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冲动性攻击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华威 张萌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7-582,共6页
目的:探讨道德认同在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冲动性攻击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公正世界信念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相对剥夺感问卷、道德认同问卷、公正世界信念问卷以及冲动性攻击问卷对501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①相对剥夺感对大学生... 目的:探讨道德认同在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冲动性攻击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公正世界信念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相对剥夺感问卷、道德认同问卷、公正世界信念问卷以及冲动性攻击问卷对501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①相对剥夺感对大学生冲动性攻击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b=0.25,P<0.01);②道德认同在相对剥夺感与冲动性攻击的关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03,Bootstrap 95%CI为[0.01-0.06];③公正世界信念在相对剥夺感通过道德认同影响冲动性攻击的路径中起到调节作用。当公正世界信念较高时,相对剥夺感通过道德认同作用于冲动性攻击行为的间接效应较强(ρ高公正世界信念=0.04,Bootstrap 95%CI为[0.02,0.08]);当公正世界信念较低时,该间接效应较弱(ρ低公正世界信念=0.02,Bootstrap 95%CI为(0.00,0.04])。结论:相对剥夺感通过道德认同对大学生冲动性攻击产生影响,影响效果受到公正世界信念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剥夺感 冲动性攻击 道德认同 公正世界信念
下载PDF
儿童期受虐及认知功能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性攻击行为发生的影响
2
作者 潘其郎 陈小芬 吴科斌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20期115-118,共4页
目的观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性攻击行为的发生与儿童期受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龙岩市第三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以外显行为攻击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MOAS)分组,其中冲动组23例... 目的观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性攻击行为的发生与儿童期受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龙岩市第三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以外显行为攻击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MOAS)分组,其中冲动组23例及无冲动组37例。评价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性攻击行为的发生与儿童期受虐及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冲动组患者中存在儿童期受虐15例(65.22%),高于无冲动组7例(18.92%)(χ^(2)=13.092,P<0.05)。冲动组患者中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低于无冲动组(P<0.05)。冲动组患者各项实施认知评估以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测试结果低于无冲动组(P<0.05)。将对RBANS测试结果(0=未有影响,1=有影响)作为因变量,对认知评估、对服药认识、对疾病复发及求助方式认识及总分作为自变量,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儿童期受虐及MoCA评分低下均为诱发冲动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儿童期受虐及认知功能低下会造成冲动性攻击行为;因此,早期对患者开展儿童时期是否受虐的调查,并评价其认知功能评分,有助于判定是否存在冲动攻击行为,并且可以开展早期的干预,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冲动性攻击行为 儿童期受虐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 认知功能 相互关系
下载PDF
青少年冲动性攻击与应激、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3
作者 刘彩萍 谢斌 +2 位作者 李冠军 林治光 邵阳 《精神医学杂志》 2018年第6期407-411,共5页
目的目的探讨青少年冲动性攻击行为与生活应激水平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1名有冲动性攻击行为的学生为研究组,53名无冲动性攻击行为的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修改版外显行为攻击量表(MOAS)和修订版Barrat... 目的目的探讨青少年冲动性攻击行为与生活应激水平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1名有冲动性攻击行为的学生为研究组,53名无冲动性攻击行为的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修改版外显行为攻击量表(MOAS)和修订版Barratt冲动量表(BIS-11)分别评估受试者的攻击行为和冲动性,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调查受试者近半年内的生活应激水平,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结果,研究组ASLEC总分及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MOAS总分与ASLEC总分及人际关系、受惩罚因子呈正相关(P<0.05),与BDNF呈负相关(P<0.05)。BIS-11总分与ASLEC总分、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因子呈正相关(P<0.05)。BDNF水平在应激和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应激是青少年冲动性攻击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而BDNF在其产生中可能起间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冲动性攻击 应激 脑源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冲动性-预谋性男性暴力犯的自我怜悯、童年期创伤与攻击行为的相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韩丽娟 耿峰 +3 位作者 袁愫 何孔亮 朱春燕 张许来 《精神医学杂志》 2019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比较冲动性、预谋性男性暴力犯的自我怜悯水平、童年期创伤,并探讨自我怜悯、童年期创伤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中文版冲动性-预谋性攻击量表(IPAS)、中文版自我怜悯量表(SCS-C)、童年期创伤问卷(CTQ)等对... 目的比较冲动性、预谋性男性暴力犯的自我怜悯水平、童年期创伤,并探讨自我怜悯、童年期创伤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中文版冲动性-预谋性攻击量表(IPAS)、中文版自我怜悯量表(SCS-C)、童年期创伤问卷(CTQ)等对150名服刑男性暴力犯进行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得到有效被试120名,其中冲动性暴力犯64名,预谋性暴力犯56名;选取正常对照组63名,进行一般情况调查表及中文版自我怜悯量表(SCS-C)的测试。结果三组SCS-C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冲动性暴力犯组、预谋性暴力犯组的SCS-C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冲动性暴力犯组SCS-C自我友善因子分高于预谋性暴力犯组(P<0.05)。冲动性暴力犯组CTQ躯体虐待因子分高于预谋性暴力犯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PAS冲动性攻击因子与SCS-C中的正念因子呈负相关(P<0.01),与CTQ中的躯体虐待因子呈正相关(P<0.01);IPAS预谋性攻击因子与SCS-C总分及普遍人性、正念因子均呈负相关(P<0.01),与CTQ中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躯体忽视因子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冲动性、预谋性暴力犯的自我怜悯水平均低于正常组。男性冲动性暴力犯的躯体虐待史高于预谋组。冲动性因子和预谋性因子均分别与SCS-C的相关因子呈负相关,与CTQ的相关因子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动性攻击 预谋攻击 自我怜悯 童年期创伤
下载PDF
精神障碍冲动性攻击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赵容 邵阳 谢斌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7年第1期52-55,共4页
攻击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为该生物体所不愿接受的行为,是很多精神障碍的共同特征,重性精神障碍攻击行为发生率为34%~70%。攻击行为有多种分类方法,最常见的是将其分为“冲动性攻击”和“预谋性攻击”。冲动性攻... 攻击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为该生物体所不愿接受的行为,是很多精神障碍的共同特征,重性精神障碍攻击行为发生率为34%~70%。攻击行为有多种分类方法,最常见的是将其分为“冲动性攻击”和“预谋性攻击”。冲动性攻击指无计划的、不可控的、非目标取向的爆发式攻击行为,预谋性攻击则指有计划的、可控的、目标取向的攻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障碍 冲动性攻击 因子 心理社会因素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暴力犯攻击行为与焦虑的关系:CU特质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杨金科 肖玉琴 杨波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3-288,共6页
采用冲动性/预谋性攻击量表、冷酷无情特质量表和特质焦虑量表,以山东省某中型监狱341名成人暴力犯为被试考察两类攻击、CU特质水平和特质焦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CU特质水平与两类攻击正相关,与特质焦虑呈负相关,特质焦虑水平能... 采用冲动性/预谋性攻击量表、冷酷无情特质量表和特质焦虑量表,以山东省某中型监狱341名成人暴力犯为被试考察两类攻击、CU特质水平和特质焦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CU特质水平与两类攻击正相关,与特质焦虑呈负相关,特质焦虑水平能够预测成人暴力犯的冲动性攻击。(2)个体的CU特质水平能够调节特质焦虑与冲动性攻击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特质焦虑水平对低CU特质个体的冲动性攻击影响大于高CU特质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犯 冲动性攻击 预谋攻击 特质焦虑 CU特质
下载PDF
冲动性-预谋性暴力犯的自恋人格特征与攻击行为 被引量:6
7
作者 高晓寒 孙宏伟 +2 位作者 高树宏 毕建超 秦峰鸣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41-943,共3页
目的 探讨冲动性-预谋性暴力犯的自恋人格特征及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文版冲动性-预谋性攻击量表(IPAS)和自恋人格问卷对120名服刑男性暴力犯进行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有效被试88名,其中冲动性暴力犯45名,预谋性暴力犯43名.结... 目的 探讨冲动性-预谋性暴力犯的自恋人格特征及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文版冲动性-预谋性攻击量表(IPAS)和自恋人格问卷对120名服刑男性暴力犯进行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有效被试88名,其中冲动性暴力犯45名,预谋性暴力犯43名.结果 (1)预谋性暴力犯比冲动性暴力犯更具显性自恋人格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77±10.89)分,(54.67±10.15)分,P<0.05].(2)显性自恋和预谋性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560; P<0.01);隐性自恋和冲动性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440;P<0.01).(3)显性自恋的自我钦羡和权欲因子对预谋性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442,P<0.01;β=0.297,P<0.05);隐性自恋的易感质因子对冲动性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526,P<0.01).结论 显性自恋是导致预谋性攻击行为的人格因素,隐性自恋是导致冲动性攻击行为的人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恋 自恋 冲动性攻击 预谋攻击
原文传递
冲动-预谋性攻击行为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19
8
作者 乔屹 谢斌 张明岛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6-368,共3页
目的探讨冲动-预谋性攻击行为量表(IPAS)在中国青少年人群中使用的信效度。方法在职校、工读学校及未成年人劳动教养所访谈300名青少年,对近6个月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发放IPAS量表,同时进行Barratt冲动量表(BIS-11)的测定和一般情... 目的探讨冲动-预谋性攻击行为量表(IPAS)在中国青少年人群中使用的信效度。方法在职校、工读学校及未成年人劳动教养所访谈300名青少年,对近6个月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发放IPAS量表,同时进行Barratt冲动量表(BIS-11)的测定和一般情况调查。随机抽取30名在第3周进行重测。结果项目分析删除4,5,8,13,23,27六项,对剩余24项条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检验值为0.646,球形Bartlett检验X=691.93(P〈0.001),析出预谋性攻击和冲动性攻击2个因子,并将因素负荷小于0.4的7个条目删去,组成17个条目的量表。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χ^2/df、GFI、AGFI、RMSEA分别为:1.42,0.874,0.837和0.058。总量表和2个因子的Cronbachct系数分别为0.77,0.698和0.729,重测信度为0.74(P〈0.05)。总量表及2个因子均与BIS-11总分相关。结论IPAS是一个比较好的对暴力行为进行分类的工具,中文版需要进一步修订,以适合在中国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动/预谋攻击行为量表 青少年 信度 效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