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极冰穹A的天文台址测量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商朝晖 胡义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越来越多的观测证据表明,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在光学、红外和太赫兹等波段都有着地面最佳的天文观测条件。它具有优异的自由大气视宁度,极低的可沉降水汽含量,非常暗的夜天光背景,以及连续数月的极夜可观测时间等。通过对最近17年的... 越来越多的观测证据表明,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在光学、红外和太赫兹等波段都有着地面最佳的天文观测条件。它具有优异的自由大气视宁度,极低的可沉降水汽含量,非常暗的夜天光背景,以及连续数月的极夜可观测时间等。通过对最近17年的工作总结,着重介绍冰穹A全面的台址测量工作,并展示测量结果以及最新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 选址 光学 红外 冰穹a
下载PDF
冰穹A冰川学研究进展及深冰芯计划展望 被引量:10
2
作者 唐学远 孙波 +2 位作者 李院生 崔祥斌 李鑫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6,共10页
目前,在东南极冰盖分冰岭中心的冰穹A(Dome Argus,又称Dome A)开展冰川学及深冰芯研究已成为深入探讨南极冰盖演化和找寻地球最古老冰芯气候记录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在冰穹A已获得的冰川学各项研究的进展,并结合国际冰芯科学研究计划(Int... 目前,在东南极冰盖分冰岭中心的冰穹A(Dome Argus,又称Dome A)开展冰川学及深冰芯研究已成为深入探讨南极冰盖演化和找寻地球最古老冰芯气候记录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在冰穹A已获得的冰川学各项研究的进展,并结合国际冰芯科学研究计划(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s in Ice Core Sciences,IPICS)中有关寻找最古老冰芯的相关资料,对冰穹A的气象要素、地貌、冰厚、冰下地形、冰体流速、冰盖内部结构等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讨论冰穹A冰川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其对今后深冰芯钻探计划的潜在影响,以及冰穹A深冰芯钻探需考虑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冰盖 冰穹a 冰川学 深冰芯
下载PDF
应用肺功能指标对南极冰穹A预选队员进行低氧易感筛查 被引量:6
3
作者 黄付敏 郭郑旻 +3 位作者 邱波 祖淑玉 朱广瑾 徐成丽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0-403,共4页
目的观察中国南极冰穹A考察预选队员肺功能随海拔增高的变化,分析其变化与急性高原反应之间的相关性,为选拔合格的考察队员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cope Rotary便携式肺功能仪和焦虑(SAS)、抑郁(SDS)自评量表跟踪检测35名预选队员的肺功能... 目的观察中国南极冰穹A考察预选队员肺功能随海拔增高的变化,分析其变化与急性高原反应之间的相关性,为选拔合格的考察队员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cope Rotary便携式肺功能仪和焦虑(SAS)、抑郁(SDS)自评量表跟踪检测35名预选队员的肺功能和焦虑、抑郁得分,用急性高原反应(AMS)症状分度和评分问卷把队员分成有和无高原反应(AMS和Non-AMS)组。结果 (1)潮气量(VT)和呼吸频率(BF)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P<0.05),肺活量(VC)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P<0.01);每分通气量(MV)、最大通气量(MVV)和一秒率(FEV1/FVC)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用力呼气一秒量(FEV1)和用力呼气肺活量(FVC)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P<0.05);最高呼气流速(PEF)、25%呼气流速(FEF25%)、50%呼气流速(FEF50%)和中段呼气流速(MMEF75/25%)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P<0.05)。(2)在平原,AMS组VC、ERV、FVC、FEV1、FEF25%、FEF50%和MMEF75/25%比Non-AMS组低(P<0.05)。(3)AMS与SAS正相关(P<0.01),而与VC、FVC、FEV1、PEF、FEF25%、FEF50%、FEF75%和MMEF75/25%负相关(P<0.05)。结论平原地区肺功能好的队员高原反应发生的可能性较小,推测平原地区肺功能的测定对筛查南极考察队员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穹a 急性高原反应 肺功能
下载PDF
南极冰穹A低氧复合寒冷环境对考察队员儿茶酚胺含量和心肌酶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熊艳蕾 彭毛加措 +2 位作者 陈楠 宋敏涛 徐成丽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11-316,共6页
南极冰穹A地区气候条件极为恶劣,通过探讨冰穹A低氧复合寒冷环境对考察队员儿茶酚胺激素和心肌酶水平的影响,为冰穹A考察队员医学防治提供依据。分别在上海出发、冰穹A考察和返回上海时,采集第29次中国南极考察昆仑站冰盖队25名男队员... 南极冰穹A地区气候条件极为恶劣,通过探讨冰穹A低氧复合寒冷环境对考察队员儿茶酚胺激素和心肌酶水平的影响,为冰穹A考察队员医学防治提供依据。分别在上海出发、冰穹A考察和返回上海时,采集第29次中国南极考察昆仑站冰盖队25名男队员外周静脉血样,检测血中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 CRP)、肌酸激酶MB(CK-MB)和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队员E和CK-MB水平在冰穹A虽增高但与出发时没有显著性差异,E水平在返回上海后显著降低(P<0.01);DA水平在冰穹A和返回上海后均显著增高(P<0.05)。与出发(P<0.01)和冰穹A(P<0.01)数据相比,CK-MB水平在返回上海后均显著降低。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在冰穹A和返回上海后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0.04 ng·m L-1),hs CRP和NE水平也没有显著性改变。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CK-MB水平与E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285*,P<0.05)。结果表明,在冰穹A低氧复合高寒环境下冰盖队员心肌出现了适应性代偿,返回上海后没有出现病理性损伤,心肌酶水平变化与儿茶酚胺类激素水平存在相关性,今后仍需积累多次昆仑站考察队的数据资料,深入探讨潜在的调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冰穹a 低氧 儿茶酚胺 心肌酶
下载PDF
2007/2008年度中国南极冰穹A考察新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孙波 崔祥斌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71-378,共8页
冰穹A(DomeA)是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蕴藏的科学资源受到国际科学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成为国际南极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前沿区域。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CHINARE24,2007/2008年度)继续开展DomeA地区考察活动,具体执行内陆... 冰穹A(DomeA)是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蕴藏的科学资源受到国际科学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成为国际南极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前沿区域。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CHINARE24,2007/2008年度)继续开展DomeA地区考察活动,具体执行内陆建站选址任务和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PANDA计划。本次内陆冰盖队在到达DomeA后,在DomeA核心区域以及中山站—DomeA断面上开展了多学科系统性的科考工作,取得了以"南极DomeA科学考察"、"内陆建站选址"和"中国南极内陆考察支撑能力建设"为代表的新进展,提升了我国南极内陆考察的支撑保障能力和科学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国际极地年 冰盖考察 冰穹a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冰穹A断面表层雪不溶微粒单颗粒形貌特征及矿物组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王滨 侯书贵 +2 位作者 庞洪喜 周丽娅 周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03-1108,1080,共6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能谱仪联用系统(SEM-EDX)研究了南极中山站-冰穹A断面表层雪中不溶微粒的特征(如形态、化学组成和成因等)。结果显示,该断面表层雪不溶微粒中不规则形貌的单颗粒占绝对优势,其矿物组成以"富Si类"颗...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能谱仪联用系统(SEM-EDX)研究了南极中山站-冰穹A断面表层雪中不溶微粒的特征(如形态、化学组成和成因等)。结果显示,该断面表层雪不溶微粒中不规则形貌的单颗粒占绝对优势,其矿物组成以"富Si类"颗粒为主。不易风化的"富Si类"颗粒含量在高海拔地区较高,而在低海拔地区则较低。不溶微粒单颗粒矿物组成的这种分布特征主要与东南极不同海拔地区大气环流的差异有关。在东南极洲冰盖海拔2000m以上是大尺度经向环流作用地区,不溶微粒来源于远源输运。海拔2000m以下是中尺度高纬海洋和冰盖边缘强气旋作用地区,不溶微粒来源于南极洲边缘沿海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穹a 微粒 单颗粒 矿物组成 颗粒来源
下载PDF
南极冰穹A低氧高寒环境对考察队员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郭郑旻 毛一雷 +3 位作者 黄付敏 次旦罗布 祖淑玉 徐成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1959-1959,共1页
关键词 心血管功能 冰穹 低氧
下载PDF
我科学家在南极“冰穹A点”完成设备安装调试
8
《地理教学》 2008年第5期46-46,共1页
据国家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证实,两名研究人员周旭和朱镇熹,随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攀上南极大陆之巅“冰穹A点”,这是我国天文工作者首次登临“人类不可接近之极”。他们在该点安装并调试了我国首架光学望远镜阵列(CSTAR),并建... 据国家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证实,两名研究人员周旭和朱镇熹,随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攀上南极大陆之巅“冰穹A点”,这是我国天文工作者首次登临“人类不可接近之极”。他们在该点安装并调试了我国首架光学望远镜阵列(CSTAR),并建立起一座天文自动观测站(PLATO)。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由中国南极天文中心领导,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专家共同参与。目前,两人已随队安全撤离冰穹A,望远镜已可与卫星和地面配合,实现自主工作。在接下来的近百天内,南极将出现极夜现象,长时间夜幕笼罩正是光学观测和图像拍摄所必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大陆 安装调试 冰穹a 紫金山天文台 科学家 光学望远镜 设备 国际合作项目
下载PDF
南极科考队在冰穹A展开考察
9
作者 黄永明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8-8,共1页
1月12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登上了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98m的冰穹A。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登顶”。2007年12月11日,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达南极,中国第24次南极科... 1月12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登上了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98m的冰穹A。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登顶”。2007年12月11日,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达南极,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到达中山站,考察队员于12月22日开始向冰穹A进发,经过21天终于抵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盖 冰穹 中国历史 科学考察船 内陆冰盖 人类历史 考察队员 中山站
下载PDF
我国将在南极冰穹A建立天文台
10
《中国科技产业》 2009年第10期94-94,共1页
随着第三批天文学家奔赴南极进行各项准备工作,我国在南极冰穹A建立天文台的目标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近日乘坐"雪龙号"启程。与前两次一样,科考队中出现了天文学家的身影。
关键词 南极考察队 天文台 冰穹 天文学家
下载PDF
以“将在南极冰穹A建立天文台”为背景的试题
11
作者 郭玉庆 《地理教学》 2010年第3期45-46,共2页
一、背景材料 记者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南极天文中心了解到,随着第三批天文学家奔赴南极进行各项准备工作,我国在南极冰穹A建立天文台的目标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关键词 紫金山天文台 南极 冰穹 试题 背景材料 天文学家 中科院
下载PDF
南极内陆最高点首次架设天文望远镜我国光学望远镜阵CSTAR落户冰穹A
12
《云光技术》 2008年第1期46-46,共1页
1月12日,中国南极科考内陆冰盖考察队到达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南极内陆最高点冰穹A,并在冰穹A开展了天文台址综合考察,安装了我国首架小型光学望远镜阵CSTAR进行天文观测。它标志着人类在南极冰盖之巅探索宇宙奥秘的新里程碑。
关键词 光学望远镜 南极冰盖 内陆冰盖 天文望远镜 冰穹 架设 综合考察 天文台址
下载PDF
我国南极科考队挺进冰穹A
13
《海洋世界》 2008年第1期4-4,共1页
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17名内陆冰盖考察队员2007年12月22日正式启程,向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区域挺进。这是我国科考队员继2005年1月18日成功实现人类首次从地面抵达冰亨A之后,再一次奔赴南极“冰盖之巅”。
关键词 南极 冰穹 内陆冰盖 考察队员
下载PDF
我国绘制出首张南极冰穹A地区1:5万冰面地形图
14
《中国科技奖励》 2008年第9期79-80,共2页
记者10月20日从国家测绘局了解到,测绘部门已完成了中国首张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DomeA)地区1:5万冰面地形图的绘制工作,并已全面应用在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的选址规划和环境评估中,成为中国在南极最高点建立... 记者10月20日从国家测绘局了解到,测绘部门已完成了中国首张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DomeA)地区1:5万冰面地形图的绘制工作,并已全面应用在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的选址规划和环境评估中,成为中国在南极最高点建立第三个科考站的重要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盖 地形图 冰面 冰穹 国家测绘局 绘制工作 测绘部门 环境评估
下载PDF
南极内陆最高点首次架设天文望远镜 我国光学望远镜阵CSTAR落户冰穹A
15
《光学仪器》 2008年第1期10-10,共1页
关键词 光学望远镜 南极冰盖 内陆冰盖 天文望远镜 冰穹 架设 综合考察 天文台址
下载PDF
登顶冰穹A
16
作者 徐小龙 《海洋世界》 2008年第8期78-80,共3页
北京时间2008年1月10日凌晨,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内陆队已行进至距中山站1172千米处,离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Dome—A只剩115千米,此处海拔3910米,已经进入南极内陆Dome-A核心区域。此时,考察队员以及车辆已经出现了高原反映。
关键词 南极考察队 冰穹 内陆冰盖 Dome-A 北京时间 考察队员 中山站 高原
下载PDF
中国拟在南极冰穹A装置首个自动远程遥控望远镜
17
《创新科技》 2010年第3期31-31,共1页
3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下简称“南京天光所”)宫雪非博士向记者透露:南极冰穹A成为全球最佳的天文台址,中国已在该地建立自动天文台观测站,并拟在观测站安装首个全自动远程控制、具跟踪指向功能的... 3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下简称“南京天光所”)宫雪非博士向记者透露:南极冰穹A成为全球最佳的天文台址,中国已在该地建立自动天文台观测站,并拟在观测站安装首个全自动远程控制、具跟踪指向功能的南极施密特(AST)望远镜,用来观测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望远镜 远程遥控 南极 冰穹 装置 天文台址 国家天文台
下载PDF
目标:冰穹A!——中国科考队胜利登上南极冰穹核心区纪实
18
《中国青年科技》 2005年第4期16-21,共6页
2005年1月9日。南极中山站时间20点30分。北京时间22时15分。11位科考队员和1名队医组成的南极冰盖考察队。克服了重重困难。长途跋涉1400多公里。胜利登上了冰穹A4083米的北高点。所在位置为南纬80°22′51″、东经77°27′23... 2005年1月9日。南极中山站时间20点30分。北京时间22时15分。11位科考队员和1名队医组成的南极冰盖考察队。克服了重重困难。长途跋涉1400多公里。胜利登上了冰穹A4083米的北高点。所在位置为南纬80°22′51″、东经77°27′23″。从而标志着人类首次抵达南极冰盖冰穹A核心区域。这是地球不可接近之极,这是人类从未到过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在中国踏足南极的第21个年头,五星红旗在这里飘扬起来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区 冰穹 科学考察 中国 胜利 极地 纪实 南极冰盖 2005年 南极中山站 北京时间 五星红旗 高点 人类 地球
下载PDF
南极冰穹A地区考察的医疗保健体会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顺云 《高原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56-57,共2页
目的:观察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高原环境下心肺功能相关指标变化和AMS,为南极昆仑站考察的医疗保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测考察队员在南极内陆高原地区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和AMS,根据Lake Louise Consensus(LLSS)急性高原病症状... 目的:观察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高原环境下心肺功能相关指标变化和AMS,为南极昆仑站考察的医疗保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测考察队员在南极内陆高原地区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和AMS,根据Lake Louise Consensus(LLSS)急性高原病症状评分和判定方法,判定AMS。结果: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Lake Louise Consensus(LLSS)急性高原病症状评分分值增大和人数增加,且发生冻伤、紫外线灼伤、咳嗽、腹痛及腹泻等与高原相关的问题。结论:南极冰穹A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酷寒、缺氧是考察队员们面临的最大问题,防治AMS是队医主要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冰穹a AMS 保健
原文传递
中山站至A冰穹考察及沿线GPS复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清华 鄂栋臣 陈春明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0-204,231,共6页
南极中山站至A冰穹 (Dome_A)考察沿线布设有GPS高精度定位点 ,通过用高精度GPS静态定位处理软件GAMIT/GLOBK对三期观测数据的处理可知 ,考察沿线的GPS点以 8~ 2 5m/a的速度向西北方向 (冰盖边缘方向 )流动 ,越接近冰盖边缘 ,运动速度越... 南极中山站至A冰穹 (Dome_A)考察沿线布设有GPS高精度定位点 ,通过用高精度GPS静态定位处理软件GAMIT/GLOBK对三期观测数据的处理可知 ,考察沿线的GPS点以 8~ 2 5m/a的速度向西北方向 (冰盖边缘方向 )流动 ,越接近冰盖边缘 ,运动速度越快 ,最快达到 10 0m/a ;而且 ,冰川整体上以 1~ 5m/a2 的加速度流动。同时 ,由于冰盖的流动 ,引起了垂直方向 0 .2~ 1m/a的沉降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内陆冰盖 A冰穹 GPS 冰川运动 中山站 数据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