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阿萨伊对虚热、虚寒证小鼠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及验证阿萨伊性凉的药性假说。方法将昆明种雄性小鼠分为空白组、虚热模型组、虚热模型+生地黄组、虚热模型+阿萨伊组、虚寒模型组、虚寒模型+肉桂组、虚寒模型+阿萨伊组,以生地和...目的探究阿萨伊对虚热、虚寒证小鼠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及验证阿萨伊性凉的药性假说。方法将昆明种雄性小鼠分为空白组、虚热模型组、虚热模型+生地黄组、虚热模型+阿萨伊组、虚寒模型组、虚寒模型+肉桂组、虚寒模型+阿萨伊组,以生地和肉桂做为对照药,采用每日灌胃给予甲状腺片溶液、氢化可的松溶液1次,连续14天的方法制备小鼠虚热、虚寒模型;采用冷热板示差法探讨了阿萨伊对小鼠温度趋向性的干预作用;通过放免法检测环核苷酸、甲状腺激素等生化指标变化。结果阿萨伊同生地黄一致,能改善甲状腺组小鼠的虚热状态,能够增加虚热小鼠体重,能使虚热小鼠在低温区停留比例明显下降( P <0.001),能使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cAMP/cGMP值明显下降( P <0.05 , P <0.05, P <0.001),也能使三碘甲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甲状腺素(thyroxine,T4)水平有显著下降( P <0.001, P <0.01),表现出对虚热模型小鼠的调整作用;阿萨伊与肉桂相反,对虚寒模型小鼠的指标纠正不明显,仅能使T4含量明显上升( P <0.01)。结论本文采用同类比较、异类反证的方法证明了阿萨伊的中药药性为寒凉。展开更多
中药药性理论一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但至今尚未取得重要突破。寒热辨证为中医首要辨证,寒热药性是中药的首要药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首要治则,但是究竟寒热药性是否客观存在?能否/如何建立一套客观可行...中药药性理论一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但至今尚未取得重要突破。寒热辨证为中医首要辨证,寒热药性是中药的首要药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首要治则,但是究竟寒热药性是否客观存在?能否/如何建立一套客观可行的寒热药性评价方法体系?如何以寒热药性理论及其研究成果指导中医药实践?近年来课题组独辟蹊径,主要从热力学角度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首次提出了"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thermodynam ic outlook of Ch inesem ed ic ine),建立了"源于临床,证于实验,回归临床"的中药药性研究模式,研制开发一套可用于中药寒热药性差异表征与评价的方法体系(包括冷热板差示法,微量量热法,药性循证医学分析),从体外到体内、从实验到临床,较系统地考察了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热变化及其不同寒热药性中药的干预效果,揭示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性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科学性,为审视和研究中药药性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持。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阿萨伊对虚热、虚寒证小鼠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及验证阿萨伊性凉的药性假说。方法将昆明种雄性小鼠分为空白组、虚热模型组、虚热模型+生地黄组、虚热模型+阿萨伊组、虚寒模型组、虚寒模型+肉桂组、虚寒模型+阿萨伊组,以生地和肉桂做为对照药,采用每日灌胃给予甲状腺片溶液、氢化可的松溶液1次,连续14天的方法制备小鼠虚热、虚寒模型;采用冷热板示差法探讨了阿萨伊对小鼠温度趋向性的干预作用;通过放免法检测环核苷酸、甲状腺激素等生化指标变化。结果阿萨伊同生地黄一致,能改善甲状腺组小鼠的虚热状态,能够增加虚热小鼠体重,能使虚热小鼠在低温区停留比例明显下降( P <0.001),能使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cAMP/cGMP值明显下降( P <0.05 , P <0.05, P <0.001),也能使三碘甲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甲状腺素(thyroxine,T4)水平有显著下降( P <0.001, P <0.01),表现出对虚热模型小鼠的调整作用;阿萨伊与肉桂相反,对虚寒模型小鼠的指标纠正不明显,仅能使T4含量明显上升( P <0.01)。结论本文采用同类比较、异类反证的方法证明了阿萨伊的中药药性为寒凉。
文摘中药药性理论一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但至今尚未取得重要突破。寒热辨证为中医首要辨证,寒热药性是中药的首要药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首要治则,但是究竟寒热药性是否客观存在?能否/如何建立一套客观可行的寒热药性评价方法体系?如何以寒热药性理论及其研究成果指导中医药实践?近年来课题组独辟蹊径,主要从热力学角度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首次提出了"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thermodynam ic outlook of Ch inesem ed ic ine),建立了"源于临床,证于实验,回归临床"的中药药性研究模式,研制开发一套可用于中药寒热药性差异表征与评价的方法体系(包括冷热板差示法,微量量热法,药性循证医学分析),从体外到体内、从实验到临床,较系统地考察了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热变化及其不同寒热药性中药的干预效果,揭示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性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科学性,为审视和研究中药药性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