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极威德尔海冰间湖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高郭平 董兆乾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针对南极威德尔海冰间湖的特点及影响 ,本文介绍了有关威德尔海冰间湖形成研究的进展情况 ,并对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结果说明 :动力因素、热力因素和热动力因素都只是威德尔海冰间湖形成和维持的某一方面的控制... 针对南极威德尔海冰间湖的特点及影响 ,本文介绍了有关威德尔海冰间湖形成研究的进展情况 ,并对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结果说明 :动力因素、热力因素和热动力因素都只是威德尔海冰间湖形成和维持的某一方面的控制和影响因子。对威德尔海冰间湖更深入的研究 ,应该充分考虑较大尺度的海洋 -海冰 -大气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间湖 形成机制 大气低层风作用 海洋热动力过程 南极威德尔海
下载PDF
2011年初冬南极普里兹湾冰间湖区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高郭平 闫敏斐 +2 位作者 徐智昕 程灵巧 张春玲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19-227,共9页
利用5头活动于南极普里兹湾的象海豹携带的CTD观测获得的2011年3—6月埃默里冰架前缘冰间湖区域海水温盐剖面数据,研究了该海域上层水体结构在初冬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可将该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海水温度从层化到均匀,3月... 利用5头活动于南极普里兹湾的象海豹携带的CTD观测获得的2011年3—6月埃默里冰架前缘冰间湖区域海水温盐剖面数据,研究了该海域上层水体结构在初冬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可将该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海水温度从层化到均匀,3月下旬次表层仍维持暖水特征,随着表层海水冷却作用,次表层暖水逐渐消失,上下水体温度趋于均匀并接近冰点,温度剖面从"逆温型"演变到"均匀型";第二阶段海水盐度从层化到上下均匀,也就是从"均匀型"演变到"渐变型",海水结冰析盐过程使上层海水盐度增加,增强垂直对流混合,上下层盐度达到均匀;第三阶段冷却结冰持续,海水盐度继续增大,形成盐度随深度减小、温度随深度增大的"渐变型"结构。根据温盐剖面数据计算三个阶段的海-气之间的热通量分别是-90.93、-82.20和-43.44 W·m-2。考虑海水盐分的增加主要源于海冰形成,由此推算三个阶段内平均的海冰形成速率分别是5.4、4.9和2.5 cm·d-1。在南极初冬时期,随着海水上层低温高盐化演变持续,海水向大气释放的热通量逐渐减少,海冰形成速率也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冰间湖 象海豹 CTD标志 水体结构演变 海冰形成速率
下载PDF
南极麦肯齐湾冰间湖的时空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程瑶瑶 史久新 郑少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9,共9页
利用2003—2009年AMSR-E日平均海冰密集度数据,对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前缘中西部的麦肯齐湾冰间湖进行了分析。针对冰架前缘冰间湖的特点,本文在阈值法和连通域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生长点法作为识别此类冰间湖的方法。研究发现,该冰间... 利用2003—2009年AMSR-E日平均海冰密集度数据,对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前缘中西部的麦肯齐湾冰间湖进行了分析。针对冰架前缘冰间湖的特点,本文在阈值法和连通域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生长点法作为识别此类冰间湖的方法。研究发现,该冰间湖的开始时间为每年的3月中下旬,结束时间为每年的10月末到11月初,平均出现天数为226d。冰间湖的面积每天都发生变化,表现出天气尺度的变化特征。全年累计的冰间湖面积平均为(8.33±1.55)×105 km2。冰间湖最大面积为1.69×104 km2,出现在2004年。结合NCEP再分析数据中的日平均风速资料的分析发现,在6~8月,冰间湖的天气尺度变化主要是受风场的影响,冰间湖面积与离岸风速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间湖 海冰密集度 风场 麦肯齐湾 南极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夏季冰间湖沉降通量 被引量:1
4
作者 韩正兵 孙维萍 +6 位作者 范高晶 扈传昱 潘建明 赵军 张海峰 李栋 张海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23-1934,共12页
为研究南大洋的生物泵,利用2009~2010年和2014~2015年中国第26、31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于普里兹湾冰间湖布放的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获取了夏季沉降颗粒物通量并分析了其组成成分.结果表明:2009~2010年和2014~2015年南极夏季普里兹... 为研究南大洋的生物泵,利用2009~2010年和2014~2015年中国第26、31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于普里兹湾冰间湖布放的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获取了夏季沉降颗粒物通量并分析了其组成成分.结果表明:2009~2010年和2014~2015年南极夏季普里兹湾颗粒有机碳平均通量分别为4088.13,508.99μmol/(m^2·d),生物硅则分别为7358.91,2034.63μmol/(m^2·d),其中生物蛋白石占夏季颗粒物通量均超过70%,表明硅藻是普里兹湾夏季的优势种和沉降通量的主要贡献者.2014~2015年有机碳沉降通量仅为2009~2010年12.5%,主要是由于缺少压舱物无法使上层有机质发生快速沉降,造成异养微生物对上层水柱中有机质降解程度更高,进一步影响有机碳的沉降效率.与非硅藻优势种的海域相比,夏季普里兹湾具有非常高的沉降通量和沉降效率,利用Martin曲线估算夏季普里兹湾的100m深度沉降通量平均为净初级生产力的8.67%,主要归因于硅藻的高沉降效率.为了预测南极海域生物泵的变化,需要重点关注南大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组成与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通量 冰间湖 普里兹湾 生物泵
下载PDF
白令海冰间湖的数值模拟及影响模拟准确度的关键因素 被引量:3
5
作者 付红丽 赵进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8-547,共10页
冬季在北白令海陆架区域频繁地出现潜热冰间湖,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北极盐跃层贡献很大。将CICE海冰模式应用到该区域,采用高分辨率(6.37 km)网格,模拟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的海冰变化过程,模拟的海冰总面积和海冰密集度与AMSR-E/Aqua... 冬季在北白令海陆架区域频繁地出现潜热冰间湖,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北极盐跃层贡献很大。将CICE海冰模式应用到该区域,采用高分辨率(6.37 km)网格,模拟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的海冰变化过程,模拟的海冰总面积和海冰密集度与AMSR-E/Aqua卫星遥感结果吻合很好,其中两者日平均海冰总面积在模拟期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7。模拟结果表明,东北风将海冰向南输运在东西走向的海岸南部形成冰间湖,反映了潜热冰间湖形成和演化的动力过程。对卫星观测数据,将海冰密集度<75%作为冰间湖的判据;而对数值模拟结果,确定海冰密集度<70%为冰间湖的判据。据此讨论白令海4个区域的冰间湖形成过程,与卫星数据进行比较,大部分冰间湖得到很好的模拟。深入讨论了影响冰间湖模拟准确度的主要因素,认为选用恰当的阈值、提高气象强迫场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有助于提高模拟效果。对部分海域的冰间湖模拟效果不佳,需要发展冰海耦合模式才能最终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 CICE模式 冰间湖 海冰 卫星遥感
下载PDF
楚科奇海阿拉斯加沿岸冰间湖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梁敏仪 史久新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79-391,共13页
利用2003—2011年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arth Observing System)日平均海冰密集度数据,对楚科奇海阿拉斯加沿岸冰间湖进行了分析。针对冰间湖的特点,在阈值法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冰间湖出现的频率,限定冰间湖... 利用2003—2011年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arth Observing System)日平均海冰密集度数据,对楚科奇海阿拉斯加沿岸冰间湖进行了分析。针对冰间湖的特点,在阈值法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冰间湖出现的频率,限定冰间湖的最大范围,区分各个冰间湖。通过计算阿拉斯加沿岸冰间湖的面积,结合NCEP-DOE(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Department of Energy)再分析风场数据和白令海峡潜标观测的温盐和海流数据,初步探讨冰间湖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了排除海冰外缘区对判断冰间湖的影响,研究仅限于白令海峡完全冰封的1—4月,可得到以下结论:阿拉斯加西北沿岸海域每年冬季都会出现5个冰间湖,多数时间为紧靠大陆边缘的沿岸冰间湖,巴罗角附近海岸在3月和4月会出现位于沿岸固定冰之外的裂缝冰间湖。冰间湖面积每天都发生变化,表现出天气尺度的变化特征,经历长达数日的发展和消失的过程,与风场的转换有密切关系。离岸风有利于沿岸冰间湖的扩展,但是该海域1—4月的盛行风为东北风和北风,对于多数冰间湖而言为沿岸风,不利于冰间湖的形成,因而冰间湖有时消失长达数十日。在偏北风的影响下,太平洋入流对北部冰间湖几无作用,而对南部冰间湖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间湖 海冰密集度 楚科奇海 阿拉斯加 北极
下载PDF
基于AMSR-E遥感数据的北极冰间湖面积变化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谢小磊 魏永亮 张瑜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9-190,共12页
利用4种遥感数据: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arth Observing System)36GHz与89GHz亮温数据反演的海冰厚度以及相应波段的海冰密集度数据,结合海冰密集度和厚度两种方法提取北极冰间湖面积,分析东西伯利亚沿岸和... 利用4种遥感数据: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arth Observing System)36GHz与89GHz亮温数据反演的海冰厚度以及相应波段的海冰密集度数据,结合海冰密集度和厚度两种方法提取北极冰间湖面积,分析东西伯利亚沿岸和阿拉斯加沿岸在2003—2011年期间1—4月冰间湖面积变化,并比较不同数据和算法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1—4月份冰间湖面积变化形态相似,但数值不同,从长期看,基于AMSR-E 89 GHz亮温数据反演的海冰厚度数据计算的冰间湖面积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为273.33 km^2·mon^(-1),而AMSR-E 89 GHz和36 GHz波段的海冰密集度及基于AMSR-E 36 GHz亮温数据反演的海冰厚度数据计算的结果呈下降趋势,分别为-68.91km^2·mon^(-1)、-42.74 km^2·mon^(-1)和-41.91 km^2·mon^(-1);(2)数据分辨率高能够更精细分辨冰间湖,得到的面积大,反之则小;(3)由于基于海冰密集度和基于海冰厚度两种方法对冰间湖的定义不同,海冰厚度方法计算结果要大于海冰密集度结果;(4)冰间湖面积变化存在地域差别,白令海峡以西海域冰间湖统计差异较为明显,而以东海域则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冰间湖 遥感数据 反演算法 时间变化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基于AMSR-E的冬季罗斯冰架冰间湖薄冰冰厚反演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紫媛 庞小平 +1 位作者 赵羲 程子桉 《地理空间信息》 2018年第6期54-57,共4页
利用AMSR-E 36GHz、89 GHz亮度温度计算出的极化比(PR)与热力学冰厚比较,建立了一种针对南极罗斯冰架冰间湖的AMSR-E薄冰反演算法。热力学冰厚由用MODIS晴空下的表面温度数据、ERA-Interim气象数据,根据表面热通量平衡公式反演得到。在... 利用AMSR-E 36GHz、89 GHz亮度温度计算出的极化比(PR)与热力学冰厚比较,建立了一种针对南极罗斯冰架冰间湖的AMSR-E薄冰反演算法。热力学冰厚由用MODIS晴空下的表面温度数据、ERA-Interim气象数据,根据表面热通量平衡公式反演得到。在排除混合像元以及水汽对89 GHz数据的干扰后,分别对36、89 GHz的AMSR-E亮温极化比拟合指数模型,反演罗斯冰架冰间湖中的0~0.2 m的薄冰冰厚,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03 5 m和0.005 3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冰厚度 AMSR-E 罗斯冰架冰间湖
下载PDF
北极冰间湖时空变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晓 谢瑱瑮 +4 位作者 张瑜 张艳艳 陈长胜 徐丹亚 胡松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0-396,共17页
在北极气候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北极冰间湖作为北极最活跃的区域,其产生和维持以及该区域结冰析盐过程对北极地区的水文环境、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北极航道路线的选择等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现有的研究对北极各冰间湖形成的位置、... 在北极气候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北极冰间湖作为北极最活跃的区域,其产生和维持以及该区域结冰析盐过程对北极地区的水文环境、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北极航道路线的选择等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现有的研究对北极各冰间湖形成的位置、大小和时间等变化缺乏较为细致的研究,且对各冰间湖具体形成因素以及影响其变化的机制研究不足,国内对于北极冰间湖时空变化过程及形成机制的系统性介绍及概述较少。因此,本文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北极冰间湖的研究方法、时空变化过程和形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北极冰间湖在北极区域的综合作用与影响,阐述了影响北极冰间湖变化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因素,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冰间湖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目标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冰间湖 海冰 洋流
下载PDF
日本研究南极冰间湖海冰生产量的长期变化
10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6年第4期I0039-I0039,共1页
由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NIPR)田村岳史牵头的研究小组,利用卫星遥感数据,依据独创的分析手法,查明20多年来南极海冰(形成)受到风、气温、冰架和固定冰及周围冰状的主要影响。在南极沿岸的冰间湖(常出现在开阔海面),因海水与寒... 由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NIPR)田村岳史牵头的研究小组,利用卫星遥感数据,依据独创的分析手法,查明20多年来南极海冰(形成)受到风、气温、冰架和固定冰及周围冰状的主要影响。在南极沿岸的冰间湖(常出现在开阔海面),因海水与寒冷空气接触产生海冰,海水冻冰时因盐分排出,海水盐分增加,密度高变重,沉入海底,形成南极底层水。南极底层水是地球海洋循环的驱动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冰 冰间湖 日本国 长期变化 生产量 卫星遥感数据 空气接触 海洋循环
下载PDF
南极再次发现冰间湖,如何形成至今仍是迷
11
《创新时代》 2017年第11期103-103,共1页
作为全球变暖的重要指标,南极冰层的融解情况受到全球科学家的普遍关注。不久前科学家再次在南极地区发现了巨大的冰间湖,规模尺寸和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LakeSuperior)相当,而关于这种冰间湖的形成,科学家至今没有... 作为全球变暖的重要指标,南极冰层的融解情况受到全球科学家的普遍关注。不久前科学家再次在南极地区发现了巨大的冰间湖,规模尺寸和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LakeSuperior)相当,而关于这种冰间湖的形成,科学家至今没有明确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地区 冰间湖 苏必利尔湖 科学家 全球变暖 淡水湖
下载PDF
南极冰间湖绿油油
12
《大自然探索》 2011年第6期6-6,共1页
科学家2011年2月宣布,他们在遥远的南极阿蒙森海的海冰之间发现了生机盎然的“绿湖”,这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后果之一。这些“湖泊”的亮绿色源自各种浮游植物(也叫微型藻类)中的叶绿素,吃海藻的浮游动物磷虾以及鱼和小虾在这片海域... 科学家2011年2月宣布,他们在遥远的南极阿蒙森海的海冰之间发现了生机盎然的“绿湖”,这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后果之一。这些“湖泊”的亮绿色源自各种浮游植物(也叫微型藻类)中的叶绿素,吃海藻的浮游动物磷虾以及鱼和小虾在这片海域也很兴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冰间湖 绿油 全球变暖 微型藻类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科学家
下载PDF
海水流失,影响几何?
13
作者 哈格 《海洋世界》 2023年第11期92-96,共5页
作为全球生态和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要素之一,极地海冰影响着大气和海洋界面的通量(如热量、动量、物质等)交换,参与复杂的大气-海冰-海洋相互作用。例如,通过冰间湖形成过程中的盐析作用促进底层水的生成,进而驱动全球大洋环流。极地海... 作为全球生态和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要素之一,极地海冰影响着大气和海洋界面的通量(如热量、动量、物质等)交换,参与复杂的大气-海冰-海洋相互作用。例如,通过冰间湖形成过程中的盐析作用促进底层水的生成,进而驱动全球大洋环流。极地海冰融化和冻结导致海水温度、盐度变化以及绕极深层水位置的调整,影响了冰架底部融化和海平面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环流 海洋界面 盐度变化 气候变化 冰间湖 底层水 海平面升高 冰架
下载PDF
北极加速变暖条件下西北航道的海冰分布变化特征 被引量:48
14
作者 苏洁 徐栋 +1 位作者 赵进平 李翔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4-124,共21页
近年来北极的加速变暖使西北航道的通航成为可能。利用AMSR-E的6.25km分辨率日平均海冰密集度卫星数据,研究了2002—2008年北极西北航道的海冰密集度变化特征。通过统计分析沿西北航道各条线路冰障流段代表站点的融化期、轻冰期、无冰... 近年来北极的加速变暖使西北航道的通航成为可能。利用AMSR-E的6.25km分辨率日平均海冰密集度卫星数据,研究了2002—2008年北极西北航道的海冰密集度变化特征。通过统计分析沿西北航道各条线路冰障流段代表站点的融化期、轻冰期、无冰期、无冰天数和轻冰天数,以及海冰分布和变化的细节,加深了对西北航道海冰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特别是与通航相关的冰情信息的了解。研究指出西北航道南路比北路容易开通,航道上的海冰通常是从冰间湖及固定冰与流冰间的水道处开始融化,各线路冰障流段存在的时间呈减小趋势,整条线路无冰天数/轻冰天数呈增加趋势。讨论了研究区域海冰空间分布的特征和成因,提出了以整条线路无冰天数/轻冰天数作为衡量通航程度的指标之一,并初步分析了西北航道通航的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航道 海冰分布变化 冰障 无冰天数 冰间湖
下载PDF
Emery冰架北缘热盐结构的不均匀性及其成因 被引量:8
15
作者 蒲书箴 葛人峰 +3 位作者 董兆乾 于卫东 史久新 项宝强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6-382,共7页
根据2005—2006年夏季中国南极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的海洋水文资料(64°00′~69°15′S,68°00′~76°00′E),分析了普里兹湾内Emery冰架北缘浮冰区的水团性质。发现Emery冰架东西两端的表层热含量明显高于Emery... 根据2005—2006年夏季中国南极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的海洋水文资料(64°00′~69°15′S,68°00′~76°00′E),分析了普里兹湾内Emery冰架北缘浮冰区的水团性质。发现Emery冰架东西两端的表层热含量明显高于Emery冰架北缘中部。此外冰架北缘中部海域的上混合层和季节跃层的深度也明显小于东西两端。冰架北缘的底层热盐结构则无明显的东西差异。海洋遥感的证据表明:冰架北缘的表层水的不均匀性与浮冰和冰间湖的空间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ery冰架 浮冰 热盐结构 不均匀性 冰间湖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海冰季节性变化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群 吴辉碇 张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2-38,共7页
普里兹湾海冰以一年冰为主,海冰覆盖存在较大的季节性变化。海冰的分布及其季节性变化主要受当地大气环流及海流的影响。基于一个海洋-海冰耦和模式,模拟研究了该海区海冰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海洋模式基于MIT环流模式(MITgcm),海冰动力... 普里兹湾海冰以一年冰为主,海冰覆盖存在较大的季节性变化。海冰的分布及其季节性变化主要受当地大气环流及海流的影响。基于一个海洋-海冰耦和模式,模拟研究了该海区海冰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海洋模式基于MIT环流模式(MITgcm),海冰动力学模式参考Hibler类型的VP模型,热力学过程取自Winton三层模型。模式区域覆盖整个普里兹湾(75°~55°S,50°~100°E),水平分辨率为(1/6)°×(1/12)°,垂向为50层。大气强迫场选用每6 h一次的NCEP再分析资料。模拟的海冰范围季节性变化与遥感资料拟合较好。每年的3~8月份,普里兹湾海冰快速生长,9~10月份达到最大值,随后海冰开始融化,2月份达到最小值。从9月份开始,受大陆沿岸局地风场的影响,在模拟区域范围内,形成了3个典型的沿岸冰间湖。和观测资料对比,模式较好地捕捉到了3个典型冰间湖的时间及空间分布。沿岸地形及海流对海冰厚度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在西向沿岸流及西冰架地形的影响,在地形的上游形成海冰堆积,厚度最大超过3 m。同时,在下游方向,沿66°S形成一个厚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海冰 冰-海耦合模式 冰间湖
下载PDF
南极大陆沿岸地面臭氧损耗事件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冶磊 卞林根 +3 位作者 汤洁 丁明虎 郑向东 高志球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6-516,共11页
利用南极大陆沿岸中山站2008—2013年的地面臭氧连续观测数据和相关资料,对地面臭氧损耗事件(ODE)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春季南极中山站常发生臭氧损耗事件。在该事件发生期间,气象要素有明显的突变过程,包括气温明显下降,风向由偏东风转... 利用南极大陆沿岸中山站2008—2013年的地面臭氧连续观测数据和相关资料,对地面臭氧损耗事件(ODE)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春季南极中山站常发生臭氧损耗事件。在该事件发生期间,气象要素有明显的突变过程,包括气温明显下降,风向由偏东风转变为偏北风,风速随之下降。来自海冰区的偏北风增多,风速很小,使臭氧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地面臭氧损耗事件主要与南极沿岸海冰区的活性溴(BrO)浓度有关。春季南极大陆沿岸海冰冻融过程中形成的冰间水道和冰间湖,在低温的作用下会再次冻结,形成薄冰和霜花。卫星资料能够观测到薄冰区释放的活化海盐溴高浓度区,活性溴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地面臭氧损耗事件。臭氧损耗现象是在未受到人为影响的自然状态下发生的,与中高纬度地区光化学反应导致臭氧消耗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臭氧损耗事件 冰间水道或冰间湖 活性溴
下载PDF
南极樊尚湾大陆架mCDW入侵影响下的水体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18
作者 程灵巧 叶文珺 +2 位作者 张春玲 胡松 李丙瑞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61,共11页
利用象海豹CTD观测到的2012年3—10月南极樊尚湾海域的温盐剖面数据,研究结冰期该海域陆架区变性绕极深层水(mCDW)入侵影响下的水体结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从湾口到湾最内侧的深层都存在显著的mCDW入侵。结冰过程中来自海表的冷却和析... 利用象海豹CTD观测到的2012年3—10月南极樊尚湾海域的温盐剖面数据,研究结冰期该海域陆架区变性绕极深层水(mCDW)入侵影响下的水体结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从湾口到湾最内侧的深层都存在显著的mCDW入侵。结冰过程中来自海表的冷却和析盐作用从上方向海洋内部延伸,而到6月中旬湾最内侧的400 dbar以深层结依然没被打破。湾最内部的西侧冰架前缘C区域和沿岸冰间湖D区域具有不同的水体结构特征。结冰初期,C区域的300~600 dbar深度范围内持续存在冰架水(ISW),其上下都出现θ>–1.7℃的高温核,说明mCDW携带的热量可能致使该深度范围内冰架融化。D区域海水热含量明显高于C区域,可知mCDW携带更多热量进入D区域。另外,结冰后期(9—10月)冰间湖区域水体特性垂向趋于一致,直接反映深对流的存在,致使高密度陆架水的产生和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绕极深层水 冰架水 冰间湖 水体结构演变 南极 樊尚湾
下载PDF
The Evolution of Water Property in the Mackenzie Bay Polynya During Antarctic Winter
19
作者 XU Zhixin GAO Guoping +1 位作者 XU Jianping SHI Maoch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766-774,共9页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profile data, collected by southern elephant seals equipped with autonomous CTD-Satellite Relay Data Loggers(CTD-SRDLs) during the Antarctic wintertime in 2011 and 2012, were used to study th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profile data, collected by southern elephant seals equipped with autonomous CTD-Satellite Relay Data Loggers(CTD-SRDLs) during the Antarctic wintertime in 2011 and 2012,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water property and the resultant formation of the high density water in the Mackenzie Bay polynya(MBP) in front of the Amery Ice Shelf(AIS). In late March the upper 100–200 m layer is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halocline and inversion thermocline. The mixed layer keeps deepening up to 250 m by mid-April with potential temperature remaining nearly the surface freezing point and sea surface salinity increasing from 34.00 to 34.21. From then on until mid-May, the whole water column stays isothermally at about^(-1).90℃while the surface salinity increases by a further 0.23. Hereafter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while salinity decreases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depth both by 0.1 order of magnitude vertically. The upper ocean heat content ranging from 120.5 to 2.9 MJ m^(-2), heat flux with the values of 9.8–287.0 W m^(-2) loss and the sea ice growth rates of 4.3–11.7 cm d^(-1) were estimated by using simple 1-D heat and salt budget methods. The MBP exists throughout the whole Antarctic winter(March to October) due to the air-sea-ice interaction, with an average size of about 5.0×10~3 km^2. It can be speculated that the decrease of the salinity of the upper ocean may occur after October each year. The recurring sea-ice production and the associated brine rejection process increase the salinity of the water column in the MBP progressively, resulting in, eventually, the formation of a large body of high density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间湖 水柱 冬季 南极 演变 性质 数据记录器 MBP
下载PDF
揭开南极“绿洲”面纱
20
作者 杨洋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19,共4页
关键词 南极 卫星 生态系统 冰间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