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遥感和通量观测数据的生态系统净碳交换估算
1
作者 牟苏斌 《现代信息科技》 2020年第15期21-23,共3页
大规模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影响,改变了其固有的碳收支平衡,引发了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因此碳循环得到了普遍的关注,而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更是其中的核心研究之一。研究选取了东亚的三个森林站点,基于MODIS遥感影像和通量观... 大规模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影响,改变了其固有的碳收支平衡,引发了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因此碳循环得到了普遍的关注,而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更是其中的核心研究之一。研究选取了东亚的三个森林站点,基于MODIS遥感影像和通量观测数据,利用回归统计模型对生态系统净碳通量进行估算,分析并评价模型的精度,验证该基于遥感数据的统计模型在东亚森林生态系统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生态系统净碳通量 回归统计模型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及浓度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2
作者 刁一伟 黄建平 +2 位作者 刘诚 崔健 刘寿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49-860,共12页
净生态系统碳通量(NEE)的计算对于准确模拟区域碳通量和大气CO2浓度的时空变化至关重要。本文利用中尺度大气—温室气体耦合模式WRF-GHG(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ith Greenhouse Gases Module),对2010年7月28日至... 净生态系统碳通量(NEE)的计算对于准确模拟区域碳通量和大气CO2浓度的时空变化至关重要。本文利用中尺度大气—温室气体耦合模式WRF-GHG(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ith Greenhouse Gases Module),对2010年7月28日至2010年8月2日期间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CO2浓度及时空分布的各种过程进行了详尽模拟。结果表明,植被光合呼吸模型(VPRM)能模拟不同植被下垫面 NEE 的日变化;WRF-GHG模拟的大气CO2浓度日变化与观测相吻合,但低估了大气CO2浓度5~15 ppm(ppm表示10?6),这可能与人为排放源的低估、VPRM参数的不确定性以及气象场模拟的不准确性有关。太湖和植被覆盖较好的地区如浙江北部山区是该地区的主要碳汇,而城市为CO2的主要排放源。太湖和陆地生态系统对区域内碳循环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减缓区域大气 CO2浓度的升高。此外,局地气象条件如湖陆风对太湖周边地区大气 CO2浓度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WRF-GHG耦合模式 二氧化浓度 生态系统通量
下载PDF
地-气间碳通量气候响应的模拟 I.近百年来气候变化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昕 王明星 黄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70-277,共8页
利用一个简单的计算陆地生态系统净碳通量的数学模型 ,根据最新重建的 1 90 1~ 1 995年间全球陆地 0 .5× 0 .5度的气候资料 ,对近百年来的主要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对碳通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 ,... 利用一个简单的计算陆地生态系统净碳通量的数学模型 ,根据最新重建的 1 90 1~ 1 995年间全球陆地 0 .5× 0 .5度的气候资料 ,对近百年来的主要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对碳通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 ,2 0世纪 4 0~ 70年代中期的气候条件 (温度下降而降水增加 )最有利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净碳吸收 ,而此后的情况 (温度增加而降水减少 )则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净碳累计。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可能对陆地生态系统净吸收大气二氧化碳有重要贡献。对模型的不足也做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响应 模拟 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 净碳通量 二氧化 模型 陆地生态系统 20世纪
下载PDF
陇中半干旱区覆膜玉米净碳交换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4
作者 周琳琳 丁林凯 +2 位作者 阚飞 刘红娟 魏国孝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7-12,共6页
【目的】探讨陇中半干旱区覆膜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净碳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方法】以陇中半干旱区覆膜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年玉米生长季(5—9月)的涡度相关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了不同生育期内覆膜玉米农田生态系统... 【目的】探讨陇中半干旱区覆膜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净碳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方法】以陇中半干旱区覆膜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年玉米生长季(5—9月)的涡度相关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了不同生育期内覆膜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净CO2通量(NEE)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1)陇中半干旱区覆膜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在不同生育期内日尺度NEE变化呈现"U"型变化曲线,峰值出现在12:00—13:00之间,且固碳能力表现为灌浆期>成熟期>拔节期>幼苗期。(2)覆膜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在月尺度上NEE的变化呈现出"U"变化型曲线,整个生长季期间,NEE总值为-1108.00 mg/(m2·d),平均值为-8.03 mg/(m2·d),最小值出现在8月1日,为-26.5mg/(m2·d)。(3)覆膜玉米生态系统NEE与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和饱和水汽压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相关性表现为光合有效辐射>气温>饱和水汽压差,NEE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率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陇中半干旱区覆膜玉米NEE变化在日尺度与与月尺度上均呈现"U"型变化曲线,NEE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为光合有效辐射>气温>饱和水汽压差>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净碳通量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不同生长年限苜蓿栽培草地CO_2通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庞莹莹 邓波 +3 位作者 张英俊 马学敏 杨世超 刘蒙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39-1245,共7页
以种植第1年、第2年、第3年和第5年的紫花苜蓿阿尔冈金(Medicago sativa cv. Algonquin)为对象,通过研究其光合生理特性、土壤呼吸以及土壤有机碳的净通量等分析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碳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草... 以种植第1年、第2年、第3年和第5年的紫花苜蓿阿尔冈金(Medicago sativa cv. Algonquin)为对象,通过研究其光合生理特性、土壤呼吸以及土壤有机碳的净通量等分析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碳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草地净光合速率呈单峰曲线,第1年和第5年在盛花期达到最大,分别为50和69μmol/(m2.s),第2年和第3年在结荚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0和72μmol/(m2.s),与叶绿素a和b的含量不相关(P>0.05)。苜蓿草地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呈不规则单峰曲线变化,6月24日达到最小值,7月达到最大值,平均值为第5年>第2年>第3年>第1年。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除第1年外,与土壤湿度显著相关(P<0.05),其中,第3年和第5年极显著相关(P<0.01)。第1年、第2年、第3年和第5年的苜蓿土壤有机碳的净通量分别为3.71、-1.71、12.17和12.53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草地 光合生理特性 土壤呼吸速率 土壤有机通量
下载PDF
覆膜抑制土壤呼吸提高旱作春玉米产量 被引量:34
6
作者 高翔 龚道枝 +2 位作者 顾峰雪 郝卫平 梅旭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70,共9页
为从农田碳通量角度揭示地膜覆盖种植方式的增产增效机理,于2011年在山西寿阳旱作农业野外试验站对覆膜和露地春玉米田,进行了表层土壤温湿度、土壤呼吸和净碳交换规律及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与露地处理相比较,覆膜... 为从农田碳通量角度揭示地膜覆盖种植方式的增产增效机理,于2011年在山西寿阳旱作农业野外试验站对覆膜和露地春玉米田,进行了表层土壤温湿度、土壤呼吸和净碳交换规律及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与露地处理相比较,覆膜处理全生育期表层土壤含水率提高了18.7%,前期可平均提高表层土壤温度1.67℃。覆膜和露地处理土壤呼吸变化规律总体一致,但前者的温度敏感系数Q10比后者低,且中后期前者排放的碳仅为后者的61.7%,说明采用覆盖地膜种植方式有利于农田土壤碳管理。前期和中期覆膜处理绿叶面积指数比露地处理平均高0.81 m2/m2,后期覆膜处理衰老较快,收获时比露地处理低1.00 m2/m2;露地处理在前期和中期日均净碳通量平均比覆膜处理大0.04 mg/(m2·s),而后期仅小0.02 mg/(m2·s),这是造成2处理最终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差异的根本原因。在地上干物质积累和地下干物质积累方面,覆膜处理始终比露地处理高,收获时差值分别为269.7和38.6 g/m2。露地处理每公顷少收春玉米籽粒1 348 kg。由此可见,覆膜种植可提高表层土壤温湿度,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抑制土壤呼吸,促进碳积累,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更有利于土壤碳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土壤 春玉米 地膜覆盖 土壤温湿度 土壤呼吸 净碳通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