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矿床地质学的奠基人和先驱者,卓越的地质教育家——冯景兰院士
1
作者 潘云唐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8-452,共5页
冯景兰先生是继袁复礼先生之后,又一位中国现代地质学史上第一代留学海归地质大家的代表人物。冯先生出身名门,冯氏一门出了三位20世纪中国文化科学史上的名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留美)、地质学家冯景兰(留美)、著名文史专家冯沅君(留法)... 冯景兰先生是继袁复礼先生之后,又一位中国现代地质学史上第一代留学海归地质大家的代表人物。冯先生出身名门,冯氏一门出了三位20世纪中国文化科学史上的名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留美)、地质学家冯景兰(留美)、著名文史专家冯沅君(留法),他们是亲兄妹,先后同入北京大学,三人都是海归及一级教授,故被称为中国学界罕见的“冯氏三兄妹”。1923年冯景兰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迅即回国报效桑梓。他从事地质教育50多年,终身矢志献身于我国地质教育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史 矿床地质学 袁复礼 冯先生 冯景兰 出身名门 冯沅君 海归
下载PDF
冯景兰
2
作者 毕学军 彭荣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3期F002-F003,共2页
关键词 云南大学 冯景兰 矿床学 岩石学 地质学 教授 清华大学 封闭成矿
原文传递
冯增昭教授生前准备的获奖感言
3
作者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I0002-I0004,共3页
尊敬的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成善院士尊敬的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林畅松教授尊敬的第七届全国沉积学大会全体... 尊敬的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成善院士尊敬的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林畅松教授尊敬的第七届全国沉积学大会全体与会的沉积学家、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您们好!1952年7月,我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并留校在石油系当助教。冯景兰老师介绍我加入中国地质学会,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的会员,至今已70多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系 沉积地质 获奖感言 沉积学 冯景兰 老师 尊敬
下载PDF
四川盆地:那些低调的丹霞地貌
4
作者 李忠东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3年第2期36-41,共6页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这是曹丕在《芙蓉池作诗》中的佳句。曹丕用来形容云彩的“丹霞”,未曾想有一天会成为一座山的名字,并最终以它来命名一种红色地貌。1928年,我国地质学家冯景兰在广东丹霞山首次提出“丹霞”层。之后,历经陈...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这是曹丕在《芙蓉池作诗》中的佳句。曹丕用来形容云彩的“丹霞”,未曾想有一天会成为一座山的名字,并最终以它来命名一种红色地貌。1928年,我国地质学家冯景兰在广东丹霞山首次提出“丹霞”层。之后,历经陈国达、曾昭璇、黄进、彭华等学者近百年的持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丕 丹霞地貌 陈国达 曾昭璇 芙蓉池 冯景兰
下载PDF
贺中国地质学会与《地质学报》百年华诞
5
作者 冯增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I0016-I0016,共1页
百年路坎坷崎岖步履坚定地质学上天入地学术昌盛作为中国地质学会最老的会员之一,我历来是把中国地质学会作为后盾和娘家。我是1952年清华大学地质系毕业后,由冯景兰老师介绍,当年加入中国地质学会成为会员的,到现在已经有70年了。我珍... 百年路坎坷崎岖步履坚定地质学上天入地学术昌盛作为中国地质学会最老的会员之一,我历来是把中国地质学会作为后盾和娘家。我是1952年清华大学地质系毕业后,由冯景兰老师介绍,当年加入中国地质学会成为会员的,到现在已经有70年了。我珍惜学会的荣誉,珍爱学会所有最有代表性的纪念品,保存有《地质学报》创刊号和早年的期刊。在中国地质学会与《地质学报》百年华诞之际,特献上我最真挚的祝福:百年生日快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华诞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系 纪念品 冯景兰 上天入地 地质学 创刊号
下载PDF
我的矿床学探索之路
6
作者 翟裕生 《中国地质教育》 2002年第3期3-8,35,共7页
今年是中国地质大学成立五十周年,也是我在地大工作的第50个年头.半个世纪来,我随着母校一起走过艰苦创业、蓬勃发展之路,在矿床学教学和研究中逐步成长和提高.为纪念校庆,笔者回忆了自己的研究经历,主要是对矿床学思维方法的认识谈谈... 今年是中国地质大学成立五十周年,也是我在地大工作的第50个年头.半个世纪来,我随着母校一起走过艰苦创业、蓬勃发展之路,在矿床学教学和研究中逐步成长和提高.为纪念校庆,笔者回忆了自己的研究经历,主要是对矿床学思维方法的认识谈谈自己的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学 矿床类型 袁见齐 成矿系统 北京地质学院 冯景兰 控矿 成矿系列 区域成矿规律 矿床系列
下载PDF
回忆西南联大时代的地学系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梦熊 《中国地质教育》 1994年第1期57-60,共4页
一、怀念袁复礼老师 袁复礼教授是我大学时代最敬爱的启蒙老师之一。他面貌慈祥,戴着一付宽边眼镜,笑容可掬,和霭可亲。他经常与同学打成一片,谈笑风生,平易近人。同学们都十分爱听他的课,因为他学识渊博,讲起课来,从容不迫。他没有严... 一、怀念袁复礼老师 袁复礼教授是我大学时代最敬爱的启蒙老师之一。他面貌慈祥,戴着一付宽边眼镜,笑容可掬,和霭可亲。他经常与同学打成一片,谈笑风生,平易近人。同学们都十分爱听他的课,因为他学识渊博,讲起课来,从容不迫。他没有严格的讲课提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时代 袁复礼 冯景兰 学识渊博 古生物学家 三叶虫化石 学术气氛 古脊椎动物学 启蒙老师 著名地质学家
下载PDF
试解南阳人杰地灵之渊源 被引量:1
8
作者 丁淯清 《中州今古》 2002年第6期6-9,共4页
关键词 嘉谋 杨士莪 汉画像石 工程专家 周光召 冯景兰 韩国汉城 建筑学家 兄弟俩 光绪二十三年
下载PDF
河南省某铝土矿区成矿地质条件浅析
9
作者 喻广建 师维 胡志强 《化工管理》 2016年第20期59-,共1页
1矿区以往地质工作1950年6月,冯景兰、张伯声教授应河南地质调查所的邀请,共同组成豫西普查队。从陕县的观音堂开始,沿陇海铁路进行地质调查和1:5万地质草测,在石炭系地层中发现了铝土矿。经初步踏勘,认为"铝土矿分布范围广,蕴藏... 1矿区以往地质工作1950年6月,冯景兰、张伯声教授应河南地质调查所的邀请,共同组成豫西普查队。从陕县的观音堂开始,沿陇海铁路进行地质调查和1:5万地质草测,在石炭系地层中发现了铝土矿。经初步踏勘,认为"铝土矿分布范围广,蕴藏量丰富,值得详加研究"。1955年中南地质局与北京地质学院师生70余人对新安、渑池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对这一带铝土矿作了概述。1958年起河南省地质局豫04队开始对铝土矿普查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床 地质调查 成矿地质条件 北京地质学院 石炭系地层 冯景兰 张伯声 地质工作 普查勘探 矿体特征
下载PDF
冯氏三兄妹的家风
10
作者 方绩效 《新湘评论》 2019年第6期52-53,共2页
家,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起点,更是一个人无尽的情感所在和精神牵挂。家风,是由家庭或家族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中国学界著名的'冯氏三兄妹',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地质学家... 家,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起点,更是一个人无尽的情感所在和精神牵挂。家风,是由家庭或家族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中国学界著名的'冯氏三兄妹',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地质学家冯景兰、著名文史专家冯沅君,他们是亲兄妹,三人都是一级教授,在中国教育界是非常罕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景兰 冯友兰 冯沅君
下载PDF
当年,他们走进大学校园
11
作者 姜猛 《教师博览(上旬刊)》 2023年第4期36-39,共4页
冯沅君: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1917年夏天,河南省唐河县祁仪乡冯家,冯友兰的妹妹冯沅君茶不思,饭不想冯沅君自幼学习古文,五六岁时就能吟诗填词,还读过私塾和学堂。后来,看到大哥冯友兰和二哥冯景兰先后考学离家,她也萌生了出外读书的念头... 冯沅君: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1917年夏天,河南省唐河县祁仪乡冯家,冯友兰的妹妹冯沅君茶不思,饭不想冯沅君自幼学习古文,五六岁时就能吟诗填词,还读过私塾和学堂。后来,看到大哥冯友兰和二哥冯景兰先后考学离家,她也萌生了出外读书的念头。放暑假时,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冯友兰带回一个消息,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新设的国文专修班要面向全国招收四十名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河南省唐河县 大学校园 专修班 冯沅君 大学生 北京大学 冯景兰
原文传递
冯氏三兄妹
12
作者 许志杰 《书摘》 2006年第11期43-45,共3页
家学深厚大哥冯友兰、二哥冯景兰、小妹冯沅君,先后考入北大,再出国留学,被称为“唐河三冯”。冯氏三兄妹出生在河南唐河县祁仪镇有名的书香之家,祖父冯玉文善诗文,遗有《梅村诗稿》一部。父亲冯台异,清光绪戊戌(1898年)进士,
关键词 冯景兰 陆侃如 冯沅君 冯友兰
原文传递
一方纸墨,似有千钧——西南联大留学教师群体
13
作者 廖垠雪 《神州学人》 2015年第9期16-18,共3页
海归补充战时师资抗战初期,中国高等教育几欲崩塌。原本集中在北平、天津、南京、上海的许多大学毁于炮火或沦于敌手,学校一再搬迁,图书、科研设备残破不堪。最为紧迫的是,大学育人教学的中坚力量——教师数量一度锐减。据国民政府教育... 海归补充战时师资抗战初期,中国高等教育几欲崩塌。原本集中在北平、天津、南京、上海的许多大学毁于炮火或沦于敌手,学校一再搬迁,图书、科研设备残破不堪。最为紧迫的是,大学育人教学的中坚力量——教师数量一度锐减。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统计,抗战爆发后,全国大学教职员总数比战前减少27%。一些人甚至主张:大学在炮火的炽炼中,已变为抗战的累赘,需要加以廓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数量 抗战初期 国民政府教育部 千钧 科研设备 陈省身 堆垒素数论 纸墨 冯景兰 土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