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乔姆斯基对美国冷战外交政策的批判及其政治学透视 被引量:1
1
作者 吕庆广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32-38,共7页
乔姆斯基对美国冷战外交政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军事干涉、人权外交和国家恐怖主义三个领域,这种批判建基于其独特的政治学理论之上,国家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构成理论的中心点,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关系,如国家与国内政治、国家与对外政策和... 乔姆斯基对美国冷战外交政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军事干涉、人权外交和国家恐怖主义三个领域,这种批判建基于其独特的政治学理论之上,国家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构成理论的中心点,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关系,如国家与国内政治、国家与对外政策和国家与媒体等构成其理论核心。其理论来源主要有三: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犹太-基督教和平正义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姆斯基 美国 冷战外交政策 政治学 马克思主义 无政府主义 犹太-基督教传统
下载PDF
美国冷战外交史研究中的“种族取向”
2
作者 于展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9年第1期1-25,共25页
美国冷战外交史研究中的'种族取向'包括以种族为核心的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研究、以种族为纽带的对第三世界的外交和反殖民主义国际斗争研究以及隔离主义者的保守主义外交研究等。这些研究常与美国外交史研究的国际化潮流和文化... 美国冷战外交史研究中的'种族取向'包括以种族为核心的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研究、以种族为纽带的对第三世界的外交和反殖民主义国际斗争研究以及隔离主义者的保守主义外交研究等。这些研究常与美国外交史研究的国际化潮流和文化转向紧密相连,反映了美国学界多元文化主义的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外交 种族 公共外交 反殖民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原文传递
冷战中的美国非洲文化学会研究(1956—1969)
3
作者 李元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12-126,155,共16页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一批黑人知识精英在美国创立了名为“美国非洲文化学会”的非政府组织。成立之初,这一组织主要以扶持、资助和推动黑人文化发展为主要目标,是一个标准的少数族裔社会文化组织。随着美国对非政策的转变,美非学会抓...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一批黑人知识精英在美国创立了名为“美国非洲文化学会”的非政府组织。成立之初,这一组织主要以扶持、资助和推动黑人文化发展为主要目标,是一个标准的少数族裔社会文化组织。随着美国对非政策的转变,美非学会抓住机遇,以架起美非“合作桥梁”为主要使命,在冷战政治、社会和文化议题上大做文章。美非学会的这一转变,使其在美国名噪一时。但从1966年开始,在遭受包括美国政府冷战战略转型、组织内部矛盾、外部资金撤出、社会声誉崩溃在内的一系列打击后,美非学会迅速衰落。美非学会的兴衰,为人们深入认识肯尼迪时代的美国对非外交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非洲文化学会 非政府组织 冷战外交 肯尼迪政府
下载PDF
中柬“特殊关系”的形成(1954-1965) 被引量:5
4
作者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1-17,共17页
1954年日内瓦会议以后的10年是中国和柬埔寨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两国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彼此缺乏了解到在国际事务中密切合作的过程。在冷战时期,中国领导人视美国为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因此,他们对外政策... 1954年日内瓦会议以后的10年是中国和柬埔寨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两国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彼此缺乏了解到在国际事务中密切合作的过程。在冷战时期,中国领导人视美国为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因此,他们对外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为了反对和削弱美国这个主要敌人,中国领导人在外交领域中运用统一战线策略,分化对手并争取中立势力。就柬埔寨而言,中国领导人的主要考虑就是如何赢得西哈努克对中国的好感,争取他的合作,防止柬埔寨加入美国组织的反华包围圈。此外,中国领导人也希望通过柬埔寨来扩大中国在亚非中立国家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柬关系 冷战外交 反美统一战线
下载PDF
拓展冷战研究——兼论中美关系的“多元多层比较”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曙光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8-65,共8页
冷战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关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以西方(主要是美国)学者为主体的冷战研究,如果依据学术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加以考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为了进一步发展冷战研究体系,本文提出的思路是:打破传统的外... 冷战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关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以西方(主要是美国)学者为主体的冷战研究,如果依据学术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加以考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为了进一步发展冷战研究体系,本文提出的思路是:打破传统的外交史的治学界限,将冷战研究的触角拓宽加大,依据多方面的历史资料,采取多元素、多层次的深度比较方法,力求使得这一领域由较为单一、传统的研究逐渐加强多元化和提升理论性。对此,本文以美国对华冷战研究为例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研究 安全冷战 经济冷战 文化冷战 情报冷战 冷战外交谈判 冷战智库
原文传递
《后冷战时代的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一书出版
6
作者 苏琦 《国际政治研究》 2001年第1期75-75,共1页
我院梁云祥博士与首都师范大学应霄燕女士合作撰写的《后冷战时代的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一书,2000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主要论述了整个90年代日本国内政治、经济以及外交的变化。政治上,主要以1993年7月自民党下台,所谓... 我院梁云祥博士与首都师范大学应霄燕女士合作撰写的《后冷战时代的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一书,2000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主要论述了整个90年代日本国内政治、经济以及外交的变化。政治上,主要以1993年7月自民党下台,所谓“55年体制”崩溃为转折点,叙述前后的变化以及分析正在进行的政治改革与其未来的政治走向;在经济上,以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为一个转折点,对在此前后的日本经济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冷战时代的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 日本 政治制度 经济政策 外交关系
原文传递
冷战前期美国对东南亚华文高等教育的干预与影响——以南洋大学为个案的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杨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4-132,7-8,共19页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亚洲的冷战活动持续扩展。以文化和教育为特征的意识形态战成为美国在亚洲反共产主义的主要手段之一。恰在此时,东南亚华人酝酿数年的华文高等教育学府——南洋大学——在新加坡成立。这使美国对中国借华文高等教育...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亚洲的冷战活动持续扩展。以文化和教育为特征的意识形态战成为美国在亚洲反共产主义的主要手段之一。恰在此时,东南亚华人酝酿数年的华文高等教育学府——南洋大学——在新加坡成立。这使美国对中国借华文高等教育向东南亚扩张影响力的担忧进一步增强。由于亚洲特殊复杂的冷战形势,美国对南洋大学的政策经历了几次调整,到艾森豪威尔执政后期才最终明确了"推动华人学校逐渐融入所在国教育系统"这一优先政策目标。美国的政策和行动间接影响到了包括南洋大学在内,东南亚华文高等教育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外交冷战 中美关系 东南亚 南洋大学
原文传递
美国对东南亚华人宣传政策的演变(1949~1964) 被引量:12
8
作者 翟韬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7-137,共2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东南亚华人成为美国与中国在冷战意识形态斗争中争夺的对象。1949年至1956年,美国制定了诋毁新中国形象、提升台湾当局声誉的双轨心理战战略,并以香港和台北美国新闻处为中心、以中文为主要载体,对东南亚华人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东南亚华人成为美国与中国在冷战意识形态斗争中争夺的对象。1949年至1956年,美国制定了诋毁新中国形象、提升台湾当局声誉的双轨心理战战略,并以香港和台北美国新闻处为中心、以中文为主要载体,对东南亚华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心理宣传战攻势。但是,促进东南亚华人支持国民党政权的宣传政策恶化了东南亚国家与美国、台湾的关系,所以美国在1956年之后转为实施以促进海外华人融入东南亚社会为主轴的宣传政策。1960年代前半期,随着美国最终将海外华人纳入其对东南亚政策的框架,这种专门针对海外华人的宣传活动逐渐式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外交冷战 中美关系 心理战 东南亚华人 美国新闻处
原文传递
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态度与政策的变化,1953-1963 被引量:5
9
作者 刘青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8-111,共14页
本文考察了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两任三届政府时期(1953~1963)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的政策的变化。文章认为,第一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不结盟运动尚缺乏足够的认识。随着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内... 本文考察了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两任三届政府时期(1953~1963)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的政策的变化。文章认为,第一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不结盟运动尚缺乏足够的认识。随着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内部开始对不结盟运动做出新的评估和认识,对不结盟国家的政策也随之有所调整。肯尼迪上台以后,美国政府从第三世界发展的角度对待不结盟国家,肯尼迪政府向亚洲不结盟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外交冷战 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 亚洲不结盟国家
原文传递
越战时期美国与盟国的信任危机——以约翰逊政府的“更多旗帜”计划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浩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3-149,8,共17页
约翰逊政府的"更多旗帜"计划主要通过最大限度地争取国际社会对南越政府的援助,来彰显美国越战政策的合法性。随着越战的升级,这一计划的重点被调整为争取美国的重要盟国向南越出兵协同美军作战。围绕着这一计划,美国与大多... 约翰逊政府的"更多旗帜"计划主要通过最大限度地争取国际社会对南越政府的援助,来彰显美国越战政策的合法性。随着越战的升级,这一计划的重点被调整为争取美国的重要盟国向南越出兵协同美军作战。围绕着这一计划,美国与大多数盟国产生了较大的矛盾与分歧,进而导致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冷战同盟陷入信任危机。美国与盟国各自的利益诉求和由此造成的冷战战略的差异,是冷战同盟内部围绕"更多旗帜"计划出现信任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军事与外交冷战 越南战争 约翰逊政府“更多旗帜”计划 盟国 信任危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