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甘肃中部局地最大冰雹直径识别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治国 毛玉琴 +1 位作者 杨建才 梁海河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2-599,共8页
以3D-Barnes方案插值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高平面资料,用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简称VIL)的理论模式计算单体的VIL,用VIL与单体顶高度之比计算单体的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密度(vert... 以3D-Barnes方案插值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高平面资料,用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简称VIL)的理论模式计算单体的VIL,用VIL与单体顶高度之比计算单体的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密度(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 density,简称VILD),利用MAX函数逐个提取雹云单体在降雹过程中的最大VIL和VILD(分别简称VILmax和VILDmax),采用统计和回归处理技术,利用2004-2006年的5-8月甘肃中部54例局地冰雹单体个例,对单体VILmax和VILDmax与地面最大降雹区的位置、地面最大冰雹直径(简称Rmax)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对Rmax的识别效果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从总体上看,单体VILmax和VILDmax与地面最大降雹区的位置基本保持一致,且Rmax越大,一致性越好,但VILDmax与地面最大降雹区的位置比VILmax更接近。②VILmax和VILDmax在总体上与Rmax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VILDmax与Rmax之间的相关性比VILmax更好。③相同的识别因子,用不同回归类型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有所不同,但从回代结果的效果比较。VILmax和VILDmax均是用二次函数关系建立的与Rmax之间的回归方程的效果最好;不同的识别因子,用相同的回归类型所建立的回归方程自变量前的系数也存在差异,但用VILDmax作为识别因子的识别效果比用VILmax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单体 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 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密度(VILD) 冰雹直径 数字雷达 兰州
原文传递
冰雹云垂直累积含水量密度与降雹大小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治国 田守利 +3 位作者 邵亮 宋秀玲 魏文娟 伏晓红 《干旱气象》 2008年第3期22-28,共7页
垂直累积含水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Water Content,简称:VIWC)包括单位底面积的垂直柱体内固态和液态水质量的总和,是以3D—Barnes方案插值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高平面资料,假定固态和液态水滴反射得到的反射率因子... 垂直累积含水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Water Content,简称:VIWC)包括单位底面积的垂直柱体内固态和液态水质量的总和,是以3D—Barnes方案插值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高平面资料,假定固态和液态水滴反射得到的反射率因子都满足由液态水滴引起的经验导出关系,将垂直积分改为离散求和的方式进行计算的。利用VIWC与云体高度之比计算垂直累积含水量密度(Vertically Integrated Water Content Density,简称:VIWCD),用MAX函数逐个提取冰雹云在降雹时段内的最大VIWCD(简称;VIWCDmax),采用统计和回归处理技术,对2004—2006年兰州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到的54例冰雹云在降雹时段内VIWCDmax与地面最大降雹直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大冰雹直径相同的冰雹云内部雹胚竞食成雹粒的数密度在降雹时段内基本相当,雹粒尺度是影响雷达反射率因子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冰雹云的雷达回波强度和地面降雹的大小;冰雹云VIWCDmax与地面最大降雹直径之间存在函数式(6)的关系;冰雹云倾斜结构和雷达扫描模式是影响(6)式效果的2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累积含水量密度 冰雹直径 关系
下载PDF
CINRAD/SA雷达强冰雹识别算法的应用检验 被引量:5
3
作者 周金莲 钟敏 +2 位作者 吴翠红 杨洪平 张家国 《暴雨灾害》 2012年第4期373-378,共6页
为更好地应用HDA算法产品并为进一步优化冰雹识别算法提供参考,应用2004—2010年武汉雷达和2007—2008年济南、青岛、烟台、宜昌、郑州和重庆共7部雷达监测到的28个直径大于等于19 mm的致灾性强冰雹天气个例,对CINRAD/SA雷达的强冰雹识... 为更好地应用HDA算法产品并为进一步优化冰雹识别算法提供参考,应用2004—2010年武汉雷达和2007—2008年济南、青岛、烟台、宜昌、郑州和重庆共7部雷达监测到的28个直径大于等于19 mm的致灾性强冰雹天气个例,对CINRAD/SA雷达的强冰雹识别及最大冰雹直径(MEHS)预测产品进行了检验分析,同时对我国北方(济南、青岛、烟台、郑州)雷达和南方(武汉、宜昌、重庆)雷达的冰雹识别及大小预测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在不订正0℃层和-20℃层高度时,该算法对强冰雹天气的识别效果较好,但对MEHS的预测效果较差。2)每个雷达站对强冰雹识别和MEHS预测的效果差别不大,南方雷达和北方雷达对强冰雹的识别效果相近,但南方雷达对MEHS的预测效果较好。3)强冰雹识别和MEHS预测在5月份效果最好,8月份最差;该算法对大冰雹的识别效果较好,但仅对直径为40~49 mm的冰雹直径预测效果较好。4)冰雹识别产品对强冰雹的识别效果随所识别冰雹概率(POSH)增大而增强,当POSH=100时,临界成功指数CSI为100%,发生冰雹天气的可能性非常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识别概率 冰雹指数 最大冰雹直径 临界成功指数
下载PDF
1980—2018年青海高原冰雹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冯晓莉 马占良 +1 位作者 管琴 刘彩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7-726,共10页
基于青海高原5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1980-2018年的观测数据,结合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皮尔逊相关分析以及概率密度分布等方法,揭示青海高原降雹频次、大小、持续时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海拔高度、特殊层高... 基于青海高原5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1980-2018年的观测数据,结合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皮尔逊相关分析以及概率密度分布等方法,揭示青海高原降雹频次、大小、持续时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海拔高度、特殊层高度和气温变化对冰雹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9年来,青海高原年降雹次数总体表现为显著减少趋势,进入21世纪后减少尤为明显,6-7月冰雹高发且减少速率为年内最快,平均单次降雹持续时间亦呈显著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较大冰雹发生概率明显增大;空间分布上,南部高海拔地区为冰雹高发区,降雹持续时间也较长,大冰雹落区主要在冰雹次数较少的东部低海拔地区;直径介于3~5 mm以及持续时长在2~3 min左右的降雹频率最高;较低的0℃和-2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生成并且延长降雹持续时间,较高的0℃和-20℃层高度对支撑空中冰雹的碰并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降雹频次和降雹持续时间显著减少不仅与0℃和-20℃层高度上升有关,还与平均气温显著升高、气温日较差减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冰雹直径 降雹持续时间 0℃和-20℃层高度
下载PDF
1961—2017年遵义地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张云秋 唐海 +1 位作者 陈茜茜 胡玉娟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8年第4期55-59,共5页
该文利用CIMISS、遵义13个气象站月报表等数据,收集了1961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遵义地区气象站的冰雹、大风和降水情况,从冰雹直径、冰雹时间和空间分布、冰雹与大风的关系、冰雹与降水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遵义地区冰雹时空分布... 该文利用CIMISS、遵义13个气象站月报表等数据,收集了1961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遵义地区气象站的冰雹、大风和降水情况,从冰雹直径、冰雹时间和空间分布、冰雹与大风的关系、冰雹与降水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遵义地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遵义地区降雹以小冰雹为主,发生大冰雹的概率小;降雹持续时间以短时降雹为主,降雹点1日内多次降雹可能性小;降雹日数余庆最多,赤水最少,遵义东部降雹日数最多,中部、西部和北部依次递减,大范围降雹的可能性较小;降雹时间集中在2—5月,其中4月最多,旬分布上看,5月上旬降雹日数最多;遵义地区降雹主要出现在夜间,白天集中在14—20时;冰雹日数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总体呈下降的趋势,2011—2020年冰雹日数总和很可能跌破历史极值;降雹点出现大风的可能性较小,但整个遵义地区在同一天内既出现降雹又出现大风的概率高达74.23%;冰雹直径和降雨量之间呈弱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直径 冰雹持续时间 大风
下载PDF
近10a黔西南州冰雹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唐浩鹏 王芬 付琼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7年第1期65-68,共4页
利用黔西南州59个防雹炮点资料,对黔西南近10年(2006年至2015年)冰雹的变化特征、持续时间、降雹密度、直径等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近10年黔西南州炮点共出现冰雹380次,春季为冰雹发生的主要季节;大冰雹主要发生在4~5月。(2)... 利用黔西南州59个防雹炮点资料,对黔西南近10年(2006年至2015年)冰雹的变化特征、持续时间、降雹密度、直径等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近10年黔西南州炮点共出现冰雹380次,春季为冰雹发生的主要季节;大冰雹主要发生在4~5月。(2)冰雹出现时间主要在15时至21时,其中17时出现的次数最多;大冰雹出现的时间主要在15时至19时之间,其中19时出现的大冰雹次数最多。(3)兴义西北部、兴仁西南部至县城为冰雹多发区域。(4)冰雹的直径范围为0~50 mm,其中5~9 mm冰雹发生次数最多;大冰雹发生次数占总次数的9%。(5)冰雹密度在1~9粒/m2的最多,密度达100粒/m2以上次数少,仅占8%。(6)82%的冰雹持续时间不足5分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特征 冰雹直径 冰雹密度 冰雹持续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