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肺复苏期间犬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冠状动脉灌注压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周哲人 高路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8期515-519,共5页
目的以电击致犬心室颤动建立的心搏骤停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心肺复苏(CPR)模式下犬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冠状动脉灌注压(CPP)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健康杂种犬36只随机分为三组:4 min胸外复苏组、4 min开胸复苏组、8 mi... 目的以电击致犬心室颤动建立的心搏骤停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心肺复苏(CPR)模式下犬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冠状动脉灌注压(CPP)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健康杂种犬36只随机分为三组:4 min胸外复苏组、4 min开胸复苏组、8 min开胸复苏组。每组12只犬,雌、雄各半,致颤前及复苏过程中对PETCO2及CPP进行监测。根据自主循环恢复(ROSC)情况,比较复苏成功和复苏失败犬的CPP和PETCO2。结果 4 min胸外心肺复苏(CCCPR)时CPP与PETCO2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2,P<0.05,CPP与PETCO2呈线性正相关。4 min开胸心肺复苏(OCCPR)时CPP与PETCO2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37,P<0.05,CPP与PETCO2呈线性正相关。8 min OCCPR时CPP与PETCO2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52,P<0.05,CPP与PETCO2呈线性正相关。4 min胸外复苏组ROSC 8只(66.7%),4 min开胸复苏组ROSC 12只(100%),8 min开胸复苏组ROSC 7只(58.3%)。在按压复苏1、2、5、10、15、20 min时,自主循环恢复组与失败组的CPP和PETCO2分别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期间CPP与PETCO2关系密切,呈线性正相关,因此可以用PETCO2参数评价心肺复苏的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冠状动脉灌注
下载PDF
经冠状动脉灌注消蚀治疗心律失常
2
作者 郑祥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2年第1期46-48,共3页
心律失常病源灶、折返传导径路及房室结等都有一定的冠状动脉小分支供血,精细的导管技术能选择性地进入这些小分支并实施血管暂时性嵌顿和灌注冰盐水、药物(如普鲁卡因酞胺、利多卡因、乙酰胆碱),或化学物质(如酒精、苯酚等),阻断病灶... 心律失常病源灶、折返传导径路及房室结等都有一定的冠状动脉小分支供血,精细的导管技术能选择性地进入这些小分支并实施血管暂时性嵌顿和灌注冰盐水、药物(如普鲁卡因酞胺、利多卡因、乙酰胆碱),或化学物质(如酒精、苯酚等),阻断病灶心肌细胞的供血或直接消蚀破坏,从而永久性地终止心律失常.此为某些顽固性心律失常病者提供又一有效的选择手段.自80年代中期,Chilson、Dami-ano及Inoue等学者分别进行了冠状动脉灌注消蚀的动物实验研究.数年后Brugada等将此技术引入临床,成功地获得对室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控制及房室旁道、房室结的消蚀.国内华伟等进行了实验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冠状动脉灌注消蚀研究,但尚未见临床应用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灌注 房室旁道 BRUGADA 房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动脉 导管技术 永久起搏器 房室传导 动物实验 室上速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改善冠状动脉灌注不足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瞿运秋 陈燕萍 +1 位作者 白云琼 李静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29期188-189,共2页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改善冠状动脉灌注不足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26例冠状动脉灌注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续14d。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常规心电图。结果...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改善冠状动脉灌注不足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26例冠状动脉灌注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续14d。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常规心电图。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92.0%、优于对照组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丹红注射液对改善冠状动脉灌注不足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灌注不足 丹红注射液
下载PDF
血管加压素对心室颤动犬模型冠状动脉灌注压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刘焕兵 吴印生 +3 位作者 尹林 方继伟 熊晶 章萍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5-66,共2页
目的:探讨肾上腺素(Epi)和血管加压素(Vas)在心肺复苏(CPR)过程中对冠状动脉灌注压(CPP)的影响。方法:将实验犬随机分为Epi组、Vas组和对照组,通过电击致颤制作心跳骤停模型,在CPR第3、8、13min时分别静脉应用Epi、Vas和0.... 目的:探讨肾上腺素(Epi)和血管加压素(Vas)在心肺复苏(CPR)过程中对冠状动脉灌注压(CPP)的影响。方法:将实验犬随机分为Epi组、Vas组和对照组,通过电击致颤制作心跳骤停模型,在CPR第3、8、13min时分别静脉应用Epi、Vas和0.9%氯化钠溶液,并于每次给药后1.5、5min时分别记录主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并计算平均动脉压和CPP。于实施CPR18min后行电除颤1~3次(能量依次为3、4、6J/kg),CPR成功于第5、15、30min重复给药并记录心率及动脉压的变化情况。结果:21只实验犬中有8只(38.1%)出现了自主循环恢复,其中Vas组6只(85.7%),Epi组2只(28.6%),对照组实验犬则全部死亡。与Epi组比较,第1、2次给药后的1.5min及5min,第3次给药的5min,Vas组CPP明显升高;但第3次给药的1.5minEpi组CPP骤然增加。Epi及Vas组的CP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CPR过程中,Vas和Epi均可显著地增加CPP,而vas对CPP的升高作用明显优于Vas,且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压力波动的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颤动 血管加压素 肾上腺素 冠状动脉灌注
原文传递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再灌注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冯艳林 冯艳惠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17期1695-169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与纤溶活性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72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溶栓治疗后纤溶活性通过血浆D-二聚体水平反映。172例患者在急性...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与纤溶活性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72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溶栓治疗后纤溶活性通过血浆D-二聚体水平反映。172例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静脉给予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100 mg或链激酶(SKZ)1 500 000 U,6 h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液。比较溶栓治疗前后患者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分析冠状动脉再灌注组与未灌注组血浆总D-二聚体水平差异,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灌注的相关性。结果溶栓治疗后再灌注组患者及未灌注组患者血浆总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再灌注组与未灌注组患者治疗后其血浆总D-二聚体水平则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浆总D-二聚体水平不是反映冠状动脉的再灌注的因素(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浆总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但其不是影响冠状动脉再灌注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D-二聚体 冠状动脉灌注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冠状动脉灌注压无创性评价
6
作者 陈超峰 王珂 《中国实用医刊》 2011年第5期55-56,59,共3页
目的探讨使用超声多普勒主动脉瓣反流血流频谱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冠状动脉灌注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WDE)测量40例DCM伴轻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和正常对照纽冠状动脉灌注压。结果与... 目的探讨使用超声多普勒主动脉瓣反流血流频谱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冠状动脉灌注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WDE)测量40例DCM伴轻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和正常对照纽冠状动脉灌注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伴心力衰竭纽在左室舒张内径扩大[(66±7)mm vs(46±4)mm,P〈0.05],射血分数下降[(32±4)%vs(57±4)%,19〈0.05]和左室舒张末压增高[(31±8)mmHg(1mmHg=0.133kPa)]vs(13±6)mmHg,P〈0.05]的基础上,其冠状动脉灌注压明显降低[(40±8)mmHgVS(48±7)mmHg,P〈0.05]。结论DCM伴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其左室舒张末压增高,冠状动脉灌注已明显受损。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为无创性评价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冠状动脉灌注情况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灌注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肌病 收缩性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持续灌注在双瓣膜置换手术中心肌保护作用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郑明秀 左红梅 《黑龙江医学》 2014年第2期115-116,共2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持续灌注在双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将26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例.实验组在阻断升主动脉后切开主动脉,采用经左、右冠状动脉开口持续灌注,首先灌冷4∶1氧合血高钾停搏液,...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持续灌注在双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将26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例.实验组在阻断升主动脉后切开主动脉,采用经左、右冠状动脉开口持续灌注,首先灌冷4∶1氧合血高钾停搏液,待心脏停跳充分后使用冷4∶1氧合血低钾停搏液持续灌注.心内操作完成前停止持续灌注,开放升主动脉前主动脉根部温血灌注(34℃-35℃)3-5 min.对照组只采用升主动脉根部顺行或切开直视间断灌注冷4∶1氧合血心脏停搏液,首次剂量为15-20 mL/kg,以后每20-30 min重复灌注1次,剂量为10 mL/kg.结果 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实验组(61.5%)明显高于对照组(30.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低心排与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多巴胺用量以及使用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于重症心脏瓣膜病直视下行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冷4∶1氧合血心脏停搏液经冠状动脉持续灌注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持续灌注 双瓣膜置换术 心肌保护
下载PDF
冠状动脉顺行加窦逆行灌注在冠脉搭桥中的应用
8
作者 董新伟 何海生 郭少先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7年第7期67-67,70,共2页
目的:总结10例经冠状动脉顺行加逆行灌注心肌麻痹液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临床经验,探讨改善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1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经冠脉造影发现3例左主干病变,狭窄均大于90%。7例3支病变,其中4例前降... 目的:总结10例经冠状动脉顺行加逆行灌注心肌麻痹液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临床经验,探讨改善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1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经冠脉造影发现3例左主干病变,狭窄均大于90%。7例3支病变,其中4例前降支(LAD)近段完全闭塞,右冠及回旋支近中段弥漫性狭窄。术中均在冠状动脉开口顺行加冠状动脉窦逆行灌注心肌麻痹液体外循环下行CABG术。结果:10例患者中无手术死亡病例,复跳、脱机均顺利。术后1例出现低心排,经矫正后恢复。10例患者均顺利康复。结论:对术前冠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3支主干血管近段完全闭塞或狭窄严重(大于90%);或者3支主干血管近中段弥漫性狭窄程度较重,侧枝循环又不丰富以及术中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心脏停跳不好的患者,采用经冠状动脉开口顺行加冠状动脉窦逆行灌注心肌麻痹液可有效改善心肌保护,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窦逆行灌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体外循环
下载PDF
院前远程心电图传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及冠状动脉再灌注时间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舒皓 《基层医学论坛》 2021年第22期3219-3220,共2页
目的分析院前远程心电图传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及冠状动脉再灌注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2020年6月吴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在出诊时进... 目的分析院前远程心电图传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及冠状动脉再灌注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2020年6月吴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在出诊时进行院前远程心电图传输方式、对照组出诊时未采用心电图传输,对比2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冠状动脉再灌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远程心电图传输具有显著效果,能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缩短冠状动脉再灌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远程心电图传输 冠状动脉灌注时间 预后
下载PDF
门控心肌灌注异常与双源CT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的关系分析
10
作者 杨吉琴 李艳梅 +2 位作者 王晓麒 李娟 赵倩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5年第10期968-971,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潘生丁负荷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不同灌注异常程度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间的关系,评价DSCTCA预测患冠心病可能性为中-高度可能性病人心肌灌注异常程度的能力。方法115例患者一个月内行... 目的通过分析潘生丁负荷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不同灌注异常程度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间的关系,评价DSCTCA预测患冠心病可能性为中-高度可能性病人心肌灌注异常程度的能力。方法115例患者一个月内行潘生丁负荷MPI和DSCTCA。心肌灌注异常的程度采用半定量分析分为:轻、中、重度放射性减低及放射性缺损。DSCTCA按照国际通用目测法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狭窄〈50%、50%~69%、70%~99%及闭塞性病变。分析心肌灌注减低程度与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间的关系。以MPI为参考标准,将DSCTCA预测心肌灌注减低的冠脉狭窄程度判定界值设为≥50%或≥70%,确定该方法的诊断效能。计数资料分析采用Mantel-Haenszelχ2、Pearsonχ2检验。结果冠状动脉狭窄〈50%、50%~69%、70%~99%及闭塞性病变中心肌灌注异常比例分别为55.6%(20/36),71%(25/35)、81%(21/26)及83%(5/6),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心肌灌注减低发生率增加(χ2=28.16,P〈0.05)。冠脉狭窄判断界值为≥50%或≥70%时,DSCTCA预测心肌灌注减低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21%(67/106)或30.19%(32/106)(χ2=23.21,P〈0.05)、97.07%(232/239)或99.16%(237/239)(χ2=2.83,P〉0.05)、86.67%(299/345)或77.97%(269/345)(χ2=10.87,P〈0.05)、90.54%(67/74)或94.12%(32/34)(χ2=0.39,P〉0.05)、85.61%(232/271)或76.21%(237/311)(χ2=8.18,P〈0.05)。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心肌灌注减低缺损发生率及程度均呈增高趋势。在冠心病中、高度可能性的患者中,以冠脉狭窄界值≥70%时DSCTCA预测心肌缺血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较冠脉狭窄界值为≥50%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灌注显像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 心肌灌注减低缺损冠状动脉狭窄
下载PDF
冠状动脉窦逆行灌注在冠脉搭桥中的应用
11
作者 董新伟 《中原医刊》 2007年第1期32-32,共1页
目的 总结10例经冠状动脉窦逆行灌注心肌麻痹液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临床经验,探讨改善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 10例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发现3例左主干病变,狭窄均〉90%。7例3支病变,其中4例前降支(LAD)近段... 目的 总结10例经冠状动脉窦逆行灌注心肌麻痹液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临床经验,探讨改善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 10例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发现3例左主干病变,狭窄均〉90%。7例3支病变,其中4例前降支(LAD)近段完全闭塞,右冠及回旋支近中段弥漫性狭窄。均经冠状动脉窦逆行灌注心肌麻痹液体外循环下行CABG术。结果 无手术死亡,复跳顺利,脱机顺利,术后1例出现低心排,经矫正后恢复,均顺利康复。结论 对术前冠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3支主干血管近段完全闭塞或狭窄严重(〉90%);或者3支主干血管近中段弥散性狭窄程度较重,侧支循环又不丰富以及术中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心脏停跳不好的患者,采用经冠状动脉窦逆行灌注心肌麻痹液可有效改善心肌保护,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窦逆行灌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体外循环
下载PDF
替罗非班和硝普钠冠状动脉内灌注联合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千生 方勇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20期186-188,191,共4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和硝普钠冠状动脉内灌注联合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273例,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实验A组115例采用单纯球囊扩...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和硝普钠冠状动脉内灌注联合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273例,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实验A组115例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术后植入支架治疗,实验B组116例在实验A组基础上增加导丝通过病变后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斑和硝普钠治疗,实验C组42例在实验B组基础上联合抽吸导管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术后无复流、即刻手术效果、术后1个月心功能情况。结果实验C组术后无复流发生率较实验B组、实验A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C组即刻手术成功率较实验B组、实验A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C组术后1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实验B组、实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实验B组、实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和硝普钠冠状动脉内灌注联合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可提高即刻手术成功率,改善近期心功能情况,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硝普钠 冠状动脉灌注 血栓抽吸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下载PDF
法舒地尔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肌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鲁硕 侯凤霞 +4 位作者 张丹 王超 靳朝辉 刘俊新 李秀荣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7期1160-1162,共3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再灌注心肌治疗有效治疗方法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易出现无复流现象,其发生率5%-50%,患者心外膜冠状动脉灌注良好,心肌灌注不良,存在早期梗死后并发症风险。目前对微循环无复流防治缺乏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再灌注心肌治疗有效治疗方法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易出现无复流现象,其发生率5%-50%,患者心外膜冠状动脉灌注良好,心肌灌注不良,存在早期梗死后并发症风险。目前对微循环无复流防治缺乏有效治疗药物,法舒地尔为临床应用的Rho激酶抑制剂,研究证实对包括冠状动脉痉挛、冠脉再通手术后的再狭窄、PCI术中发生无复流均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本研究旨在对ACS患者PCI治疗中出现无复流后应用法舒地尔与传统药物硝酸甘油及合心爽对比,观察对患者的心肌组织保护及临床预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肌保护作用 法舒地尔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患者 无复流现象 RHO激酶抑制剂 冠状动脉灌注
下载PDF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出现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郝晓云 马登峰 +1 位作者 杨丽兰 程晓婷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21期3088-3090,共3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全球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进展快、对患者威胁大。在ACS中出现低血压甚至心源性休克的并发率较高[2],且疾病进展迅速,治疗不及时死亡率高[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是目前ACS的主要治疗手段,可解除...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全球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进展快、对患者威胁大。在ACS中出现低血压甚至心源性休克的并发率较高[2],且疾病进展迅速,治疗不及时死亡率高[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是目前ACS的主要治疗手段,可解除冠状动脉痉挛、进行早期血运重建,如术中出现心源性休克,可使冠状动脉灌注不足,易出现无复流的情况,此时应及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4]。本研究旨在观察急诊PCI术中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治疗以维持血压,改善低灌注症状的临床效果以及其不良反应及护理,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休克 血管活性药物 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灌注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并发率 去甲肾上腺素 疾病进展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春旭 高崇荣 《现代医院》 2005年第4期19-20,共2页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管理体会。方法 麻醉前用药为吗啡0 15mg/kg ,东莨菪碱0 3mg。病人入室后面罩吸氧,行心电图Ⅱ/V5导联、MAP、CVP及血气、体温、SpO2 监测。以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胺作麻醉诱导,用药...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管理体会。方法 麻醉前用药为吗啡0 15mg/kg ,东莨菪碱0 3mg。病人入室后面罩吸氧,行心电图Ⅱ/V5导联、MAP、CVP及血气、体温、SpO2 监测。以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胺作麻醉诱导,用药原则为间断、缓慢给药。术中用异氟醚、芬太尼、异丙酚、间断予维库溴胺维持。手术开始后给予硝酸甘油0 5~2 μg/kg/min。术中以艾司洛尔辅助控制心率,据血流动力学变化予苯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硝酸甘油/硝普钠维持MAP稳定。及时补充血容量和电解质。结果 5 2例病人在非体外循环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过程心率维持在70次/分左右,MAP维持在6 0mmHg左右。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为2 0±1 1h。5例患者因术中出现顽固性心律失常而紧急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原则是维持心肌氧供平衡。麻醉管理关键在于控制心率、适当减低心肌收缩幅度,维持冠状动脉灌注压、保持血流动力血相对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麻醉管理 血流动力学变化 顽固性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灌注 SPO2监测 去甲肾上腺素 非体外循环下 拔除气管导管 维库溴胺 硝酸甘油 麻醉前用药 苯肾上腺素 补充血容量 MAP 管理体会 东莨菪碱
下载PDF
基于MSCTA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Neri分型细化分型的探讨
16
作者 许娟 胡道予 +3 位作者 陈艳 蔡仁慧 阎超群 周娣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52-856,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的Neri分型细化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SCTA诊断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且经手术证实的影像资料141例。Neri分型包括A、B、C三种类型,根... 目的:探讨基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的Neri分型细化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SCTA诊断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且经手术证实的影像资料141例。Neri分型包括A、B、C三种类型,根据内膜片与冠状动脉在MSCTA上的位置关系,并结合手术治疗方式将Neri C型进一步分为两种亚型,分为CⅠ型和CⅡ型。比较分析4种类型患者的冠脉受累情况、手术方式和院内死亡率。结果:A组80例(A型,内膜片局限在冠状动脉开口),B组36例(B型,夹层的内膜撕裂延伸进入管腔内,形成双腔改变),C组11例(CⅠ型,冠状动脉完全起自假腔,管腔内无内膜片),D组14例(CⅡ型,冠状动脉完全或大部分起自假腔,开口完全撕脱并重度狭窄,与主动脉窦部几乎不连接)。A组(69例,86.2%)、B组(30例,83.3%)多采用局部修复/三明治法补片成形。C组采用局部修复/三明治法补片成形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的比率分别为45.5%、54.5%。D组(14例,100%)全部采用CABG治疗。对于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A组、B组、C组均和D组手术方式有显著差异(P<0.001)。D组死亡率较高(42.9%),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MSCTA Neri分型细化分型为精准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对于手术决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 冠状动脉灌注不良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夹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应用非侵入性冠状动脉再灌注判断指标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微血管阻塞
17
作者 栾春艳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3年第4期174-174,共1页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早期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可缩小梗塞面积,提高生存率,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即使AMI后成功实施冠状动脉成形术,仍存在微血管阻塞,从而影响手术效果。本研究采用非侵入性指标作为心肌再灌注判断标准。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成形术 微血管阻塞 非侵入性冠状动脉灌注
下载PDF
经胸冠脉血流显像技术测定冠脉血流储备无创性评价冠状动脉狭窄
18
作者 肖保军 魏敏 +1 位作者 聂瑞珍 祝师仙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0年第1期117-119,共3页
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是当前心脏病诊断中相当辣手的问题。冠脉造影以其显示心表血管的走行及管腔轮廓,显示冠脉狭窄的存在,一直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随着冠心病新的治疗手段的不断出现,探讨一种准确无创测量局部血流和血流储... 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是当前心脏病诊断中相当辣手的问题。冠脉造影以其显示心表血管的走行及管腔轮廓,显示冠脉狭窄的存在,一直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随着冠心病新的治疗手段的不断出现,探讨一种准确无创测量局部血流和血流储备评价冠脉狭窄的生理意义和粥样硬化程度的方法显得极为重要,冠状动脉血流量检测发现:在静息状态下,只有当狭窄】80%时,冠脉流量开始降低,流量变化才能反映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但是狭窄仅30%时,冠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 CFR)即开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储备 冠状动脉灌注 血流显像 峰值血流速度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技术测定 冠状动脉造影 无创性 冠脉狭窄程度 潘生丁
下载PDF
临床路径化护理管理配合舒适护理在老年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淑贞 陆叶容 《实用医技杂志》 2021年第6期834-836,共3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使用经心导管技术对原本堵塞或者狭窄的冠状动脉管腔进行疏通,以求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心肌血流灌注的方法,目前在改善冠状动脉灌注领域颇有见效,尤其易于被老年患者接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使用经心导管技术对原本堵塞或者狭窄的冠状动脉管腔进行疏通,以求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心肌血流灌注的方法,目前在改善冠状动脉灌注领域颇有见效,尤其易于被老年患者接受[1]。临床路径化护理管理属于对患者按照相关标准制度制定以其为核心的有计划护理方式,老年PCI患者可能会在围术期被医疗环境刺激增加心理压力产生不良结局,对此介入室护理工作多围绕舒适护理展开,缓解患者不良心理因素,目前临床路径化护理管理模式应用较少见,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临床路径化护理管理配合舒适护理在老年急诊PC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适护理 冠状动脉灌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心导管技术 路径化护理 心肌血流灌注 不良心理因素 环境刺激
下载PDF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对行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再灌注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20
作者 唐利萍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对其冠状动脉再灌注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3年7月于宜兴市中医医院行PCI术治疗的7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探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对其冠状动脉再灌注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3年7月于宜兴市中医医院行PCI术治疗的7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均持续4周.对比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再灌注情况、心肌损伤情况及心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冠状动脉再灌注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磷化酶-同工酶水平分别为(0.91±0.05)μg/L、(51.77±2.16)U/L,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40.29±1.94)mm、(51.03±1.95)mm,均短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76.31±3.55)%,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能改善行PCI术治疗的AMI患者的冠状动脉再灌注情况及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冠状动脉灌注 心肌损伤 心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