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勒泰第四纪冰川期沉积物做为坝基的探讨
1
作者 茹永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1年第5期100-101,共2页
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的一次大冰川期,活动范围遍布全球世界各地,期间寒冷与温暖交替出现。新生代以来,第四系冰川在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前活动较为广泛,在中低山区、丘陵区都留有冰川活动的痕迹。冰川退去后,河谷内有冰川泥砾层的沉积... 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的一次大冰川期,活动范围遍布全球世界各地,期间寒冷与温暖交替出现。新生代以来,第四系冰川在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前活动较为广泛,在中低山区、丘陵区都留有冰川活动的痕迹。冰川退去后,河谷内有冰川泥砾层的沉积,厚度几米到十余米不等。在水利工程的勘察中,研究该层作为坝基的可能性。本文选取不同区域的四个工程实例,对冰川泥砾层的岩土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合理的工程地质建议。对不同项目采取具体分析的方法,对工程安全、造价有着较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冰川泥砾 物理力学参数
下载PDF
关于南国冰臼群成因的商榷之二 被引量:21
2
作者 韩同林 劳雄 郭克毅 《热带地理》 2001年第2期189-194,F003,共7页
南国冰臼群分布区大量冰川堆积、冰川条痕石及变形砾石的发现 ,再次有力地证明是“冰臼”不是“壶穴”的正确结论。由冰川漂砾经融冻作用形成的“石海” ,与化学风化作用产生的花岗岩“石蛋”地貌特征 ,有天渊之别 ,不应混为一谈 ;边滩... 南国冰臼群分布区大量冰川堆积、冰川条痕石及变形砾石的发现 ,再次有力地证明是“冰臼”不是“壶穴”的正确结论。由冰川漂砾经融冻作用形成的“石海” ,与化学风化作用产生的花岗岩“石蛋”地貌特征 ,有天渊之别 ,不应混为一谈 ;边滩是由河流冲积物组成 ,不能与基岩冰床相提并论 ;圆滚水钻与急流旋涡及风蚀作用 ,形成的动力学性质、方向和方式完全不同 ,不该阴错阳差 ;节理、构造只影响冰臼的形态和发育程度 ,不是控制冰臼的发育部位 ,不致于是非不辨。南国地区古冰川遗迹的大量发现 ,证明距今约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早期确实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古冰川运动 ,为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有无第四纪冰川问题 ,从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国 冰臼群 第四纪 冰川遗迹 冰川泥砾 冰川条痕石 变形 成因
下载PDF
青藏高原第四纪大陆冰盖与高原隆升——试论青藏高原第四纪大陆冰盖的地壳均衡过程 被引量:2
3
作者 韩同林 郑英龙 唐哲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07-120,共14页
青藏高原第四纪大陆冰盖属于统一的海洋性大陆冰川,冰盖面积达数百万平方公里,冰盖中心大约位于西藏中部,北纬32°—35°、东经81°—89°左右。冰盖大约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期,冰盖冰流厚约900—1700m以上,冰盖形成时的... 青藏高原第四纪大陆冰盖属于统一的海洋性大陆冰川,冰盖面积达数百万平方公里,冰盖中心大约位于西藏中部,北纬32°—35°、东经81°—89°左右。冰盖大约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期,冰盖冰流厚约900—1700m以上,冰盖形成时的古雪线的海拨高度约1300—1800m。由于大陆冰盖发育和消融,高原地壳的均衡过程十分明显,使高原当时的隆升速度明显减慢或加快。但对高原隆升的总幅度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冰盖 高原隆升 地壳均衡 冰流 古雪线 山岳冰川 早更新世 冰川 冰川遗迹 冰川泥砾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构造运动 被引量:12
4
作者 方鸿琪 《地质学报》 EI CAS 1959年第3期328-343,共16页
一、长江中下游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位于几个不同的构造单元交接的不稳定地带(图1)。长期以来。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长江中下游地区 断块活动 地壳运动 冰川泥砾 地盾 地台 地垒 活动性 地堑 断层槽 前震 地震 火成岩 岩浆岩 滨海平原 厚度
下载PDF
试论中国第四纪冰期 被引量:1
5
作者 景才瑞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3年第0期253-268,共16页
前言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现象与冰期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首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教授。远在一九二二年时,李四光教授即在我国大同盆地及太行山东发现冰川砾,并认为它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遗迹(1)。后来经过近20年的科学实践过程,一边调查... 前言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现象与冰期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首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教授。远在一九二二年时,李四光教授即在我国大同盆地及太行山东发现冰川砾,并认为它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遗迹(1)。后来经过近20年的科学实践过程,一边调查,一边思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冰期 冰川作用 李四光 冰川遗迹 大姑冰期 鄱阳冰期 冰川泥砾 中国西部 中国科学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