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冶金考古研究五十年:回顾与展望
1
作者 陈建立 梅建军 +1 位作者 潜伟 刘海峰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7-257,共11页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冶金考古进入大发展时期.多学科学者纷纷参与中国冶金考古研究,在冶铜术起源与青铜冶铸体系形成、钢铁技术形成与发展、金银铅锡锌等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古代金属流通与国家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在田...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冶金考古进入大发展时期.多学科学者纷纷参与中国冶金考古研究,在冶铜术起源与青铜冶铸体系形成、钢铁技术形成与发展、金银铅锡锌等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古代金属流通与国家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在田野冶金考古与信息采集标准规范、古代金属材质与工艺及其流通研究关键技术、古代冶金与文明和国家起源发展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仍具有极大空间,有待于今后开展更多的冶金考古理论与方法、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本文对1974年以来的重大成果进行简要回顾与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青铜冶铸技术体系 钢铁技术体系 冶金与文明
下载PDF
冶金考古行万里 另辟蹊径探文明——李延祥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2
2
作者 万辅彬 李延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2期1-11,共11页
李延祥教授1985年9月起师从柯俊院士,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于1995年6月获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是中国冶金考古和冶金史的... 李延祥教授1985年9月起师从柯俊院士,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于1995年6月获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是中国冶金考古和冶金史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他建立了通过炉渣揭示古代炼铜技术流程的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对湖北大冶铜绿山、辽宁凌源牛河梁、南京九华山等多处古矿冶遗址进行了研究.为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率领研究团队对晋南、河西、辽西、长江中游地区百余处早期青铜冶金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调查和研究,为学术界提供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近期还开展了早期绿松石开发与产品流布、汉魏时期南方块炼铁冶炼技术、宋元时期煤炼铁等方面的研究,推动并参与的甘肃张掖西城驿炼铜遗址、北京市延庆水泉沟辽代炼铁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冶炼遗址与墓葬发掘项目,先后获评全国六大考古发现、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李延祥教授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及多项教育部、科技部课题,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讲研究生课程有冶金考古学、科技考古专题、世界史;主讲本科生课程有世界史、冶金史,2013年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曾任民盟北京科技大学支部副主委兼宣传委员.李延祥教授多次来南宁与广西民族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并指导科技史学科建设.2006年4月起被聘为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负责指导岭南地区冶金考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冶金 铜绿山 牛河梁 九华山 炉渣 块炼铁 煤炼铁
下载PDF
安第斯冶金考古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延祥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8年第2期44-49,共6页
关键词 安第斯地区 冶金技术 冶金考古 铜合金 冶炼技术 旧大陆 冶炼遗址 印加帝国 哥伦比亚 中间期
下载PDF
巴尔干半岛铜冶金考古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延祥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9年第2期53-56,共4页
关键词 巴尔干半岛 冶金 古铜矿 炼钢炉 竖井 冶金考古 氧化亚铜 炼钢技术 陶器 安纳托利亚
下载PDF
开展燕文化区的铜冶金考古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延祥 《有色金属》 CSCD 2003年第4期168-172,共5页
论述开展燕文化区冶金考古的必要性,介绍已有的相关考古资料。以北京地区为核心的燕文化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可能经历了冶铜技术演化的各个阶段。对铜锡等矿产古代开采遗迹的科学考察,对琉璃河等早期铸铜遗址的深入研究,对各时期出土的... 论述开展燕文化区冶金考古的必要性,介绍已有的相关考古资料。以北京地区为核心的燕文化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可能经历了冶铜技术演化的各个阶段。对铜锡等矿产古代开采遗迹的科学考察,对琉璃河等早期铸铜遗址的深入研究,对各时期出土的铜器的分析,将为阐明燕文化的冶铜技术发展历程及其与相邻地区的关系,为探讨中国冶铜技术的起源与传播,为寻找夏商时期青铜原料的产地等重要同题提供新的科学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 冶炼遗址 冶金考古 燕文化 冶铜技术
下载PDF
电子显微技术在冶金考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韩汝玢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29-237,共9页
本文举例阐述20余年来,在柯俊教授领导和参加下,应用电子显微技术研究冶金考古学中的问题,取得几项重要成果:(1)解决学术界“关于中国商代是否已有人工冶铁”的有争议的问题;(2)证明发掘出土属于公元前2000年的黄铜器... 本文举例阐述20余年来,在柯俊教授领导和参加下,应用电子显微技术研究冶金考古学中的问题,取得几项重要成果:(1)解决学术界“关于中国商代是否已有人工冶铁”的有争议的问题;(2)证明发掘出土属于公元前2000年的黄铜器物,在冶炼技术上通过气固反应是能够得到的;(3)对1000余件出土铜器进行成分和显微组织的分析,为研究中国冶金技术发展提供了系统、丰富的资料;(4)X射线照相法及X射线结构分析的应用实例;(5)对古代炉渣等冶金遗物及出土的金属制品中夹杂物的分析研究,判定古代冶金技术及其发展历程,为在中国建立古炉渣学这一新学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显微技术 冶金考古 金属 合金 冶金技术
下载PDF
浮选法的启发:淘金法在冶金考古田野发掘中的应用——以环珠江口先秦冶金考古为例
7
作者 向安强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23-27,共5页
把淘金法和"水选法"移植到冶金考古田野发掘中,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具有可行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以环珠江口地区的先秦冶金考古为例,阐述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冶金考古的田野发掘工作中,对中国冶金技术起源与发展的深入研究,可... 把淘金法和"水选法"移植到冶金考古田野发掘中,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具有可行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以环珠江口地区的先秦冶金考古为例,阐述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冶金考古的田野发掘工作中,对中国冶金技术起源与发展的深入研究,可提供更多实用的考古分析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淘金法 “水选法” 环珠江口地区
下载PDF
印加时期南安第斯美洲冶金考古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昂 李延祥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6-70,共5页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拥有美洲最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是新大陆冶金技术的发源地。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土著居民曾对这些矿产资源开采了近千年,并具备了冶炼、铸造和锻造合金的技术。以具有冶金内涵的印加时期遗址为契入点来探析该时期南安第斯...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拥有美洲最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是新大陆冶金技术的发源地。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土著居民曾对这些矿产资源开采了近千年,并具备了冶炼、铸造和锻造合金的技术。以具有冶金内涵的印加时期遗址为契入点来探析该时期南安第斯冶金技术的文化面貌,并探讨印加帝国对冶金技术的控制力,为进一步认识印加时期的冶金文明提供相关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第斯美洲 冶金考古 青铜合金
下载PDF
近期冶金考古研究进展和趋势 被引量:1
9
作者 吴晓桐 谈金卓 马江波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0-108,共9页
近期我国冶金考古研究迅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根据研究时段综述了近一年多来有关中国冶金考古的成果,涉及领域包括冶金术起源、青铜器合金成分和矿料来源、青铜器范铸技术、陶范制作工艺、青铜器镶嵌技术、铁器生产技术、鎏金... 近期我国冶金考古研究迅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根据研究时段综述了近一年多来有关中国冶金考古的成果,涉及领域包括冶金术起源、青铜器合金成分和矿料来源、青铜器范铸技术、陶范制作工艺、青铜器镶嵌技术、铁器生产技术、鎏金工艺、红铜炸珠工艺、炼锌技术等等。最后总结了我国冶金考古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法创新和数据库建设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合金成分 矿料来源 铸造工艺 发展趋势
下载PDF
世界冶金考古奇迹 重庆明代炼锌遗址群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碧瑞 李大地 《大众考古》 2014年第5期85-88,共4页
《天工开物·五金》:"凡倭铅古书本无之,乃近世所立名色。其质用炉甘石熬炼而成。繁产山西太行山一带,而荆、衡为次之。每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封裹泥固以渐砑干,勿使见火拆裂。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 《天工开物·五金》:"凡倭铅古书本无之,乃近世所立名色。其质用炉甘石熬炼而成。繁产山西太行山一带,而荆、衡为次之。每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封裹泥固以渐砑干,勿使见火拆裂。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定毁罐取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世界 遗址 炼锌 明代 重庆 天工开物 太行山
下载PDF
河南冶金考古主要收获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京华 汤文兴 《史学月刊》 1980年第3期42-45,共4页
我国治金生产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原始社会末期使用青铜器开始,到春秋时期冶铁业的兴起,经历了长期实践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代青铜文化艺术。建国以来,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配合社会主义建设,在全省各地先后进行多次普查,大致上摸清... 我国治金生产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原始社会末期使用青铜器开始,到春秋时期冶铁业的兴起,经历了长期实践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代青铜文化艺术。建国以来,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配合社会主义建设,在全省各地先后进行多次普查,大致上摸清了自商周至汉代有关冶铜、冶铁遗址的分布情况。对唐宋时期的冶铁遗址,也做了一些调查工作。冶铜遗址共十五处,如郑州西郊牛寨河南龙山中晚期遗址、偃师二里头三期文化、郑州商城南关外、安阳苗圃、洛阳市东北郊、新郑城关阁老坟和小吴楼、南阳市瓦房庄等。冶铁遗址三十多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原始社会末期 青铜器 遗址 文物考古 唐宋时期 河南省 郑州商城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下载PDF
铁与火之歌——记桑植官田遗址冶金考古模拟实验
12
作者 张钊(文/图) 莫林恒(文/图) 严晋臣(文/图) 《大众考古》 2021年第2期38-48,共11页
清同治十一年(1872)版《桑植县志》记载:“汉高祖五年置充县,东汉因之。”《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充县在(慈利)县西二百四十里,即今……桑植县治。”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考证,汉代充县县治位于今桑植县境内。这些记载表明... 清同治十一年(1872)版《桑植县志》记载:“汉高祖五年置充县,东汉因之。”《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充县在(慈利)县西二百四十里,即今……桑植县治。”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考证,汉代充县县治位于今桑植县境内。这些记载表明桑植县的建制可以上溯至西汉建立伊始,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澧州 冶金考古 汉高祖 模拟实验 桑植县 《中国历史地图集》 清同治 火之歌
下载PDF
冶金技术与文明发展之间关系探究
13
作者 柴博闻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I0003-I0003,共1页
冶金技术,作为人类的一项重要发明,从最初的炼铜、炼铁,到后来的炼钢,一直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它不仅提供了人们生活中所需的金属材料,如工具、武器、建筑材料等,更在工艺、设计和艺术等方面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李... 冶金技术,作为人类的一项重要发明,从最初的炼铜、炼铁,到后来的炼钢,一直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它不仅提供了人们生活中所需的金属材料,如工具、武器、建筑材料等,更在工艺、设计和艺术等方面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李京华著,文物出版社于2007年1月出版的«冶金考古»一书,是冶金考古领域重要的研究成果,以其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冶金技术如何塑造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技术 文物出版社 建筑材料 冶金考古 金属材料 文明进步 深入的研究 人类文明
下载PDF
冶金考古收获来自田野和实验室的密切结合
14
作者 陈建立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0-152,共3页
冶金考古是对古代金属及有关矿冶遗存开展研究的一个考古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既包括遗迹、遗物等物质性载体,也包括技术思想、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产组织、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研究问题。冶金考古研究... 冶金考古是对古代金属及有关矿冶遗存开展研究的一个考古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既包括遗迹、遗物等物质性载体,也包括技术思想、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产组织、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研究问题。冶金考古研究既需要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历史地理学、民俗学和民族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需要采用环境、地质、矿业、冶炼、铸造、压力加工、腐蚀与防护、理化分析和年代测定等自然科学的技术与方法,是名副其实的交叉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实验室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 技术思想 社会结构 历史地理学
原文传递
湖南冶金考古主要收获:以铜、铁、锌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莫林恒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3-164,共12页
本文以铜、铁、锌三种金属为代表,考察了当前湖南境内矿冶考古发现以及金属遗物的考古学研究、铸造工艺与科技检测分析的成果。认为在商周、楚汉、唐宋以及明清等时期湖南境内发现的金属器多有精品,且具有显著的本地特色,表明了湖南是... 本文以铜、铁、锌三种金属为代表,考察了当前湖南境内矿冶考古发现以及金属遗物的考古学研究、铸造工艺与科技检测分析的成果。认为在商周、楚汉、唐宋以及明清等时期湖南境内发现的金属器多有精品,且具有显著的本地特色,表明了湖南是中国重要的金属冶炼与制造中心之一。这固然与湖南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关,但同时也因为湖南能够较快地将中原先进技术本地化,并加以创新,有的方面甚至达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平,从而创造出了独特的冶金文明,并成为了中华冶金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冶金考古 青铜器 铁器 桐木岭遗址
原文传递
河南冶金考古概述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京华 《华夏考古》 1987年第1期202-219,共18页
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的长河中,冶铜术的发明,把古代中国人由原始社会推向文明时代。在发明冶铜术的基础上,人们发明了冶铁术。铁器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把奴隶制社会改变成封建制社会。冶铜、冶铁术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起到积... 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的长河中,冶铜术的发明,把古代中国人由原始社会推向文明时代。在发明冶铜术的基础上,人们发明了冶铁术。铁器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把奴隶制社会改变成封建制社会。冶铜、冶铁术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省境内发现的冶金史料加以综述,以利读者了解我省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遗址 汉代 铸造工艺 耐火材料 球墨可锻铸铁 铁器 大型化发展 韧性铸铁 鼓风管
原文传递
河南冶金考古略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京华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97-101,共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四十年来,是河南冶金考古史中的黄金时代。其间做了大量征集、调查、发掘、研究、学术交流等工作。撰写冶金考古的研究文章之多也是空前的。研究成果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
关键词 冶金考古 四十年 耐火材料 河南 汉代 铸造技术 文化遗址 学术交流 可锻铸铁 龙山文化
原文传递
十年来河南冶金考古的新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京华 《华夏考古》 1989年第3期68-81,共14页
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间,河南冶金考古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它在河南的冶金考古历史上,也是处于新的发展时期。金属工具是人类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冶金考古又是研究金属工具发展史的重要途径。文物考古和有关... 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间,河南冶金考古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它在河南的冶金考古历史上,也是处于新的发展时期。金属工具是人类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冶金考古又是研究金属工具发展史的重要途径。文物考古和有关科研部门十分重视这一科研工作的开展,在各学科交叉和合作之下,使冶金考古的研究,向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对一些学术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同时,在冶金考古领域的广泛深入讨论中,使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文化遗址 河南省 耐火材料 汉代 冶金技术 铁器 战国时期 龙山文化 成份分析
原文传递
“本刊专稿——冶金考古”编后记
19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7-37,共1页
金属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进程,与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主要以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来说,通过发掘、分析冶金遗存,了解古人获取金属矿产资源的途径、冶炼金属和铸造器物的技术... 金属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进程,与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主要以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来说,通过发掘、分析冶金遗存,了解古人获取金属矿产资源的途径、冶炼金属和铸造器物的技术,及其体现的人类社会各方面信息,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刊本期特别刊发了一组各地不同时期的冶金遗址发掘简报,旨在集中呈现这一领域的最新考古收获。安徽阜南县台家寺遗址和江苏镇江市孙家村遗址是在商周时期的大型高等级聚落中发现了铸造生产设施及相关遗迹,出土了大量与冶铸有关的遗物。这些遗存是判断遗址的性质、等级,了解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参考。北京延庆区水泉沟遗址和湖南桂阳县桐木岭遗址则是历史时期位于金属矿产地附近的大规模冶炼遗址,特别是保存完整、系统分布的生产设施为复原和分析当时的冶炼技术体系提供了准确直观的材料。发掘简报是对田野工作和考古遗存的忠实记录,上述四处冶铸遗址类型不同,发掘的工作方法和资料的记录、整理、分析手段各异。通过这组专稿,读者可以了解现阶段冶金考古工作的新特点、新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遗址发掘简报 专稿 金属矿产资源 编后记 文化遗存 社会发展程度 人类社会
原文传递
物质的生产与“存在”的逻辑:冶金考古实验室的田野考察
20
作者 胡甦 章梅芳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3-69,共7页
通过逐步解构冶金考古实验室的活动,发现作为科学认知对象的物质产于数学化和规约化的方法论之中。这反映了物质陷于自我自证的循环逻辑中,科学所判定的物质在此丧失了实证性。结合学界关于物质存在的争论,在STS中本体论大转折的路径下... 通过逐步解构冶金考古实验室的活动,发现作为科学认知对象的物质产于数学化和规约化的方法论之中。这反映了物质陷于自我自证的循环逻辑中,科学所判定的物质在此丧失了实证性。结合学界关于物质存在的争论,在STS中本体论大转折的路径下反思该现象,提出超越形而上的视野;根据实际的实验室行为来观看物质,认为物质是在行为之中逐步生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实验室研究 物质的产生 存在逻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