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的心功能和冠脉血流储备 被引量:2
1
作者 郑成环 周长钰 +2 位作者 李广平 蔡金荣 刘洪梅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72-574,共3页
目的:利用超声心动图冠脉血流显像技术检测2型糖尿病早期心功能的改变,并计算和评价其冠脉血流储备(CFR)。方法:测量20例正常对照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结构、功能、左冠脉前降支冠脉血流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PDV)... 目的:利用超声心动图冠脉血流显像技术检测2型糖尿病早期心功能的改变,并计算和评价其冠脉血流储备(CFR)。方法:测量20例正常对照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结构、功能、左冠脉前降支冠脉血流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PDV)、血流速度时间积分(PDVTI),经静脉注射腺苷140μg(/kg.min)后达最大充血状态时的左冠脉前降支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PDVa)、血流速度时间积分(PDVTIa)、计算CFR。空腹取血测血糖、血脂。结果:左室收缩功能损害较轻,舒张功能明显减退,糖尿病者左心房内径增大,左室壁增厚,CFR下降,血糖升高(P<0.01)。结论:利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依据静脉注射腺苷后冠脉血流速度的变化计算CFR,该方法简单易行,价廉并且准确可行,可很好评价2型糖尿病冠脉微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动力学过程 糖尿病 2型 冠状动脉循环 心室功能 冠脉血流显像技术
下载PDF
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评价X综合征的冠脉内皮功能 被引量:3
2
作者 黄润青 王新房 +4 位作者 吕清 谢明星 李爱莉 卢晓芳 李治安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1年第3期1-3,81,共4页
目的:应用冷加压试验(CPT,内皮依赖性扩血管反应)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5mg(NTG,内皮非依赖性扩血管剂)结合冠脉血流显像(CDCFI)新技术评价X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应用CDCFI分别测量13例X综合征患者(组A),15例正常组(组B)静... 目的:应用冷加压试验(CPT,内皮依赖性扩血管反应)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5mg(NTG,内皮非依赖性扩血管剂)结合冠脉血流显像(CDCFI)新技术评价X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应用CDCFI分别测量13例X综合征患者(组A),15例正常组(组B)静息及CPT,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后前降支冠脉血流速度(CPV),并分别计算血流增加率(△%)。结果:CPT后两组的冠脉血流速度均有所增加,但X综合征组的冠脉血流速度增加率明显低于正常组(21%vs62.7% P<0.05),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两组冠脉血流速度增加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新技术结合冷加压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试验可有效的无创的评价X综合征的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综合征 冠脉血流显像技术 超声检查 血管内皮功能 冷加压试验 硝酸甘油
下载PDF
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评价缺血预适应对冠脉反应性充血的影响
3
作者 王建文 李治安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评价缺血预适应对冠脉反应性充血的影响。方法:将16条杂种犬分为二组:反复三次短暂性缺血预处理组(IP组,n=8)以及在预处理之前静脉注射NOS抑制剂L-NAME组(L-NAME组,n=8)。应用冠脉血流显像程序取前降支远端血... 目的: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评价缺血预适应对冠脉反应性充血的影响。方法:将16条杂种犬分为二组:反复三次短暂性缺血预处理组(IP组,n=8)以及在预处理之前静脉注射NOS抑制剂L-NAME组(L-NAME组,n=8)。应用冠脉血流显像程序取前降支远端血流频谱。分别在基础状态、最后一次预适应后5分钟进行短暂性冠脉结扎(20s)和再松放(反应性充血),自短暂性结扎前起连续记录血流频谱,测量基础状态和最大充血状态下峰值速度、速度时间积分以及充血开始至最大充血时的时间(DPT)。计算充血时最大峰值血流速度与基础速度比值、速度时间积分比值(即PRV∶BV和VTIPR∶VTIBASE)。测算左室射血分数(EF)。结果:IP组缺血预适应后各反应性充血指标明显低于基础状态,而L-NAME组预适应后仅VTIPR∶VTIBASE低于基础状态,而DPT和PRV∶BV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可以发现缺血预适应后反应性充血的改变,反应性充血量减少,但充血率增快,充血率与NO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彩色多普勒超声 冠脉血流显像技术 缺血预适应症 冠脉反应性充血
下载PDF
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内乳动脉桥及左前降支远段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超声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田津 李治安 +2 位作者 杨娅 孙琳 何怡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8期1220-1222,共3页
目的 应用常规超声结合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观察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内乳动脉桥及远段左前降支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 46例 ,于手术前后超声检查左内乳动脉 ,其中 3 8例患者检查左前降支远段。结果 术后内乳动... 目的 应用常规超声结合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观察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内乳动脉桥及远段左前降支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 46例 ,于手术前后超声检查左内乳动脉 ,其中 3 8例患者检查左前降支远段。结果 术后内乳动脉桥起始段显示率 95 .65 % ,由术前收缩期优势型转变为术后舒张期优势型频谱。左前降支远段血流信号表现为流速及流速时间积分增加。结论 常规超声结合冠脉血流显像技术可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提供一种无创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血流显像技术 内乳动脉 冠状动脉搭桥术 左前降支
下载PDF
医学超声成像技术方法学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余薇 胡佑伦 刘昌慧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1年第3期225-228,共4页
关键词 医学超声成像 自组织谐波成像 冠脉血流显像技术
下载PDF
左胸廓内动脉转流术后远期通畅性的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田津 李治安 +2 位作者 何怡华 孙琳 杨娅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血流显像技术结合外周血管超声评价左胸廓内动脉转流术后远期桥血管通畅性。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探求评价吻合口通畅性的可靠的桥血管血流参数。方法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1年以上行冠状动脉造影术随访的46例患者行超声...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血流显像技术结合外周血管超声评价左胸廓内动脉转流术后远期桥血管通畅性。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探求评价吻合口通畅性的可靠的桥血管血流参数。方法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1年以上行冠状动脉造影术随访的46例患者行超声检查。探测左胸廓内动脉桥血管及左前降支,测量各段收缩期及舒张期峰值流速及流速时间积分,并计算舒张期与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和舒张期流速时间积分分数。根据造影结果分组。结果31例患者左胸廓内动脉桥血管通畅,11例患者桥血管功能不良,4例患者桥血管闭塞。桥血管通畅组与桥血管功能不良组进行比较,桥血管起始段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畅组舒张期与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及舒张期流速时间积分分数大于功能不良组。远端左前降支舒张期峰值流速通畅组大于功能不良组。结论超声可显示桥血管血流信号,提供评价桥血管通畅性的依据,是术后随访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胸廓内动脉一冠状动脉吻合术 胸廓内动脉 冠脉血流显像技术 冠状血 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A new echocardiographic system for assessment of epicardial and intramyocardial coronary flow in a swine model
7
作者 李爱莉 李治安 +6 位作者 屈正 王新房 许斌 于建波 田菁 杨娅 吕清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1889-1891,156-157,共3页
OBJECTIVE: To visualize epicardial and intramyocardial coronary blood flow by using a noninvasive echocardiography system. METHODS: In five juvenile swines, coronary flow imaging was used to visualize the different se... OBJECTIVE: To visualize epicardial and intramyocardial coronary blood flow by using a noninvasive echocardiography system. METHODS: In five juvenile swines, coronary flow imaging was used to visualize the different segments of epicardial coronary and intramyocardial arteries. Pulsed-Doppler spectrums 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d.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LAD) and intramyocardial coronary blood flow signals were recorded at baseline and during dipyridamole administration. RESULTS: Epicardial and intramyocardial coronary arteries could be visualized by coronary flow imaging. The systolic component of coronary flow in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 was greater than in the LAD. The intramyocardial blood flow was characterized by persistent retrograde blood flow velocity during systole. Vasodilation with dipyridamole produced exaggerated differences in the phasic pattern of coronary blood flow in epicardial and intramyocardial vessels. CONCLUSION: Color Doppler coronary flow imaging provides a noninvasive method to study the coronary blood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ry Circulation ANIMALS Coronary Vessels DIPYRIDAMOLE ECHOCARDIOGRAPHY Male SWI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