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心率和高心率冠状动脉血管CT造影的最佳图像成像期相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杨琴 梁卡丽 +3 位作者 代平 王思凯 余飞 何其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第4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低心率和高心率冠状动脉血管CT造影图像质量最佳的R-R间期期相。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11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血管CT造影检查的60例患者,分为低心率组(HR≤70次/分)和高心率组(HR>70次/分)各30例;在20%~80%的R-R间期曝光,每隔5... 目的探讨低心率和高心率冠状动脉血管CT造影图像质量最佳的R-R间期期相。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11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血管CT造影检查的60例患者,分为低心率组(HR≤70次/分)和高心率组(HR>70次/分)各30例;在20%~80%的R-R间期曝光,每隔5%间隔进行重建,对不同R-R期相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定低心率和高心率组图像质量最佳期相以及与最佳期相无统计学差异的期相。结果低心率组中右冠状动脉(RCA)、左主干(LM)、前降支(LAD)、回旋支(Cx)图像质量最佳期相均位于75%R-R期相。高心率组中RCA的最佳期相在45%R-R间期,LM最佳期相在40%R-R间期,LAD、Cx的最佳期在45%R-R间期;与最佳期相无统计学差异的期相RCA在40%R-R间期,LM在35%和50%R-R间期,LAD在35%和40%R-R间期,Cx在40%R-R间期(P<0.05)。结论HR≤70次/分的冠状动脉CTA最佳曝光期相范围在65%~75%R-R间期;HR>70次/分的冠状动脉血管CT造影最佳曝光期相在35%~45%R-R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冠状动脉造影 R-R间期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计算FFR深度学习方法的诊断临床研究
2
作者 周建昌 纪丽萍 +2 位作者 蒙志宏 张帆 曹宇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5期94-96,共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计算分流量储备(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深度学习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研究,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这是一项单中心的前瞻性研究,63名患者参加了深度学习FFR的诊断性能评估。为了评估冠状...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计算分流量储备(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深度学习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研究,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这是一项单中心的前瞻性研究,63名患者参加了深度学习FFR的诊断性能评估。为了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缺血风险,提出了冠状动脉三维几何形状的自动量化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FFR预测方法。以线状FFR为参考标准,评价深度学习FFR的诊断性能。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确定主要评价因子。结果对于每个患者水平,以参照FFR测量的临界值≤0.8时,深度学习FFR的AUC为0.928,缺血相关病变方面比CTA狭窄严重程度0.664表现出更高的诊断性能。深度学习FFR与FFR相关(R=0.686,P<0.001),平均差值为-0.006±0.0091(P=0.619)。二次评价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3%、97.14%、95.45%。结论深度学习FFR是一种新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功能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深度学习模型 分流量储备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左心室重构及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价值
3
作者 刘书婷 查开继 +1 位作者 李培杰 张永高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1030-1034,共5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左心室重构及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价值。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诊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随访1 a,根据左心室重构发生情况分为左心室重构组(26例)、无左心室重...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左心室重构及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价值。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诊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随访1 a,根据左心室重构发生情况分为左心室重构组(26例)、无左心室重构组(94例),根据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24例)、未发生组(96例)。比较不同组别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结果,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左心室重构及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价值。结果左心室重构组、无左心室重构组在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和高危斑块特征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未发生组斑块总体积、钙化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病变长度、斑块负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左心室重构及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中具有较高的价值。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左心室重构及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左心室重构 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及血清指标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
4
作者 赵宇明 赵树媛 +2 位作者 侯鹏 王爽 纪俊雨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3期48-52,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及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河北省胸科医院诊治的10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G...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及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河北省胸科医院诊治的10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Gensini积分)情况将其分为轻度组(0分≤Gensini积分≤20分)、中度组(20分<Gensini积分≤60分)及重度组(Gensini积分>60分),每组34例。对比3组患者冠状动脉最小管腔直径(MLD)、狭窄面积百分比(%AS)、狭窄直径百分比(%DS)、最小管腔面积(MLA)、Lp-PLA2及ANGPTL3,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重度组MLA、MLD低于中度组和轻度组,而%AS、%DS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05、4.083、5.871、6.976、3.387、2.198、2.668、3.505,P<0.05)。重度组Lp-PLA2、ANGPTL3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4、8.220、2.575、3.050,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LA、MLD、%AS、%DS、CCTA综合参数、LpPLA2以及ANGPTL3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38、0.690、0.742、0.801、0.904、0.808和0.807。灵敏度分别为91.20%、91.20%、64.70%、94.10%、97.10%、70.60%和88.20%;特异度分别为76.50%、57.40%、75.00%、50.00%、70.60%、97.10%和70.60%。CCTA综合参数的AUC分别高于LpPLA2和ANGPTL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TA及血清Lp-PLA2、ANGPTL3评估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具有一定效能,且CCTA的预测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A2Lp-PLA2)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 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
下载PDF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血管形态学诊断中螺旋CT血管造影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郝娟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0030-0033,共4页
研究螺旋CT血管造影应用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血管形态学诊断中的有效性。方法 2021.3-2021.12月中医院受诊的130例疑似出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被纳入观察范围,对这些患者均采取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金标准以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为核心... 研究螺旋CT血管造影应用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血管形态学诊断中的有效性。方法 2021.3-2021.12月中医院受诊的130例疑似出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被纳入观察范围,对这些患者均采取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金标准以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为核心,得到100例为确诊患者。了解螺旋CT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的匹配性,记录患者病症基本情况。结果 在130例疑似患有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00例患者为阳性,占比76.92%,记作金标准。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结果表明96例为阳性,准确率为96.0.%,即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准确性较高;浅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肌桥平均长度指标(4.52±0.71)mm、壁冠状动脉狭窄均值(31.26±4.28)%,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心肌桥平均长度指标(6.50±0.61)mm、壁冠状动脉狭窄均值(30.66±2.43)%,心肌桥平均长度的指标比较p<0.05,且壁冠状动脉狭窄指标比较p>0.05。深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检查,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肌桥平均长度指标(9.01±1.40)mm、壁冠状动脉狭窄均值(47.45±4.39)%,与螺旋CT血管造影的心肌桥平均长度的指标比较p<0.05,且壁冠状动脉狭窄指标比较p>0.05;心肌桥-壁冠状动脉100例患者,属于轻度病症有43例、37中度病症有例、重度病症有20例。结论 对于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血管形态学的临床诊断,和金标准结果比较相一致,准确率较高,便于患者有效预后,存在临床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螺旋ct血管造影 血管形态学 诊断结果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对比剂外渗危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隆海红 韩菲 +4 位作者 甘良英 刘卓 程瑾 孙超 付玲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9期97-101,共5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比剂注射外渗的影响因素并制定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583例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一般资料、注射方案等进行分析,确定对...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比剂注射外渗的影响因素并制定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583例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一般资料、注射方案等进行分析,确定对比剂注射外渗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583例患者中,11例患者CTA检查时出现对比剂外渗,外渗发生率为1.887%,对比剂全部外渗到皮下组织,CT值均未到达触发标准。患者性别、文化程度、糖尿病、静脉化疗史、年龄、体重、体质量指数(BMI)、注射速率和注射剂量均与对比剂外渗发生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8.911、7.563、16.567、4.279,t=3.576、3.244、1.865、4.297、6.532,P<0.05)。患者年龄、文化程度、静脉化疗史、糖尿病、注射速率及注射剂量为冠状动脉CTA检查对比剂注射外渗的危险因素(OR=1.008、1.372、1.029、5.092、0.975、1.421,P<0.05)。结论:文化程度低、高龄、静脉化疗史、高速率及大剂量等因素可增加冠状动脉CTA检查对比剂注射外渗发生风险,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密切关注高风险患者,加强冠状动脉CTA检查对比剂静脉注射监测,减少对比剂外渗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 外渗 对比剂 危险因素
下载PDF
320排探测器自由呼吸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老年病人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
7
作者 王璇 唐无量 +1 位作者 邵海磊 徐秋贞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792-796,共5页
目的探讨使用320排探测器CT在老年病人自由呼吸状态下进行冠状动脉成像(CCTA)检查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使用320排探测器CT进行CCTA扫描的老年病人100例,根据扫描时呼吸状态... 目的探讨使用320排探测器CT在老年病人自由呼吸状态下进行冠状动脉成像(CCTA)检查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使用320排探测器CT进行CCTA扫描的老年病人100例,根据扫描时呼吸状态分为自由呼吸组和屏息组,每组50例。测量2组主动脉(aorta)、右主干(RCA)、左主干(LM)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冠周脂肪组织的标准差(SD)、有效剂量(ED)并比较。两名医师采用4分法对2组冠状动脉15分段的图像质量进行双盲评分并比较,使用Kappa检验评估两位医师主观评分的一致性。结果2组主动脉、RCA、LM的CT值、SNR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主观评分以及高心率(>75次/min)与中低心率(≤75次/min)的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医师的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633和0.720),自由呼吸组的ED小于屏息组(P<0.05)。结论老年病人使用320排探测器CT行自由呼吸CCTA具有可行性,可以在较低的辐射剂量下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0排探测器 自由呼吸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价值
8
作者 赵岩 孙书杰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期88-90,共3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接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接受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出院诊断结果为参照,对比两组心肌桥检...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接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接受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出院诊断结果为参照,对比两组心肌桥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结果CT血管造影心肌桥检出率高于DSA(45.0%vs.30.0%,P=0.026)。CT血管造影心肌桥诊断准确率高于DSA(95.0%vs.76.7%,P=0.027)。结论相比DSA,CT血管造影诊断心肌桥的检出率更高,诊断结准确率更高,临床应用价值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心肌桥 临床价值
下载PDF
超高分辨率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和图像表征研究
9
作者 魏本国 曹涤非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8期57-59,共3页
目的评估CT(CT)在高冠状动脉钙负荷患者的超高分辨率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CTA)的可行性和质量。方法纳入20例患者接受PCDCCTA,使用离散视觉量表评估图像噪声和冠状动脉斑块和邻近血管腔,表征图像噪声纹理。结果CCTA在所有患者... 目的评估CT(CT)在高冠状动脉钙负荷患者的超高分辨率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CTA)的可行性和质量。方法纳入20例患者接受PCDCCTA,使用离散视觉量表评估图像噪声和冠状动脉斑块和邻近血管腔,表征图像噪声纹理。结果CCTA在所有患者中都是可行的。在Bv40核和0.6 mm层厚重建的患者中,虚化伪影最大(55.2%±9.8%),血管锐度最低(477.1±73.6ΔHU/mm),信噪比最高(27.4±5.6),CNR最高(32.9±6.6),噪声最低(17.1±2.2 HU)。考虑到薄片厚度为0.2mm的重建,图像噪声、信噪比、CNR、血管清晰度和虚化伪影在不同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随着内核清晰度的提高,信噪比和CNR不断降低,图像噪声和血管清晰度增加,其中Bv89内核的清晰度最高(2383.4±787.1ΔHU/mm)。结论超高分辨率CCTA结合CT是可行的,可以实现钙化冠状动脉的可视化,图像质量好,清晰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冠状动脉钙化 超高分辨率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鉴别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与次全闭塞患者的价值研究
10
作者 任俊立 任丽臣 +1 位作者 姚广 张永高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对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和次全闭塞患者进行无创区分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CTA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CTO或次全闭塞患者134例,分为CTO...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对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和次全闭塞患者进行无创区分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CTA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CTO或次全闭塞患者134例,分为CTO组62例和次全闭塞组72例。测量患者闭塞长度、闭塞头端形态(钝形/锥形)、侧支血管作为解剖学相关参数。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通过后处理软件获得。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运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第10、第50、第90个百分位数)建模相关因素和CTO的关联,使用ROC曲线分析。结果糖尿病(OR=0.423,95%CI:0.186~0.963)、闭塞长度(OR=1.088,95%CI:1.031~1.148)、钝形头端(OR=2.453,95%CI:1.042~5.773)是鉴别老年CTO和次全闭塞患者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P<0.01)。闭塞长度鉴别老年CTO与次全闭塞患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718(95%CI:0.634~0.792,P=0.001)。结论CCTA可用于老年CTO与次全闭塞患者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闭塞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LOGISTIC模型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冠状动脉次全闭塞
下载PDF
CICARE沟通模式联合微视频讲解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文苑 俞菊红 《医疗装备》 2024年第6期120-122,共3页
目的探讨CICARE沟通模式联合微视频讲解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于医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 目的探讨CICARE沟通模式联合微视频讲解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于医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CICARE沟通模式联合微视频讲解干预。比较两组检查前后心率与血压波动情况、焦虑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及检查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检查后满意度。结果检查前,两组心率、血压、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后,观察组心率、血压、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查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检查后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检查中采用CICARE沟通模式联合微视频讲解干预可减少患者的心率与血压波动,减轻焦虑情绪,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CARE沟通模式 微视频讲解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诊断系统在冠状动脉斑块负荷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科尔钦 赵能君 刘巍 《中国医药》 2024年第5期758-762,共5页
冠状动脉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组织病理学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检测冠状动脉病变对诊断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至关重要。在当前的指南中,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是冠心病初步诊断的Ⅰ级推荐,但存在局限性。人... 冠状动脉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组织病理学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检测冠状动脉病变对诊断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至关重要。在当前的指南中,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是冠心病初步诊断的Ⅰ级推荐,但存在局限性。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具有强大的潜力,可提高诊断效率和精确度。目前缺乏有关人工智能指导下的CCTA与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斑块负荷方面比较的研究。本文介绍了人工智能在CCTA的日常心脏病学实践中的应用。首先概述了深度学习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介入心脏病学中的应用,然后讨论了人工智能-CCTA技术与IVUS相比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可行性和未来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斑块 人工智能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血管内超声
下载PDF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斑块特征指数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病变特异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13
作者 徐海嘉 何玮 +3 位作者 过伟锋 杨姗 都业弘 陆海锋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2期200-207,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构建的斑块特征指数对稳定性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病变特异性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地纳入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构建的斑块特征指数对稳定性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病变特异性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地纳入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稳定性CAD患者90例,包括狭窄程度在30%~90%的目标血管135支。所有患者2周内均接受了CCTA、侵入性冠脉造影和有创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测量。根据有无血流动力学显著性狭窄,分为心肌缺血人群(FFR≤0.80,n=30)和非缺血人群(FFR>0.8,n=60),将135支目标血管分为病变特异性心肌缺血组(FFR≤0.8,n=36)和非病变特异性心肌缺血组(FFR>0.8,n=99)。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诊断病变特异性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基于CCTA的斑块特征指数的回归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基于CCTA的斑块特征指数对稳定性CAD患者病变特异性心肌缺血的预测效能。结果心肌缺血人群与非缺血人群在年龄、体质量指数、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缺血组相比,心肌缺血组的斑块长度、斑块面积、面积狭窄百分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体积、血管体积、脂质斑块体积水平较高,点状钙化、正性重塑、餐巾环征的比例较高,而最小管腔面积较小(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小管腔面积(OR=0.303,95%CI 0.178~0.517,P<0.001)和总动脉粥样硬化体积(OR=1.006,95%CI 1.002~1.010,P=0.003)为稳定性CAD患者病变特异性心肌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CCTA的斑块特征指数预测概率的回归方程为P=1/[1+e-(-1.19441×MLA+0.006058×TAV+0.600912)],其诊断病变特异性心肌缺血的AUC为0.879(95%CI 0.811~0.928),总体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分别为80.0%、83.3%、78.8%、58.8%、92.9%。结论在稳定性CAD患者中,基于CCTA的斑块特征指数对病变特异性心肌缺血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斑块特征指数 诊断效能
下载PDF
基于体表面积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增强效能中的应用
14
作者 赵延洁 王秋霞 张进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90,共8页
目的:探讨体表面积(BSA)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在受检者自由呼吸状态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效能增强的可行性。方法:将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按BSA分为两组:BSA≤1.6 m^(2)的患者为小BSA组,BSA>1.6 m^(2)的患... 目的:探讨体表面积(BSA)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在受检者自由呼吸状态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效能增强的可行性。方法:将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按BSA分为两组:BSA≤1.6 m^(2)的患者为小BSA组,BSA>1.6 m^(2)的患者为大BSA组。然后基于BSA计算碘对比剂的用量[造影剂用量(mL)=(BSA×10/碘浓度)],造影剂注射时间为10 s。利用Revolution CT在患者自由呼吸状态下对冠状动脉进行造影成像。由具备5年以上胸部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对数据进行主观和客观图像质量评分,采用5分法对A组和B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同时测量两组患者降主动脉、升主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主干6支血管的CT值及信噪比(SNR)值。结果: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数值均能达到3分以上,可满足诊断要求,且两位医师主观评分的一致性(ICC)较好(分别为0.81、0.71)。客观评分结果显示两组图像冠状动脉的显影效果较好,且冠状动脉CT值和S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BSA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具有临床可行性,冠状动脉血管的强化程度合适且均一,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面积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碘对比剂 Revolution ct
下载PDF
CTA联合冠状动脉造影融合技术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及术后桥血管观察中的应用
15
作者 陈占军 杜容宇 马银龙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451-1456,共6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联合冠状动脉造影(CAG)融合技术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及术后桥血管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中及手术结...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联合冠状动脉造影(CAG)融合技术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及术后桥血管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中及手术结束单纯应用CAG观察桥血管31例患者为CAG组,应用CTA联合CAG融合技术观察桥血管29例患者为融合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相关指标(寻找桥血管时间、总手术时间、对比剂量、总辐射时间、放射总剂量),术前、术后心功能[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肾功能[胱抑素C(CysC)、尿素氮(BUN)、血肌酐],并比较两种影像技术对术后12个月桥血管通畅率、狭窄病变率、闭塞病变率识别情况及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融合组患者寻找桥血管时间、总手术时间、总辐射时间明显短于CAG组,对比剂量、放射总剂量明显低于CA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患者术后血肌酐、CysC、BUN明显低于CA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于术后12个月复查,融合技术观察桥血管的通畅率、狭窄病变率、闭塞病变率分别为94.83%、2.29%、2.87%,与CAG观察到的96.55%、0.57%、2.8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技术图像质量优的占比为94.83%,高于CAG的84.48%,图像质量良、中的占比分别为5.17%、0,明显低于CAG的10.92%、4.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联合CAG融合技术可有效提高图像质量,改善术后心、肝、肾功能,降低术后桥血管闭塞率,为临床评估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提供参考依据,以针对性制定干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术 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融合技术 血管
下载PDF
CT血流储备分数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联合临床及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特征预测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
16
作者 黄书苑 杨宝珠 +1 位作者 于鑫鑫 王锡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8-852,共5页
目的评估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联合临床及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特征预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接受AVR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根据随访... 目的评估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联合临床及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特征预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接受AVR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根据随访中是否发生MACE将其分为MACE组与非MACE组;以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临床、CCTA及冠状动脉CT-FFR、FAI,筛选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临床、CCTA特征,以及CT-FFR及右冠状动脉(RCA)FAI建立嵌套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Harrell C指数,评估各模型诊断效能及其拟合优度。结果MACE组22例、无MACE组117例。CT-FFR(HR=3.683)及RCA-FAI(HR=3.261)均为AVR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模型、临床+CCTA、临床+CCTA+CT-FFR模型及临床+CCTA+CT-FFR+RCA-FAI模型预测AVR术后MACE的AUC分别为0.636、0.730、0.758及0.817,C指数分别为0.614、0.707、0.733及0.782;其中,临床+CCTA+CT-FFR+RCA-FAI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最高、拟合优度最佳。结论CT-FFR及RCA-FAI联合临床及CCTA特征能有效预测AVR术后M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瓣狭窄 不良心血管事件 ct血流储备分数 脂肪衰减指数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与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的诊断价值
17
作者 丁冰倩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9期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与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诊断价值。方法2020年4月—2023年5月选择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210例作... 目的探讨与分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与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诊断价值。方法2020年4月—2023年5月选择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与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并且所有患者都给予病理检查并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在210例患者中,确诊为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42例(PFO组),占比20.00%。PFO组的左心房直径、肺动脉压力明显高于非PFO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与非PFO组对比明显降低(P<0.05)。在210例患者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46例,其中Ⅰ级28例、Ⅱ级10例、Ⅲ级8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7.62%(41/42)、97.02%(163/168)。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诊断为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43例,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诊断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100.00%(42/42)、99.40%(167/168)。ROC曲线显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与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的诊断最大曲线下面积为0.875、0.882。结论相对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的诊断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卵圆孔未闭 右向左分流 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敏感度 特异度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和心血管造影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18
作者 王迪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2期1456-1458,共3页
目的:对比多排螺旋CT和心血管造影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接受诊疗的50例疑似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和心血管造影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壁冠状... 目的:对比多排螺旋CT和心血管造影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接受诊疗的50例疑似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和心血管造影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壁冠状动脉埋藏深度与狭窄程度相关性及诊断价值。结果:多排螺旋CT检查的壁冠状动脉长度及埋藏深度均大于心血管造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83、4.866,P<0.05);多排螺旋CT检查的狭窄程度低于心血管造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3,P<0.05);多排螺旋CT检查的深埋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表浅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5,P<0.05);心血管造影检查下深埋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表浅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87,P<0.05)。多排螺旋CT和心血管造影诊断表浅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深埋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Kappa值为0.954,一致性较高。结论:多排螺旋CT和心血管造影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效能相对一致,其中多排螺旋CT更易于检出壁冠状动脉长度及埋藏深度,而心血管造影则在狭窄程度的判断方面有显著价值,必要时可采取联合检查方式,以实现优势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多排螺旋ct 血管造影
下载PDF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模式对行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患者成像质量的影响
19
作者 达洋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8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模式对行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患者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23年2月在眉县人民医院诊治的92例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抽签原则把9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 目的探讨与分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模式对行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患者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23年2月在眉县人民医院诊治的92例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抽签原则把9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所有患者都给予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对照组在检查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记录两组患者的CT成像质量,对比CT检查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在检查前后比较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无出现突发事件。观察组的CT检查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CT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AS评分与SDS评分都显著低于检查前,且观察组的SAS评分与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后,观察组的检查环境舒适、健康宣教、流程便捷、保护个人隐私等护理满意度评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模式在行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患者中应用并不会影响成像质量,还可提高患者的检查依从性,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理论 护理模式 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成像质量 检查依从性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再狭窄的效果分析
20
作者 梅子君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 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再狭窄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78例PCI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 目的 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再狭窄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78例PCI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DSA诊断,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针对不同诊断方式PCI术后再狭窄情况等展开分析。结果 78例PCI术患者支架共计160枚,经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显示术后出现狭窄30枚(18.8%),未出现狭窄130枚(81.2%),DSA诊断结果显示出现狭窄34枚(21.2%),未出现狭窄126枚(78.8%);PCI术后再狭窄的诊断中,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特异度98.4%,灵敏度82.4%,阳性预测率93.3%,阴性预测率95.4%。结论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于PCI术后再狭窄诊断结果同DSA诊断近似,能够较好预测PCI术后再狭窄情况,充分发挥辅助作用,临床将以上2种诊断方法结合应用,不仅可及时发现PCI术后再狭窄情况,而且可为相关治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可作为筛查冠心病、PCI术后随访工具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诊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