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冯德英创作的文化意识 被引量:1
1
作者 胡蔚蘅 杨政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74-79,共6页
冯德英是上世纪颇有代表性的一位本土作家。他的创作和思想深受齐鲁地域文化的影响,儒家先贤的"民本意识"植根于他的头脑之中,使他近半个世纪的创作都打上了深刻的民本思想的印记,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又始终是他的艺术追求... 冯德英是上世纪颇有代表性的一位本土作家。他的创作和思想深受齐鲁地域文化的影响,儒家先贤的"民本意识"植根于他的头脑之中,使他近半个世纪的创作都打上了深刻的民本思想的印记,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又始终是他的艺术追求。凝聚在他的作品之中的浓郁的故土情结和鲜明的人民立场,构成了他独特的文化意识,通过描写战争和反思历史,实现了他"代人民立言,为人民立传"的创作理想,让我们看到一位具有儒家内质的知识分子的文化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德英 文化意识 人民立场 故土情节 民本意识
下载PDF
阶级话语视阈中的人性化战争书写——关于冯德英长篇小说《苦菜花》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春林 梁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38,共8页
冯德英的《苦菜花》是一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思想艺术价值明显被低估了的长篇战争小说。这一遭遇虽然与作者艺术手法的欠缺不无关系,但更多的却是受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艺术评价标准影响的结果。时至今日,拨开重重... 冯德英的《苦菜花》是一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思想艺术价值明显被低估了的长篇战争小说。这一遭遇虽然与作者艺术手法的欠缺不无关系,但更多的却是受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艺术评价标准影响的结果。时至今日,拨开重重的历史枷锁与道德桎梏,发现这部很多地方都明显地留下了时代印痕的作品,其实无论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还是战争期间以山东昆嵛山区为代表的北中国乡村日常生活过程的书写,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尤其是对战争中复杂人性的呈现,更是全书之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德英 《苦菜花》 阶级视阈 人性深度
下载PDF
冯德英和他的“三花”作品
3
作者 慕津锋 《百家评论》 2022年第4期23-28,共6页
“三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冯德英的文学代表作,这三部作品不仅细致描写了山东半岛胶东地区人民斗争生活,而且它们有着时代的连贯性——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山菊花》),抗日战争(《苦菜花》),解放战... “三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冯德英的文学代表作,这三部作品不仅细致描写了山东半岛胶东地区人民斗争生活,而且它们有着时代的连贯性——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山菊花》),抗日战争(《苦菜花》),解放战争(《迎春花》)。对于“三花”的创作,年轻的冯德英倾注了自己大量的心血。正因如此,以《苦菜花》为代表的“三花”成为了中国当代“红色文学经典”,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德英 三花 创作 胶东
下载PDF
自由发挥的精神力量和肉体力量——论冯德英《染血的土地》的人物形象特点
4
作者 乔雨菲 张清芳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46-50,共5页
长篇小说《染血的土地》塑造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典型环境中的杨玉秋、大俊、杨玉德、杨玉冬、吴新怀等典型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多角度、多层次的刻画,反映出人性由愚昧走向启蒙、由异化走向复归、由沉睡走向觉醒的曲折过程,并借助... 长篇小说《染血的土地》塑造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典型环境中的杨玉秋、大俊、杨玉德、杨玉冬、吴新怀等典型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多角度、多层次的刻画,反映出人性由愚昧走向启蒙、由异化走向复归、由沉睡走向觉醒的曲折过程,并借助人物形象自身的复杂内涵针砭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德英 《染血的土地》 人物形象 社会批判
下载PDF
作家冯德英逝世
5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5-135,共1页
作家冯德英2022年1月17日于青岛逝世,享年86岁。冯德英1935年生于山东乳山,中共党员。1949年初参加革命,历任《泉城》文艺主编、济南市政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协主席等职。其作品多取材于胶东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人民的斗争生活,代表作有... 作家冯德英2022年1月17日于青岛逝世,享年86岁。冯德英1935年生于山东乳山,中共党员。1949年初参加革命,历任《泉城》文艺主编、济南市政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协主席等职。其作品多取材于胶东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人民的斗争生活,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染血的土地》,剧本《女飞行员》等。2019年9月,《苦菜花》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德英 作协主席 政协副主席 中共党员 山东乳山 《苦菜花》 《迎春花》 解放区
原文传递
冯德英:银幕上的红色爱情
6
作者 吴越 《齐鲁周刊》 2014年第8期43-43,共1页
1958年,小说《苦菜花》出版,至今已有50余年。多年来,这部小说曾被批判为"毒草",也被一次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曲。而今,以《苦菜花》为代表的"三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成为红色经典改编电... 1958年,小说《苦菜花》出版,至今已有50余年。多年来,这部小说曾被批判为"毒草",也被一次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曲。而今,以《苦菜花》为代表的"三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成为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的成功范例,冯德英的作品对于当下的意义,还有待继续挖掘。《苦菜花》诞生记:战争中的"三角恋"一位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朋友,向笔者谈起冯德英时,忍不住激动地说:"苦菜花对于我来说,完全是一部有着‘性启蒙’意义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德英 苦菜花 山菊花 三角恋 诞生记 影视改编 莫言 战争中 性描写 长篇巨著
原文传递
“红色作家”冯德英
7
作者 舒心 《党员干部之友》 2015年第10期32-33,共2页
上世纪的中国文坛上,冯德英的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一度红遍大江南北,与同时代的《暴风骤雨》《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等一起构筑起新中国的红色文学大厦,也使得他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作家"。时至今日,已80岁高... 上世纪的中国文坛上,冯德英的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一度红遍大江南北,与同时代的《暴风骤雨》《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等一起构筑起新中国的红色文学大厦,也使得他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作家"。时至今日,已80岁高龄的冯德英仍然没有停止以笔为武器的"战斗"。在他的笔下,随处可见这个胶东人民的儿子对家乡的热爱、对苦难乡亲的同情、对各种反动势力的痛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德英 《青春之歌》 《创业史》 《暴风骤雨》 《红岩》 苦菜花 山菊花 创作冲动 英雄事迹 爱情至上
原文传递
抗战文学创作关系国家软实力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平 《百家评论》 2015年第5期13-14,共2页
山东历来是抗战文学创作的大省,成就显著,已形成一种传统。最近重读了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德英的《苦菜花》、曲波的《桥隆飙》,生出些感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抗战题材不仅是个大题材,也是个永久性的题材。中国现代战争题材,... 山东历来是抗战文学创作的大省,成就显著,已形成一种传统。最近重读了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德英的《苦菜花》、曲波的《桥隆飙》,生出些感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抗战题材不仅是个大题材,也是个永久性的题材。中国现代战争题材,包括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等题材,哪种题材写得最多呢?还是抗日战争写得最多。它内涵最丰富,也最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战争题材 《铁道游击队》 对越自卫反击战 现当代文学史 冯德英 苦菜花 曲波 文学叙事 日本法西斯
下载PDF
“绘声绘色”不形容表演表现出色
9
作者 赵丕杰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72,共2页
“绘声绘色”意思是摹写声音描绘色彩,形容描写、叙述生动逼真。语见清·朱庭真《筱园诗话》卷一:“必使山情水性,因绘声绘色而曲得其真;务期天巧地灵,借人工人籁而毕传其妙。”例如老舍《鼓书艺人》:“来报告的人,详详细细... “绘声绘色”意思是摹写声音描绘色彩,形容描写、叙述生动逼真。语见清·朱庭真《筱园诗话》卷一:“必使山情水性,因绘声绘色而曲得其真;务期天巧地灵,借人工人籁而毕传其妙。”例如老舍《鼓书艺人》:“来报告的人,详详细细把情况告诉了他,连房间是什么样子,秀莲怎样收拾布置,张文的那帮子朋友如何难缠,都绘声绘色告诉了他。”冯德英《迎春花》九:“年迈的女人……尤其是谈她自己的儿女,那真是绘声绘色,细致入微,没完没了。”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附录:“每次战胜,总是……绘声绘色的写出屠场惨景……向皇帝报功请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筱园诗话 鼓书艺人 生动逼真 人籁 冯德英 《中国近代史》 而曲 地灵 人物形象 高电位治疗仪
下载PDF
“有情”的革命何以再造新生——重读《苦菜花》
10
作者 陈若谷 《百家评论》 2022年第4期36-44,共9页
“红色经典”《苦菜花》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革命母亲的形象是阅读和讨论的集中焦点。本文旨在拓宽文本的阐释空间,通过革命女性娟子的性别意识、痞子英雄柳八爷的阶级观念、宗族长者四大爷的道德秩序、共产党员花子的恋爱选择、母亲在... “红色经典”《苦菜花》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革命母亲的形象是阅读和讨论的集中焦点。本文旨在拓宽文本的阐释空间,通过革命女性娟子的性别意识、痞子英雄柳八爷的阶级观念、宗族长者四大爷的道德秩序、共产党员花子的恋爱选择、母亲在女儿和兵工厂之间取舍等几个事件,来认识王官庄人民对于战争的参与和认知,及战争在这些充满朴素人性的人民身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后试得出结论,战争和人性、革命和情感不是背道而驰的话语。在反抗阶级压迫和争取民族独立的道路中,“有情”与革命相互成就,再造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菜花》 冯德英 母亲 革命 人性
下载PDF
作家人才成功的一般规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承英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96-98,101,共4页
本文试就作家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作一描述,委实是抛砖引玉。 一、作家成才的轨迹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宋耀良同志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文学研究所编的《外国名作家传》中293名作家的统计,列了下表:
关键词 外国名作家传 宋耀良 人才成长 左拉 创作冲动 关汉卿 冯德英 《窦娥冤》 柯切托夫 诺贝尔文学奖金
下载PDF
浅谈吕剧《苦菜花》的艺术品质与情感认同
12
作者 赵文英 《人文天下》 2020年第24期66-67,共2页
“大山长苦菜,天压石头埋;冰封雪冻根不死,花儿含泪开……”2020年8月28日、29日,大型现代吕剧《苦菜花》经老中青组复排,浓情亮相济南百花剧院。该剧改编自冯德英的长篇小说《苦菜花》,用艺术手法进行浓缩,重新树立了内容,凝练了故事,... “大山长苦菜,天压石头埋;冰封雪冻根不死,花儿含泪开……”2020年8月28日、29日,大型现代吕剧《苦菜花》经老中青组复排,浓情亮相济南百花剧院。该剧改编自冯德英的长篇小说《苦菜花》,用艺术手法进行浓缩,重新树立了内容,凝练了故事,截取重点章节,突出主要人物,铸就了一部抗日爱国大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剧 情感认同 冯德英 艺术品质 重点章节 《苦菜花》 复排 花儿
下载PDF
刘亚楼与《苦菜花》
13
《四川党史》 2000年第6期25-25,共1页
关键词 刘亚楼 《苦菜花》 冯德英 中国 工作环境 长篇小说
全文增补中
论“经典化”视野中的《苦菜花》
14
作者 丛新强 韩金男 《百家评论》 2022年第4期29-35,共7页
《苦菜花》是新中国文学中成功塑造革命母亲形象的长篇小说,1958年被解放军文艺社正式出版。作品离不开作者冯德英真挚抒发的童年情绪感受,文本自身的艺术价值与可阐释空间同当时的意识形态、文艺权威等要素形成契合性关系。同时,在改... 《苦菜花》是新中国文学中成功塑造革命母亲形象的长篇小说,1958年被解放军文艺社正式出版。作品离不开作者冯德英真挚抒发的童年情绪感受,文本自身的艺术价值与可阐释空间同当时的意识形态、文艺权威等要素形成契合性关系。同时,在改编的艺术形式的催化下,其经典化历程日益丰富。然而,伴随时代演进和文学转换的轨迹,《苦菜花》文本也面临被解构的危机,而其中被发掘的新的艺术价值,又为其经典化重新奠定了基础。《苦菜花》的经典化历程,仍然处于未完成的动态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德英 《苦菜花》 经典化
下载PDF
抗战书写与文艺政策的互动——以《煤城怒火》的创作、出版、改编为考察中心
15
作者 慕江伟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3年第1期355-362,共8页
抗日战争因特殊的历史意义在战后得到国内外作家的持续关注。对区域抗战历史的观照是当代抗战小说的创作主流,刘知侠、冯德英、郭澄清、莫言、苗长水、尤凤伟、常芳等一批作家聚焦于战时山东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图景,写出了《铁道游... 抗日战争因特殊的历史意义在战后得到国内外作家的持续关注。对区域抗战历史的观照是当代抗战小说的创作主流,刘知侠、冯德英、郭澄清、莫言、苗长水、尤凤伟、常芳等一批作家聚焦于战时山东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图景,写出了《铁道游击队》、《苦菜花》、《大刀记》、《红高粱》、《季节桥》、《五月乡战》、《第五战区》等具有时代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抗战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政策 抗战小说 冯德英 尤凤伟 《大刀记》 《红高粱》 《铁道游击队》 第五战区
原文传递
暗涌与川流——齐文化对当代胶东籍作家的影响比较探究
16
作者 冯淑静 沈壮娟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8-62,共5页
胶东地区历史上属齐,齐文化对老一代胶东籍作家曲波、冯德英、杨朔、峻青,及新一代胶东籍作家王润滋、矫健、张炜等的创作都有影响。本文着力从齐文化的民本思想、齐人性格、天人关系、民俗文化几个视角,探究齐文化对新老两代作家影响... 胶东地区历史上属齐,齐文化对老一代胶东籍作家曲波、冯德英、杨朔、峻青,及新一代胶东籍作家王润滋、矫健、张炜等的创作都有影响。本文着力从齐文化的民本思想、齐人性格、天人关系、民俗文化几个视角,探究齐文化对新老两代作家影响的不同:冯德英等老一代胶东籍作家对齐文化的书写是潜隐的;王润滋、张炜等新一代胶东籍作家则主动寻求对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试图从中找到当代人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据。齐文化在胶东当代作家的继承与重塑下散发出摄人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文化 胶东籍作家 冯德英 王润滋 张炜
原文传递
再谈抢救当代文学史料
17
作者 程光炜 《新华文摘》 2021年第14期94-95,共2页
一本文从当代文学“地方性”的视角再谈当代文学史料的抢救与整理。事实上,在当代文学史上,“全国性”作家和“地方性”作家不是严格区分的概念,不少人身上,是全国性和地方性兼而有之,比如孙犁、柳青、王汶石、马烽、李准、刘知侠、冯... 一本文从当代文学“地方性”的视角再谈当代文学史料的抢救与整理。事实上,在当代文学史上,“全国性”作家和“地方性”作家不是严格区分的概念,不少人身上,是全国性和地方性兼而有之,比如孙犁、柳青、王汶石、马烽、李准、刘知侠、冯德英、路遥、韩少功、张炜、陈忠实、贾平凹等人。他们长住本地,可属于全国性的作家,这不是说他们和作品没有“地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 冯德英 韩少功 李准 路遥 贾平凹 陈忠实 孙犁
原文传递
小说家言 被引量:8
18
《人民文学》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99-100,共2页
王蒙那是一种对于世界的化整为零的感受。所以是技巧、机智、诗情、感喟、语言魔术、气度以及形式感,以及自我解慰的阿Q主义的果实。这也只不过是虚掷而已。把青春和才华写了小说,甚至写了巧而伪的短篇小说!呜呼,为什么不去写出首信或... 王蒙那是一种对于世界的化整为零的感受。所以是技巧、机智、诗情、感喟、语言魔术、气度以及形式感,以及自我解慰的阿Q主义的果实。这也只不过是虚掷而已。把青春和才华写了小说,甚至写了巧而伪的短篇小说!呜呼,为什么不去写出首信或者兜售广告呢? 最后,技巧没有了,机智没有了,诗情没有了,感喟没有了,语言魔术没有了,气度、形式与阿Q主义也没有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世界 形式感 高晓声 关于小说 张洁 孤独者 苏童 我自己 冯德英 这个世界
原文传递
编者的话 被引量:2
19
《人民文学》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4-4,共1页
并非由于小说创作现已十分繁荣,不出专号不足以显示成果;也不是因为当前小说创作颇不景气,需要通过专号来振奋精神;我们编辑这一期专号,旨在多方面展示小说创作现状,供读者自去赏评。以多元景象现文学态势,是我们今年拟出三个不同品类... 并非由于小说创作现已十分繁荣,不出专号不足以显示成果;也不是因为当前小说创作颇不景气,需要通过专号来振奋精神;我们编辑这一期专号,旨在多方面展示小说创作现状,供读者自去赏评。以多元景象现文学态势,是我们今年拟出三个不同品类专号的总体意图。小说作为文学创作的重点品类,本身的多元嬗变,无论作家阵容的壮阔,意蕴取向的异趣,还是题材手法的开拓,都应该说是空前的。希望读者能从这一期一窥小说创作的新景观:花团锦簇,斑驳陆离,既耀眼也晃眼,或许令人兴奋与困惑齐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血梅花 文学新人 苏童 格非 冯德英 张洁 新编历史剧 多元并存 审美愉悦 《聊斋》
原文传递
编者的话 被引量:1
20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1,共1页
亲爱的读者,一家刊物的读者群,就像一个用精神纽带联结起来的大家庭,我们都是兄弟姐妹,我们有着共同的关注,我们有着无须言明的责任,我们希望《上海文学》越办越有生气,她是我们共享的精神寄托。令杂志社高兴的是,在新的一年中,《上海... 亲爱的读者,一家刊物的读者群,就像一个用精神纽带联结起来的大家庭,我们都是兄弟姐妹,我们有着共同的关注,我们有着无须言明的责任,我们希望《上海文学》越办越有生气,她是我们共享的精神寄托。令杂志社高兴的是,在新的一年中,《上海文学》的固定读者又增加了1400余名,让我们为这个精神大家庭的兴旺而相互祝贺!我们为一九九一年准备的第一份礼品是十分诱人的。曾经活跃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罗洛、张洁、史铁生、范小青、陈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小青 史铁生 《上海文学》 张洁 精神寄托 祖父在父亲心中 王安忆 冯德英 象征意味 资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