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研究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药性差异 被引量:18
1
作者 贾雷 赵艳玲 +6 位作者 邢小燕 王伽伯 邹文俊 李瑞生 杨宏博 程丹红 肖小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741-2744,共4页
目的: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研究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真实性。方法:考察麻黄汤及麻杏石甘汤的给药剂量和测量时间,并进行验证性实验,测定ATPase等能量代谢指标。结果:给药剂量为10倍人体给药剂量(麻黄汤0.80 g.kg^-1,... 目的: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研究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真实性。方法:考察麻黄汤及麻杏石甘汤的给药剂量和测量时间,并进行验证性实验,测定ATPase等能量代谢指标。结果:给药剂量为10倍人体给药剂量(麻黄汤0.80 g.kg^-1,麻杏石甘汤2.26 g.kg^-1),测量时间为给药后3060 min。与空白组比较,麻黄汤组小鼠在高温区停留比例明显降低(P〈0.01);与麻黄汤组比较,麻杏石甘汤组小鼠在高温区停留比例显著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麻黄汤组小鼠的Na^+-K^+-ATPase活性显著性增强(P〈0.05),麻杏石甘汤组小鼠的Na^+-K^+-ATPase及Ca^2+-Mg^2+-ATPase活性均显著性降低(P〈0.01)。结论:从动物行为学角度验证了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存在,结果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对其寒热赋性具有一致性,肝组织ATP酶活性的改变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汤 麻杏石甘汤 寒热药性 冷热板示差法
原文传递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中药大黄和附子寒热药性差异的表征 被引量:23
2
作者 赵海平 赵艳玲 +5 位作者 王伽伯 李寒冰 任永申 周灿平 鄢丹 肖小河 《中国科学(C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03-808,共6页
为探讨中药寒热药性的客观差异性,本研究在方法学考察的基础上,采用冷热板示差装置研究了附子、大黄对小鼠温度趋向性的干预作用.并采用定磷法测定小鼠肝组织ATP酶的活性,初步探讨了寒热药性差异与小鼠温度趋向性变化的内在联系.结果发... 为探讨中药寒热药性的客观差异性,本研究在方法学考察的基础上,采用冷热板示差装置研究了附子、大黄对小鼠温度趋向性的干预作用.并采用定磷法测定小鼠肝组织ATP酶的活性,初步探讨了寒热药性差异与小鼠温度趋向性变化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1)与ICR,BALB/c种小鼠相比,在冷热板上KM种小鼠对温度变化相对敏感,可耐受的温度范围大致为15~40℃ (2)与空白组相比,大黄能显著提高小鼠在高温区的总停留时间比例(P〈0.05),而在低温区的总停留时间比例有所减弱 附子能显著提高小鼠在低温区的总停留时间比例(P〈0.05),而在高温区的总停留时间比例有所减弱 (3)与空白组相比,附子组小鼠肝组织Na+-K+-ATPase,Mg++-ATPase及Ca++-ATPase活性显著增强(P〈0.05) 大黄组小鼠肝组织Ca++-ATPase活性显著减弱(P〈0.05).说明大黄、附子能够显著干预小鼠的温度趋向性行为,并改变其肝组织ATPase的活性,作用趋势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对其寒热药性的界定具有一致性.冷热板示差法可以从动物温度趋向行为学的视角直观而又客观地表征某些中药的寒热药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附子 中药寒热药性 冷热板示差法
原文传递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探究黄连-肉桂药对配伍前后的药性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关宇曈 张振秋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16-919,共4页
目的:探究黄连-肉桂药对配伍前后药性的变化。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体虚(限食游泳法复制模型)组、体虚+黄连组、体虚+肉桂组、体虚+药对组、体盛(高蛋白饮食法复制模型)组、体盛+黄连组、体盛+肉桂组和体盛+药对组,每组10只。造... 目的:探究黄连-肉桂药对配伍前后药性的变化。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体虚(限食游泳法复制模型)组、体虚+黄连组、体虚+肉桂组、体虚+药对组、体盛(高蛋白饮食法复制模型)组、体盛+黄连组、体盛+肉桂组和体盛+药对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每组小鼠均按20 g(生药)/(kg·d)ig相应药物,正常组ig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7 d。记录小鼠在高温区的停留比例,检测脏器指数和生化指标钠/钾ATP酶(Na+/K+-ATPase)、钙/镁ATP酶(Ca2+/Mg2+-ATPase)、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含量等。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体虚组小鼠在高温区停留比例升高,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肾脏指数及生化指标活性或者含量降低(P<0.05);体盛组小鼠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与体虚组相反,除高温区的停留比例外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体虚/体盛组比较,体虚/体盛+黄连组小鼠在高温区的停留比例、肝脏指数升高,生化指标的活性或者含量降低(P<0.05);体虚/体盛+肉桂组各指标变化趋势与体虚/体盛+黄连组相反,脾脏指数、肾脏指数升高(P<0.05);体虚/体盛+药对组小鼠在高温区的停留比例增加,各生化指标的活性或者含量降低,其中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P<0.05)。结论:肉桂之"热"不抵黄连之"寒",黄连-肉桂药对总体表现出寒凉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 肉桂 黄连-肉桂药对 配伍 冷热板示差法 中药药性 小鼠
原文传递
基于小鼠温度趋向行为学评价生炒决明子寒热药性差异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龙 张振秋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7-190,共4页
目的: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研究生炒决明子寒热药性的差异。方法:采用冷热板示差法,研究生炒决明子对小鼠温度趋向性的干预作用,测定ATPase、T-AOC、SOD能量代谢指标。结果:生决明子和炒决明子各为10倍人体给药剂量。与空白组比较,生决明子... 目的: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研究生炒决明子寒热药性的差异。方法:采用冷热板示差法,研究生炒决明子对小鼠温度趋向性的干预作用,测定ATPase、T-AOC、SOD能量代谢指标。结果:生决明子和炒决明子各为10倍人体给药剂量。与空白组比较,生决明子能显著提高小鼠在高温区的总停留时间比例(remaining rate,RR)(P<0.05),而在低温区的总停留时间比例有所减弱;炒决明子能提高小鼠在低温区总停留时间比例,而在高温区的总停留时间比例有所减弱;生决明子组使小鼠肝组织的Na+-K+-ATPase及Ca2+-Mg2+-ATPase活性显著性减弱(P<0.05);炒决明子组使小鼠的Ca2+-Mg2+-ATPase显著增强。结论:从动物行为学角度验证了生炒决明子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存在,结果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对其寒热赋性一致,肝组织ATP酶活性的改变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明子 寒热药性 冷热板示差法
下载PDF
阿萨伊对虚热及虚寒证小鼠的生物学效应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周雪 乐娜 +4 位作者 王玉杰 赵子楠 瞿研 王林元 张建军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8期1172-1176,共5页
目的探究阿萨伊对虚热、虚寒证小鼠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及验证阿萨伊性凉的药性假说。方法将昆明种雄性小鼠分为空白组、虚热模型组、虚热模型+生地黄组、虚热模型+阿萨伊组、虚寒模型组、虚寒模型+肉桂组、虚寒模型+阿萨伊组,以生地和... 目的探究阿萨伊对虚热、虚寒证小鼠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及验证阿萨伊性凉的药性假说。方法将昆明种雄性小鼠分为空白组、虚热模型组、虚热模型+生地黄组、虚热模型+阿萨伊组、虚寒模型组、虚寒模型+肉桂组、虚寒模型+阿萨伊组,以生地和肉桂做为对照药,采用每日灌胃给予甲状腺片溶液、氢化可的松溶液1次,连续14天的方法制备小鼠虚热、虚寒模型;采用冷热板示差法探讨了阿萨伊对小鼠温度趋向性的干预作用;通过放免法检测环核苷酸、甲状腺激素等生化指标变化。结果阿萨伊同生地黄一致,能改善甲状腺组小鼠的虚热状态,能够增加虚热小鼠体重,能使虚热小鼠在低温区停留比例明显下降( P <0.001),能使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cAMP/cGMP值明显下降( P <0.05 , P <0.05, P <0.001),也能使三碘甲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甲状腺素(thyroxine,T4)水平有显著下降( P <0.001, P <0.01),表现出对虚热模型小鼠的调整作用;阿萨伊与肉桂相反,对虚寒模型小鼠的指标纠正不明显,仅能使T4含量明显上升( P <0.01)。结论本文采用同类比较、异类反证的方法证明了阿萨伊的中药药性为寒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萨伊 虚热证 虚寒证 冷热板示差法 生物学表达特征
下载PDF
药性热力学观及实践 被引量:40
6
作者 肖小河 王伽伯 +2 位作者 赵艳玲 王永炎 肖培根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2207-2213,共7页
中药药性理论一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但至今尚未取得重要突破。寒热辨证为中医首要辨证,寒热药性是中药的首要药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首要治则,但是究竟寒热药性是否客观存在?能否/如何建立一套客观可行... 中药药性理论一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但至今尚未取得重要突破。寒热辨证为中医首要辨证,寒热药性是中药的首要药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首要治则,但是究竟寒热药性是否客观存在?能否/如何建立一套客观可行的寒热药性评价方法体系?如何以寒热药性理论及其研究成果指导中医药实践?近年来课题组独辟蹊径,主要从热力学角度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首次提出了"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thermodynam ic outlook of Ch inesem ed ic ine),建立了"源于临床,证于实验,回归临床"的中药药性研究模式,研制开发一套可用于中药寒热药性差异表征与评价的方法体系(包括冷热板差示法,微量量热法,药性循证医学分析),从体外到体内、从实验到临床,较系统地考察了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热变化及其不同寒热药性中药的干预效果,揭示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性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科学性,为审视和研究中药药性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性 寒热药性 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 冷热板 微量量热 药性循证医学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