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冲压法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的手术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李静 吴祥作 方仙凤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8期1556-1559,共4页
目的探讨冲压法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成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94例行冲压法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骨替代材料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植入骨材料,对照组44... 目的探讨冲压法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成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94例行冲压法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骨替代材料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植入骨材料,对照组44例不植入骨材料。采用16排螺旋CT(Optima CT540)比较两组术后1年、3年的骨改建情况,并根据患者种植术后3年时的垂直骨增量情况分为优良组(n=87)和非优良组(n=7),采用广义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冲压法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成骨效果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1年、3年,观察组根尖骨高度、垂直骨增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组患者的黏膜厚度、植骨病例数、种植体长度均厚于/多于/长于非优良组,剩余牙槽骨高度低于非优良组,上颌窦宽度窄于非优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性别、年龄、牙位、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剩余牙槽骨高度>4 mm、上颌窦宽度较宽、黏膜厚度较薄、未植骨、种植体长度≤8 cm是术后3年影响垂直骨增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植入骨材料在冲顶法上颌窦底提升术促进成骨方面的效果更佳,是解决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不足的有效方法。是否使用骨替代材料、上颌窦黏膜状态、上颌窦宽度、剩余牙槽骨高度是垂直骨增量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压法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术 边缘骨吸收 垂直骨增量 骨替代材料
下载PDF
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术成骨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华驰 何东宁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20年第5期316-320,共5页
近年来,随着口腔种植学理论及技术的发展,在上颌后牙区萎缩牙槽嵴植入种植体修复缺牙成为越来越多医患的选择。由于牙周病造成的牙槽骨骨量丢失,以及牙齿缺失后牙槽嵴顶和上颌窦底的破骨细胞活跃、上颌窦气化造成的上颌后牙区牙槽骨双... 近年来,随着口腔种植学理论及技术的发展,在上颌后牙区萎缩牙槽嵴植入种植体修复缺牙成为越来越多医患的选择。由于牙周病造成的牙槽骨骨量丢失,以及牙齿缺失后牙槽嵴顶和上颌窦底的破骨细胞活跃、上颌窦气化造成的上颌后牙区牙槽骨双向吸收,常使得在上颌后牙区植入种植体所需的垂直骨量不足,如何在上颌后牙区萎缩牙槽嵴实现骨增量,为种植体植入创造条件,是上颌后牙区种植术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上颌窦底提升技术为上颌后牙区种植体植入及修复创造了条件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术由于创伤小等优点,更易于被患者所接受,在临床工作中最为常见。然而种植术后的成骨效果存在较大的不可预测性,其影响因素并未完全明了,骨替代材料的使用及使用方法、上颌窦黏膜炎症及穿孔、上颌窦底的宽度、吸烟及糖尿病等全身情况都可能对术后成骨效果造成影响,本文对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术成骨效果的影响因素做一总结,以利于临床工作中对种植效果的预测、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牙上颌窦底提升 成骨效果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种植体周围骨改建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星星 孙丽娟 +4 位作者 王悦 丁锋 刘向东 张思佳 宋应亮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分析牙槽嵴严重萎缩患者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种植体周围骨改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患者41例,根据剩余牙槽骨高度(RBH)分为A组(2<RBH≤4 mm,20例)和B组(4<RBH≤6 mm,21例)。术后1年和3年,用影像学测量技术比较2... 目的:分析牙槽嵴严重萎缩患者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种植体周围骨改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患者41例,根据剩余牙槽骨高度(RBH)分为A组(2<RBH≤4 mm,20例)和B组(4<RBH≤6 mm,21例)。术后1年和3年,用影像学测量技术比较2组种植体周围的骨改建情况,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术后1、3年时,A组的垂直骨增量(VBG)均高于B组(P<0.05);术后3年时VBG与种植体长度(IL)呈正相关(r=0.284,P<0.05),与RBH呈负相关(r=-0.409,P<0.05);方程:术后3年VBG=0.836 IL-1.074 RBH-0.424。结论:RBH和IL是VBG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压上颌窦底提升 剩余牙骨高度 垂直骨增量
下载PDF
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用于上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mm时种植修复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任帅 宋应亮 +5 位作者 魏洪波 张思佳 谭乃文 周宇超 刘向伟 赵雯雯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224-227,共4页
目的评估上后牙区牙缺失后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 mm时运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种植修复是否安全可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行种植修复的上颌后牙区缺牙后牙槽嵴严重萎缩(剩余牙槽骨高度不... 目的评估上后牙区牙缺失后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 mm时运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种植修复是否安全可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行种植修复的上颌后牙区缺牙后牙槽嵴严重萎缩(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 mm)病例26例,均采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并测量种植体周软组织指数,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测量术后及最终修复体戴入1年后随访时的边缘骨水平、根尖骨高度及软组织指数并进行分析。结果共35颗种植体纳入本研究,边缘骨吸收为(1.21±0.40)mm,术后根尖骨高度为(1.33±0.52)mm,随访时根尖骨高度为(1.20±0.52)mm,随访时根尖骨高度较种植体植入后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35颗种植体的改良菌斑指数(mPLI)为1.46±0.78,改良出血指数(mSBI)为1.26±0.74。结论当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 mm时,可运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种植体,其效果较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压上颌窦底提升 剩余牙骨高度 边缘骨吸收 根尖骨高度
原文传递
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在剩余牙槽嵴高度小于5mm时植入体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任帅 宋应亮 +5 位作者 魏洪波 张思佳 谭乃文 周宇超 刘向伟 赵雯雯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6年第5期294-296,共3页
目的:观察剩余牙槽骨高度小于5 mm时运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体的稳定性。方法:应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修复患者65例分为两组,A组:剩余牙槽嵴高度〈5 mm,B组:患者剩余牙槽嵴高度5-10mm。在种植体植入后及修复前分别... 目的:观察剩余牙槽骨高度小于5 mm时运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体的稳定性。方法:应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修复患者65例分为两组,A组:剩余牙槽嵴高度〈5 mm,B组:患者剩余牙槽嵴高度5-10mm。在种植体植入后及修复前分别测量种植体近中、远中、颊侧、舌侧的稳定系数,取平均值记录为该种植体的稳定系数,比较两组间种植体稳定系数在植入后和修复前有无差异。同时分析不同长度和直径的种植体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异。结果:A组植入种植体30枚(完成修复29枚),B组植入种植体54枚(完成修复54枚),A组种植体存留率为96.67%,B组为100.00%。A组的剩余牙槽嵴高度3.89±0.72 mm,B组为7.79±1.52 mm。A组种植体的稳定系数由种植体植入后的67.28±1.70增加到种植体修复前的76.31±2.22,B组种植体的稳定系数由种植体植入后的69.51±1.60增加到种植体修复前的76.65±2.49。8 mm与10 mm长的种植体在修复前的稳定性系数分别为76.75±2.71和76.51±2.37。直径4.1 mm与4.8 mm的种植体在修复前的稳定性系数分别为76.62±2.39和76.16±2.40。结论:上颌后牙缺失剩余牙槽骨高度〈5 mm时,运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种植体的稳定性是可以预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压上颌窦底提升 剩余牙骨高度 种植体稳定系数
原文传递
牙槽骨严重吸收患者不同种植修复方式的修复效果比较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悦 郭振兴 +3 位作者 王蕾 丁锋 陈旭涛 宋应亮(指导)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03-208,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对牙槽骨严重吸收患者采用不同种植修复方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因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牙槽骨高度(RBH)≤5 mm需行骨凿式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同期植骨、植入种植体且已完成冠修复的患者53例,共... 目的:对比分析对牙槽骨严重吸收患者采用不同种植修复方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因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牙槽骨高度(RBH)≤5 mm需行骨凿式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同期植骨、植入种植体且已完成冠修复的患者53例,共植入种植体69枚,冠修复方式分别为粘结固位39枚,螺丝固位30枚。收集各患者术后即刻及戴牙后1、2、3年的影像学资料,测量其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及种植体根尖骨高度,记录各复查时间点种植体周围的牙周临床指标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其不同修复方式之间的效果。结果:螺丝固位组与粘结固位组在负载后1、2、3年时两组的近远中边缘、根尖骨吸收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牙周探诊深度相比,除舌侧远中位点为粘结固位组大于螺丝固位组(P<0.05)外,其余各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均在5以上(P>0.05)。结论:对于RBH≤5 mm的患者,采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是可行的;若冠修复方式选择合适,无论是粘结固位还是螺丝固位均能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严重萎缩 骨凿式冲压上颌窦底提升 螺丝固位 粘结固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