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传统“与求“传统”——两岸戏曲创新与传承之比较
1
作者 朱光 《上海艺术家》 2016年第1期14-16,共3页
无论不"传统"还是"求传统",它们之间的目标要求应该是相同的,然而无论是"求传统"还是"唯创新",大陆都落在了台湾同胞同行的后面。
关键词 传统戏曲 戏曲创新 茅威涛 冯翊纲 上海昆剧团 京昆 楼台会 洪惟助 只缘身在此山中 西方戏剧
下载PDF
让观众在笑过之后有所思考——对话“相声瓦舍”创始人宋少卿
2
作者 张凌鸿 杨芜 《杭州(生活品质)》 2012年第5期62-65,共4页
记者:这次也是应了赖声川的《十三角关系》才有缘见面。这部话剧应该说触及了当下社会生活中人的情感问题最隐蔽的症结——我们还会爱么,我们应当怎样去爱。您怎么看?宋少卿:《十三角关系》外表看上去非常疯狂和爆笑,虽然只有四个人物,... 记者:这次也是应了赖声川的《十三角关系》才有缘见面。这部话剧应该说触及了当下社会生活中人的情感问题最隐蔽的症结——我们还会爱么,我们应当怎样去爱。您怎么看?宋少卿:《十三角关系》外表看上去非常疯狂和爆笑,虽然只有四个人物,却夹杂了两个女人之间、夫妻之间、先生与情妇之间、亲子之间等诸多线索,故而延伸发展出错综复杂的十三角关系。颠覆的台词和剧情设计,其实只想传达一个简单的道理:闹剧闹到难以收拾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对快乐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少卿 三角关系 赖声川 情感问题 冯翊纲 常宝华 台湾人 德云社 东厂 说唱艺术
下载PDF
从《茶馆》现象看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
3
作者 张羽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2007年第1期288-298,共11页
2004年7月,台北的戏剧舞台格外热闹,北京人艺的《茶馆》与大风音乐剧《荷珠新配》、莎妹剧团的实验剧《家庭深层钻探手册》,在敏督利台风肆虐之时,一同登场,票房尤以《茶馆》更为火暴。政界人士杜正胜、孙运璿,文化界人士白先勇、张系... 2004年7月,台北的戏剧舞台格外热闹,北京人艺的《茶馆》与大风音乐剧《荷珠新配》、莎妹剧团的实验剧《家庭深层钻探手册》,在敏督利台风肆虐之时,一同登场,票房尤以《茶馆》更为火暴。政界人士杜正胜、孙运璿,文化界人士白先勇、张系国、顾宝明、金士杰、李国修、蒋勋、黄永洪、王伟忠、孙越、徐若瑄等近两万名观众欣赏到了老舍的这一优秀剧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馆》 荷珠新配 金士杰 李国修 文化交流 张系国 赖声川 海峡两岸 徐若瑄 冯翊纲
原文传递
笑声中的历史
4
作者 宋秀云 李楠 路阳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2年第2期235-236,共2页
"东厂,是明朝的特务机构。东厂直接受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政府单位的管辖……这种被人监视、监视别人,被人迫害、迫害别人的事情啊,那真是层出不穷、星火相传啊!有的时候,在我们不经意当中,就遭受了温柔地、暴力地迫害了……"
关键词 东厂 冯翊纲 特务机构 历史教师 宋少卿 台湾政坛 德云社 中央戏剧学院 郭德纲 悲剧故事
原文传递
论相声剧的名与实 被引量:1
5
作者 何明燕 《新世纪剧坛》 2013年第2期9-12,共4页
"相声剧"之名最早见于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相声集》,书中收录了周嘉陵、郭海彬的作品《接小林》,并在剧目下明确地标识出该作品为"相声剧",[1]以示与文集中一般相声作品的区别。1981年,首卷《中国文艺年... "相声剧"之名最早见于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相声集》,书中收录了周嘉陵、郭海彬的作品《接小林》,并在剧目下明确地标识出该作品为"相声剧",[1]以示与文集中一般相声作品的区别。1981年,首卷《中国文艺年鉴》将"相声剧"列为词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声剧 中国文艺年鉴 冯翊纲 上海文艺出版社 现代话剧 舞台布景 李国修 赖声川 故事框架 李立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