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冰期系列 被引量:29
1
作者 伍永秋 崔之久 +1 位作者 刘耕年 葛道凯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1-76,共6页
通过对昆仑山垭口地区冰碛和其它沉积物的物的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并在运用各种年代学手段测定沉积物绝对年代的基础上,建立了垭口地区第四纪以来的冰期系列.即望昆冰期、垭门冰期、玉珠峰冰期、晚冰期、新冰期和小冰期.本区迄今未... 通过对昆仑山垭口地区冰碛和其它沉积物的物的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并在运用各种年代学手段测定沉积物绝对年代的基础上,建立了垭口地区第四纪以来的冰期系列.即望昆冰期、垭门冰期、玉珠峰冰期、晚冰期、新冰期和小冰期.本区迄今未发现早更新世冰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 冰期系列 垭口地区 第四纪 地层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玛雅雪山晚第四纪冰川发育的气候和构造耦合 被引量:7
2
作者 刘蓓蓓 张威 +1 位作者 崔之久 刘亮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01-710,共10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玛雅雪山(海拔4 447 m)保存着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野外地貌调查与光释光测年方法相结合,确认玛雅雪山晚第四纪主要经历3次冰川作用:第Ⅰ组冰碛时代为新冰期;第Ⅱ组冰碛物年龄为(23.2±1.0)ka,其上覆泥石流年龄为(...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玛雅雪山(海拔4 447 m)保存着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野外地貌调查与光释光测年方法相结合,确认玛雅雪山晚第四纪主要经历3次冰川作用:第Ⅰ组冰碛时代为新冰期;第Ⅱ组冰碛物年龄为(23.2±1.0)ka,其上覆泥石流年龄为(2.9±0.3)^(2.3±0.1)ka,上层土壤年龄为(3.6±0.2)ka,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MIS 2)的末次冰盛期(LGM);第Ⅲ组冰碛年龄为(42.6±1.9)^(45.7±3.0)ka,属于末次冰期中冰阶,对应MIS 3中期.采用最新综合因子法计算玛雅雪山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为海拔4 605 m.依据冰川地貌形态,计算末次冰期平衡线为海拔3 800 m.通过庄浪河阶地的拔河高度及各级阶地的年代,以河流的下切速率代表玛雅雪山的抬升速率,计算得到末次冰期中期以来玛雅雪山抬升了50~60 m.利用玛雅雪山周边的达里加山和太白山冰川漂砾的10Be数据近似代表流域侵蚀速率,推算出玛雅雪山剥蚀速率大约为29 mm·ka-1,推断MIS 3以来流域的剥蚀量为1~2 m.综合末次冰期中期以来的构造抬升量和剥蚀量,恢复末次冰期中期时的流域高度为海拔4 200 m,平衡线高度为海拔3 750 m.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在MIS 3时,流域平均高度已经在平衡线之上,在流域平均高度到主峰之间冰川开始积累,发育冰川.结合其他环境指标综合推断,玛雅雪山晚第四纪冰川的发育是气候和构造耦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雅雪山 冰期系列 平衡线 气候和构造
下载PDF
他念他翁山中段第四纪冰川作用ESR定年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威 柴乐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81-1291,共11页
他念他翁山中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海拔4 200 m以上保存着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重建横断山脉冰川作用的演化历史,还能够为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提供重要依据.采用野外地貌调查与电子自旋共... 他念他翁山中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海拔4 200 m以上保存着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重建横断山脉冰川作用的演化历史,还能够为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提供重要依据.采用野外地貌调查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ESR)相结合的方法,查明他念他翁山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地貌特点,并初步对研究区的冰期系列进行划分.结果显示,他念他翁山中段古冰川类型主要为山麓冰川、山谷冰川和冰斗冰川.晚第四纪以来至少经历了4次冰川作用,分别为倒数第二次冰期(MIS 6),年代为(192±51)^(207±45)ka;末次冰期中期(MIS 3),年代为(55±8)^(54±9)ka;末次冰盛期(M IS 2),年代为(25±1)^(38±6)ka,以及全新世新冰期/小冰期(MIS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念他翁山 ESR测年 冰期系列 冰川地貌
下载PDF
中国低纬度地区中更新世以来冰川发育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威 李洋洋 刘蓓蓓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8-83,共6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台湾地区是国内外第四纪学者研究的热点地区,对研究冰川发育与构造和气候(气温和降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冰期系列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分布在中国低纬度地区的玉龙雪山、拱王山、点苍山、台湾山地的冰期系列,运... 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台湾地区是国内外第四纪学者研究的热点地区,对研究冰川发育与构造和气候(气温和降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冰期系列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分布在中国低纬度地区的玉龙雪山、拱王山、点苍山、台湾山地的冰期系列,运用多种手段确定的隆升速率论证构造对冰川发育尤其是对冰期系列的主导作用。使用Ohmura的公式P=645+296T+9T2计算玉龙雪山、拱王山、点苍山、台湾玉山的现代理论雪线分别为5 193m、5 000m、5 068m、3 953m,考虑构造抬升的末次冰期雪线降低值分别为1 220m、1 423m、1 630m、928m,末次冰期6-8月平均气温比现代的降低值分别为7.3℃、8.5℃、9.8℃、5.6℃,分析数据显示:台湾山地的气温条件不如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有利于冰川发育,但是台湾山地同样发育大规模的末次冰川作用,说明降水是控制台湾冰川发育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脉 冰期系列 隆升速率 构造 气候
下载PDF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晚第四纪冰川地貌演化过程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威 付延菁 +4 位作者 刘蓓蓓 刘亮 崔之久 师源凰 王斯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9-750,共12页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在第四纪期间发生过多次冰川进退,丰富的侵蚀与堆积地貌为区域地貌演化过程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该区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喀纳斯湖口以下主谷内古冰川地貌的实地考察...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在第四纪期间发生过多次冰川进退,丰富的侵蚀与堆积地貌为区域地貌演化过程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该区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喀纳斯湖口以下主谷内古冰川地貌的实地考察,测定不同地段多级U型谷底(台地)的海拔高度以及冰川漂砾的上限与分布位置,并对主谷内不同地段不同期次的冰碛物进行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研究发生在主谷内的古冰川作用系列、规模及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喀纳斯湖到驼颈湾地区的谷地中主要发生过4次冰川作用,时代分别对应中梁贛冰期(MIS12)、MIS8/10、倒数第二次冰期(MIS6)以及末次冰期。末次冰期冰川作用又可细分为3个阶段,分别对应MIS4、MIS3中期与MIS2;根据三级U型谷的分布特征推断,古冰川作用规模呈现渐次变小的规律,自冰川站至下游接近冰川末端,中梁贛冰期时冰川厚度达50~395 m,覆盖范围包括主谷及两侧的山梁和支谷,延伸的长度和宽度都最大,MIS8/10以及倒二冰期时的厚度分别在102~199 m和88~269 m之间,冰川末端到达驼颈湾附近;鸭泽湖附近坡地上保存完好的多级台地,说明发生在河谷内的古冰川活性大,流动性和连续性较强,具有温冰川的性质;喀纳斯主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与局部小气候和地形对冰川的发育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泰山 喀纳斯河谷 晚第四纪 冰期系列 地貌过程
原文传递
基于年代学约束的白马雪山晚第四纪冰川作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威 毕伟力 +3 位作者 刘蓓蓓 刘啸 张兵 李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9-37,共9页
白马雪山(5429m)地处横断山脉腹地,海拔3800m以上保存着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重建西南季风影响区的环境演变历史以及区域冰期-间冰期系列对比提供依据.本文采用野外地貌调查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ESR)相结合... 白马雪山(5429m)地处横断山脉腹地,海拔3800m以上保存着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重建西南季风影响区的环境演变历史以及区域冰期-间冰期系列对比提供依据.本文采用野外地貌调查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ESR)相结合的方法,查明白马雪山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地貌特点,并对研究区的冰期系列进行划分.结果显示,白马雪山晚第四纪以来至少发生5次冰川作用,分别为中梁赣冰期(475±62ka,MIS 12);倒数第二次冰期(MIS 6),年代分别为166±22ka、142±17ka、209±23ka、153±15ka、120±16ka和180±20ka;末次冰期早期(MIS 4),年代分别为57±6.8ka、67±8.7ka、81±11ka、77±11ka和64±7.7ka;末次盛冰期(19±2.5ka,LGM,MIS 2)以及全新世新冰期/小冰期(MIS 1).研究区的冰川作用与青藏高原的脉动式抬升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雪山 ESR测年 冰期系列 冰川地貌
原文传递
基于年代学证据的螺髻山第四纪冰川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威 刘亮 +1 位作者 柴乐 何代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1-292,共12页
螺髻山(4359m)地处横断山脉东侧中段,在主峰附近海拔2300m以上的清水沟、纸洛达沟、日德林谷地、种羊场等地,保存典型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对其深入研究,不仅可以重建螺髻山地区冰川作用的演化史,而且可以进一步探讨横断山脉第四纪... 螺髻山(4359m)地处横断山脉东侧中段,在主峰附近海拔2300m以上的清水沟、纸洛达沟、日德林谷地、种羊场等地,保存典型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对其深入研究,不仅可以重建螺髻山地区冰川作用的演化史,而且可以进一步探讨横断山脉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基本特征,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地貌学与年代学支撑。采用野外地貌调查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ESR)、光释光(OSL)测年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清水沟、纸洛达沟、日德林谷地、种羊场地区的冰川地貌进行重点考察,并对典型地段的冰川/冰水沉积物进行绝对年代测定,确定了研究区的冰期系列。结果表明,螺髻山至少经历了4次冰川作用,即昆仑冰期/中梁赣冰期(MIS16/12)、倒数第二次冰期(MIS6)、末次冰期早期(MIS4)和末次冰期晚期(MIS2),年代分别为542~585ka、191~234ka、72~81ka和13~31ka;自昆仑冰期/中梁赣冰期以来,冰川作用规模逐渐减小。受羌塘运动(昆黄运动)运动影响,螺髻山地区发生较大幅度地抬升,抬升高度达到300m左右,螺髻山主体海拔在中更新世时达到4000m左右,配合有利的气候条件,从而发育昆仑冰期/中梁赣冰期的冰川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髻山 ESR和OSL测年冰期系列 构造抬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