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究256层螺旋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对冠脉成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广喜 《中外医疗》 2019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分析256层螺旋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对冠脉成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2012年5月—2017年5月,于该院疑诊为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中方便选取14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后门控组患者68例,前门控组患者72例,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之... 目的分析256层螺旋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对冠脉成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2012年5月—2017年5月,于该院疑诊为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中方便选取14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后门控组患者68例,前门控组患者72例,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之前,将其心率控制在75次/min以下,对两组患者的冠脉成像质量、有效辐射剂量与平均辐射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前门控组检测节段数为868个,后门控组检测节段数为900个,后门控组患者与前门控组患者的成像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0.30%、91.10%,两组对比(χ~2=0.326 5,P>0.05);前门控组患者的辐射剂量为(3.16±1.02)mGy,相较于后门控组的(9.69±3.50)mGy更少(t=15.166 7,P<0.05);前门控组患者的辐射时间为(3.40±0.22)s,相较于后门控组的(5.38±0.48)s更短(t=31.662 0,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均能够获得良好的成像质量与效果,并且前门控技术相较于后门控技术而言,能够促使辐射剂量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6层螺旋CT 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 冠脉成像质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对冠脉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丙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6期34-36,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256层螺旋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冠脉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疑诊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70例,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前门控组(36例)与后门控组(34例),所有患者检查前控制心率<75次/min,比较2组... 目的比较分析256层螺旋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冠脉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疑诊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70例,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前门控组(36例)与后门控组(34例),所有患者检查前控制心率<75次/min,比较2组平均辐射时间、有效辐射剂量及冠脉成像质量。结果前门控组冠脉成像质量优率59.2%,显著高于后门控组的51.1%(P<0.05);但2组冠脉成像质量优良率(90.3%vs 9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门控组平均辐射时间、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42±0.20)s、(3.15±1.00)m Gy,均显著少于后门控组的(5.22±0.38)s、(9.67±3.52)m 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256层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冠脉成像质量均较高,且相比后门控技术,前门控技术能显著减少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6层螺旋CT 心电门控技术 冠脉成像质量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对冠脉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黄丙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7期72-74,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256层螺旋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冠脉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疑诊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70例,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前门控组(36例)与后门控组(34例),所有患者检查前控制心率〈75次/min,比... 目的比较分析256层螺旋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冠脉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疑诊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70例,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前门控组(36例)与后门控组(34例),所有患者检查前控制心率〈75次/min,比较2组平均辐射时间、有效辐射剂量及冠脉成像质量。结果前门控组冠脉成像质量优率59.2%,显著高于后门控组的51.1%(P〈0.05);但2组冠脉成像质量优良率(90.3%vs9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前门控组平均辐射时间、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42±0.20)S、(3.15±1.00)mGy,均显著少于后门控组的(5.22±0.38)S、(9.67±3.52)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256层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冠脉成像质量均较高,且相比后门控技术,前门控技术能显著减少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6层螺旋CT 心电门控技术 冠脉成像质量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对冠脉成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
4
作者 刘博煜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3期132-132,134,共2页
目的:分析256层螺旋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对冠脉成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2017年10月-2018年11月收治冠状动脉疾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前门控组和后门控组各35例。比较分析两组辐射时间、辐射剂量和冠脉成像质量。结果:两组成像... 目的:分析256层螺旋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对冠脉成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2017年10月-2018年11月收治冠状动脉疾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前门控组和后门控组各35例。比较分析两组辐射时间、辐射剂量和冠脉成像质量。结果:两组成像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效辐射剂量和辐射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CT前心电门控技术与后心电门控技术均具有较高成像质量,且前门控技术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后门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6层螺旋CT 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 冠脉成像质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基于P3T心脏模块化注射技术结合SAFIRE技术的CCTA成像研究
5
作者 郭强 严德星 +3 位作者 余裕珍 陈龙 王康 熊伟坚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118-122,共5页
目的研究P3T心脏模块化注射技术结合迭代重建算法(SAFIRE)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进行CCTA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 目的研究P3T心脏模块化注射技术结合迭代重建算法(SAFIRE)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进行CCTA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0例。A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固定碘负荷和注射流率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及滤波反投影重建(FBP),B组患者采用P3T心脏模块化输入相关参数后计算得出的给药方案,同时使用SAFIRE强度3重建。比较两组患者的右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的CT值(近端、中段、远端)、信噪比(SNR)与对比噪声比(CNR)、冠脉成像质量评分、对比剂流速、注射量、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两组患者的右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近端、中段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患者右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远端CT值分别为(367.36±50.41)Hu、(321.68±41.58)Hu、(315.37±54.13)Hu,明显高于A组的(323.56±54.25)Hu、(274.53±65.26)Hu、(273.11±48.56)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右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的SNR、CNR比较,以及冠脉成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对比剂流速、注射量分别为(4.37±0.39)mL/s、(52.43±6.11)mL,明显低(少)于A组的(5.24±0.46)m L/s、(65.26±8.49)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ED水平分别为(12.88±1.55)m Gy、(84.37±4.40)m Gy·cm、(2.19±0.10)mSv,明显低于A组的(20.46±1.69)m Gy、(146.83±8.27)mGy·cm、(3.81±0.32)m 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3T技术联合SAFIRE技术应用于CCTA中,能有效降低对比剂流速、注射量,同时辐射剂量明显减少,图像质量不受影响,实现注射方案的个体化、标准化及检查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成像 P3T技术 迭代技术 冠脉成像质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