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翻译、流传与阐发——以冯友兰的学术生涯为中心 |
连凡
|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浅析现代新儒学的知识化自安问题——从冯友兰、牟宗三对“儒学”的“哲学”界定说起 |
陈迎年
|
《中原文化研究》
|
2024 |
0 |
|
3
|
论冯友兰家本位的孝道诠释 |
胡慧莲
|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
2024 |
0 |
|
4
|
冯友兰老学观的理论特色、贡献与局限——以“三史”为中心的一种考察 |
李振纲
|
《文化与传播》
|
2024 |
0 |
|
5
|
冯友兰《新理学》对“性”的重释 |
彭传华
韩超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6
|
从“三史”论冯友兰荀学研究方法论的嬗变 |
李娴
|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7
|
副文本视域下译者意向性差异研究——基于理雅各与冯友兰《庄子》英译本对比分析 |
冯虎薇
|
《现代语言学》
|
2024 |
0 |
|
8
|
新时代背景下冯友兰优良家庭教育推广途径研究 |
董惠如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
2024 |
0 |
|
9
|
冯友兰的“无形教育”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
马腾飞
|
《华章》
|
2024 |
0 |
|
10
|
翻译、流传与阐发——冯友兰与“Neo-Confucian(ism)”概念 |
连凡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1
|
先秦道家学术体系的反思与重构——以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为中心 |
张朋
|
《哲学分析》
|
2023 |
1
|
|
12
|
论冯友兰对儒家伦理的转化创新 |
柴文华
张收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3
|
《张岱年先生手迹选录》之《冯友兰先生〈贞元六书〉的历史意义》(上) |
张岱年
|
《衡水学院学报》
|
2023 |
0 |
|
14
|
《张岱年先生手迹选录》之《冯友兰先生〈贞元六书〉的历史意义》(下) |
张岱年
|
《衡水学院学报》
|
2023 |
0 |
|
15
|
“儒家非不言利”:冯友兰对程朱义利观的“接着讲” |
乐爱国
|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6
|
冯友兰“新理学”建构的理论反省 |
杜保瑞
王雯雯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17
|
冯友兰仁学中的共情思想研究 |
贾丹丹
|
《平顶山学院学报》
|
2023 |
0 |
|
18
|
冯友兰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研究 |
巫海
张三萍
|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19
|
冯友兰的境界理论与人生实践 |
杨海文
毛克明
|
《现代哲学》
|
1998 |
1
|
|
20
|
科学在冯友兰哲学思想中的地位 |
冷天吉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