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晚第三纪中国西北干旱化的发展及其与北极冰盖形成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被引量:
111
1
作者
郭正堂
彭淑贞
+2 位作者
郝青振
陈习慧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56-567,共12页
对甘肃酉峰晚第三纪红土标准剖面的研究揭示出,该区红土下部(6.2MaB.P.前)是红化的土壤物质与其它物质一起经水流搬运(坡积作用为主)再堆积的产物;中部(6.2~3.4MaB.P.)未发现再搬运的痕迹,是风尘堆积经...
对甘肃酉峰晚第三纪红土标准剖面的研究揭示出,该区红土下部(6.2MaB.P.前)是红化的土壤物质与其它物质一起经水流搬运(坡积作用为主)再堆积的产物;中部(6.2~3.4MaB.P.)未发现再搬运的痕迹,是风尘堆积经风化和频繁地下水位波动作用所形成,不具明显的土壤发生学层次,其中的碳酸盐富积层不是成壤碳酸盐,而与地下水作用密切相关;上部(34~2.6MaB.P.)是典型的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由于中国西北和中亚干旱区的存在是黄河中游风尘堆积的前提条件,该区风尘物质的堆积起始于6.2MaB.P.前后标志着源区干旱化的加剧,并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对整个序列的分析表明,源区干旱化程度在6.2~5.4MaB.P.期间较高,此后降低,在3.4MaB.P.和2.6MaB.P.又两次显著增强。上述历史与北极冰盖的起源和演化历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若干重大转变与青藏高原隆升也有时代上的耦合性。本文认为,北极冰盖的形成演化和高原隆升都是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干旱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二者对西伯利亚高压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及高原对暖湿气流的阻挡可能是导致于旱化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三纪
中国
干旱化
北极
冰盖形成
高原隆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极冰盖形成对东西太平洋及边缘海古海洋学演化的影响
2
作者
郭建卿
成鑫荣
陈荣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4-346,共13页
上新世最重要的古气候事件就是北极冰盖的形成和扩张(3.2—2.5Ma)。根据北极冰盖的形成过程,文中将上新世—早更新世(4.5—1.6Ma)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ODP807A孔2个浮游有孔虫属种Globigeri-noidesruber和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
上新世最重要的古气候事件就是北极冰盖的形成和扩张(3.2—2.5Ma)。根据北极冰盖的形成过程,文中将上新世—早更新世(4.5—1.6Ma)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ODP807A孔2个浮游有孔虫属种Globigeri-noidesruber和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的δ18O(氧同位素)、δ13C(碳同位素)记录数据细分为3个阶段:形成前(4.5—3.2Ma)、形成中(3.2—2.5Ma)和形成后(2.5—1.6Ma)。研究结果表明,北极冰盖形成以来,G.ruber和P.obliquiloculata的δ18O值均呈增大趋势;北极冰盖形成中,G.ruber的δ18O值基本不变,P.obliquiloculata的δ18O值略增大,反映出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水受北极冰盖形成的影响更甚;Δδ18O(P-G)(G.ruber和P.obliquiloculata的δ18O的差值)反映出温跃层无明显变化,受北极冰盖形成影响微弱。根据用Ma/Ca值得到的ODP806站SST值(Waraetal.,2005)以及用U3K7'得到的东太平洋ODP847站SST值数据(HerbertandLaura,2010),对北极冰盖形成以来东西太平洋古海洋学演化进行比较发现:冰盖形成以来东西赤道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均有所下降,且东太平洋降温幅度更大;对比同时期的西太平洋ODP807A孔Δδ18O(P-G)与东太平洋ODP847站Δδ18O(T-S)的变化趋势,发现东太平洋温跃层变浅,表明受北极冰盖形成和扩张的影响,东西太平洋温跃层深度梯度增大。对比ODP807A孔与南海南部1143站、南海北部1148站G.ruber的δ18O和δ13C记录,揭示西太平洋边缘海如南海北部和南部受北极冰盖形成的影响有所不同,北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和生产力水平受冰盖形成的影响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氧同位素值
碳同位素值
北极
冰盖形成
温跃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北部近6Ma以来的氧同位素地层与事件
被引量:
24
3
作者
翦知湣
成鑫荣
+2 位作者
赵泉鸿
王吉良
汪品先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16-822,共7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148站位1000余个浮游和底栖有孔虫样品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 首次在南海将氧同位素地层学应用到距今约3 Ma前, 并揭示了南海北部近6 Ma以来的古海洋学变化. 底栖有孔虫(18O表明南海深层水在约3.1 Ma之前受温...
通过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148站位1000余个浮游和底栖有孔虫样品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 首次在南海将氧同位素地层学应用到距今约3 Ma前, 并揭示了南海北部近6 Ma以来的古海洋学变化. 底栖有孔虫(18O表明南海深层水在约3.1 Ma之前受温暖的太平洋中层水影响较强, 在约3.1~2.5 Ma之间显著降温, 指示了北半球冰盖的形成. 而浮游有孔虫(18O反映的早、中上新世表层水的几次降温可能与南极冰盖波动有关, 只有在约2.2~0.9 Ma之间不可逆转的阶梯状降温才可能是对北半球冰盖形成与增长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地层
上新世-更新世
北半球
冰盖形成
中更新世革命
南海
古海洋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晚第三纪中国西北干旱化的发展及其与北极冰盖形成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被引量:
111
1
作者
郭正堂
彭淑贞
郝青振
陈习慧
刘东生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56-567,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725206
国家重点基础科研规划青藏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文摘
对甘肃酉峰晚第三纪红土标准剖面的研究揭示出,该区红土下部(6.2MaB.P.前)是红化的土壤物质与其它物质一起经水流搬运(坡积作用为主)再堆积的产物;中部(6.2~3.4MaB.P.)未发现再搬运的痕迹,是风尘堆积经风化和频繁地下水位波动作用所形成,不具明显的土壤发生学层次,其中的碳酸盐富积层不是成壤碳酸盐,而与地下水作用密切相关;上部(34~2.6MaB.P.)是典型的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由于中国西北和中亚干旱区的存在是黄河中游风尘堆积的前提条件,该区风尘物质的堆积起始于6.2MaB.P.前后标志着源区干旱化的加剧,并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对整个序列的分析表明,源区干旱化程度在6.2~5.4MaB.P.期间较高,此后降低,在3.4MaB.P.和2.6MaB.P.又两次显著增强。上述历史与北极冰盖的起源和演化历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若干重大转变与青藏高原隆升也有时代上的耦合性。本文认为,北极冰盖的形成演化和高原隆升都是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干旱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二者对西伯利亚高压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及高原对暖湿气流的阻挡可能是导致于旱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晚第三纪
中国
干旱化
北极
冰盖形成
高原隆升
Keywords
Tertiary
aridification
monsoon
Qinghai-Xizang Plateau red-eartj
分类号
P343.61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P542.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极冰盖形成对东西太平洋及边缘海古海洋学演化的影响
2
作者
郭建卿
成鑫荣
陈荣华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出处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4-346,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331002)资助
文摘
上新世最重要的古气候事件就是北极冰盖的形成和扩张(3.2—2.5Ma)。根据北极冰盖的形成过程,文中将上新世—早更新世(4.5—1.6Ma)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ODP807A孔2个浮游有孔虫属种Globigeri-noidesruber和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的δ18O(氧同位素)、δ13C(碳同位素)记录数据细分为3个阶段:形成前(4.5—3.2Ma)、形成中(3.2—2.5Ma)和形成后(2.5—1.6Ma)。研究结果表明,北极冰盖形成以来,G.ruber和P.obliquiloculata的δ18O值均呈增大趋势;北极冰盖形成中,G.ruber的δ18O值基本不变,P.obliquiloculata的δ18O值略增大,反映出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水受北极冰盖形成的影响更甚;Δδ18O(P-G)(G.ruber和P.obliquiloculata的δ18O的差值)反映出温跃层无明显变化,受北极冰盖形成影响微弱。根据用Ma/Ca值得到的ODP806站SST值(Waraetal.,2005)以及用U3K7'得到的东太平洋ODP847站SST值数据(HerbertandLaura,2010),对北极冰盖形成以来东西太平洋古海洋学演化进行比较发现:冰盖形成以来东西赤道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均有所下降,且东太平洋降温幅度更大;对比同时期的西太平洋ODP807A孔Δδ18O(P-G)与东太平洋ODP847站Δδ18O(T-S)的变化趋势,发现东太平洋温跃层变浅,表明受北极冰盖形成和扩张的影响,东西太平洋温跃层深度梯度增大。对比ODP807A孔与南海南部1143站、南海北部1148站G.ruber的δ18O和δ13C记录,揭示西太平洋边缘海如南海北部和南部受北极冰盖形成的影响有所不同,北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和生产力水平受冰盖形成的影响更加明显。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氧同位素值
碳同位素值
北极
冰盖形成
温跃层
Keywords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oxygen isotope value
carbon isotope value
Arctic Icecap formation
thermocline depth
分类号
P736.4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北部近6Ma以来的氧同位素地层与事件
被引量:
24
3
作者
翦知湣
成鑫荣
赵泉鸿
王吉良
汪品先
机构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16-822,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 4999956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 G2000078502)资助
文摘
通过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148站位1000余个浮游和底栖有孔虫样品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 首次在南海将氧同位素地层学应用到距今约3 Ma前, 并揭示了南海北部近6 Ma以来的古海洋学变化. 底栖有孔虫(18O表明南海深层水在约3.1 Ma之前受温暖的太平洋中层水影响较强, 在约3.1~2.5 Ma之间显著降温, 指示了北半球冰盖的形成. 而浮游有孔虫(18O反映的早、中上新世表层水的几次降温可能与南极冰盖波动有关, 只有在约2.2~0.9 Ma之间不可逆转的阶梯状降温才可能是对北半球冰盖形成与增长的响应.
关键词
氧同位素地层
上新世-更新世
北半球
冰盖形成
中更新世革命
南海
古海洋学
分类号
P539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晚第三纪中国西北干旱化的发展及其与北极冰盖形成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郭正堂
彭淑贞
郝青振
陈习慧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
1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北极冰盖形成对东西太平洋及边缘海古海洋学演化的影响
郭建卿
成鑫荣
陈荣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南海北部近6Ma以来的氧同位素地层与事件
翦知湣
成鑫荣
赵泉鸿
王吉良
汪品先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
2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