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播撒碘化银人工消雹对冰雹云微物理过程和起放电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1
作者 鲁鲜 郭凤霞 +4 位作者 吴泽怡 刘舟 邓洁 陈可 王清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9-216,共18页
为了全面了解人工消雹对云中冰相粒子的浓度和时空变化以及冰雹云微物理过程和起放电的影响,本文利用包含了AgI催化方案的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以AgI播撒量为唯一变化量进行了多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催化过后,整体上,-40~0℃... 为了全面了解人工消雹对云中冰相粒子的浓度和时空变化以及冰雹云微物理过程和起放电的影响,本文利用包含了AgI催化方案的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以AgI播撒量为唯一变化量进行了多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催化过后,整体上,-40~0℃范围内的冰晶、雪花和霰粒子数浓度和比含水量增多。播撒AgI使霰的平均尺度减小,向雹的转化比例大为降低,因此冰雹的比含水量和浓度都减小。随着AgI播撒剂量的增加,冰晶、雪花和霰粒子的数浓度和比含量整体变化趋势不变,增大与减小区域相对应,但变化更明显;消雹效果会更好,但降雨量呈先增加后减小。播撒AgI会使冰雹云前期正的非感应起电率区出现时间提前,中心增强,上界高度抬升,后期负的非感应起电率区中心增强。所以,播撒后前期主要使底部次正电荷区增强,后期主要使上方主正电荷区和中部负电荷区增强。随着催化剂量增多,这些变化越明显。播撒AgI对地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使云闪和总闪少量增多,首次放电和云闪的峰值时间提前,放电持续性更强,闪电频发时段的闪电频率略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人工消雹 电荷结构 放电类型 雷暴数值模拟
下载PDF
贵州威宁冰雹云演变特征雷达观测研究
2
作者 邹书平 柯莉萍 +3 位作者 曾勇 罗雄 黄钰 李丽丽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3期12-23,共12页
【目的】为研究云贵高原东侧台地对流云(冰雹)单体形成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结合冰雹云单体回波演变特征,着重分析了2018年5月17日和2019年4月27日2次冰雹天气过程冰雹云单体Zh、Zdr、φdp、ρhv等偏振参量特征,以及不同相态降水粒子... 【目的】为研究云贵高原东侧台地对流云(冰雹)单体形成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结合冰雹云单体回波演变特征,着重分析了2018年5月17日和2019年4月27日2次冰雹天气过程冰雹云单体Zh、Zdr、φdp、ρhv等偏振参量特征,以及不同相态降水粒子分布与温度形成环境条件的对应关系。【结果】(1)若以45 dBz回波高度在0℃层高度以上、回波强度Z≥55 dBz、VIL≥20 kg·m-2作为冰雹识别指标,比降雹时间提前1~3体扫观测时间,冰雹预警时间提前量为6~18 min。(2)非球形大粒子区的Zdr在2.8~5.4 dB之间,φdp在179~191°之间,ρhv在0.85~0.99之间,与强回波区相对应,主要是有大雨滴粒子群所组成,近似于球形大粒子区的Zdr在-2.3~1.2 dB之间,φdp在180~235°之间,ρhv在0.54~0.90之间,主要分布的是霰或冰雹等球形粒子。(3)当近似于球形粒子(冰雹)位于非球形粒子(雨滴)的前侧且存在Zdr正中心区和负中心区时,这是由于风向风速的拖曳作用,使大雨滴团移动较小,霰或小冰雹朝向风的方向移动较快而使其处于强回波区前沿的结果。(4)研究中粒子识别分类算法没有考虑水凝物粒子所存在的温度环境条件,导致暖云中存在湿雪(WS)、冰晶(CR)等固态降水粒子,且缺少霰粒子分类识别产品,因而需要对水凝物粒子分类识别算法予以改进。【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偏振参量订正、数据质量控制和模糊逻辑粒子相态识别算法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演变特征 偏振参量 粒子识别 预警时间
下载PDF
新疆冰雹云研究综述
3
作者 晏军 马雷凯 蔡仁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1期10-17,共8页
冰雹灾害是困扰新疆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防雹减灾的关键在于对冰雹云的判识与预警。通过总结新疆1959—2021年的人工防雹发展历史、冰雹云的空间分布特点,冰雹云团的移动路径和冰雹发生的大气环流特征、雹云的微物理特征、气流结构以及... 冰雹灾害是困扰新疆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防雹减灾的关键在于对冰雹云的判识与预警。通过总结新疆1959—2021年的人工防雹发展历史、冰雹云的空间分布特点,冰雹云团的移动路径和冰雹发生的大气环流特征、雹云的微物理特征、气流结构以及气象卫星、雷达和闪电定位仪及数值模拟技术在冰雹云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对新疆冰雹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冰雹云 展望 进展
下载PDF
吉林省冰雹云作业指标识别研究
4
作者 王德鑫 张雪莹 +2 位作者 高爽 陈晨 蒋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3年第11期17-21,共5页
冰雹天气是极端天气的一种,具有局地性强、历时短、季节性和年际变化大等特点,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这就需要加强对冰雹天气的防治,通过对冰雹云进行有效识别和精准作业,提高冰雹天气的防治效果。本文以吉林省为例,依... 冰雹天气是极端天气的一种,具有局地性强、历时短、季节性和年际变化大等特点,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这就需要加强对冰雹天气的防治,通过对冰雹云进行有效识别和精准作业,提高冰雹天气的防治效果。本文以吉林省为例,依托吉林省2018-2022年133次冰雹个例的资料,对冰雹降落前最大回波强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冰雹云45dBz回波顶高度和0℃层与-20℃层高度等特征参数进行统计和分析,进而确定出吉林省冰雹云的识别指标,为省内冰雹云作业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冰雹云 指标识别 防雹作业
下载PDF
云南不同季节和区域冰雹云回波特征和预警指标对比
5
作者 尹丽云 李俊 +3 位作者 李辰 张腾飞 成佳丽 梅寒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79,113,共10页
利用云南省472个冰雹过程的雷达资料,对比分析冰雹过程的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差异,采用高斯分布,分季节和区域对比冰雹预警指标。结果表明:夏秋季冰雹云回波强度、VIL特征参量比冬春季平均偏低,回波顶高,35 dBz和45 dBz高度比冬春季偏大、... 利用云南省472个冰雹过程的雷达资料,对比分析冰雹过程的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差异,采用高斯分布,分季节和区域对比冰雹预警指标。结果表明:夏秋季冰雹云回波强度、VIL特征参量比冬春季平均偏低,回波顶高,35 dBz和45 dBz高度比冬春季偏大、跃增快且持续时间长。滇中各参量降雹前跃增时间偏长,滇西地区回波强度特征值最强,降雹前跃增幅度小,滇西北各特征参量偏弱、持续时间短跃增快,滇东北各特征参量偏强,降雹前跃增幅度大。利用高斯拟合,以正态曲线面积84.1%的特征参量为阈值,建立云南不同季节和区域的冰雹预警指标,冬春季CR和各温度层回波强度预警高于夏秋季5 dBz,ET和各回波强度高度预警阈值低2 km,VIL预警指标阈值高5 kg/m^(2)。滇西地区强度预警指标最强,滇东北次之,滇西北最弱,滇东北回波高度和VIL预警指标最大,滇西北次之,滇中和滇西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回波特征 预警指标 季节 区域
下载PDF
旬邑地区冰雹云的早期识别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90
6
作者 肖辉 吴玉霞 +7 位作者 胡朝霞 李宏宇 雷恒池 洪延超 黄美元 樊鹏 梁谷 屈铁木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9-166,共8页
分析了1997年到1999年在陕西省旬邑防雹实验区用3 cm雷达观测到的146块雷暴和雹暴云回波资料, 结果表明, 冰雹云和雷雨云的雷达回波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冰雹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都生成于5.0 km(0~-5℃)左... 分析了1997年到1999年在陕西省旬邑防雹实验区用3 cm雷达观测到的146块雷暴和雹暴云回波资料, 结果表明, 冰雹云和雷雨云的雷达回波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冰雹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都生成于5.0 km(0~-5℃)左右高度, 然后向上伸展或向上向下同时伸展, 以45 dBz回波顶高≥7.0 km, 顶温<-14℃。雷雨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出现高度比较低, 强回波生成后向下伸展; 45 dBz回波顶高<7.0 km,  顶温高于-14℃。以45 dBz回波顶高≥7.0 km, 或以45 dBz回波顶温度低于-14℃, 作为识别冰雹云的指标, 再根据强回波生长情况, 可提前5~10 min识别出冰雹云, 1999年现场识别准确率为86%。三维冰雹云模式计算结果表明, 云的强回波顶高和强度出现剧烈增长是云内冰雹生成引起的, 这也和雷达观测到的冰雹云降雹的先兆特征“跃增增长”现象一致, 而雷雨云的这些特征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旬邑地区 冰雹云 早期识别 数值模拟 雷雨 雷达回波特征
下载PDF
VIL在识别冰雹云中的应用及估测误差分析 被引量:79
7
作者 付双喜 安林 +3 位作者 康凤琴 李宝梓 李照荣 何金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10-814,共5页
介绍了兰州CINRAD/CC(3830)多普勒雷达体扫描资料中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VIL产品资料的生成技术及其估测误差分析,并结合甘肃中部地区降雨和降雹实测资料,提出了VIL(3km×3km)识别冰雹云的判别指标,有益于CINRAD/CC(3830)多普勒雷达... 介绍了兰州CINRAD/CC(3830)多普勒雷达体扫描资料中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VIL产品资料的生成技术及其估测误差分析,并结合甘肃中部地区降雨和降雹实测资料,提出了VIL(3km×3km)识别冰雹云的判别指标,有益于CINRAD/CC(3830)多普勒雷达在甘肃人工防雹增雨作业中有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液态含水量 多普勒雷达 人工防雹 降雹 判别指标 降雨 中部地区 甘肃 产品
下载PDF
冰雹云中累积区与冰雹的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4
8
作者 周玲 陈宝君 +4 位作者 李子华 黄美元 郭学良 肖辉 洪延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36-550,共15页
应用三维冰雹云模式对陕西旬邑地区的一次降雹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冰雹云中存在过冷雨水的累积区,其出现在最大上升气流之上,其中累积的过冷雨水含量随着云的发展而变化。冰雹生长在此累积区内。催化试验结果表明,在过冷雨水的... 应用三维冰雹云模式对陕西旬邑地区的一次降雹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冰雹云中存在过冷雨水的累积区,其出现在最大上升气流之上,其中累积的过冷雨水含量随着云的发展而变化。冰雹生长在此累积区内。催化试验结果表明,在过冷雨水的累积区内播撒AgI粒子能取得较好的防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模拟 含水量累积区 防雹效果 数值模拟 碘化银粒子 催化试验
下载PDF
一次冰雹云演变过程的卫星遥感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38
9
作者 张杰 李文莉 +2 位作者 康凤琴 渠永兴 孙旭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58-763,共6页
针对2003年9月21日的一次区域性冰雹云强对流天气过程,结合天气实况、环流场特征和雷达资料,利用NOAA卫星数据,从天气分析、能量转换以及云在可见光、中红外波段的反射特性,分析了冰雹云的演变及特征。结果表明,伴随着大气能量的转换,... 针对2003年9月21日的一次区域性冰雹云强对流天气过程,结合天气实况、环流场特征和雷达资料,利用NOAA卫星数据,从天气分析、能量转换以及云在可见光、中红外波段的反射特性,分析了冰雹云的演变及特征。结果表明,伴随着大气能量的转换,当日青海湖以北的对流冷云单体在东移过程中,结合了西南部暖舌带来的暖湿气流,午后受地面增温出现了爆发性发展。(1)17:00云团发展最旺盛,云顶温度最低值达到-44℃,并确定冰雹发生的云顶温度临界值为-39.2℃,云顶亮温为221K;(2)冰雹云温度水平梯度介于20~35℃/50km之间,表现为有雹无灾的冰雹强度特征;(3)卫星数据表明,此时雹云与其它云团不同,具有粒子有效半径较大,气溶胶光学厚度也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顶温度 暖湿气流 环流场 大气能量 增温 天气 利用
下载PDF
陇东地区冰雹云系发展演变与其地闪的关系 被引量:36
10
作者 周筠君 张义军 +3 位作者 郄秀书 葛正谟 王致君 王怀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36-244,共9页
利用1997年设在陇东地区的闪电定位系统及双线偏振雷达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冰雹云系发展演变及其地闪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降雹前30min左右时,每5min地闪频数陡然上升,降雹前18min,每5min地闪频数平均上升... 利用1997年设在陇东地区的闪电定位系统及双线偏振雷达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冰雹云系发展演变及其地闪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降雹前30min左右时,每5min地闪频数陡然上升,降雹前18min,每5min地闪频数平均上升为3.5,每5min地闪频数的最大值一般是出现在开始降雹前16min到前6min之间,在冰雹云演变的发展、成熟和消散三个阶段中负地闪数远大于正地闪数,并且起着主导作用。冰雹云中心的冰相粒子含量的变化与地闪数变化相对应,间接表明冰雹云起电机制主要以非感应起电机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冰雹云 发展演变 陇东地区
下载PDF
冰雹云和雷雨云单体VIL演变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44
11
作者 刘治国 陶健红 +2 位作者 杨建才 傅朝 梁海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63-1374,共12页
以3D—Barnes方案插值的兰州站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高平面资料,用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简称:VIL)的理论模式计算单体VIL、用MAX函数逐次提取最大VIL(简称:VILmax),采用统计... 以3D—Barnes方案插值的兰州站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高平面资料,用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简称:VIL)的理论模式计算单体VIL、用MAX函数逐次提取最大VIL(简称:VILmax),采用统计和分段函数处理技术,对20042005年5~8月青藏高原东北侧的32个强对流云单体VILmax的演变特征及其在冰雹云识别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强对流云单体VILmax在演变过程中均是先增加,后减少,在时间序列曲线中表现为单峰型特征,其中冰雹云单体VILmax存在“爆发式增长及突然降低”现象,这是区别雷雨云单体的一个重要特征;(2)冰雹云单体首次降雹前4个资料时间间隔内VILmax将出现两次“爆发式增长”现象,第一次爆发式增长时不会降雹,维持1~2个资料时间间隔后第二次出现时开始降雹;同一单体再次降雹前没有第一次“爆发式增长”现象,出现“突然降低”现象时降雹均停止;(3)VILmax变化率(简称:GVILmax)的“正(负)峰”现象与冰雹云单体VILmax的“爆发式增长及突然降低”现象对应的时间完全吻合,利用GVILmax建立的冰雹云识别流程在实际业务中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单体 VIL变化特征 冰雹云识别
下载PDF
用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研究冰雹云 被引量:41
12
作者 刘黎平 徐宝祥 +1 位作者 王致君 王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70-376,共7页
本文计算了不同相态、不同形状的降水粒子对5.6cm,10.7cm雷达波的散射特性,并利用降水粒子散射特性及云雨雷达回波的Z_(DR)特征并结合地面降雹情况,分析并解释了1990年8月9日和8月30日甘肃省平凉两次雹暴过程的雷达RHI资料.我们推测:Z_(... 本文计算了不同相态、不同形状的降水粒子对5.6cm,10.7cm雷达波的散射特性,并利用降水粒子散射特性及云雨雷达回波的Z_(DR)特征并结合地面降雹情况,分析并解释了1990年8月9日和8月30日甘肃省平凉两次雹暴过程的雷达RHI资料.我们推测:Z_(DR)值为负值的区域相应于降雹区,ZDR负值与大扁冰雹和小锥状冰雹关系密切;而雨区Z_(DR)具有较大正值,雨区大于5dB的Z_(DR)由直径D>0.5cm的雨滴所致.利用冰雹区和雨区Z_(DR)信息的不同可能识别降水粒子的相态.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和10cm波长雷达相比有独到之处:雨区Z_(DR)值较大,而冰雹区Z_(DR)值又较小,这更有利于研究云雨相态和空间结构.可以预期双线偏振雷达对防雹工作及云物理研究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偏振雷达 C波段
下载PDF
平凉冰雹云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45
13
作者 张鸿发 左洪超 +1 位作者 郄秀书 郭三刚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0-115,共6页
用大量实测冰雹云过程回波资料,根据地面降雹大小和灾情统计资料,分析了200多例不同冰雹云的回波顶高、回波面积随反射率Ze变化的回波特征参量和各高度层反射率强度分布结构模型。表明在不同的冰雹云过程中,Ze≥30dBz的回波特征参量有... 用大量实测冰雹云过程回波资料,根据地面降雹大小和灾情统计资料,分析了200多例不同冰雹云的回波顶高、回波面积随反射率Ze变化的回波特征参量和各高度层反射率强度分布结构模型。表明在不同的冰雹云过程中,Ze≥30dBz的回波特征参量有明显差别,用这些强回波特征参量对认识强对流云的演变过程和识别冰雹有较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回波特征分析 回波顶高 强对流 回波面积
下载PDF
旬邑冰雹云的数值模拟及累积带特征 被引量:36
14
作者 胡朝霞 李宏宇 +3 位作者 肖辉 洪延超 黄美元 吴玉霞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3年第2期196-208,共13页
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维完全弹性冰雹云模式的基础上 ,把雨滴冻结过程作了进一步改进 ,增加了雨滴冻结成霰的过程。并利用改进后的模式模拟了陕西省旬邑县 1 999年 7月 1 7日的冰雹云个例 ,发现该例雹云中冰雹胚胎主要是冻滴 ,... 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维完全弹性冰雹云模式的基础上 ,把雨滴冻结过程作了进一步改进 ,增加了雨滴冻结成霰的过程。并利用改进后的模式模拟了陕西省旬邑县 1 999年 7月 1 7日的冰雹云个例 ,发现该例雹云中冰雹胚胎主要是冻滴 ,在雹云发展的初期阶段雹云中存在过冷雨水累积带 ,并且该处是雹胚产生的主要区域 ,雹块的增长主要通过雹与云水的碰并过程增长。对旬邑县 1 997~ 1 999年 1 4例冰雹云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 ,旬邑冰雹云中冰雹胚胎以冻滴为主 ,绝大多数冰雹云都存在过冷雨水累积带 ,累积带维持时间约 6min ,厚度 4k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旬邑地区 冰雹云 数值模拟 累积带 冰雹胚胎 冻滴胚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冰雹云的卫星光谱特征和遥感监测模型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杰 张强 +1 位作者 康凤琴 何金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43-748,共6页
根据气象台站的冰雹观测记录,针对冰雹灾害多发的西北地区东部,选取2001—2004年间14次NOAA卫星过境的AVHRR资料,共88个样本数,对冰雹云和其他云的光谱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雹云的热红外亮度温度的变化基本在245K以下,中红外波... 根据气象台站的冰雹观测记录,针对冰雹灾害多发的西北地区东部,选取2001—2004年间14次NOAA卫星过境的AVHRR资料,共88个样本数,对冰雹云和其他云的光谱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雹云的热红外亮度温度的变化基本在245K以下,中红外波段反射率相对较低,基本变化在0.4及以下范围,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反射率>0.6。冰雹产生的两个重要条件是高的云光学厚度和大的云粒子有效半径共同发生的区域;西北地区冰雹发生的云顶高度基本在4.5~7km之间。根据雹云的光谱特征,确定雹暴指数及其模型阈值>0.35的冰雹监测方法,多普勒雷达回波和气象站观测结果说明,雹暴指数等多参数结合判别冰雹云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雹暴 星光 冰雹灾害 观测记录 气象台站 多普勒雷达回波 东部 遥感监测 AVHRR资料
下载PDF
山地上冰雹云的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林文实 范绍佳 +3 位作者 王雪梅 黄美元 周玲 郭学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9-65,共7页
建立了一个适用于复杂地形的冰雹云模式。模式是二维、弹性、非静力、采用地形跟随坐标、包含双变参数冰相微物理过程参数化。使用实测的初值条件和环境场进行试验。对理想对称型山地的不同初始位温扰动作模拟。结果表明 ,当初始位温扰... 建立了一个适用于复杂地形的冰雹云模式。模式是二维、弹性、非静力、采用地形跟随坐标、包含双变参数冰相微物理过程参数化。使用实测的初值条件和环境场进行试验。对理想对称型山地的不同初始位温扰动作模拟。结果表明 ,当初始位温扰动在迎风坡和山顶时冰雹云发展较弱 ,而当初始位温扰动在背风坡和平原时冰雹云发展较强。当初始位温扰动在背风坡时冰雹云的降雹量约为当初始位温扰动在迎风坡时冰雹云降雹量的 6倍。山地上冰雹云的发展可能主要受山地上中层扰动气流和冰雹云微物理过程相结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 冰雹云 数值模拟 初始位温扰动
下载PDF
冰雹云形成发展与闪电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17
作者 冯桂力 边道相 +1 位作者 刘洪鹏 山义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3-37,45,共6页
1998年 4月 2 3日下午在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的影响下 ,山东潍坊地区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冰雹强对流天气。应用闪电定位系统、卫星和雷达观测资料 ,研究了这次降雹过程形成和发展不同阶段闪电的变化特征。分析发现 :雹云在形成发展和减... 1998年 4月 2 3日下午在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的影响下 ,山东潍坊地区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冰雹强对流天气。应用闪电定位系统、卫星和雷达观测资料 ,研究了这次降雹过程形成和发展不同阶段闪电的变化特征。分析发现 :雹云在形成发展和减弱消亡阶段 ,每 5分钟闪电频数低于 2 0次 ,且正闪电频数明显低于负闪电 ;雹云在成熟阶段 ,闪电频数每 5分钟平均值大于 2 0次 ,且正、负闪电频数相当 ,而在强降雹前短时会出现正闪电频数超过负闪电现象。此外还发现 ,在降雹前 2 0~ 30分钟闪电频数有跃增现象 ,其增加速率和降雹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降雹的起始时刻与总闪电和负闪电每 5分钟频数出现极大值的时刻有明显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频数 冰雹云 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 过程分析 形成过程
下载PDF
人工抑制上升气流对冰雹云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周非非 肖辉 +1 位作者 黄美元 李子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3-162,共10页
利用三维对流风暴云数值模式,模拟研究了短时间施加人工抑制上升气流的方法对强冰雹云和降水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雹云发展阶段的早期,对云中上升气流施加人工抑制将对冰雹云的发展和降水过程产生明显的影响,使地面降水量增加,尤其... 利用三维对流风暴云数值模式,模拟研究了短时间施加人工抑制上升气流的方法对强冰雹云和降水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雹云发展阶段的早期,对云中上升气流施加人工抑制将对冰雹云的发展和降水过程产生明显的影响,使地面降水量增加,尤其是使降雹量显著增加;而在云发展阶段的后期,这样的抑制不会导致地面降水明显的增加。当抑制强度足够大且范围较大时,只有在云发展到旺盛阶段时进行人工抑制才能使影响云的降雹量和固态降水总量明显减小。最后,文中还分析了人工抑制上升气流影响云中冰雹形成的微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降水 人工抑制上升气流 模式评估
下载PDF
两块冰雹云催化防雹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金辉 岳治国 +2 位作者 李家阳 杜桂林 孙海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2-257,共6页
为了研究防雹技术、客观评价人工防雹效果和减轻冰雹灾害损失,采用物理效果检验方法中的对比方法,分析了2007年7月24日两块冰雹云防雹作业前后动态雷达回波特征。对雹云A实施防雹作业1次,最大回波强度减少10 dBz,45 dBz回波顶部高度降低... 为了研究防雹技术、客观评价人工防雹效果和减轻冰雹灾害损失,采用物理效果检验方法中的对比方法,分析了2007年7月24日两块冰雹云防雹作业前后动态雷达回波特征。对雹云A实施防雹作业1次,最大回波强度减少10 dBz,45 dBz回波顶部高度降低0.8 km,云体加宽、减弱。平面显示,回波面积扩大,云体分裂,移动停止,并与后面的云团反向合并。对B块冰雹云实施防雹作业4次,作业后云顶高度下降范围1.3~0.4 km,平均降低0.85 km;45 dBz顶部高度下降0.9~0.4 km,平均降低0.65 km。平面显示:前2轮作业后,云体分裂成2个单体,面积增大,第3、4轮防雹作业后云体面积继续扩大、分裂。两块冰雹云的高炮人工防雹作业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雹效果 雷达回波 冰雹云
下载PDF
VIL产品在广西冰雹云识别和人工防雹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20
作者 张正国 汤达章 +1 位作者 邹光源 刘丽君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0-53,93,共5页
利用广西2009―2010年3―5月降雹样本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产品,统计分析广西冰雹云VIL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广西冰雹云的VIL整体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识别指标为VIL≥43kg/m2,降雹前VIL出现明显的跃增,一个... 利用广西2009―2010年3―5月降雹样本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产品,统计分析广西冰雹云VIL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广西冰雹云的VIL整体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识别指标为VIL≥43kg/m2,降雹前VIL出现明显的跃增,一个体扫时间VIL跃增值≥5kg/m2。冰雹云VIL值越大则产生的降雹直径也可能越大,VIL产品在人工防雹作业冰雹云识别、作业时机、作业用弹量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VIL) 冰雹云 VIL变化特征 人工防雹 广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