者冠脉微循环,提升心功能与血管内皮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麝香保心丸 法舒地尔 血管内皮功能 心功能
下载PDF
高胸段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
13
作者 朱昱 施艳 郑建滨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91-96,共6页
目的评估高胸段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HTSB)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2023年6~9月在宁德师范学院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HF组和HTSB组每组10只。通过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 目的评估高胸段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HTSB)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2023年6~9月在宁德师范学院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HF组和HTSB组每组10只。通过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来建立CHF大鼠模型。通过硬膜外导管注射0.2%罗哌卡因进行HTSB治疗。测定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储备(CFVR)、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d)和收缩末左心室内径(LVDs)。采用相应试剂盒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F组大鼠CFVR、EF和FS显著降低[(3.27±0.61)比(2.51±0.65),(78.35±0.25)%比(53.58±6.75)%,(38.22±4.69)%比(24.37±3.18)%,P<0.05];与CHF组相比,HTSB组大鼠CFVR、LVDd和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CHF组大鼠血清CK、cTnI、NT-proBNP、TNF-α、IL-6和MDA水平均显著升高,而NO、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CHF组相比,HTSB组大鼠血清CK、cTnI、NT-proBNP、TNF-α、IL-6和MDA水平均显著降低,而NO、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HTSB组大鼠心肌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P-选择素(P-Selectin)表达均显著升高,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CHF组相比,HTSB组大鼠iNOS、ICAM-1和P-Selectin表达均显著降低,而eNOS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HSTB治疗能够改善CHF大鼠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这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进而减轻内皮功能障碍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胸段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 慢性心力衰竭 冠状动脉微循环 内皮功能 炎症 氧化应激
下载PDF
延胡索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丛 潘嘉林 +3 位作者 李华 陈晔 顾孝红 黄明远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3年第6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延胡索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通过冠状动脉压力导丝检查确定有微循环阻力升高的心绞痛住院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46例(有2例因后续随访失联... 目的探讨延胡索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通过冠状动脉压力导丝检查确定有微循环阻力升高的心绞痛住院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46例(有2例因后续随访失联剔除)。对照组进行常规抗血小板、他汀类调脂等治疗,观察组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加用延胡索,连续服用并随访6个月。测定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冠状动脉血管微循环阻力指数、血流储备分数、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及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163、6.362,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微循环阻力指数、冠状动脉血流储备、血流储备分数及C反应蛋白均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微循环阻力指数和C反应蛋白下降更明显,而血流储备分数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则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4、2.754、-4.589、-2.704,P<0.05)。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微循环阻力指数的差值为13.1±3.6,C反应蛋白的差值为(1.52±0.86)mg/L,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正相关(r=0.340,P<0.01)。结论延胡索可改善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 冠状动脉微循环 微循环阻力指数 炎症反应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阿利西尤单抗治疗的疗效及对血脂、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代玉涵 韩孝宇 +4 位作者 朱爱红 王文广 杨红梅 撖越 张扬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阿利西尤单抗治疗的疗效及对血脂、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2021年1—12月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1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所有患者均进... 目的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阿利西尤单抗治疗的疗效及对血脂、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2021年1—12月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1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经冠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术后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阿利西尤单抗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统计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疗效、微循环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血脂代谢指标、心功能。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3%,高于对照组(76.27%)(P<0.05)。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分级3级、心肌灌注分级3级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帧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利西尤单抗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代谢、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阿利西尤单抗 阿托伐他汀 血脂 冠状动脉微循环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近况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志华 葛昭 +2 位作者 刘洋希 任秋安 王贤良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207-210,共4页
近年来,溶栓及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而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CMD)问题则日渐突出,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CMD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尚缺... 近年来,溶栓及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而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CMD)问题则日渐突出,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CMD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尚缺乏针对CMD的治疗策略,中医辨证治疗显示出一定的临床疗效。该文重点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CMD的研究情况进行阐述,旨在为CMD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中医药 微血管性心绞痛 心肌缺血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明亮 王泊然 +1 位作者 惠慧 郑晓群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3年第8期699-703,共5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一个复杂的组成部分,随着基础研究及诊断技术的发展,该疾病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关注,现就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最新观点做一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识别和管理。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 内皮功能障碍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影像学对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
18
作者 宋佳敏 刘晓林 +1 位作者 周茂荣 孙凯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2期318-323,共6页
目的 探讨DECT-MPI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植入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建立山羊CMD模型,完成心脏CT、SPECT、PET及CMR检查。将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观察障碍心肌在四种检查方法中的分布区域,以病理学为金标准分... 目的 探讨DECT-MPI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植入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建立山羊CMD模型,完成心脏CT、SPECT、PET及CMR检查。将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观察障碍心肌在四种检查方法中的分布区域,以病理学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测量主动脉、正常及障碍心肌的碘浓度,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D),比较正常与障碍心肌碘浓度及NID的差异。结果 四种方法评估CMD的敏感性分别为56.8%、68.4%、94.4%、50.0%;特异性分别为98.0%、99.0%、98.0%、100%。障碍心肌组碘浓度和NID(-0.200±1.005和-0.027±0.133)均低于正常心肌组(1.578±0.936和0.204±0.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碘图、NID及二者联合分析障碍心肌AUC分别为81.7%、90.8%和93.6%。结论 多模态影像学中DECT在CMD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碘图、NID联合指标诊断CMD效能较好,为人体临床实验提供研究基础及影像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动物模型 多模态影像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评估现状及进展
19
作者 张津 龚艳君 郑博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10期770-774,共5页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会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准确识别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对疾病干预和预后意义重大。随着有创和无创技术的发展,出现多种方法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如核素显像、磁共振成像以及有创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会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准确识别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对疾病干预和预后意义重大。随着有创和无创技术的发展,出现多种方法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如核素显像、磁共振成像以及有创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其中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微循环阻力指数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文将对各种冠状动脉微循环评估方法的原理、准确性、预后研究、优势和局限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 功能学评估 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微循环阻力指数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东平 金娟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第9期1820-1825,共6页
冠状动脉狭窄与心肌缺血程度密切相关,很多胸痛患者去做冠脉造影检查时并未发现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这些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CMD作为心肌缺血的另一重要机制,与心血管... 冠状动脉狭窄与心肌缺血程度密切相关,很多胸痛患者去做冠脉造影检查时并未发现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这些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CMD作为心肌缺血的另一重要机制,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后密切相关,由于检查手段的局限性,该病在临床上具有知晓率低,诊治困难等特点。文章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现状进行综述,为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 治疗现状 中西医结合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