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华慈的汉学思想管窥--以对“冲击-回应”模式的突破为线索 被引量:1
1
作者 吴佩烔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4-67,共14页
作为一位注重人文关怀的思想家,史华慈对曾经盛行于美国汉学界的"冲击—回应"研究模式有独特的反思,作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突破。通过对情境化的问题意识与多样化的文化取向观念的引入、对非倾向性和非化约性的比较文化视野的... 作为一位注重人文关怀的思想家,史华慈对曾经盛行于美国汉学界的"冲击—回应"研究模式有独特的反思,作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突破。通过对情境化的问题意识与多样化的文化取向观念的引入、对非倾向性和非化约性的比较文化视野的注重、对文化内外各种张力的强调和对知识分子所处情境及作用的关怀,史华慈打破了西方学者眼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稳定而僵化"的固有印象,揭示了中西文化及文明发展模式的复杂多样性与未知量,更多地关注身处中国社会文化内部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近现代的特定情境下所作出的努力和由此为中国的发展提供的内在动力。无论对于反思中国和西方文化还是探索比较文化研究的方法论价值,史华慈的视角与观点仍然极具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华慈 冲击-回应”模式 问题意识 情境化 文化取向
原文传递
从“冲击—回应”到“中国中心观”看美国汉学研究模式的嬗变 被引量:21
2
作者 仇华飞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5-54,共10页
在美国汉学研究中,费正清等倡导的“冲击—回应”模式和保罗柯文为代表的“中国中心观”模式,形成了当代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种对立的理论体系,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都各具重要参考价值,也各有失之偏颇之处。
关键词 美国 汉学研究模式 冲击-回应 中国中心观
下载PDF
从“冲击—回应”到“中国中心”——美国近现代陶行知研究
3
作者 周伟 《科教导刊》 2018年第21期11-12,62,共3页
美国近现代陶行知研究经历了以费正清为代表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范式到孔飞力的"中国中心"说萌芽,再到以巴雷·基南和布朗为代表的"中国中心"研究趋向。其中,费正清强调杜威教育思想对陶行知的... 美国近现代陶行知研究经历了以费正清为代表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范式到孔飞力的"中国中心"说萌芽,再到以巴雷·基南和布朗为代表的"中国中心"研究趋向。其中,费正清强调杜威教育思想对陶行知的单向影响;孔飞力冲破"冲击—回应"研究框架,开始从中国内部因素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巴雷·基南认为陶行知思想的形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布朗的研究强调影响陶行知思想的内部因素,即中国传统文化。分析美国近现代陶行知研究取向,有助于我国的中国学研究回归自我指涉的观察意识,从本质主义向现实关系的思维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研究 冲击-回应 中国中心
下载PDF
冲击—回应模式与中国中心观——关于《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学智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2-101,共10页
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有关批驳冲击—回应模式的论述,从对其自身社会的反思及进一步的推演出发,否认近代西方世界与中国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否认西方列强的侵略对近代中国所造成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中西方关系做... 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有关批驳冲击—回应模式的论述,从对其自身社会的反思及进一步的推演出发,否认近代西方世界与中国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否认西方列强的侵略对近代中国所造成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中西方关系做了背离史实的阐释,是难以成立的。其"首次相撞"等概念的使用及论述的逻辑亦存在舛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文 冲击-回应模式 中西关系 中国中心观
原文传递
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以1997、2008年经济危机为关键节点的考察 被引量:16
5
作者 林闽钢 霍萱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9-179,共11页
关键节点对制度变迁意义重大,是当今历史制度主义的核心议题。考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急速性以及社会保障对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及时回应表明,两次经济危机成为社会保障... 关键节点对制度变迁意义重大,是当今历史制度主义的核心议题。考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急速性以及社会保障对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及时回应表明,两次经济危机成为社会保障加速发展的重要时间窗口,导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加速转型和加速调整。未来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应以社会投资战略为核心,促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性升级,使其成为主动推动经济整体发展的有效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保障 制度变迁 经济危机 冲击-回应 社会投资
下载PDF
一个思考:由柯文“中国中心观”谈起 被引量:8
6
作者 张仲民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0-114,共5页
作为对“冲击 -回应”说的反动 ,柯文“中国中心观”的研究范式自有其合理性值得我们注意 ,然而又由于它内在的矛盾性———过分强调了中国的内部因素在中国近代发展中的作用 ,会导致“中国中心”的困局。而从历史实际来看 ,引起中国近... 作为对“冲击 -回应”说的反动 ,柯文“中国中心观”的研究范式自有其合理性值得我们注意 ,然而又由于它内在的矛盾性———过分强调了中国的内部因素在中国近代发展中的作用 ,会导致“中国中心”的困局。而从历史实际来看 ,引起中国近代变革的动力仍然在西力的进入 ,所以柯文这一研究范式仍有其巨大局限性 ,并不能完全说明近代中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回应”模式 “中国中心观” 思想资源 “知识论危机” 中国 近代 思想史
下载PDF
略论关中地区家庭的变迁
7
作者 董敬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28-131,共4页
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关中地区的特殊性,使关中地区的家庭组织与其它区域不同,具体就是关中地区始终是核心家庭占据主导地位。尽管面临各种各样的冲击和影响,然而关中地区的特殊性使关中家庭面对冲击的回应是形成核心家庭这... 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关中地区的特殊性,使关中地区的家庭组织与其它区域不同,具体就是关中地区始终是核心家庭占据主导地位。尽管面临各种各样的冲击和影响,然而关中地区的特殊性使关中家庭面对冲击的回应是形成核心家庭这样一种组织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家庭变迁 核心家庭 冲击-回应
下载PDF
中国与世界互动模式的演变及其动因
8
作者 李凤艳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4-98,共5页
历史上,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先后形成了两种相对成熟的模式,即"华夷秩序"和"冲击—回应"模式。新中国致力于构建一种新模式,如今正初步呈现出"和合共生"模式的基本轮廓。在国际社会依然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全... 历史上,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先后形成了两种相对成熟的模式,即"华夷秩序"和"冲击—回应"模式。新中国致力于构建一种新模式,如今正初步呈现出"和合共生"模式的基本轮廓。在国际社会依然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全球化的发展已将人类结成了命运共同体的条件下,"和合共生"是一种相对理想的互动模式,但要使这种模式走向成熟稳定,尚需克服众多障碍。考察中国与世界互动模式的演变及其动因,可以为推动"和合共生"模式走向成熟稳定指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关系 互动模式 华夷秩序 冲击-回应 和合共生
原文传递
现代性:中国现代美术的话语与实践 被引量:2
9
作者 高天民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12,共2页
为什么中国美术要讨论和思考现代性问题?什么是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或者说,如何认定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本文认为,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国现代美术的话语建构。本文否定了以往中国现代美术阐释的“冲击—回应”说,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对西方... 为什么中国美术要讨论和思考现代性问题?什么是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或者说,如何认定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本文认为,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国现代美术的话语建构。本文否定了以往中国现代美术阐释的“冲击—回应”说,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对西方的回应,而是在整个的现代化趋势中从整体上全面面向现代的民族性建构,是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中国现代美术正是在这个整体趋势中形成了其独特的现代性话语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冲击-回应 话语 创获 新传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