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付婉蓉 王玺 邱春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10期1768-1771,共4页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合并冠状动脉微血管病(CMV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1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检查未见明显狭窄的207例DCM患者,分析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根据TIMI血流分级将入...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合并冠状动脉微血管病(CMV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1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检查未见明显狭窄的207例DCM患者,分析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根据TIMI血流分级将入选患者分为CMVD组(n=71)和非CMVD组(n=136)。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QRS时限、服用ACEI药物、服用β受体阻滞剂药物、左室舒张末内径、射血分数、肌酐、尿酸、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VD组患者吸烟发生率、饮酒发生率、C反应蛋白高于非CM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0.395,95%CI0.157~0.990,P=0.047)、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OR=1.025,95%CI1.003~1.047,P=0.023)是扩张型心肌病合并CMV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吸烟、C反应蛋白升高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临床中需对症处理以预防和改善冠状动脉微血管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 扩张型心肌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彭子敬 吕春美 +2 位作者 邹海林 李银 李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6期517-521,共5页
目的 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患者外周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 目的 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患者外周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分析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可能的危险因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对象外周血ET-1和NO水平,比较两组间ET-1和NO水平的差异,根据诊断标准将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分为原发性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原发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4例,与30例正常对照组做对照,比较三组间ET-1和NO水平的差异。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个数分成无危险因素组、1~3个危险因素组、4~6个危险因素组,比较三组间ET-1和NO水平的差异。结果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及女性占比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T-1、NO水平比较,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组ET-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19.52±10.71)ng/L比(112.91±6.30)ng/L];NO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06.48±8.34)μmol/L比(204.49±9.68)μmol/L]。原发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原发性稳定型心绞痛组、正常对照组ET-1水平比较[(253.72±10.70)ng/L比(187.64±11.18)ng/L比(112.91±6.30)ng/L,P<0.05];三组间NO水平比较[(106.48±8.34)μmol/L比(168.15±9.42)μmol/L比(241.91±10.16)μmol/L,P<0.05]。无危险因素组、1~3个危险因素组、4~6个危险因素组ET-1水平比较[(169.87±5.16)ng/L比(201.94±8.12)ng/L比(279.16±12.25)ng/L,P<0.05],三组间NO水平比较[(257.79±11.66)μmol/L比(188.35±8.42)μmol/L比(146.23±4.89)μmol/L,P<0.05]。结论 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症可能是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外周血浆ET-1、NO水平高低可间接反应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郑杰廉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419-419,共1页
冠脉功能异常是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的常见原因.近些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冠脉微循环障碍同样可导致冠脉血流量减少,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目前临床仍未明确冠状动脉微血管病(CMVD)的发病机制,但发现CMVD与胸痛且造影未发现冠脉阻... 冠脉功能异常是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的常见原因.近些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冠脉微循环障碍同样可导致冠脉血流量减少,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目前临床仍未明确冠状动脉微血管病(CMVD)的发病机制,但发现CMVD与胸痛且造影未发现冠脉阻塞病变患者的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本文主要针对CMVD的诊治进展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 临床诊断 临床治疗
下载PDF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
作者 郭流漓 杨昊霖 +2 位作者 杨志华 李真真 王淑萍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530-535,共6页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是诸多心血管事件的高风险因素,发病率高,诊断率低,病因复杂,并且现代医学尚缺乏针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特效治疗药物。通心络胶囊被广泛用于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心脏X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冠状...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是诸多心血管事件的高风险因素,发病率高,诊断率低,病因复杂,并且现代医学尚缺乏针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特效治疗药物。通心络胶囊被广泛用于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心脏X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冠状动脉无复流、冠状动脉慢血流,其作用机制与保护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等途径密切相关。总结了通心络胶囊治疗不同类型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通心络胶囊的临床应用和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心络胶囊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 微血管性心绞痛 心脏X综合征 冠状动脉慢血流 血管内皮功能 炎症反应 冠状动脉微循环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 被引量:3
5
作者 中华中医药学会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项目组 刘红旭 +2 位作者 邢文龙 魏鹏路 林谦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261-2268,共8页
近年来,随着介入性心脏病学和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冠状动脉微血管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VD)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医学文献中CMVD的相关报道已有数十年历史,2017年,国内外首部CMVD的共识性文件《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 近年来,随着介入性心脏病学和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冠状动脉微血管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VD)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医学文献中CMVD的相关报道已有数十年历史,2017年,国内外首部CMVD的共识性文件《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1]发布;此后,又有五部涉及CMVD^([2-6])的指南/共识发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性心脏 循证医学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 中国专家共识 中医诊疗指南 医学文献 微血管 共识性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红旭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3年第24期16-16,共1页
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中医药学和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冠状动脉微血管病(CMVD)的临床意义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虽然在医学文献中出现CMVD的报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有关此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建议一直未形成广泛共识。
关键词 介入性心脏 中医药学 循证医学 医学文献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 诊断和治疗 中医药研究进展 CMV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患者的三支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差异 被引量:6
7
作者 魏盟 马士新 +3 位作者 王齐冰 樊冰 严卫 潘翠珍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52-353,共2页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正常而有冠脉微血管病基础者的三支冠脉血流储备 (Coronaryflowreserve ,CFR)之间是否有差异。方法 :临床上有不典型胸闷或胸痛的患者 4 5例 ,冠脉造影及左室射血分数正常 ,按有无冠脉微血管病基础分为...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正常而有冠脉微血管病基础者的三支冠脉血流储备 (Coronaryflowreserve ,CFR)之间是否有差异。方法 :临床上有不典型胸闷或胸痛的患者 4 5例 ,冠脉造影及左室射血分数正常 ,按有无冠脉微血管病基础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冠脉微血管病组 ,共 2 9例 ,男 19例 ,女 10例 ,年龄 37~ 78(5 8±9.9)岁 ,其中心电图有左室肥厚或劳损表现的高血压患者 11例 ,糖尿病 3例 ,肥厚型心肌病 2例 ,长期吸烟者 10例 ,高血脂 8例 ;乙组为无冠脉微血管病组 ,共 16例 ,男 11例 ,女 5例 ,年龄 38~ 5 8(5 1± 8.6 )岁。冠脉造影过程中随机测定冠脉CFR值 (甲组 6 2支 ,左冠脉前降支 2 4支 ,冠脉左旋支 17支 ,右冠脉 2 1支 ;乙组 36支 ,左冠脉前降支13支 ,冠脉左旋支 8支 ,右冠脉 14支 )。结果 :甲组 6 2支冠脉的平均CFR为 2 .32± 0 .6 1,乙组 3.15± 0 .5 5 ,P <0 .0 1。甲组三支冠脉之间的C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乙组三支冠脉的CFR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甲组前降支的CFR远低于右冠脉与回旋支 (2 .0 4± 0 .5 2∶2 .5 9± 0 .6 5 ,2 .39± 0 .5 5 ,均 P<0 .0 5 ) ;回旋支较右冠脉的CFR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39± 0 .5 5∶2 .5 9± 0 .6 5 ,P >0 .0 5 )。结论 :冠脉微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血流储备 冠状动脉微循环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