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叶凹槽状叶顶气膜冷却有效度和气动性能不确定性量化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黄明 李军 +1 位作者 李志刚 宋立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1-192,共12页
结合非嵌入式多项式混沌展开方法、稀疏网格技术、Sobol Indic敏感度分析方法以及RANS方程求解方法,提出了涡轮动叶凹槽状叶顶气热性能不确定性量化分析方法,数值模拟与实验数据吻合一致验证了本文方法预测凹槽状叶顶气热性能的有效性... 结合非嵌入式多项式混沌展开方法、稀疏网格技术、Sobol Indic敏感度分析方法以及RANS方程求解方法,提出了涡轮动叶凹槽状叶顶气热性能不确定性量化分析方法,数值模拟与实验数据吻合一致验证了本文方法预测凹槽状叶顶气热性能的有效性。在量化几何参数叶顶间隙和运行参数主流进口总温以及吹风比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对GE-E 3动叶叶顶的气动以及换热性能进行不确定性量化,详细分析了不确定性输入量对平均气膜冷却有效度、间隙泄漏量以及下游总压损失系数的影响,并且通过Sobol Indic方法对各不确定性变量对叶顶气热性能不确定性的贡献进行量化研究。不确定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叶顶前缘区域的泄漏量对不确定性输入不敏感,但是尾缘区域泄漏量的不确定性偏差可达到25%;下游总压损失系数总体受不确定性波动的影响较小;在几何及工况不确定性的影响下,叶顶气膜冷却有效度的统计均值相比于设计值下降29.52%,并且其偏离设计值10%的概率高达91.83%。敏感度分析的结果表明:叶顶间隙的偏差是叶顶气动性能不确定性的主导变量,叶顶间隙偏差对泄漏量以及下游总压损失系数的方差占比分别达88.02%与85.31%;在叶顶传热特性的不确定性方面,3个研究变量对气膜冷却有效度不确定性的贡献均不可忽略。本文研究的3个变量中,叶顶间隙对凹槽状叶顶气动和气膜冷却有效度的综合影响最大,所以在叶片的加工装配过程中需要保证叶顶间隙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叶凹槽状叶顶 气动性能 气膜冷却有效度 多项式混沌 不确定性量化
下载PDF
涡轮叶片综合冷却有效度评价指标研究
2
作者 杨星 汪翔宇 丰镇平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42-1648,共7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航空发动机真实条件下的主流/冷气温比十分困难,因此为了能够在常温下开展叶片综合冷却性能的科学评估,有必要开展叶片综合冷却有效度评价指标的研究。本文在覆盖航空发动机真实运行工况的大温比范围内,采用数值方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航空发动机真实条件下的主流/冷气温比十分困难,因此为了能够在常温下开展叶片综合冷却性能的科学评估,有必要开展叶片综合冷却有效度评价指标的研究。本文在覆盖航空发动机真实运行工况的大温比范围内,采用数值方法对新定义的与温比无关的叶片综合冷却有效度评价指标进行了评估与验证,分析了异性气体对叶片综合冷却有效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基于驱动温度的新定义,叶片综合冷却有效度不再随主流/冷气的温比发生变化;比热容通量比是影响综合冷却有效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实验室中采用异性气体作为冷气开展叶片综合冷却性能评估会导致预测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耦合换热 综合冷却有效度 温比 数值分析
原文传递
透平静叶表面多排孔气膜冷却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何磊 陈大为 +4 位作者 张祎 王海峰 刘钊 竺晓程 杜朝辉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40-1044,1068,共6页
为研究燃气轮机透平静叶表面的气膜冷却特性,搭建了平面叶栅气膜冷却试验台,采用红外成像技术测量了带有多排扇形气膜孔的透平静叶表面气膜冷却有效度和传热系数,分析了不同吹风比下静叶压力面和吸力面不同孔排下游气膜冷却有效度和传... 为研究燃气轮机透平静叶表面的气膜冷却特性,搭建了平面叶栅气膜冷却试验台,采用红外成像技术测量了带有多排扇形气膜孔的透平静叶表面气膜冷却有效度和传热系数,分析了不同吹风比下静叶压力面和吸力面不同孔排下游气膜冷却有效度和传热系数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吹风比的增大,静叶压力面各排孔后气膜冷却有效度增大,静叶吸力面孔排1下游气膜冷却有效度减小,吸力面孔排2和吸力面孔排3下游气膜冷却有效度先增大后减小,吸力面孔排4下游气膜冷却有效度增大;大吹风比时,气膜出流使得静叶表面大部分区域展向平均传热系数相比无气膜时小幅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平叶片 气膜冷却有效度 传热系数 红外成像 吹风比
下载PDF
延伸冲击-扇形气膜孔复合结构耦合换热实验与数值研究
4
作者 吴航 杨星 +2 位作者 蔡海扬 刘钊 丰镇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6-167,共12页
针对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结构,采用实验与数值方法,对比了基于圆形气膜孔的传统冲击、延伸冲击、小距离冲击、基于扇形气膜孔的传统冲击、延伸冲击5种复合冷却系统的耦合换热和流动特性。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获得了5种复合冷却结构在吹风... 针对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结构,采用实验与数值方法,对比了基于圆形气膜孔的传统冲击、延伸冲击、小距离冲击、基于扇形气膜孔的传统冲击、延伸冲击5种复合冷却系统的耦合换热和流动特性。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获得了5种复合冷却结构在吹风比分别为0.6、1.0、1.5时外壁面的综合冷却有效度,并通过数值计算进一步揭示了内部冷却的流动和换热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产生额外气动损失的前提下,延伸冲击孔结构可提升内部冷却的换热系数,进而小幅度提升壁面的综合冷却有效度,幅度为1.2%~4.6%,但随着冷气量的增大综合冷却有效度提升幅度有所减小;减小冲击距离能够提升内部冲击换热效果,但不会对综合冷却有效度产生明显影响;采用扇形气膜孔可大幅度提升外部气膜冷却性能,且提升幅度大于采用延伸冲击内部改进结构的。相较于传统的圆形气膜孔-冲击复合冷却结构,在相同冷气量条件下,基于扇形孔的延伸冲击改进方案可将壁面的面平均综合冷却有效度提高7.6%~8.5%,并将系统的流量系数提升3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换热 延伸冲击 气膜冷却 综合冷却有效度
下载PDF
气膜冷却布置对前缘流动传热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雪英 李明飞 +1 位作者 任静 蒋洪德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372-2375,共4页
透平一级静叶前缘是高温燃气滞止的区域,承受着整个叶片最高的热负荷,是极为重要的冷却部位。本文首先通过压力敏感漆实验得到了前缘在不同布置、吹风比、密度比情况下的绝热气膜冷却有效度分布,结合数值所给出的详细流场和传热信息,深... 透平一级静叶前缘是高温燃气滞止的区域,承受着整个叶片最高的热负荷,是极为重要的冷却部位。本文首先通过压力敏感漆实验得到了前缘在不同布置、吹风比、密度比情况下的绝热气膜冷却有效度分布,结合数值所给出的详细流场和传热信息,深入剖析了前缘气膜冷却的流动传热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缘 气膜冷却 绝热气膜冷却有效度
原文传递
带标量修正的气膜冷却各向异性湍流模型
6
作者 李雪英 任静 蒋洪德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7-251,共5页
本文采用作者提出的带标量修正的代数各向异性湍流模型,对平板带复合角气膜冷却在带横槽/不带横槽情况下的流动传热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工况下的流动传热预测结果,讨论了湍流动量、标量输运对于气膜冷却预测的影响.各向异性修正的... 本文采用作者提出的带标量修正的代数各向异性湍流模型,对平板带复合角气膜冷却在带横槽/不带横槽情况下的流动传热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工况下的流动传热预测结果,讨论了湍流动量、标量输运对于气膜冷却预测的影响.各向异性修正的雷诺应力项能减弱各向同性湍流模型所带来的肾形涡系强度过预测的问题。而各向异性的湍流标量扩散项则能有效地将雷诺应力和温度梯度对于湍流标量扩散系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结果表明带标量修正的各向异性湍流模型能很好地提高气膜冷却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湍流标量输运 湍流黏性系数 气膜冷却有效度
原文传递
湍流黏性修正在不同孔型气膜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雪英 任静 蒋洪德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8-582,共5页
燃气轮机气膜冷却流动中的复杂涡系使得其湍流黏性系数体现出很强的各向异性。本文采用作者提出的代数各向异性湍流黏性系数修正方法(AAEV方法),对不同孔型气膜冷却进行了研究。文中结合平板圆孔、扇形孔气膜冷却实验结果,将传统的湍流... 燃气轮机气膜冷却流动中的复杂涡系使得其湍流黏性系数体现出很强的各向异性。本文采用作者提出的代数各向异性湍流黏性系数修正方法(AAEV方法),对不同孔型气膜冷却进行了研究。文中结合平板圆孔、扇形孔气膜冷却实验结果,将传统的湍流模型与修正后的湍流模型获得的模拟结果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得到修正后的结果与实验有较好的吻合度。修正后的湍流模型对不同的孔型有很好的适用性,同时揭示了两种孔不同的三维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黏性系数 各向异性湍流黏性系数修正(AAEV方法) AAEV k-ε模型 气膜冷却有效度
原文传递
叶片尾缘冷气喷射气动与传热性能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姚世传 施鎏鎏 +1 位作者 刘正 戴韧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7-54,共8页
基于尺度自适应(Scale Adaptive Simulation,SAS)湍流模型,对叶片尾缘偏开缝射流尾迹结构、尾迹掺混损失和壁面冷却有效度在不同射流/主流速度比(VR)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VR为1.0时冷气对尾缘壁面的冷却效... 基于尺度自适应(Scale Adaptive Simulation,SAS)湍流模型,对叶片尾缘偏开缝射流尾迹结构、尾迹掺混损失和壁面冷却有效度在不同射流/主流速度比(VR)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VR为1.0时冷气对尾缘壁面的冷却效果总体较好;上、下板尾缘脱落涡的主导结构均为卡门涡,随着VR的增大,其脱落频率与旋涡强度增大,导致涡量和剪切应力升高,而尾迹掺混损失由湍流脉动能量和板后回流区长度共同决定;VR为0.5和1.0时尾迹掺混损失相差不大,VR为1.5时相比0.5时增大了4.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开缝射流 卡门涡 掺混损失 气动性能 冷却有效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