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皖西山区冷湿气候资源发展人参及西洋参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宛志沪 严平 王相文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6-39,共4页
本文在分析安徽省高寒山区气候特点及人参、西洋参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相似型的引种原则,在皖西山区进行不同海拔高度的引种试验。通过3年实践总结出:运用危害积温和实效积温来确定人参、西洋参在亚热带北缘山区的种植... 本文在分析安徽省高寒山区气候特点及人参、西洋参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相似型的引种原则,在皖西山区进行不同海拔高度的引种试验。通过3年实践总结出:运用危害积温和实效积温来确定人参、西洋参在亚热带北缘山区的种植范围及最适种植高度,并根据引种区的气候特点,提出防止夏季高温造成早期枯萎及冬季高温烧芽、雨季湿度过大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西洋参 冷湿气候 皖西山区
下载PDF
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冷湿气候及其意义
2
作者 崔之久 伍永秋 +2 位作者 葛道凯 刘耕年 许清海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8年第1期15-19,T001,共6页
对昆仑山垭口地区三岔河组地层和小南川组地层的沉积相、孢粉、化学分析和软体动物化石分析等结果表明,本区在末次间冰期有过气候的快速变化,在晚更新世中期气候具有冷湿组合的特点。昆仑山垭口地区是反映高原季风强弱变化的敏感地区... 对昆仑山垭口地区三岔河组地层和小南川组地层的沉积相、孢粉、化学分析和软体动物化石分析等结果表明,本区在末次间冰期有过气候的快速变化,在晚更新世中期气候具有冷湿组合的特点。昆仑山垭口地区是反映高原季风强弱变化的敏感地区,加强对本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演变模式及气候变化不稳定性的研究,对于掌握全球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垭口地区 气候变化 冷湿气候
全文增补中
西南地区冬季异常冷湿/暖干的气候背景分析
3
作者 庞轶舒 周长艳 +1 位作者 王顺久 罗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9-475,共17页
利用1981—2022年西南地区409个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NCEP/NCAR和NOAA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西南地区冬季异常冷湿/暖干配置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全区大部分冷湿/暖干是西南地区冬季频繁出现的异常气候配置。20世纪80年代... 利用1981—2022年西南地区409个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NCEP/NCAR和NOAA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西南地区冬季异常冷湿/暖干配置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全区大部分冷湿/暖干是西南地区冬季频繁出现的异常气候配置。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区暖干趋势显著。对流层中高层的贝加尔湖高压强(弱)和青藏高原高压弱(强)及中低层西伯利亚高压强(弱),协同构成的准正压“北正南负”(“南正北负”)环流型,是西南地区冬季冷湿(暖干)配置的关键环流背景。秋季阿留申群岛南侧、赤道东太平洋南侧和北侧,以及澳大利亚西南侧4个关键区的海温是上述异常环流型的关键前兆信号。阿留申群岛南侧海温偏高(低)可使秋、冬季亚速尔高压持续增强扩大(减弱缩小),然后通过罗斯贝波东传增强(减弱)下游贝加尔湖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赤道东太平洋南侧和北侧的海温偏低(高),可共同促使东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低纬度地区位势高度场偏低(高),激发正(负)异常罗斯贝波源并东传减弱(增强)青藏高原高压;澳大利亚西南侧海温偏高(低),有利于高空越赤道偏南(北)风加强,进而增强(减弱)中东急流,导致青藏高原高压偏弱(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冬季 冷湿/暖干气候配置 气候背景 青藏高原高压 贝加尔湖高压
下载PDF
湿地气候对周边区域粮食生产的影响——黑龙江省七星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石红艳 姚俊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33期87-94,共8页
为了研究湿地气候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达到增产目的。以七星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1961—2008年湿地年平均气温、降水和周边3乡1场粮食总产、单产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粮产分解,相关系数计算等方法分析粮产趋势变化和湿地气候对周... 为了研究湿地气候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达到增产目的。以七星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1961—2008年湿地年平均气温、降水和周边3乡1场粮食总产、单产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粮产分解,相关系数计算等方法分析粮产趋势变化和湿地气候对周边场、乡粮食生产影响。结果表明:五九七农场在粮食总产、单产和增速方面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是青原镇,第三位是尖山子乡,最后一位是七星河乡。说明距离湿地远近对粮产有一定影响,四地粮产特别是五九七粮食增减变化对湿地降水变化有着较好的响应,旱年、降水偏少年粮食增产,反之,大涝、降水偏多的年份减产。同时气温变化对当年粮食产量影响较大,对粮产的趋势Yw增加或减少影响弱一些,而降水变化对Yw产量增加或减少的影响是主要的。由此可见,湿地气候冷湿性对周边粮食生产影响是不利的。尤其是通过近10年气候及粮产实际监测表明,实验结果与上述结论是一致的。应采取治涝措施,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做到旱涝保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星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 湿地冷湿气候 周边区域 粮食产量影响 治涝措施
下载PDF
中低纬度MIS 3b(54~44 ka BP)冷期与冰川前进 被引量:109
5
作者 施雅风 姚檀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共9页
MIS 3b冷期在古里雅冰芯记录表现为 5 4~ 44kaBP比现代温度低 5℃的冷期 ,与MIS 3c (早期 )和MIS 3a (晚期 )温度高出现代 3℃和 4℃情况迥然相反 ,而和以 2 3ka的岁差周期 (precessionalcycle)所导致的日射变化一致 ,在 6 5°N~ ... MIS 3b冷期在古里雅冰芯记录表现为 5 4~ 44kaBP比现代温度低 5℃的冷期 ,与MIS 3c (早期 )和MIS 3a (晚期 )温度高出现代 3℃和 4℃情况迥然相反 ,而和以 2 3ka的岁差周期 (precessionalcycle)所导致的日射变化一致 ,在 6 5°N~ 6 0°S间有重大作用 .初步检阅现代有测年资料的末次冰期冰川前进文献 ,发现MIS 3b冷期导致的山地冰川前进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12个地区 2 3个地点 .当时降水较多与冷期降温抑制消融相结合 ,使冰川伸展范围都超过气候严寒而干燥的MIS 2期内通常所说 2 5~ 15kaBP末次冰盛期 (LGM)的冰川规模 .若干种新的测年方法包括改进的光释光 (OSL)法、红外释光 (IRSC)法、宇宙成因3 He、10 Be、2 6Al和3 6Cl测年、U系法、连同原应用的14 C法、热释光 (TL)法、ESR法和径迹法 (fissiontrackmethod)有助于末次冰期多次冰川前进时间的确定 ,但某些数据也存在不确定性 .虽然古里雅冰芯记录明确了MIS 3b冷期的重要性 ,但我国西部山区对该期冰川前进的定年研究还很少 ,亟应加强工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b冷期 古里雅冰芯 岁差周期 冷湿气候 碳同位素 热释光法 径迹法
下载PDF
迷你玫瑰的生物学特性及规范化栽培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沈国正 郑毓华 刘辉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0-131,共2页
关键词 生物学特性 迷你玫瑰 栽培技术 生长温度 品种杂交 冷湿气候 高温强光 光照强度
下载PDF
一种新的风化壳类型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景波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52-58,共7页
本文根据化学分析、风化壳实际分布资料和风化理论,确定和提出了一种新的硅质风化壳类型,论证了其形成条件、发育阶段和分布地区,指出了其剖面构成及它与高岭土风化壳的区别。文章认为,以往由某些苏联学者所提出的有关高岭土风化壳分布... 本文根据化学分析、风化壳实际分布资料和风化理论,确定和提出了一种新的硅质风化壳类型,论证了其形成条件、发育阶段和分布地区,指出了其剖面构成及它与高岭土风化壳的区别。文章认为,以往由某些苏联学者所提出的有关高岭土风化壳分布于冷湿灰化带的说法,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 硅质 风化 冷湿气候
下载PDF
银竹老山,那32株资源冷杉
8
作者 韦荣华 《广西林业》 2012年第6期27-33,共7页
冷杉,一种喜炊冷湿气候的松科植物,一般生长在纬度较高地区的亚高山和高山上,但在纬度较低、只有中山的广西部却保存着两种冷杉——元宝山冷杉和资源冷杉:它们都是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它们的发现和命名郜是当时轰动植物学... 冷杉,一种喜炊冷湿气候的松科植物,一般生长在纬度较高地区的亚高山和高山上,但在纬度较低、只有中山的广西部却保存着两种冷杉——元宝山冷杉和资源冷杉:它们都是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它们的发现和命名郜是当时轰动植物学抖的重要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山冷杉 资源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松科植物 冷湿气候 亚高山 植物学
下载PDF
美国脐橙产量有望增长
9
作者 董朝菊 《中国果业信息》 2010年第12期27-27,共1页
据美国农业统计署统计,2010/2011年度美国脐橙产量预计为9300万箱(约18kd箱)。该预测数据是依据2010/2011年脐橙客观调查测定结果得出来的,调查于7月16日至8月26日进行。今年美国脐橙产区春季的冷湿气候以及夏季的冷凉气候条件均... 据美国农业统计署统计,2010/2011年度美国脐橙产量预计为9300万箱(约18kd箱)。该预测数据是依据2010/2011年脐橙客观调查测定结果得出来的,调查于7月16日至8月26日进行。今年美国脐橙产区春季的冷湿气候以及夏季的冷凉气候条件均对脐橙着果有利。调查结果表明,脐橙单株平均着果数418个,高于近5年的平均水平(348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橙 美国 产量 农业统计 测定结果 预测数据 气候条件 冷湿气候
下载PDF
Subseasonal mode of cold and wet climate in South China during the cold season: a climatological view 被引量:2
10
作者 YU Minjie ZHU Congwen JIANG Ni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9年第2期73-79,共7页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the dominant mode of climatolog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CISO)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SAT) and rainfall in China, and discuss the linkage of cold and wet climate in South China(SC) wit...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the dominant mode of climatolog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CISO)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SAT) and rainfall in China, and discuss the linkage of cold and wet climate in South China(SC) with the Arctic circulation regime during the cold season(from November to March). Results show that a positive CISO displays a cold-dry climate in North China,whereas a cold-wet pattern prevails in SC with a quasi-30-day oscillation during the peak winter season. In SC, the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of SAT plays a leading role, altering the cold-wet climate by the southward shift of a cold front.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circulation regime related to the cold and wet climate in SC is mainly regulated by a pair of propagating ISO modes at the500-hPa geopotential height in the negative phase of Arctic Oscillation.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local cyclonic wave activity enhances the southward movement of the Siberian high, favoring an unstable atmosphere and resulting in the cold-wet climate over SC. Therefore, the cold-air activity acts as a precursor for subseasonal rainfall forecasting in 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olog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cold and wet climate South China Arctic circulation impact
下载PDF
长白山冷湿环境下不同海拔土壤四醚膜脂对环境的响应:对海拔与古环境重建的启示
11
作者 李越 赵世锦 +4 位作者 裴宏业 钱施 臧婧杰 党心悦 杨欢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53-1069,共17页
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化合物(GDGTs)是陆地和海洋环境中古环境和生态定量重建的重要工具.目前对陆地土壤GDGT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对暖湿和冷干气候区,冷湿条件下GDGTs对环境的响应尚不清晰.基于此,本文选取具有冷湿气候条件的长白山作为... 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化合物(GDGTs)是陆地和海洋环境中古环境和生态定量重建的重要工具.目前对陆地土壤GDGT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对暖湿和冷干气候区,冷湿条件下GDGTs对环境的响应尚不清晰.基于此,本文选取具有冷湿气候条件的长白山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长白山不同海拔土壤GDGTs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指标对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长白山冷湿气候条件下,由古菌iso GDGTs分布反映的长白山不同海拔土壤古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古菌群落结构对温度指标TEX_(86)产生影响;此外,温度季节性对TEX_(86)的影响也较为显著.细菌5-甲基br GDGTs的甲基化指数MBT′_(5me)及MBT_(5/6)与土壤含水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温度关系不显著,说明MBT′_(5me)及MBT_(5/6)指标可能并不适用于冷湿环境下的温度和海拔重建.6-甲基br GDGTs甲基化指数MBT′_(6me)、环化指数(CBT、CBT_(5me)、CBT_(6me))与甲基位置异构化指数(IR_(IIa′)、IR_(IIIa′))都与p H呈现显著相关性,表明这些指标在冷湿条件下仍具有反映土壤p H的潜力.不同地区的MBT′_(5me),MBT′_(6me)组合与典型气候型(冷干、暖湿、冷湿和暖干)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冷湿条件下MBT′_(5me)值较小(<0.65),而MBT′_(6me)值较大(>0.55),表明MBT′_(5me)-MBT′_(6me)联合具有指示古气候型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湿气候 GDGTs 温度 土壤PH 土壤含水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