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转变——以“格式塔”理论的“冲击-反应”模式为中心
1
作者 付磊 《时代人物》 2020年第34期26-28,共3页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交替嬗变,中国历代社会实在是难与其相提并论。这是因为近代初西潮冲击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局面,费正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冲击-反应”模式,即“西方中心观”,另还有学者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了其惰性的原因。运...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交替嬗变,中国历代社会实在是难与其相提并论。这是因为近代初西潮冲击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局面,费正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冲击-反应”模式,即“西方中心观”,另还有学者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了其惰性的原因。运用“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原则以“冲击-反应”模式为中心,从中国近代社会思想的转变来看待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原因,在尽力摒弃偏见的同时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重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的转变的同时建构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新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式塔”理论 冲击-反应模式 近代思潮
下载PDF
中国城市史研究综述(1986-2006) 被引量:22
2
作者 熊月之 张生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35,187,共16页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史研究异军突起相当繁盛。1986年至2006年的中国城市史研究,在城市起源、特征与分类研究,秦汉至宋元城市研究,明清城市及江南市镇研究,单体城市、类型城市与区域城市研究,"冲击——反应模式"与口岸城市...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史研究异军突起相当繁盛。1986年至2006年的中国城市史研究,在城市起源、特征与分类研究,秦汉至宋元城市研究,明清城市及江南市镇研究,单体城市、类型城市与区域城市研究,"冲击——反应模式"与口岸城市研究,城市比较、通论性研究、中外学术互动等六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史 江南市镇 冲击-反应模式 通商口岸
下载PDF
19世纪初叶面对西洋宗教的朝鲜、日本与中国--以“黄嗣永帛书”为中心 被引量:4
3
作者 葛兆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20,111,共10页
从李朝朝鲜时代著名的"黄嗣永帛书"事件说起,这里叙述的是19世纪初叶朝鲜、日本和中国在应对西洋宗教时呈现出种种不同的历史现象。重心是想通过19世纪初面对西洋宗教时的不同策略,观看同属于所谓"东亚"的三国在政... 从李朝朝鲜时代著名的"黄嗣永帛书"事件说起,这里叙述的是19世纪初叶朝鲜、日本和中国在应对西洋宗教时呈现出种种不同的历史现象。重心是想通过19世纪初面对西洋宗教时的不同策略,观看同属于所谓"东亚"的三国在政治、社会与宗教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导致面对西洋宗教时策略的差异的,因为这种差异还会多多少少影响到此后三国面对西洋"坚船利炮"时的不同态度。同时,还特别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如何重新评价近代史研究中的所谓"冲击—反应"模式;二是同样面对西方"冲击",需要追问为什么东亚诸国会各有各的"反应";三是如何在全球史背景中,重新审视近世"东海"即中国、日本以及朝鲜之间,由于加入了西洋因素而变得复杂和交错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嗣永帛书 天主教 朝鲜 日本与中国 冲击-反应模式
下载PDF
超越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文化思维模式
4
作者 孙邦金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7-22,共6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当下习见的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或断裂的思维模式业已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障碍。中国文化传统走向现代的路径解释可分为外部冲击说和内在理路说两种。相比较而言,基于具体历史情境下的问题意识,坚持... 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当下习见的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或断裂的思维模式业已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障碍。中国文化传统走向现代的路径解释可分为外部冲击说和内在理路说两种。相比较而言,基于具体历史情境下的问题意识,坚持从内在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角度来探寻中国文化的轨迹才是我们进入历史中的思想世界和观念变迁的主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文化 传统 现代 西方冲击-中国反应模式 文化现代化
下载PDF
略论费正清对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贡献与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静林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7期45-47,共3页
欧洲,尤指法国是传统汉学的中心,"中国研究"则是以美国为中心。费正清是公认的中国学创始人,也是"中国学之父"。他打破了美国传统汉学的模式,研究近现代的中国从而确立了美国现代中国学的研究。本文旨在从4个方面... 欧洲,尤指法国是传统汉学的中心,"中国研究"则是以美国为中心。费正清是公认的中国学创始人,也是"中国学之父"。他打破了美国传统汉学的模式,研究近现代的中国从而确立了美国现代中国学的研究。本文旨在从4个方面探讨费氏对美国的汉学(中国学)研究的影响和做出的贡献:美国中国学研究由传统的汉学研究向近现代中国学研究过渡的领军人物;促使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形成学科化、机构化的特点;"冲击—反应"研究模式的特点和影响;使美中关系史研究在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中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略窥到美国汉学(中国学)研究发展的轨迹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正清 美国汉学(中国学) 传统汉学 学术化和机构化 冲击-反应模式 美中关系
下载PDF
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理性考察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新谦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18,共6页
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始于费正清。在半个多世纪里,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考察中国。20世纪50年代,他提出了著名的“冲击反应”模式,用来作为其解释中西文明冲突的工具。多年来,史学界对此多有争论,对他的中国史观也褒贬不一。对费正清... 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始于费正清。在半个多世纪里,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考察中国。20世纪50年代,他提出了著名的“冲击反应”模式,用来作为其解释中西文明冲突的工具。多年来,史学界对此多有争论,对他的中国史观也褒贬不一。对费正清的中国史观以及他提出的“冲击反应”模式的背景及其实质进行一些理性探讨,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正清 汉学 儒家思想 "冲击-反应"模式
下载PDF
试从侨易学视角考察近代中德文化关系
7
作者 崔文龙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24-28,共5页
长期以来,我国近代中德关系史的研究基本上囿于反帝反封建的理论框架中。改革开放以来,"冲击-反应"理论、现代化理论、"中国中心观"等都对近代中德关系史的研究产生了影响。近年来,跨文化相互作用理论的提出让中德... 长期以来,我国近代中德关系史的研究基本上囿于反帝反封建的理论框架中。改革开放以来,"冲击-反应"理论、现代化理论、"中国中心观"等都对近代中德关系史的研究产生了影响。近年来,跨文化相互作用理论的提出让中德关系史的研究更为成熟。叶隽汲取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开创"侨易学",为近代中德关系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反应模式 现代化 跨文化相互作用 侨易学
下载PDF
涌动的东亚——明清易代时期东亚政治行为体的身份认同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扬帆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6-150,共25页
19世纪后半期,看似由西方冲击导致的中国朝贡体制的瓦解其实有其内在动因。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而言,因为明清易代的冲击,东亚主要政治行为体无论是对自身还是相互的认识,均经历了一个迷失和重新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传统朝贡体制的稳固... 19世纪后半期,看似由西方冲击导致的中国朝贡体制的瓦解其实有其内在动因。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而言,因为明清易代的冲击,东亚主要政治行为体无论是对自身还是相互的认识,均经历了一个迷失和重新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传统朝贡体制的稳固产生了消解作用,而且这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与欧洲(西方)无关。17世纪东亚国际关系的波动其压力来自中国本土的政治权力变迁。尽管最终清朝取得正统地位,恢复了传统东亚朝贡体系,但它只是掩盖了以后继续会导致东亚巨变的内在动因:日本和朝鲜自此已经不再真正尊崇这个体系,而被迫皈依清朝的晚明遗民也将反清复明作为一个隐性的政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与国别政治 东亚国际关系 身份认同 明清易代 冲击-反应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